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50天前
鄌郚总编

山西洪洞大槐树,一个虚构的寻根文化符号

  山西洪洞大槐树,一个虚构的寻根文化符号
  在江苏省北部、山东省中南部、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中东部及河北省南部,多年以来流传明初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该传说困扰移民学研究学者和广大寻根者。移民学专家找不到任何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记载,几乎所有寻根者到洪洞县寻找祖居地,都没有其族谱记载的地名。
  中原地区的百姓谈及祖籍,往往说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明初迁来的。这种说法在徐州地区尤其普遍。然而潼关路认为,所谓的洪洞县大槐树,只不过是一场虚构的寻根文化符号罢了。
  看到这里,相信有很多人已经脸红脖子粗地要反驳我了。请稍安勿躁,读完这篇文章再作判断如何?
  -
  先举徐州的三个家族为例子
  外地来徐州吃烧烤的人都知道,徐州有一家网红打卡店——“老拾烧烤”。不知道的还以为“老拾”是排行呢,其实“拾”是徐州特有的一个姓氏,是当地有名的一个家族。拾氏族人聚居于拾东村、拾西村、柳新镇等处,他们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并且有乾隆年间修的《拾氏族谱》为证,“始祖讳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氏,尔时兄弟三人从龙有功,迁徙来徐,授军田,入卫籍,赐姓为拾。
  怎么样?有这样的记载为证,应该是确凿无疑了吧?然而我是专门研究徐州地方历史的,根据我的调查研究,事实却并非如此。
  拾氏先祖原姓石名旺,兄弟三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后来迁徙来徐。石旺因负责漕运,明太祖朱元璋特赐“拾” 姓,以利于航运。这些陈述都没有问题,但明朝档案资料《武职选簿》中的《新官袭职选底》(天启二年),上面有这么一条记载:“拾绅,年三十九岁,应州人,系徐州卫后所故实授百户拾有功次男。”这充分证明,拾氏祖籍并不是山西洪洞县,而是山西应州。
  拾氏家族为什么会弄错呢?原来在明代天启四年(1624)黄河泛滥,老谱毁于大水,到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新修谱的时候,已经过去140年,祖籍究竟何地,已经不知道了。
  第二个例子。九里山北边有一个江山村,现在已经拆迁了。这个村子江姓居多,自称祖籍山西洪洞县。很多年前我去寻访时,一位老人给我出示了一个本子,其中一页有“南歙(社)安新”几个字。我问这是什么意思,老人说,是在南边新迁了一个祖茔,并说这四个字就刻在祖先的墓碑上。老人的儿子江老师领着我去看墓碑。爬上附近的一座山,在山坡上找到了这块墓碑,落款说立于万历二十六年,上端横刻四字——“新安歙南”。“新安”是一条江,在安徽非常有名,“歙南”是歙县南部的意思。噢,这说的不是很明白吗?江山江氏一族来自于安徽歙县南部,怎么会是山西洪洞呢?原来他们把这四个字读反了,造成了误解。江家人知道了祖籍不是山西洪洞,而是安徽歙县,非常地激动,为此还专门去了一趟歙县去寻根问祖。
  第三个例子更不靠谱。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和司机随便聊了几句。司机姓周,自称绛山周氏。绛山位于柳泉镇,现在叫象山。我曾去象山寻访过,看过他们的族谱。他们的始迁祖叫周来口,元末来自咸阳,在徐州任副总兵,因留在徐州。绛山周氏在徐州很有名,目前人口大约有十来万人。我于是来了兴趣,便问他,知不知道祖籍哪里?周师傅回答说:“是山西洪洞。”我顿时吃惊了,他们家可是有家谱的,怎么说话这么不靠谱呢?周师傅听我一说,很不好意思,说自己从没有看过家谱,听父亲说来自山西洪洞,自己也就跟着这么说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认真考证一番,可以发现有一些是错误的。但更多的是无法辩驳,因为他们的说法仅仅是一个传说,或仅凭族谱上的一句话而已。
  下面谈一谈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相。
  明初山西大量往外移民确有其事,但并没证据证明是从洪洞县大槐树出去的。
  首先,《明实录》等明史中有移民的记载,却没有一次提到洪洞县。
  其次,存世最早的《洪洞县志》修于明朝万历年间,全书竟没有一句提到移民,更别说大槐树和老鸹(鹳)窝了,直到民国时的《洪洞县志》,才开始有了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记载。针对这个明显的BUG,主张洪洞县大移民说的人修正了一下说法,说是洪洞县是移民的集散地,是一个中转站。这个说法并不能服人,稍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山西多山,洪洞县位于山西西南部,而山西移民去的地方是山西东边的安徽凤阳、河北真定、北平等地,他们会跋山涉水、南辕北辙地跑到洪洞县去集中?说是到那里领路费?真是笑话!难道洪洞县是大明的国家银行所在地?就是全国的金库在那里,调拨就是喽,折腾命苦的移民干什么?
  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否定了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根据23魔方基因检测结果,山西境内的郝姓、武姓、米姓、康姓、温姓、白姓、裴姓等具有山西地域特征姓氏在山西移民迁往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并没有伴随着移民成为高频姓氏。而明朝初年江南向江北移民、江西向湖广移民在基因上具有典型特征,所谓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反而没有基因上的典型特征。
  以徐州为例,谈一谈元末明初的移民历史
  1、元末的民屯
  元朝末年的时候,徐州灾荒不断。顺帝至元二年(1336)十二月,“徐、邳等州蝗”;至元六年(1340),邳州饥。至正四年(1344),“五月,大雨,黄河暴溢,决白茅堤。丰沛大水。”至正五年(1345),“徐州大饥,人相食”。这些灾荒使老百姓民不聊生,土地荒芜,人口不断减少。
  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萧县人李二(号称“芝麻李”)与赵均用、彭大、彭早住等响应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聚众攻陷徐州,一时众至十万。至正十二年(1352)九月,元丞相脱脱率军攻打徐州,“辛卯,攻西门,贼出战,脱脱麾军奋击,大破之,入其郛(外城)。芝麻李遁,遂屠其城。”脱脱攻陷徐州之后,进行了屠城,百姓惨死无数。兵燹之祸,使得徐州人口再次锐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元朝的皇帝想到了移民。据元史记载,至元十六年(1279),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募民立屯耕种两淮地区荒地,后续增徐州、邳州屯田800顷,“所得子粒官得十分之四,民得十分之六,仍免本户徭役。”
  但这个措施施行后,效果还是不明显,于是有大臣替皇帝着急,想出了一个悬赏法,凡是组织一定数量移民的,赐于不同级别的官职。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中书省上奏元顺帝:“宜降空名添设职事敕牒一十二道,遣使赍往其地,有能募农民一百名者授正九品,二百名者正八品,三百名者从七品,即书填流官职名给之,就令管领所募农夫,……其所募农夫,每名给钞十锭。”元顺帝一看,龙心大悦,当即批准,颁布了“募民屯田令”,“诏取勘徐州等处荒田”,领募者奖从七品以下职官以及农田。募民百户者赠百户职,募民五百户者赠千户职。
  元朝这一段移民徐州的历史,在丰县刘大营藜照堂《刘氏族谱》里可以得到验证。该谱记载:元至正十三年(1353),刘大营始迁祖刘顺公奉元朝募民屯田令,由山西迁居江苏丰县刘家营,授地100顷。由耕地数来看,刘顺无疑是一位募民屯田的组织者,如以每人领地50亩计,其所募之迁民总数应在200人左右。其得到的官职至少是一名百户。那么,当时有多少个组织者呢?所募迁民总数又是多少呢?由于缺乏历史资料,这一切都不可得知。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元代迁徐的姓氏有丰县温寨温氏、李寨李氏,徐屯徐氏、沛县鸿沟张氏、张桥张氏,铜山柳泉象山周氏、东贺臧氏,萧铜耿氏、萧县王白楼子王氏,邳州泇口谭氏、睢宁英公山李氏、朱家海朱氏等等。
  2、元末的军屯
  除了民屯外,元代还有军屯。顺帝至元二年(1336),元朝统治者下令,“诏徐州等处,凡荒闲地土,可令所领士卒立屯耕种”。镇戍徐州的元军远离家乡,家属多随军迁徙。元代兵制规定:出军当役的人户称军户,父子相继,世代相袭,不准脱籍。元末明初之际,这些元军大多归顺了明朝,其后世族人世居徐州地区,人数甚多。
  元至正十五年(1355),张士诚攻打徐州,当时镇守徐州的是元朝枢密院同知陆聚。陆聚因徐州才遭屠城之难,怜惜百姓,遂不战而降。后元军再攻徐州,陆聚又降。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朱元璋部将徐达攻克淮安。陆聚得知后,前往徐达军中,以徐州、宿州请降。
  从这一段历史中可知,元末明初徐州并没有发生大的战斗。陆聚归附朱元璋后,邳、萧、宿迁、睢宁四地守将也先后投降,归附明军的元军日益众多。这些元军过去并非本地人,但作为军户,世袭军职,在徐州已有几代人,余丁(指不需要世袭的军人子弟)则加入了民籍,成为了徐州人。经过六百多年的繁衍,多数姓氏已成为本地大族。明清时期,一些家族在修谱时,为了掩饰先祖归附的事实,将迁徐的时间改成了明初洪武年间,于是乎就成了奉旨迁徙的洪洞移民。
  3、明初的军屯
  徐州是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政府在徐州设有徐州卫、徐州左卫和邳州卫三卫,驻扎着近两万军队。这还不算正军家属和余丁的人数,实际人口远远多于两万人。
  明代各卫所实行屯田制。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五十亩,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军队给养仰赖屯田。目前徐州各区及铜、萧、砀、丰四县现在仍然存在众多“屯”村,睢宁故黄河两岸的村庄多称“营”,过去为邳州卫所辖。这些村庄的村民多是徐州三卫的军人的后代。
  明朝档案资料《武职选簿》中,记载着十来条徐州卫、徐州左卫、邳州卫武官相关资料,选录如下:
  “丁印文,年七岁,南陵县人,系徐州卫中所故实授百户丁世臣继长男……”
  “孙万邦,年九岁,大庾县人,系徐州卫故指挥佥事孙周勋嫡男……”
  “汪镇,年三十七岁,合肥县人,系徐州左卫后所故实授百户汪铸堂弟……”
  “王承廕,年四十一岁,宜兴州人,系邳州卫前所故副千户王平庶长男……”
  这些军官的籍贯,没有一条是山西洪洞县。他们的后人在修家谱的时候,不知是否还记得他们的祖籍?又有多少人错认洪洞为故乡?
  元末明初徐州移民的真相是:第一,元末徐州遭屠城后,元朝皇帝往徐州进行了移民。第二,元明更鼎之际,因镇守徐州的元将陆聚主动选择了投降,大量的元军归附了明军,其后裔在徐州分布十分广泛。第三,明政府在徐州设置三卫,驻扎了大量的部队,屯田总数达到了50万亩。这有点像现在的新疆建设兵团,既解决了垦荒的问题,也大大增加了徐州的人口。
  由此可见,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军户的迁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明中期以前只有上层权贵、地主阶层才有权编修族谱,嘉靖
  黄帝才开始允许民间立碑修谱,普通百姓才有权力编修自家族谱,尤其是在清康熙年间,民间修谱盛行。而之前宗族信息很少有人能够记忆准确,从而形成各地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移民来源地传说。
  -
  人们为什么喜欢自称祖籍山西洪洞县
  人们为什么喜欢自称祖上来自山西洪洞县呢?
  其实并不是中国所有地区的百姓说祖籍山西洪洞县,比如江南地区。这里的谱牒保存最多,也最好。几乎没有哪家的族谱里记载是来自于山西洪洞县的。
  首先,自称祖籍山西洪洞的,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这是因为在历史上这里多战争、灾荒,人口流动非常大。可能有些家族迁徙后,过了几代便不知故乡何处,只记得祖上说家乡有大槐树、老鸹窝。而大槐树、老鸹窝是北方最常见的,并不能作为家乡的特殊标志。这样时间长了,就都归到山西洪洞县了。
  其次,这或许是汉民族的共同心理认同和归属感所致。中原地区经历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只有明代是汉族统治。元代在中原生活的女真人、色目人、蒙古人等等为不受压制,很多改成了汉族,为避先祖讳,把故乡改成了山西洪洞大槐树。
  再之,一些无根的族群产生寻根的需求,当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说法开始流行的时候,也说自己先祖来自于山西洪洞。你的老家是洪洞,我的老家也是洪洞,大家的祖先都来自一个地方,也就自然亲了三分。如有人说,我们祖先就不是的,就不太能融进这个圈子。
  这些年,有很多人到洪洞县寻根问祖,其心态可以理解。但一个家族在溯源这个问题上,需抱着谨慎的态度,认真细致去考证,不可随意错认了祖先。
  结语
  虽然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真相令人失望,但其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大槐树不仅是故园的象征,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中华民族面对灾难和侵略时,为什么如此团结,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即是原因之一。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