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53天前
鄌郚总编

走进昌乐

  走进昌乐
  作者:李玉梅

  昌乐,寓昌盛安乐之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存有200多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周初,姜子牙封于齐,建都昌乐营丘,齐文化从这里发源。9月23日,千里漫行话潍坊的第七期采风团走进昌乐,探访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了解非遗传承文化项目,开启昌乐非遗之旅:金首饰加工制作技艺,石雕石刻,孝子王裒传说和姜太公传说等。

  石刻石雕,技艺精湛
  历史上,昌乐的朱刘一代被称为“石刻之乡” ,出产上等的碑刻石材,被金石名家所青睐。石雕石刻技艺传承有序,工艺精湛。雕刻技法主要包括阴刻、阳刻(浅浮雕或高浮雕)以及透雕和微雕等。五图街道谢家山村的铁笔山人肖光平,就是我们要探访的市级石雕石刻非遗项目传承人。
  石艺山房是肖光平老师的工作室,是一座四间平房。碑刻石材,横七竖八散布在院落西侧。进入山房,里面宽敞明亮,各种各样的石雕石刻艺术品和文物复制品摆放有序,如同走进石雕石刻的艺术精品天地。作品内容丰富,主要涉及建材、生活生产用品、造像、碑刻等门类。
  肖老师年近六十,身穿一件红色喜庆上衣,略显苍老和清瘦,但精神矍铄,气韵不凡,有艺术大师风范,岁月清晰地刻印在他的脸上,就像他手中的刻刀雕刻在岩石上。肖老师在接受范老师的采访后,便带领我们参观介绍他的作品:有图文并茂的《金刚经》条屏,苏轼的《水调歌头》石刻,《莫高窟记》石刻及拓片,木雕与石刻艺术精品《爱莲说》,还有《孔子行教像》等。肖老师指着一块青石书法刻石说:“书法刻石,不但要讲究不走样,最为重要的是要体现毛笔所不能展现的金石味。”
  谈到非遗传承,肖老师介绍说,石雕石刻不仅需要书法、绘画艺术,而且还要雕刻技艺和对石头具有独特的审美观。把手中软如毫毛的毛笔和坚硬无比的铁笔结合,练就自己的笔力,同时又把书法美术与石刻艺术结合在一起,这些不是三朝五夕功夫能见效果的。他不断学习,潜心研究,既身体力行,又举办传习所,传授徒弟,竭尽全力将这门石雕石刻技艺和部分作品传承下去,便于后人继续学习和研究。
  最后,肖老师现场挥毫泼墨,提笔作画,并签名盖章。我们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照,同时,肖老师聪明可爱的小孙女美吉手拿毛笔,端坐在案桌前,也闯入了我们的镜头。我们相信石雕石刻技艺民族瑰宝将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闻雷泣墓,孝感动天
  王裒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早已家喻户晓。王裒的传说是潍坊市级非遗传承项目,为了更多更好的了解,我们采风团驱车来到昌乐县营丘镇王裒院村,实地探访体验非遗文化。
  郑维强是王裒院村的支部书记,是王裒传说的非遗传承人。郑书记首先给我们讲述了王裒传说、王裒院、王裒墓、王裒闻雷泣墓以及王裒院村的由来,而后带领我们进入王裒墓地。墓地迁入村庄西侧不久,草木已经枯黄,正北是高高的坟茔,坟茔前是魏孝子王裒之墓碑,墓碑两侧是王裒墓诗碑和闻雷泣墓碑等。
  站在墓碑前,面对碑文,郑书记对碑文进行了详细解读。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这就是王裒闻雷泣墓的传说。
  郑书记讲述王裒院是魏晋期间名士王修、王仪、王裒祖孙三代的祖居地。据说古院内有66棵松柏树,没有向西探的枝,即便是西边发的枝也弯向东或南北,这更增加了老百姓对王裒的崇拜和神秘感。还有王裒赐药,“仙方活人”。百姓求医问药,仙方治病救人传说。王裒院庙内,上供的盆子和婉,村名婚丧嫁娶借用大办宴席,沾沾灵气,诸事顺利。农忙时节,把无人看管的孩子送到庙里,孩子不哭不闹,平平安安。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九月十七(王裒生辰)为香火会,香客游人纷纷前来拜祭,或祈风调雨顺,或求福寿康宁,或求神灵赐药,以期获得心灵的慰藉,至今庙会香火不断。
  王裒和王裒墓院传说,听来具有历史传奇和神话色彩。“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王裒传说对当今社会提倡孝道,传承孝文化,具有广泛的教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价值。

  姜齐故都,魅力营丘
  潍坊的母亲河--白浪河静静地流淌,横贯昌乐全境。古老的昌乐营丘大地,人文历史醇厚,拥有《马宋饼的制作技艺》《姜太公的传说》《孝子王裒的传说》《崇山拴孩子习俗》等五项市级非遗项目。参观营丘镇历史文化展馆,果然名不虚传。探访市非遗传承人张振海老先生,游览太公祠,启封姜齐故都历史人物和故事传说,展现营丘和非遗传承魅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