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54天前
鄌郚总编

昌乐土著作家郭建华

  访昌乐土著作家郭建华
  吴瑞萍
  日前,33集电视连续剧《庄户人是天》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的学习平台“学习强国”上线。迄今为止,这是在该平台上线的唯一一部由潍坊本土作家参与主创的影视作品。《庄户人是天》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昌乐本土作家郭建华任编剧,青岛电视台录制,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于2001年7月首播。该剧取景地全部在昌乐。
  作为由中宣部主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优质平台,“学习强国”收录电视剧《庄户人是天》,说明该剧释放了正能量,艺术上有特色,受到观众欢迎和主流媒体肯定。记者就此采访了郭建华,他说,写了几十年农村和农民,能够得到这份荣誉,深感荣幸。
  记者采访整理了郭建华写作历程,以飨读者。
  1984年的昌乐,有一件事儿成了轰动全县的大新闻。那就是,《姜守本当家》在朱刘镇于家庄村开机。这部后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连续播出八九次的电视剧,不仅得到中宣部肯定,更是在拍摄时吸引了庄户人水泄不通的围观。并且由导演赵玉嵘邀请,马季、姜昆、李文华、赵炎、王景愚、冯巩等一众“大腕儿”在拍摄期间来昌乐演出。
  而这部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投拍的电视剧文学剧本,正是根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昌乐本土作家郭建华创作的小说《姜守本进城》改编的。这是郭建华第一篇被改编成剧本的小说。此后,他的电视剧文学剧本《墙东墙西》《两个矿工和一个女人》《七彩凤凰》,包括这次“学习强国”上线的《庄户人是天》等相继在昌乐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等播出。电视剧文学剧本《剪花娘娘》更是荣获山东省电视剧奖。
  从韶光年华到鬓发染霜,从剧本到小说,郭建华一直致力于写农民。他说,我出身农家,有着农民的基因,血管里流淌着农民的血。当了国家公职人员,成了中国作协会员,骨子里仍是农民。写农村、写农民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必然选择。我的家人,我的乡亲,都是地道的农民。我生活在他们中间,熟悉他们的言谈举止,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有着农民的情怀。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的文学创作之源就在生我养我的农村。文学即人学,我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也只能是农民。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本,写了几百万字,绝大多数写的都是农民和农村。
  一
  1973年,26岁的郭建华在刚刚复刊的《山东文学》(当时改称《山东文艺》)发表了处女作小说《雨过天晴》,塑造了一个生产队长的形象。作品排在头题,是他写农民的一次成功尝试,一个良好的开端。1981年,《山东文学》发表了他的小说《尤庄的蒲团》,以他所在的生产队副队长为原型,塑造了一个质朴的农民形象。次年,《尤庄的蒲团》获得《山东文学》1981年度优秀作品奖。首次在省级刊物获奖,给了郭建华写农民的底气和勇气。其后,1982年发表于《山东文学》的小说《姜守本进城》、1990年5月发表于《作家报》的小说《躲年》、1991年3月发表于《山东文学》的小说《奇树志》、1993年12月发表于《山东文学》的小说《墙》、1995年9月发表于《山东文学》的小说《桥》、1999年12月发表于《山东文学》的小说《话说钥匙王》,相继获得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文学》社等部门单位的奖励。郭建华被省内文友们戏称为“获奖专业户”。
  小说《姜守本进城》的发表,为郭建华写农民的文学创作之路开启了新的历程。1983年第3期《小说月报》转载了《姜守本进城》。当时,《小说月报》与《小说选刊》并驾齐驱,是全国小说作品的最高殿堂。迈上这道门槛,作品就产生连锁反应,影响迅速扩大。1983年4月,《姜守本进城》获《山东文学》1982年优秀短篇小说奖。1995年10月,在《山东文学》创刊四十五周年小说评奖中,又获优秀作品奖。1999年,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当代部分小说卷三》。1985年,被四川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农村文化站文艺小丛书《鹅湖水妹子》收入。1983年9月,由苏位东改编为小扬剧《卖笤帚》在《剧本》杂志发表。1984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修宗迪改编为广播剧《守本老汉进城》,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4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姜守本进城》改编的电视剧《姜守本当家》(唐彦林、赵玉嵘编导)在郭建华的家乡朱刘镇于家庄开机。这几乎成了轰动全县的大新闻。在昌乐拍电视是史无前例的。
  在《姜守本当家》拍摄期间,正值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率团赴香港演出,中途在潍坊演了几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与马季所在的广播说唱艺术团属同一个系统,剧组便邀马季来昌乐义演。马季、姜昆、李文华、赵炎、王景愚、冯巩、刘伟等悉数出场,上午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场。票只发不卖,可谓一票难求。这次演出,在昌乐文化史上,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剧组还与昌乐县搞了一场联欢晚会,包括赵子岳在内的主创人员都演出了节目。
  当年8月起,《姜守本当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导演赵玉嵘后来在她的专著《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写道:“反映农村改革新貌的《姜守本当家》一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了八九次,不仅受到了观众、专家的好评,还得到了中宣部文艺处的肯定。”
  同样以姜守本为主人公的小说《桥》,在1995年第十二期《小说月报》转载,郭建华的文学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当时中国作家协会的入会条件,郭建华凭着《姜守本进城》《桥》两篇作品和1992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尤庄的蒲团》,于1998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二
  1985年7月,郭建华调入成立不久的潍坊电视台,受命组建专题文艺部,任该部主任。1986年10月,郭建华回到昌乐,任县文化局副局长兼文艺创作室主任。一年多的电视台工作经历,让郭建华接触到了电视艺术,结交了电视圈内的一些朋友,为他的电视文学创作打开了一扇窗户。
  回到昌乐后,目睹农村现状,郭建华敏锐地发现一个问题: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未摆脱困境。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他以一墙之隔、贫富悬殊的两个农民家庭间的矛盾纠葛为题材,创作了电视文学剧本《墙东墙西》。1987年10月,《墙东墙西》在昌乐取景录制,1988年2月,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该剧获得1988年度山东省电视剧评比三等奖,剧本入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累土集》。这是潍坊电视台独立制作的首部电视剧,赢得了“开门红”。
  其后,郭建华又陆续创作了多部电视剧文学剧本。4集电视连续剧《剪花娘娘》由潍坊电视台录制,1994年2月3日至2月4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首播,后又多次播出。该剧获山东省第六届电视文艺评奖电视连续剧三等奖,剧本入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电视剧本集《荧屏留踪》。两集电视剧《两个矿工和一个女人》由潍坊电视台录制,1995年2月1日在该台播出,其后相继在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两集纪实电视剧《七彩凤凰》,展现了我县山东乐化集团艰苦创业的非凡历程,和企业领头人沈孝业农民企业家的风采,由山东省话剧院录制,1995年9月23日山东电视台播出。
  有了从一集到四集电视剧文学剧本写作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准备,郭建华开始向着更高的目标——长篇电视连续剧努力。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姜守本。从《姜守本当家》到《桥》,姜守本的人物形象越来越丰富,他决定以《桥》为蓝本,创作电视连续剧《庄户人是天》。在剧本中,姜守本还是本色的庄户人:勤劳、节俭、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热爱集体、遵纪守法。但他身边的人物更众多,所在的环境更复杂,故事情节更曲折,时间跨度也更长,从而有可能更为从容地去写姜守本的痛苦与欢乐、困惑与思考,完成他从“唯上是从”到具有自主意识的蜕变。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思想解放的过程。这样,姜守本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在青岛电视台组织的剧本研讨会上,著名影视评论家、《庄户人是天》艺术顾问杜高先生给剧本以高度评价。他认为,姜守本是银幕、荧屏上从未出现过的人物形象,《庄户人是天》是近几年来少有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好剧本。
  电视连续剧《庄户人是天》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首播后,广西卫视、天津卫视、山东卫视等媒体又先后播出。时隔二十年,《庄户人是天》又亮相“学习强国”。姜守本这一人物形象,继两次登上小说作品的最高殿堂之后,又荣登影视剧的最高殿堂,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三
  2018年8月,《郭建华文集》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前,郭建华已经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尤庄的蒲团》《桥》、散文集《咸菜瓮》,以及长篇小说《商圣吕不韦》。文集共四卷,近180万字,包括小说、散文、电视剧文学剧本等文学形式,是从郭建华大半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他说,文集出版,算是给大半生文学创作做一个总结,毕竟一辈子就是干了文学这么一件事。实际上,郭建华为文学的付出,绝不是四卷文集所能包含的。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写作,他还是文学的传播者、文学群体的联络员。
  至目前,昌乐籍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共十余人。郭建华想方设法与他们一一建立了联系,与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文艺理论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刘锡诚,著名评论家、诗人、《小说选刊》原主编冯立三,已故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文学》原主编邱勋,著名作家、河南开封市文联原主席萧云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2016年,经郭建华牵线搭桥,刘锡诚先生将他与夫人、著名神话学专家马昌仪的藏书(包括文艺理论和文学史艺术史类、文学作品和读物类、民间文学类、外国文学类)、文件、手稿和奖状、聘书等共6000余册(件),捐赠昌乐一中,设立“刘锡诚文库”。2017年10月,郭建华再次牵线,邱勋先生将其藏书、著作、手稿等捐赠昌乐一中,设立“邱勋书斋”。
  著名作家浩然先生,曾于1960年在昌乐县城关公社东村大队下放劳动八个月,以后,又五次造访昌乐,与东村和昌乐乡亲结下不解之缘,称昌乐是他艺术生命的第二故乡。自1983年浩然重返昌乐起,郭建华就与浩然相识相知。浩然每次来昌乐,郭建华都要担当浩然的“临时秘书”和浩然与昌乐乡亲特别是文学爱好者之间的“联络员”。郭建华曾与东村乡亲和昌乐文友一起,前去看望浩然十余次,直至在北京八宝山向浩然遗体告别。其间,郭建华与浩然的书信来往、电话交谈更是不计其数。他至今保存的浩然来信有五十余封。1995年11月,浩然研究会成立,郭建华当选秘书长。他尽职尽责,积极组织开展对浩然及其著作和创作思想、艺术特色的研究活动,同时潜心撰写介绍和研究浩然的文章。他发表于2001年第六期《山东文学》的纪实文学《土生金——也说浩然》获潍坊市2001—2003年度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2017年12月,郭建华主编的《浩然与昌乐档案资料》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入浩然在昌乐的讲话,有关昌乐的作品、书信,及昌乐作家记叙浩然在昌乐的活动、事迹的文稿计36万余字;浩然的照片、手稿、题词等图片近400幅,全面、忠实地记录了浩然与昌乐乡亲的交往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独特的一笔。
  郭建华做出的这些努力,对于在昌乐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开阔昌乐文学爱好者的眼界,扩大昌乐的影响,推动昌乐文学事业的发展,都非常有益。
  郭建华说,自己是一个草根作家,对全县草根作家在成长过程中饱尝的酸甜苦辣,感同身受。在他看来,对每一位文学爱好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热诚接待每一位到访的文友,坦诚交谈,悉心指导。他为众多草根作家的著作写序言,为他们写评介,让他们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留下更多印迹。他主编过《宝石城文艺》《齐都文苑》等县办内部资料刊物,搭建草根作家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桥梁。1999年9月,郭建华主编的《昌乐文学五十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编辑过程中,他千方百计征集、梳理稿件,力求不遗漏每一位发表过文学作品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力争使该书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部“昌乐文学史”,展现昌乐县五十年来文学事业的发展成就,为每一位昌乐草根作家立传。
  在郭建华的影响和引领下,一批人拿起笔,写农村,写农民,成长为颇具实力的草根作家,创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学作品。70后作家张洪贵,己发表作品60多万字,部分作品入选《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短篇小说《乡烟袅袅》获山东省委宣传部、省作协征文比赛二等奖,小小说《风清月正高》获第十六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落花流水》。同是70后作家的白金科,其作品已在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微小说《最后的守护》在2014年举办的首届《光明日报》微小说大赛中获一等奖。
  基于郭建华在写农民、写农村方面取得的成绩,他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潍坊十佳文艺工作者”“潍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荣获潍坊市“风筝都文化奖优秀文化人才奖”。
  记者看到,郭建华的书房内挂有著名作家浩然的一幅题词:“愿你一生写农民,给农民写”。郭建华指着题词说,这是浩然老师对我的期望,也是他自己大半生走过的文学道路的高度概括,经验之谈。年逾古稀,郭建华重整农村老宅,取号“归来草堂”,每年都要偕老伴在这里居住数月。他全身心地回归到父老乡亲中间,目睹、体味新时代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聆听乡亲们讲述现在和过去的故事,追忆美好的青少年时代。他说,虽已暮年,我却由此开启了人生的新起点、文学创作的新里程。在这里,他获取了大量崭新的生活素材,创作冲动汹涌而来,灵感的火花不时迸发。几年间,他陆续写出“卖”系列、“找”系列小说,规划并实施了“我的文学道路”“故乡故人故事”“随手写”系列纪实文学、散文随笔写作计划,每年都要写几万字。
  郭建华说,写作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每天不写一点,就有一种失落感。只要能坐到书桌前,敲得动键盘,我就要继续写下去,写农村,写农民。
  原载2021年10月23日《昌乐日报》。作者吴瑞萍,系《昌乐日报》记者。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