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46天前
鄌郚总编

安丘岳王的由来及其发展

  安丘岳王的由来及其发展
  在山东省安丘市居住着众多王氏,他们的祖先有来自山西的,有来自河南、河北的,有来自本省临沂的,也有的传说是其先祖在朱洪武伐山东时千方百计躲藏出来的。因而出现了若干不同的称谓,诸如圈子王、寿山王、三槐王、古时王等。而徙居于解护的王氏,则称为“岳王”。

  安丘岳王的由来
  据考,该氏祖公王良臣(字丘山),是岳雷四子岳纪的元孙,系岳飞七世孙(飞一雷一纪一?一过一峀一良臣),原居江苏常州。南宋后期,由于贾似道专权祸国,迫害忠良,国力日衰。元军乘机大举南侵,所到之处,有降者,亦有抵抗者。宋德祐元年初,元巴延军已迫近常州,祖公良臣,考虑再三,降,非岳氏后代所为;抗,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于是于二月全家便离开常州。又虑及岳姓可能会引起元军警觉,招来祸患,便以飞祖曾被封为鄂王而改为王氏。为让后代不忘本,又把自己的字定为丘山。事实证明,良臣祖公的做法,完全正确,二月逃离常州,三月元军攻常州,知州赵与鉴遁,州人钱嵩以城降。五月丁丑,环卫官刘师勇复常州。十一月甲申,元巴延至常州,会兵围城,攻二日,城破,巴延命尽屠其民。
  良臣祖公离开常州后,东逃西躲,终无觅到安身之地,听说山东一带当时比较安定,便携妻带子辗转来到山东青州府安丘县解护店。
  吾王氏本姓岳,居河南彰德府汤阳县。后迁入青州府安丘县解护庄,改为王氏。二世祖士贤入军籍,其后人多居城西今赤埠、解护诸庄是也;士能祖入民籍,其后人多居城东今亭子、朱子诸庄是也。

  传承岳氏家风,不忘学文习武
  良臣祖公来到解护后,教育后代传承岳氏家风,不忘学文习武;弘扬飞祖精神,牢记忠孝为本。
  良臣之孙王大用(榜名镌),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考中进士,仕鸿胪寺鸣赞升寺丞。王大用长子王昱(字一思),明永乐八年(1410年)考中进士,仕直隶香河县丞,升浙江海宁县知县,爱好诗词,保存下来的有《祖宗昌厥后裔词》、《警诫训辞》等。王昱三子王翔,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考为进士,仕直隶静海县主簿,升四川夔州府知事。王昱四子王婴,好文,授文林郎。王翌子王琳,明弘治戊午科领乡荐《易经》中式,会试赐贡士,初仕湖广武昌县知县,政多惠爱,百姓立祠祀之,徙山西闻喜县知县,有异迹,直升为监察御史,巡按西淮顺天等处,至嘉靖元年,复转山西按察使兼理兵备佥事,载郡、邑志事功传,入乡贤祠。
  明正德时期,宦官刘瑾等专权,政局混乱,安丘更加不安,流贼劫掠不断,人们纷纷逃往外地。至隆庆己已,复遭大水漂没,学习难以坚持下去。明万历以来,逃亡始复,生产生活逐步好转,人们又注重学习。徙居西门口村的王龙,学有成效,被授予文林郎。王龙之子王一泉,在万历三十四年考中进士,特授直隶顺德府内丘县知县,升廊州知州。王一泉长子王鸿猷为邑庠生。西门口村王荃,于清康熙二十年考为贡生,为武城教谕。
  人们在学文的同时,不忘习武,特别是朱子一支,尤为突出。该支从清道光时,掀起了习武保国的热潮,先后有王纬、王绂、王编、王缙、王廷、王法武、王君豹、王象州、王统一、王书田、王天一、王岳峰、王岳镇、王岳峰、王岳产、王廷干、王岳西、王岳岩十八人考为武庠生。其中王统一授直隶州州同,王君豹授武略骑尉,王象州为院门千总,例授武略骑尉,赠武德佐骑尉。同时该支在学文方面亦有成果,王加珍、王希贤为禀生,王宸极、王愧、王孔彰、王万春、王中孚、王国太、王佩、王绍、王瑞符为邑庠生,王汝松、王纯、王红、王文谟、王倚栾、王诚一、王道一、王在田、王岳华、王钟彦、王佩琪、王星阁、王之璧为太学生。
  在山东省安丘市居住着众多王氏,他们的祖先有来自山西的,有来自河南、河北的,有来自本省临沂的,也有的传说是其先祖在朱洪武伐山东时千方百计躲藏出来的。因而出现了若干不同的称谓,诸如圈子王、寿山王、三槐王、古时王等。而徙居于解护(今凌河街道偕户村)的王氏,则称为“岳王”。

  弘扬飞祖精神,牢记忠孝为本
  该族人注重发扬飞祖精神,牢记忠孝为本,故为官者忠于职守,清正廉洁;为民者,醇静守操,赤诚无私。如王琳,仕湖广武昌知县时政多惠爱,为监察御史时,风裁凛然,直声振朝野。王昱一家,称得上官宦之家。其父为大鸿胪,管全国礼仪,本人为官多年,儿孙多个为官,三子王翔做过府官,四子王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孙王琦为寿官、王瑭为省祭官;王玺为义官,王琳官至监察御史,曾孙王敏任省祭官。而他二十二个玄孙中,二十一个穷得连个老婆都没娶上。西门口村王一泉一家,父亲当过县官,本人由县官升为州官,而他的三个儿子,穷得在本村都生活不下去了,一个逃到朱子村,一个逃到亭子村,一个逃到桃园村。这充分反映了该族人为官之正之忠之廉。
  西门口村王天元,性教笃朴诚,清成丰辛西岁,流匪猝至,被掳至邑城南埠,贼迫令牵马,不屈,且骂曰:“汝等逆贼,妄肆掳掠,吾恨不能手刃戮之,安肯为汝执鞭。贼恼羞成怒,因遇害。其忠直缘于祖上,故不肯苟顺求免,后崇祀忠义祠。清末民初,朱子村邑庠生王中孚之子王辆智,生活贫困,家中不时断炊,有年秋天,数日未食,而此时坡里的高梁、谷子均已成熟,而他却不采一穗。
  该族人尤重孝道。许戈庄王友魁,少孤,家贫,力耕养母,不足,又卖佣以佐之。母老胆怯,他终夜不去母侧。母卒,哀毁几灭,既葬,绕墓悲号,遂露宿其侧,虽雨雪亦不归寝,达十载。邻人怜之,遗以蓑笠,不受,从及为筑草庐,然健其扉不入,虽有庐如无庐也。清道光二十七年,知县姚锡华表其门。在朱子村,被称为二十五孝的人层出不穷,如王志智、王宝松、王绪有等。
  不仅孝敬当代父母、老人,对已故祖先尤为敬重。清咸丰元年,青州府修建忠武王庙时,西门口王忠善捐资十六千、朱子王象州捐资六十千。高密市方戈庄,在2003年建“精忠岳祠”时,良臣后代闻讯后纷纷捐款,诸如安丘市赵戈镇黄家官庄王汉斌、昌邑市丈岭镇于家屯王汉德等,特别是居安丘市王家庄镇朱子村的一支,他们处于峡山水库,人稠地少,生活困难,然而他们得知方戈庄建“精忠岳祠”的喜讯后,争相捐款,首批捐款的就有王星常、王星建、王德政、王君政、王善华、王善和、王昭善、王昭理、王传福九人,每人各捐一百元。《岳飞家史考》的出版,是关系到飞祖及其后裔的大事,不少人踊跃捐款,仅朱子一支,就有王文山、王树林、王宝忠、王作安、王宝全、王家亮、王伯江、王永忠、王永华、王永和、王善书、王瑞章、王善和、王暖、王景亮、王昭善、王昭理、王传福、王君政、王德政、王星建、王伯顺、王润章、王英才、王星常二十五人,共捐款二千四百五十元。
  逐渐发展为安丘望族
  由于该族注重传承岳氏家风,弘扬飞祖精神,逐渐发展为安丘望族。明末清初,已散居安丘的解护、大赤埠、小赤埠、柳沟、邓家庄、朱子、王家荆阳、东亭子、西亭子、桃园、团埠、西门口、黄家官庄、许营南庄、许戈庄、大张排、小张排、大王泉、小王皋、谢家道口等三十余村。以及诸城的凉台,昌乐的包庄,昌邑的于家屯、张家埠等。人口状况如下:1代(以始迁祖良臣为1代)1人,2代2人,3代5人,4代3人,5代6人,7代16人,8代26人,9代5人,10代5人,11代8人,12代11人,13代16人,14代28人,15代52人,16代73人,17代135人,18代195人,19代445人,20代565人,21代672人,22代920人,23代945人,24代1073人,25代1169人,26代949人,27代395人,28代89人,29代10人,合计7930人(以上统计仅为男子,截止时间为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居外地的未统计在内)。
  早在清乾隆时,安丘知县张师元(蜀人进士文林郎),以为该氏之发展,因其先世之功德所致,故在乾隆三十年仲秋,该氏祠堂(亦称家庙)在朱子村建成之时,亲书“槐荫流芳”四个大字,并制成金匾,赠予该氏,以示表彰。族人将其敬置于祠堂正门之上,以激励后人。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兴旺发达,目前已定居在安丘、昌邑、昌乐、高密、诸城等县市的六十余村,人口逾万。约有同样数量的人,移居全国各地。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安丘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