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4-02-02 14:22
昌乐 刘文安

 历史长河的几位东夷文化先祖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5 07:48
鄌郚总编
  历史长河的几位东夷文化先祖
  《尚书 禹贡》:“海岱惟青州。”郑玄注此句:“青州界自海至岱。”《伪孔传》则云:“东北据海,西南据岱。”岱,即泰山。其实,《禹贡》青州,并非仅仅在大海与泰山之间。所谓“东北据海”实包括辽东之地,“西南距岱”实包括泰山西南麓的汶水以北之地。
  以《禹贡》青州之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山东地区,地处黄河下游,东濒大海,气候适中,四季分明。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土著,传统地被称为“东夷”,远在5500年前,东夷人的著名领袖、被推崇为“斯文鼻祖”的太昊伏羲氏,便在这片水美草丰、野兽出没的土地上“教民佃鱼畜牧”,率先揭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晚于太昊1500年的另一位东夷族的英雄少昊金天氏,也是在这片可钦可敬的热土上,带领他的部落联盟,“宗师太昊之道”,继承和发展了东夷文化,“故曰少昊”。其后又有“舜作陶”、“羿作弓”、“伯益作井”、“蚩尤作兵”、“皋陶作刑”等等,这些闪烁着灿烂光辉的史前文化,都是由东夷人创造的。考古发现证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上下承续,成一序列,也都是东夷人先后创造的,而且所反映的文化水平之高,在当时中国大地上都是位居前列的。
  东夷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厚重,资源丰富,人才济济。青州作为东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以此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在本文中,笔者考以古史传说,并吸收近现代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几位典型的东夷人物传说缀集成篇,以飨读者。
  太昊
  太昊位居三皇五帝之首,传说中远古时代东夷人的祖先,华夏始祖。太昊,亦作太皞或太皓,即伏羲氏。风姓,风即凤,当属远古东夷凤鸟部族。他“以木德而王天下”,统一各部落,创立龙图腾,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故《左传?昭公十七年》称:“太昊以龙纪”。
  他生于“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其母华胥,是东夷人建立的母权部落联盟的酋长。古史传说,“燧人之世,有大人迹(脚印),出雷泽,华胥覆之,生伏羲。”《汉书人表考》引《春秋世谱》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所以广为流传的“抟王造人”的故事往往把伏羲与女娲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是以夫妇而并御天下的。关于雷泽,说法不一,其中一说在今汶泗上游的泗水、新泰一带。以太昊为首领的东夷部族,最初活动在鲁中丘岭周边的淄、沵、潍、沂、泗诸流域,后来由沂蒙山区沿泗水向西南挺进,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建都。太昊伏羲氏将先进的东夷文化推广到中原,从而促进了大汶口文化与仰韶文化的融合,为河南龙山文化、华夏文化的出现创造了前提。1959年发掘的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除有很多大型排房、城墙外,城门已有了门卫房,房下已有陶制的排水管道。经专家论证,该古城遗址即史书记载的“伏羲都宛丘”的宛丘。
  伏羲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网,即“结绳而为网罟”(《易?系辞传》),“教民佃渔畜牧”(《纲鉴易知录?五帝纪》)。网,最初用以捕鱼,继而运用到狩猎上。由于这种先进工具的使用,狩猎的效率大大提高,不仅满足了食用,而且有不少剩余,因而出现了豢养六畜,从而结束了狩猎时代,开创了远古畜牧时代。在此漫长的过程中,也逐渐奠定了男子在族群中的地位,完成了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型。
  其次是伏羲始创八卦,结束了千古使用的结绳记事。据《易?系辞传》记载:伏羲“仰则观象与天,俯则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创造了比结绳记事更为进步的记事符号——八卦。传说则称:伏羲在蔡水得白龟,凿池养之,从龟背的纹理受到启发,因而创造了八卦。几千年来,由于谁都没有见过白龟,认为这不过是神话传说。直到1984年,淮阳城一个叫王大娃的少年,在传说伏羲养白龟的地方钓出一只白龟,才印证了这一传说。伏羲八卦,揭示的是自然规律,如日月、四季、方向、山川河流等自然界发生变化的规律。在他那个时代已经发现了这些规律,并能用八卦符号来代替或表示,无疑是一大创举。后来周文王被囚羑里,才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推演成为揭示人文现象,以预测吉凶为主题的八卦。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婚姻形态也向一夫一妻制转变。据《通鉴外纪》记载:“上古男女无别,太皞始创嫁娶。”《世本》还记载了当时男婚女嫁的礼法,即以成对的鹿皮作为订婚的礼物。
  据古史抟说,太昊伏羲还创庖厨、作甲历定四时、以龙纪官、造琴瑟等。他正是以这诸多可与日月争辉的丰功伟绩,开创了人类之初的繁荣与文明,赢得了后世子孙的敬仰,被尊称为“中华始祖”、“中国一人”、“斯文鼻祖”、“龙师人皇”、“寰中一皇”、“万古哲人”等。
  蚩尤
  蚩尤是东夷族的英雄,与黄帝(轩辕)同存在。于“神农氏(炎帝)世衰,诸侯相亲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的时候,约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当时炎帝族所辖区域很大,地跨长江南北,黄帝族的势力在黄河流域。相传炎、黄二帝是亲族兄弟,也有人说是亲兄弟。炎帝常常侵略其他部落,不得人心,皇帝便率领有熊部落的军队,联合熊、罴、貔、貅、虎等部落的军队,在版泉与炎帝经过三次激烈的战斗,打败了炎帝。这就是古史上所说的“版泉之战”。此后,这两个氏族部落结成了联盟。
  蚩尤的势力在黄河下游的《禹贡》青州之域。蚩尤善制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据李继生先生考证,蚩尤“源于弥河,都与营丘”。由他领导的部落联盟,共有9个部落,每个部落又由9个氏族组成,史称“九黎”,威振山东。为扩大地盘,蚩尤由东向西,不断向中原地区扩展,占取了炎帝的一支——共工部落的土地。于是共工氏“振滔洪水”,淹害黄河下游的夷人。蚩尤“乃逐帝,战于涿鹿阿之阿,九隅无遗”(《逸周书?尝麦》),即把共工氏的九块地盘全部占领了。据《淮南子?天文》记载: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顷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在这场天崩地陷的激烈战斗中,共工以失败告终。“赤帝(炎帝)大慑”,只好求救于黄帝。于是,黄帝以“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为由,倾有熊国力,联合炎帝及其部落,开往涿鹿与蚩尤作战。
  蚩尤所代表的东夷,经济文化水平高,武器精良,《尤鱼河图》的记载也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所以,战斗一开始,黄帝就处于守势。蚩尤善于利用地形和天气,常常在大雾中出奇战胜黄帝。黄帝乃命风后作指南车,在浓雾中照样行军作战,设八阵,经过52战,终于擒杀蚩尤。这就是古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关于这场战争,神话传说颇多。《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太平御览》则称:“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时,尝归泰山求援,“遂得玄女战法”,于是战胜了蚩尤。史书言:蚩尤被杀于青丘,葬于寿光北,而肩脾葬巨野重聚。《皇览》则称:“蚩尤葬汶上。”后来齐地崇祭的八神之中,即有“兵主蚩尤”。
  涿鹿之战后,九黎族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族,另一部分南下荆楚,与苗蛮族居住在一起。因此,后人也认蚩尤是苗蛮族的祖先。有人在《释黄帝》一文中说:“说中国人是‘炎黄子孙’这是对的,不过更正确的说法应该为炎黄蚩的子孙。”
  虞舜
  虞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他是五帝中最末一位,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位。
  《孟子?离娄下》说:“舜生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即今诸城市舜王街道诸冯村(范文爛、景以恩先生均持此说)。村前有舜王庙,村北—土岭世称历山,是虞顺当年耕种的地方。村内有舜井遗址,相传这是舜发明掘井技术后,亲手打出的第一口井。
  舜,目重瞳子,身长六尺一寸,貌奇而魁梧。生母早亡,父曰瞽叟,继母生子名象。他们屡次要害死舜,舜都躲过了。事后,舜仍然一如既往地“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是个出名的孝子。后人还以“孝感动天”为题,把他的孝行列为《二十四孝》之首,至今广为流传。
  舜处事公正,而且非常能干,会耕、会渔、会制陶器,深受部落百姓爱戴。史书曾这样形容舜的成长过程及其超人的品德:“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年老后,以其子不肖,欲求贤自代。咨询四岳,四岳推荐了舜。为了考察舜,尧将二女娥皇与女英嫁于舜,以“观其德于二女”。结果在舜的调教下,二女“如妇礼,不敢以贵骄视舜亲戚,甚有妇道”。尧非常满意。三年考察结束后,尧才让舜摄政,帮他管理国家,进一步锻炼和考验他。舜首先举用了“八恺”、“八元”等十六位德才兼备的人才,又流放了贪暴顽劣的“四凶”,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尧又派他到深山野林里去视察,遇上了“烈风雷雨”也未迷路。这才放心地把帝位传给了舜。尧的这一举措,即历史上美誉的“禅让”。
  舜继帝位以后,更加勤政为民。为了广开言路,采纳谏言,在村口树立专供百姓发表议论的木柱,在宫门前设置便于进谏的鼓。同时实行三考制度,提升清正廉明的官员,降免昏庸无能的官吏,于是一切事业都振兴起来。虞舜在位39年,政治清明,人民富庶,教化有成,四夷宾服,成就了一个“舜日尧年”的太平盛世。
  晚年,舜亦仿照尧的做法,将帝位传于治水有功的大禹,自己到南方巡查,在广西苍悟逝世,葬于湖南嶷山。娥皇、女英,时为湘妃,悲痛欲绝,泪下如雨,点点滴滴,渗进了竹子的肌理,凄婉动人的“湘妃斑竹”就是这样诞生的。
  姜太公
  姜太公(约公元前1127年——公元前1021年),“东夷之士也”。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其先祖尝封于吕,从其封姓,亦称吕尚。他是齐国的始祖,所以又被尊称为姜太公。据晋代张华《博物志》载,姜太公“出于东吕乡东吕里”,即今山东日照市人。
  姜尚早年穷困,年轻时曾招赘到今青州市马氏村当上门女婿。因不善经营生产,“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被岳父母赶出家门。其妻马氏,终生不嫁,卒葬于村侧。马氏村即由此而得名。这个“齐地逐夫”的故事,出自清私人笔记《耕余必读》,未必可信。春秋时楚子在《冠子》中所说的马氏,则是在姜尚不得志时主动提出离异,后又主动要求复婚的:“太公既封齐候,道过前妻,再拜求和。公取盆水覆地,令收之,惟得少泥。公曰:‘谁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这就是成语典故“覆(泼)水难收”的来历。
  为了谋生,姜尚曾“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也有人说,他知识渊博,深知《易》理,精通《易》术。在殷都朝歌为人占卜,甚为灵验,并因此结识了王子比干,把他引荐给纣王。因与纣政见有异,语多不合,只让他做了一名下层小吏。后来听说周西伯(文王)贤明,“又善养老”,便西去周国,钓于渭水之阳,“以渔钓奸(谒)周西伯”。有一天,文王出猎迂之,“与语大悦”,同载而归,说:先太公常对我说,“当有圣人追周,周必兴”。你正是这样的人啊!我太公盼望你很久了。所以姜尚又有“太公望”的称号。
  以礼贤下士著称的周文王访得姜子牙后,不久把他拜为太师(最高武官),还将所乘之车舆让给子牙,并亲自为其执缰赶车。子牙端坐舆上,并不推辞,走着走着,只听“嘣”的一声,舆车突然停了下来,原来套绳被拉断了。子牙问道:“请问大王,这一路你拉了我多远?”文王回答说:“八百零八步。”姜子牙说:“好,你拉我八百零八步,我保你江山八百零八年!”文王一听,本想接绳再拉,姜子牙却道:“天意如此,何必强求呢!”此语虽不见于史籍,但周王朝延续了八百多年却是史实。
  从此以后,姜太公辅佐周文王“阴谋修德以倾商政”。首先加紧了剪除商朝羽翼的行动,伐犬戎、征密须、败耆国,并将都城从歧下迁到丰邑。经过几年征战,周实力大增,“三分天下,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遗憾的是,周文王尚未实现倾商的夙愿,染病身亡。临终前,他把儿子姬发(武王)托付给姜尚,请他全力辅佐姬发进行倾商大业。
  武王立,立姜为师,称师尚父、尚父。姜尚助周武王推行善政,施恩与民,终于在公元前1052年,辅佐周武王伐纣,戎车三百辆,虎贲(兵士)三千人,军士四万五千人,在牧野一战克商。姜尚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武王平商而王天下,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安定了民心,然后大封天下,封姜太公为齐侯,立国于海岱之间,建都营丘。据说,太公至齐,曾面对东海发过“鞠躬治齐”的誓言。由于他生于斯,长于斯,深受东夷文化的影响,熟悉这里风俗民情与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措施,又在齐地创造了新的业绩。正如《史记》所说:“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嘉靖《青州府志》盛赞太公:“公之治齐也,举贤而尚功,养老而慈幼,敬教劝学,通商惠工,诚哉东海之表,无负于周之命也。”由此可见,齐初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与齐国的缔造者姜太公的进步政策分不开。
  姜太公于周康王六年(约公元前1021年)亡故。他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周王朝的开国元勋、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奠基人,得到了后世的尊重。
  据《唐要令》载:“开元十九年长安、洛阳两京及各州立太公庙。至上元元年又追封太公为武成王,原太公庙更各武成王庙。”《事物原纪》亦称:“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诏曰:维师尚父,实选隆周,宜加谥昭烈武成王。”临淄(营丘)是青州最早的州城,后移治广固城,由于治所相沿,故青州城亦别称“营丘”、“齐都”、“齐城”。所以自唐开元以来,青州不仅建有太公庙(武成王庙),而且建有表海亭,以激励治青者发扬姜太公“鞠躬治齐”的精神,把青州治理得更好。      (贾继闵)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