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4-02-12 15:11
昌乐 刘文安

青州挫琴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1-30 16:44
鄌郚总编
  青州——挫琴技艺的故乡
  挫琴传人大病退去 "化石乐器"重现青州
  洪波/文    图/张鑫华
  今年9月16日,青州九州论坛古州风韵大型文艺晚会,一曲动人心弦的《鸳鸯扣》深深打动了来自古九州的听众。这是一种他们从来没听过的音质,悠远、柔美、回肠荡气。这就是在世界上神秘失踪多年的活"化石乐器"挫琴。
  销声匿迹的挫琴怎么会在青州出现呢?记者带着这个疑问采访了演奏者——北城社区的赵兴堂先生。他在一年前患了脑血栓,为了尽快恢复后遗症,他重新操起搁置多年的挫琴,到今年的九州论坛开坛之际,他已经基本恢复得和正常人一样,拉琴制琴的技艺都恢复甚至提高到以前的水平。这是怎么回事呢?挫琴是个什么样的乐器?挫琴的故乡就是青州吗?
  挫琴与轧(ya)筝、筑的关联
  这三个乐器按演奏方法简单地说,挫琴是以挫的方式演奏,轧筝的演奏方式是滚压,筑是以打击方式演奏。相同的是,它们都属于丝弦乐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我们一个一个地说。
  1
  先说挫琴的样式。在青州市北城社区赵兴堂老先生那里见到的挫琴,也叫半边坞辘头。琴体呈半圆状,琴头略粗,好似半个竹筒。底部是用薄梧桐木板封起来的,底部琴头处有一个半圆的洞,是拉琴的时候把左手放在其中用的,与上面的半圆形成一个通长的音箱。整个琴体分为琴面、琴底、琴头、琴尾、琴码、琴弦、琴杆几个部分。挫琴一般都是梧桐木原色,加涂上亮油保护起来,也有的在琴头涂上深浅不同的咖啡色。
  赵兴堂说,他的祖父赵彩云曾经说过,琴身要用上好的梧桐树上的肩骨木做,音质才是最好的。据说肩骨木是凤凰落脚的地方,只有这地方做的琴才能演奏出最优美的声音。
  琴尾顶上有琴轴,琴弦从琴头连上来,拴在琴轴上。琴头有一段底座,底座上端有一排专门安置琴弦的地方。琴头上端有各种造型,赵兴堂老先生制作的琴头通常是两种造型:云纹和水纹等。云纹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赵彩云,水纹代表自己。祖父是长辈,是天上的云彩。自己是晚辈,不能比祖父还高,所以他自己是地上的流水。两种不同的造型体现了赵兴堂的尊卑孝道。
  琴面支撑琴头到琴尾的琴弦的是琴码,共有13个,每一个琴码上可以穿过两根琴弦。13个琴码从琴尾到到琴头,从右到左依次等距离排列下去,在弧形的琴面上形成一个很好看的曲线。
  琴弦是丝弦,13组,共26根。
  琴杆是用高粱杆做的(也有改良成为弓子演奏),俗称秫秸杆。演奏方式分坐、站立、边走边演奏,形式不拘一格。演奏时将琴抗在左肩上,左手持琴,右手持琴杆。可自拉自唱。也可众人合唱。可独奏,也可用二胡、扬琴、琵琶、三弦、书鼓、梆子、碰铃、碟子等乐器集体伴奏而进行协奏。
  关于挫琴的历史,也简单地说几句,供有兴趣的老师参考。挫琴是中国古老的弦乐器之一,中国许多音乐学家普遍认为,古老的挫琴演奏技艺和制作技艺早在上个世纪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就消失了。赵兴堂说,消失以前不叫挫琴,不得而知。祖父对赵兴堂说起过,53年开始把挫琴的名字叫响。 赵兴堂从小跟着祖父学习挫琴的演奏,也跟随祖父去到木匠那里听祖父指点着制作挫琴。挫琴的名称和演奏技艺从此在青州传播出去。
  赵兴堂介绍说,多年来他一直在各个媒体中留意挫琴的影子。终于有一次在中央四台看到了一期介绍中国古琴的节目,那个古琴的形状和挫琴基本相似,只是琴体稍微短一些。当时广播员说的名字赵兴堂已经不记得了,但对广播员说的名字不是挫琴记得很真切。被介绍的古琴仅仅是摆在那里,演奏的人也没有有模仿演奏挫琴的动作,所以也没有听到演奏的声音。
  记者见到的赵兴堂的挫琴是62岁的赵兴堂上个世纪80年代重新制作的。他之前的祖传的挫琴制作和演奏技艺所历经的磨难和坎坷,在别的章节里将分散地谈到,读者可以自己体会。
  2
  再说轧筝。
  唐代出现的轧筝是中国弓弦乐器的始祖。轧筝在宋代时也称为秦,宋代曾三异的《同话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世有乐器,小而用七弦,名‘轧筝’,今乃谓之秦,秦筝以一名为二物。".《元史。礼乐志》中记载:"秦,制如筝而七弦,有柱,用竹轧之。".轧筝的琴体的基本形制呈半圆弧状,有七根(或更多根)弦,弓在弦外演奏,一弦发一音,演奏方式有坐着或站着或边走边演奏。演奏时将琴靠在左肩上,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一弓一音。轧筝类弓弦乐器到目前仍在民间可见其遗存,主要有河北邯郸的轧琴、山东青州的挫琴、广西的瓦琴、山西河津的拂琴、西安的轧筝、延边朝鲜族的牙筝等等。这些乐器都是唐代轧筝的遗存在各地的不同名称,这些乐器至今仍用竹片、高粱杆、芦苇杆、木棒之类的弓演奏而不用马尾弓。(傅华根《中国弓弦乐器的由来和二胡发音之我见》之一《 中国弓弦乐器发展小史》美国国会图书馆学术演讲稿)
  可见,轧筝是从唐朝就有的一种乐器,那时的轧琴是以滚压的手法为主。赵兴堂说,从祖父那里开始尝试拉和挫的技艺,偶尔祖父也用秫秸杆做的琴杆敲击琴弦、用手弹拨琴弦。最后这种演奏技艺被发扬和传承下来。
  是不是可以想象,赵兴堂的祖父年轻的时候去北京卖艺,因为用打击、滚压的方式演奏不如挫动听,也不如挫的演奏方式容易操作,并且可站立、可坐、也可以围着场子边走边唱边挫,与观众近距离的接触交流感情,从而更加体会到用挫的手法是最富表现力,最能得心应手地演奏技艺?从而把挫的手法重点传授给正宗的传承人——长孙赵兴堂呢?
  3
  下面再说说筑。
  "过去,青州很多民间艺人说,挫琴是筑的后代。我经过多年的考证,认为这一点是正确的。"原青州市文化馆副研究员周国庆曾经这样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他开始对青州挫琴与筑的关系进行研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青州的挫琴就是筑的后代,是由筑经过千百年演变而来的。周国庆与王全忠在1984年写出了潍坊民间艺术理论探材料《浅谈挫琴与筑的血缘关系》。
  早在战国末年,勇士荆轲刺秦王,好友高渐离送他到易水边,击筑为其送行唱的那首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用挫琴的前身筑演奏的。
  周国庆说,中央音乐学院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项阳,也很支持他的看法。项阳还说:筑是中国最古老的丝弦乐器,比西方同类乐器要早几百年,做为它的后代,挫琴完全可以说"化石乐器".
  三帧珍贵的照片
  1
  一帧是赵兴堂的祖父赵彩云在1957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时获奖的留影。
  根据赵兴堂介绍,他的挫琴制作以及演奏技艺是他的祖父赵彩云传给他的。解放前(三十年代)赵彩云与拉三弦的刘公道从家乡青州北阳河村去北京天桥卖艺谋生三四年,风餐露宿,忍受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的痛苦,饱受旧社会旧观念的歧视和侮辱。赵彩云看到中国深陷战争沼泽,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自己在首都卖艺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他要回到老家为抗战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与同乡摔琴而归,从此不再提挫琴一个字,挫琴从此绝迹。
  回青州后,赵彩云全家在段村以蒸馒头为生。那时候的段村是一个小苏区,也是革命的摇篮。赵彩云积极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在一次给一个战士送饭的时候被逮捕,差点送了命。幸亏众人想尽一切办法把他搭救出来,才幸免于难。他的亲兄弟赵汝云就被活活渴死折磨死。
  50年代初期,新中国成立后,赵彩云怎么能没有琴声相伴,从北京后来后,经过战乱后,赵彩云又找王木匠的帮忙,重新制作了一把挫琴,从此青州又有了一把挫琴。赵彩云的脑子里有近百首挫琴曲子,自己也创作。1953年青州人民公园铁树开花,祖父心里高兴,让六七岁的长孙赵兴堂背着挫琴,自己要去献上自己创作的挫琴曲子。据赵兴堂回忆,当时被挫琴曲子吸引过来的人把他们围得水泄不通。从那个时候,挫琴这种乐器就在民间传扬开去。1956年到1957年百花齐放,挖掘民间老艺人,赵彩云被益都(青州市原来的称呼)文化馆吸收过去。
  1957年赵彩云代表昌潍专区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时,用自己制作的挫琴演奏了自己创作的《鸳鸯扣》夺得了金奖。当时还灌了唱片,在全国的广播里播放,青州一个叫李玉的去新疆看姐姐时听到过。后来赵彩云应济南一个部门的邀请,去济南教了一批学生,时间1个月,从济南返回青州的时候车上人很多,那把获奖的挫琴装在布袋里被挤碎了。赵彩云又找到青州一个叫刘蓝田的人帮忙做了一把挫琴,然后去照相留影。这张照片就是那个时候照的。
  1960年14岁的赵兴堂去东北谋生,祖父赵彩云去世,1962年赵兴堂从东北回来,发现祖父的奖章等一些东西都没有了,只有这一本挫琴琴谱和这张照片,他将它们收藏起来,才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他纪念祖父的唯一物件,也成为那个时期的一个历史见证。
  2
  一帧是赵兴堂1989春天在凤凰山上与乐友拉挫琴时,一个游人寻声上山给他拍的照片。
  赵兴堂从六七岁给祖父背琴,八九岁跟祖父学琴。祖父赵彩云一直在长孙赵兴堂身上多下功夫,只要有演奏挫琴的场合都带上长孙,把挫琴的制作、演奏的技艺传给了赵兴堂。文革期间,赵兴堂家中的挫琴被毁。直到80年代初,生活条件好了,家里却一把挫琴也没有了。赵兴堂根据记忆制作了一把挫琴,挫琴的演奏技艺和制作方法再次被继承下来。
  1989年4月,赵兴堂与两个拉二胡的乐友去青州市凤凰山拉挫琴,山风把挫琴的曲子吹到了凤凰山下,一个游客被这美妙的挫琴曲子吸引了,怎么也听不出什么乐器,他寻着声音来到山顶,见到了正在拉挫琴的赵兴堂,提出要给他留影纪念。后来这个人把照片寄给了赵兴堂,赵兴堂看到信封上地址才知道,那个懂得音乐的人是青州市新华书店的人。但信封上并没有留下那个人的姓名。
  3
  一帧是2007年下半年赵兴堂演奏自己创作的挫琴曲《拉起远古的琴声》和《彩云追月》时的留影。
  2006年5月赵兴堂得了脑血栓,手脚都不听大脑指挥了。他想到了心爱的挫琴,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大脑和双手。他坚持每天拉一段祖父和自己喜欢的曲子,半年过去,他的病几乎痊愈了。很多人戏说,挫琴是赵兴堂的救命琴。
  通过这次生病,他感到时间的紧迫,把挫琴传承下去成了他心中最大的一桩事。他把家里的一间房子倒出来,与一些喜欢音乐的老乐友在家中排练演唱,到社区参加演出。后来加入了青州市文化行业协会音乐协会。他希望通过与大家的接触,有更多的人介入到挫琴的演奏和制作技艺中来,使这个很有可能全国都失传的琴很好地传承下去。
  2007年6月,因为青州市对挫琴的高度重视,他怀着对挫琴的感恩,对祖父的怀念之情,产生了一股创作的激情。他连续创作了两首挫琴曲子《拉起远古的琴声》和《彩云追月》。
  《拉起远古的琴声》的歌词是这样的:
  拉响远古的琴声
  唱响盛世中华
  四海皆知音
  社会和谐安定
  拉起远古的琴声
  唱响盛世中华
  天蓝蓝地丛丛
  民族团结社会繁荣
  民族团结社会繁荣
  《彩云追月》是为纪念祖父赵彩云而套用了广东音乐的曲子,自己编了歌词:
  天边照射出霞光
  古老的文明由你传递
  为社会留下功绩
  后人没有忘记
  没有忘记
  接任谱写新曲
  接任谱写新曲
  高歌盛世,高歌盛世
  歌颂祖国繁荣昌盛
  歌颂祖国繁荣昌盛
  一本1957年的挫琴琴谱
  解放前赵彩云在北京卖艺时,边演奏边演唱,根据挫琴的特殊音色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鸳鸯扣》、《满江红》、《小两口顶嘴》等曲目。
  1957初,以当时的益都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刘新丰为主,经过近3个月的时间,对挫琴艺术及演奏曲谱进行了认真、系统的整理,收录了近百首挫琴琴谱。后来赵彩云获得金奖演奏的自己创作的《鸳鸯扣》就收藏在这本琴谱里。
  里面收藏的曲目:《四大景》、《满江红》、《清风马头调》、《妓女自叹》、《大烟鬼叹》、《打秋千》、《对话》、《光棍哭妻》、《尼姑返俗》、蛤蟆调《、小寡妇五更》、《小放牛》、《东北姐儿》、《想郎》、《八仙庆寿》、《茉莉花》等等。
  青州——挫琴技艺的故乡
  据青州市文化馆馆员张鑫华说,青州挫琴正在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青州市文化馆副研究员周国庆说: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研究挫琴时,就有了大力发扬宣传挫琴艺术的想法。只有让更多人知道、了解挫琴、了解挫琴的历史,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认为:很多民间乐器以及曲目,我们都是尽量保留,而不是改进,过去很多例子说明,有的东西一改就变了味,失去了他原有的价值。
  现在全国和青州很多人在关注和研究挫琴,挫琴将会在青州通过挫琴的正宗的传人赵兴堂和青州文化工作者了解到更多的与挫琴有关的东西。 "化石乐器"挫琴重现青州,是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必将引起更大的重视,会被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挫琴技艺的故乡在青州,这是赵氏家族的自豪,也是青州市的自豪。继承和发扬挫琴的演奏技艺、制作技艺也成了青州文化工作者传承和发扬挫琴技艺的使命。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