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4-03-01 15:02
昌乐 刘文安

医家一代宗师——黄元御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3-31 20:45
鄌郚总编
  医家一代宗师——黄元御
  来源:《齐鲁晚报》|作者:董惠 姜利梅
  在昌邑市黄家新郭村一派钢筋混泥土建筑拔地而起的环境下,却有一处占地10亩左右的清静之地,四面围墙将其与外面喧扰的世界隔开。在这片净土中,长眠着明代名臣黄福及其族人。作为黄福的十一世孙,黄元御更为现代医学家提上案几。黄元御作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生于书香门第
  11日上午,在昌邑市档案局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城郊的黄家新郭村。远远地便发现,在干净整洁的街巷上矗立着一处占地10亩左右、四面修筑了围墙的场院。围墙上书写着黄氏家族的生平事迹,引来部分路过市民驻足观看。昌邑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黄福的御葬墓。
  因墓园看护人不在家,一把铁将军将记者一行阻挡于门外。登高远望,透过围墙发现,墓园中竖立着一组汉白玉石人石兽。据当地村民说,直至现在,每年都有很多人前来拜谒。而在墓园的东侧和南侧都是正在施工的房地产开发。昌邑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地村民对墓园的保护非常注重,不允许对其有半点的损害。
  生于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1705年出生的黄元御自幼便深受家学影响。少年时代,黄元御的父亲就为他邀请到侨寓昌邑的名儒于子遽先生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能够登科入仕,光耀门庭。黄元御也将“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作为座右铭,希望效仿其先祖黄福,在未来能够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黄元御自小胸怀大志,亦发奋苦读。小时候,他经常到父亲南隅的书斋中阅读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也热爱与比他长五岁的堂兄黄德静,以及姑表兄弟孙尔周等促膝交谈,论前途事业,讲读书心得。而且他还常去“乡贤祠”,特别是到“黄忠宣公祠”瞻拜先祖的灵位,默领“家训”的真谛。
  在南隅书斋中,黄元御经常翻阅黄福的《后乐堂诗集》,因为他特别爱读那首题为《书怀》的七言诗:“不种桑麻不养蚕,莫将实学付空谈。王侯筋两无多重,有志男儿一担擔。”立志做一名能担负起忠君保国重任的良臣,决不辜负先祖的遗训,在黄元御的心里已经形成牢不可破的信念了。
  突患眼疾立志行医
  雍正二年,黄元御考中邑庠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雍正十二年,黄元御正当而立之年,却因用功过度,突患眼疾,不得已寻医问诊。
  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庸医误用了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其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以致于到最后,左目完全失明。
  而这段人生旅途上的重大挫折,在黄元御的著作中也屡有记述。其中,在《素灵微蕴》一书中,《序意》里开头便说道:“玉楸先生,宰思损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榱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昔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
  庸医药害,不但使黄元御失去左目,在心理上受到了难以忍受的创伤,更为严重的是使他体内的中气残遭致命的损伤,直到他五十一岁写《素问悬解自序》时,还念念不忘这出九死一生的悲剧。
  正当而立之年,恰逢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遭此劫难,黄元御的仕途之路被彻底断送。
  在哀痛之余,黄元御发奋读书,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从此,黄元御便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浸有成,开始悬壶济世。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考订历代医学著述
  有了悬壶济世的想法,黄元御也开始刻苦研读各种医学书籍。而他最初开始学医时,是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始的,然后逐步开始涉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
  他奉张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致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因此发誓将用尽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让后世遵循。
  到了乾隆二年,黄元御开始酝酿《伤寒悬解》一书的编著,并着手撰写《素灵微蕴》。乾隆五年九月,《伤寒悬解》完稿,四卷二十六篇。
  在该书中黄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气,扶阳抑阴”的诊病理论,对于中气他给予了形象的比喻 “精如果中之仁,气如果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
  正是鉴于此种原则,在行医过程中,他也始终贯彻“重视脾土、扶阳抑阴、厚培中气”的施治原则,这更成为他对祖国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乾隆十三年,黄元御游历到清江阳邱,阳邱风景秀美,湖光山色,黄元御亦心清气爽。期间,他南游会稽山,拜谒禹陵,自谓 “身登会稽,亲探禹穴,目睹越国江山……乃有著作斐然之志。”同年四月,他开始撰写《伤寒悬解》,七月三日草成,计十五卷。八月下旬又撰成《金匮悬解》二十二卷,时年四十四岁。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元御刻苦钻研,医学水平更是进步飞快,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黄元御十分关心乡亲们的病痛,有许多夙疾陈病,经他精心制方调药,终于解除病痛,恢复健康。昌邑城东上台村田西山,是黄元御要好的学友。他在参加乡试途中,由于饮冷露卧,得了痢疾,病情严重,已经几天食水不进了。黄元御被请了去,在得知田西山得新秋痢疾是因暑夏生冷所伤后。他于是用燥土温中、行瘀散滞、清胆达木之方,让田西山只灌上一服汤药,就逐渐痊愈了,再也没有服药。
  乾隆御书“妙悟岐黄”
  乾隆十五年四月,黄元御北游至京,恰逢乾隆帝患病,众太医群思无策。
  多年行医中,黄元御早已名声远播。有许多达官贵人拜望求诊,也常有医士学子登门造访。住京半年,他治好了很多疑难病症,结识了不少医界好友,声誉越来越高。后来经过举荐,黄元御得以进入皇宫为乾隆帝诊治,药到病除,以精湛的医术得到了乾隆帝的青睐。乾隆更是亲笔写下“妙悟岐黄”以为褒赏,并恩赐他成为御医。从此,黄元御开始了供职太医院的生涯。
  效忠君主多年中,黄元御其实并不得意,这种心情在《四圣心源·序》中说得非常明白“历年多矣,元草未就,则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时非多,勖之而已。”
  在皇宫任职期间,繁琐的事务确实也让他腾不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著述,黄元御为荒废了这许多宝贵的时光而深自惋惜。而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更是惜时如金,全身心投入到著述中。
  乾隆十八年,黄元御已经四十九岁。那年春天,黄元御以张仲景著作中的方药加以笺解疏证,写出了《长沙药解》四卷,其中,记载了各类药物一百六十一种,药方二百四十二首。第二年,他又编纂成《伤寒说意》十卷。这本书以传经入说,辩论分析,多启迪后学门径。同年六月八日,又写成《玉楸药解》八卷,以补《长沙药解》之未备,他在该书中首创了用浮萍治疗瘟疫的疗法。至此,黄元御已完成医书八部,即后世所称《黄氏八种》,时年五十岁。
  因常年刻苦钻研,过度劳神,虽然已经成为一代名医,但此时的黄元御已是身疲神怠。乾隆二十年的初春,在门人毕武陵的再次推请下,黄元御着手笺释《素问》,又接连完成了《灵枢悬解》九卷、《难经悬解》二卷等著作。
  期间,乾隆帝首次南巡,黄元御伴驾至杭州,期间著方调药皆有神效,深得乾隆帝及内外臣工赞誉。
  过度劳累病死故乡
  黄元御不但在医学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他的道学、经学造诣也相当深厚。乾隆二十一年二月,他在从事医著之余还应友人澹明居士的邀请,写了《道德经解》一书,诠释其奥义。当年六月,他又在精研易理十余年的基础上完成《周易悬象》一书,阐发阴阳八卦爻辞变化之理。四库馆臣评其《周易悬象》谓“近人说《易》中,独可谓学有根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由于在行医、著述生活中过度劳累,黄元御身体中虚,渐成重症,抱病回到故乡昌邑。黄元御的晚年,也居住在昌邑城南隅书斋,至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十七日,溘然长逝,时年五十四岁,归葬新郭祖茔。
  黄元御自三十六岁开始从事著述,苦心经营近二十年,著书十四种。他的医书十一种在其去世后不久,即由四库全书编修周永年进呈,全数收录,民间亦有众多刊本。尤其是在江南等省,凡悬壶行医者,无不知黄元御,被称为“医门大宗”、“一代之大医”。其史事轶闻广为传载,宣统间《山东通志》、民国初年编纂的《清史稿》皆为其立传。
  民国十二年,昌邑学商各界共同捐资为之修整坟园,呈请入祀乡贤祠,并于县城西南门外及墓地立碑志念。黄元御终于像其先祖黄福一样,名列正史、身登乡贤,垂范千秋。当地祠堂看护人出差,记者一行未能深入其中瞻仰一代宗师的威名。只能通过昌邑市档案局工作人员的讲述,领略其中的利害。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