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4-03-01 15:41
昌乐 刘文安

稀世奇书《画石琐言》与“神品”鹅翎画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3-26 21:00
鄌郚总编
  稀世奇书《画石琐言》与“神品”鹅翎画
  作者:张志成
  已尘封多年的鹅翎画论著《画石琐言》,日前在一位书画爱好者手里“亮相”。该古籍善本共56页,木刻线装,书纸略微泛黄,品貌保存较为完好,作者系清初著名书画篆刻家、诗人,齐鲁印派宗师,鹅翎画创始人张在辛(1651—1738)81岁时所著。封面“画石锁言”四个宋体字,并无奇特之处,扉页第一竖行仍然是“画石锁言”宋体木刻字,第二竖行落款“牟山张辛卯君稿”(“张辛卯君稿”可能在刻印时漏了字,应是“张在辛卯君稿”),从第三竖行开始,简要叙述了鹅翎画的创立经过,自述:“长夏无营,抚枕辄睡,行散溪头,偶拾沙际,鹅翎蘸墨涂抹,适得天趣。因思古人以敝帚作飞白书,余何妨以羽毛为卷石谱,各缀截句,正如天籁自鸣,浮云舒卷,辑而录之,以志漫兴,见者应笑不能间,竟成多事之过也。辛亥六月初九日八十一岁老人记,是日入伏。”正文第一句“昔人画石尽其致,我今画石存其意。”以及“高君作画全凭指,我画拳石倩羽毛”的创意做法,然后作者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对鹅翎画的技法运用,心得感悟,以鹅翎石做为卷石谱,各缀以绝句,成诗二百四十首。诗中有 “柳荫舒雁自梳翎,遗得羽毛三寸青。信手拈来挥墨汁,依稀山岳见真形。”“墨汁淋漓影漫迷,不分野骛与家鸡。狂来自写苍云母,一任飞鸿踏雪泥。”“放荡无拘号野夫,挥毫总不按规模。同人莫作卷石论,只当钟道莽画府。”这些画论诗犹如天籁般语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鹅翎画的艺术魅力,是一部集鹅翎画论与诗词艺术于一体的著作,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学价值。
  后记中有自述:“余年八十有四矣,老病日增,衰朽支离如午夜残灯,在恍惚明灭间尚不能自忖,习气未除,或用鸡毛作画,或用芦管题诗,不过偶然适情,蜗迹耳,蛩鸣耳,又暇计其工,拙哉!若夫意有相同句,有重复至,再至三,更不必言梦中诞语,自顾尚且,失笑览者,能不轩渠。在辛漫识于小品斋中。”看样子,这本书很有可能是张在辛八十一岁时撰稿,八十四岁那年刻印成书的。
  张在辛13岁学画,据记载,他没专门拜过老师,但与当时知名书画家高凤翰、金农等经常切磋研习绘画篆刻,受扬州简约写意画风影响较深。绘画除随意点染山水、松石、梅竹、兰草外,也钟爱人物画,鹅翎画尤为精到。当代著名美术理论评论家、作家、书画家韩琦先生评价说:“张在辛隶学郑簠、印师周亮工,终成齐鲁派创始人之一,而其一手鹅翎画,识者叫绝倾倒”。他的鹅翎画独具匠心,被视为“神品”(《青州府志.人物传》记载),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雍正五年,他雨窗独坐间,绘四时小景,并各题一诗,自谓:“不作画者近五十年,偶嚼笔墨,如老马学步,意不知何处着足”。画到妙处方使然,可见他的画技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传世画作有《踏春图》《桃溪图》《南村草堂图》《苍林盘石图》(存山东省博物馆)《梅石图》《贩蘖图》《欲贺九十图》《荆花世茂图》《九老图》《八大山人画轴》《焚香静坐图卷》《山水画册》(青岛市博物馆)及自画像《张柏庭八十一岁小照》《梅花碧梧小像》《张柏庭八十六岁小照》等。
  张在辛晚年隐居安丘牟山脚下凉水湾头,这一带山体突兀,河流溪水蜿蜒,汶水绕村西北而过,风景旖旎秀丽,自古素以“汶水澄清绝点埃,牟山拥翠夕阳开”而闻名安丘八景之首。他流连忘返美景如画的山水之间,朝出暮归,尽以牟山峦石草木、汶水野鸭大雁等自然景物写生。康熙六十一年,画野鸭并题诗一首:“不争粱稻逐家鸡,镇日随波泛碧溪,曾伴王乔化双履,至今仙路未曾迷。”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一群憨态可掬的野鸭在戏耍游玩。
  张在辛悟性极高,是一位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艺术家。一次野外写生,偶然在水溪边捡到了几枝漂亮的鹅翎,即兴用翎毛蘸墨在画纸上圈扫峰峦,恰似绵延起伏的群山,在氤氲薄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以虚幻缥缈的感觉。这次意外的收获,让他兴奋不已,后经反复研究改进,聚鹅翎毛而成,制作出粗细不同的“鹅翎笔”。由于画笔的创新带来了迥异的画风,他的鹅翎写意泼墨画挥洒自如,如有化工,开创了鹅翎画法先河,为中国美术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存鹅翎画有《芭蕉图》(存安丘市博物馆)及《画石扇面》《纸本鹅翎墨石卷》《鹅翎墨石立轴》《鹅翎菊石立轴》(存青岛市博物馆)等。
  《画石琐言》的发现,印证了张在辛独具匠心的鹅翎画法,对挖掘研究张在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好这门国学艺术瑰宝,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