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4-03-01 15:54
昌乐 刘文安

赏析张在乙“卧龙石刻”书法篆刻艺术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3-26 21:01
鄌郚总编
  赏析张在乙“卧龙石刻”书法篆刻艺术
  作者:张志成
  近期,我在研究历史文化名人张贞、张在辛开创齐鲁印派文化时,发现张在乙此人不可小觑,他遗留下来的书法篆刻珍品,同样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从史料记载中了解,他和其父张贞,兄张在辛、张在戊一脉相承,属同宗一派,艺术兼容是张氏一门共同特质。随着对他的一些诗文、书法篆刻不断深入研究,其人其艺逐渐清晰起来。
  张在乙(1675-1733)字卯叔,一字亶安,号缓蓭、方诸山人,张贞第三子,是一位思想丰富,技艺精湛,博学多才的书法篆刻艺术巨匠。他长于诗文书法篆刻,时随其父遨游南北,领当代名人指授,曾师从周亮工、黄经学习篆刻,书法学赵孟頫。加以庭帏之训诲,坤仲之观摩,故多方有成,与其兄在辛、在戊,并称后“三张”。著有《苍云书隖诗文集》。存世书法篆刻作品有“卧龙石刻”(安丘市博物馆),行书《朱子祠记》(山东省图书馆),隶书、行书册页(青岛市博物馆),《甘谷图》草书、隶书题跋(济南市博物馆),书丹《赦赠文林郎河南中牟县知县慎斋李府君传》(安丘市辉渠镇李沁墓碑),与其兄在辛、在戊合编《相印轩藏印》三卷,《张氏一家印存》八册等。代表作辑入《渠亭印选》。
  安丘市博物馆现存一块镇馆之宝“卧龙石”,它静静地横卧于院内,“龙身”刻满了不同书体的字,精美绝伦,堪称书法篆刻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据《安丘古代碑刻》考证记载,该刻石主人是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张在乙心爱之物。他集平生所学,以所创书法篆刻作品为蓝本,双钩上石,精雕细镂,通过石刻这门技艺,淋漓尽致表达他的民本思想,可谓匠心独运。该刻石构思独特,随石布白,趋势而凿,真、草、隶、篆冲切并运,融书法、镌刻、题款于一体,且寓意深刻,赋予极强艺术想象力和感染力,是一件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旷世力作。
  这块布满铭文的巨石历尽三百年沧桑,似乎向世人诉说着它的过去,但很少有人能读懂,根据我个人掌握的资料和近年来考证发掘,我斗胆解读,抛一砖而引众玉。
  “卧龙石刻”石灰岩石质,长3.3米,高1.2米,厚处达1米,重约6吨。两侧有各体书法篆刻,包括一楷、一行、两篆、两隶、三草、三枚印章,每侧各27字,共54字,恰似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其一侧:石如龙卧蛰伏状,张在乙以此为素材巧妙创作,虽然没有只字龙文,但龙韵若现,真意涌动。依次自右至左铺展,“龙头”部位,虽已不复存在(不知何时被毁),无法欣赏其“昂首”雄姿,但也不失缺憾美,给观者留下无穷遐思;向左移至前半部居中赫然用行书勒石:“有扶鳌之力”。这五个“赵体”字排列非常讲究,“有扶”二字偏右下,“鳌”字居中,“之力”二字靠左上,布局得体,章法有度,气势磅礴,显示出潜龙扶鳌的巨大力量。再左移至中间靠上凸起处分两行篆书:“水天一色”,错落有致,篆工精妙。“水天”应为蛟龙施展本领的空间,“一色”蕴含水天映带,本为一体之意;下方楷书刻字:“布衣夷”,用笔沉稳,字体平和,可见张在乙在为老百姓祈求平安,与上方“水天一色”浑然交融,寓意老百姓能够托起天、也能够化水载舟。后半部中间平坦处隶书刻石:“鲸云”二字,古穆苍劲,如鲸似云,犹如游龙腾海。“龙尾”处自上而下用草书刻字:“相知在半儒半吏半僧(有残)半俗之间”,疏密间倚斜恣肆,刻工恰到好处。此句是张在乙自嘲,也是他当时心境写照。
  “卧龙石刻”另一侧,右首端矗立挺拔,有壁立千仞之感,张在乙很有想象力,用篆书在石壁上刻下:“小巫峡”三个遒劲大字,显然他把这一侧作为巫峡的缩影。然后,他借题纵情挥洒,直抒胸臆,在中间靠前草书刻大字“以云水心结名士缘”,抒发他以巫峡云水之胸怀,愿与天下名士结交往来,此句喷薄吐意,如行云流水,空灵之气,直射眼目,这八个大字,分五行,上下左右,精心布局,“以云水心”四个字分两行,如垒砖之嵌缝,参差交错,“结”字居中,与“名士缘”和闲章“知止”搭配形成完美构图,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其左下方,他以峡江牧人自喻,草书落款“峡江牧人焠笔”这六个草字略小,字体饱满,勾勒有度,分三行,上下错落,铿锵有力。再向左移,侧下方有两枚印章,一枚圆章钤印“在乙之”,另一枚方章钤印“方”字(张在乙号“方诸山人”由于所盖的位置偏下,有可能是简化了);侧上方隶书题刻“作扫壁人”四个字,咄咄袭人,似漫不经意之语,实则是石主人点睛之笔,这句话寄托了张在乙很多情感在里面。
  据《渠丘耳梦录》(张贞著)记载,此石是雹泉山的一块奇石,样子像蛰卧的龙,纯大自然所赐,被时任监察御史的张緖伦偶然发现,他雇人费了“百牛牵挽之力”搬运进县城,并安置在自家西园里,为此给自己住宅起名“卧龙石室”。张緖伦无后,遗产由嗣孙张在乙继承(见张贞在康熙三十六年撰文《为先伯父叔父立后记》)。当然在乙知道巨石的来之不易,他倍加珍惜爱护先辈流传的东西,守护着“卧龙石”,誓作扫除石壁上灰尘之人。另外,此石经过他亲手研磨雕琢,更显灵性,更具人文气息,同时也在告诉后人要像他一样为了百姓、为了朋友甘作天下扫壁人。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