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08-03 11:59
鄌郚总编

浩然主编“潍坊泥土文学丛书”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3 20:34
鄌郚总编
  浩然主编“潍坊泥土文学丛书”
  郭建华
  在我的书柜内,整齐地摆放着一套“潍坊泥土文学丛书”,共四本:郝湘榛的 《人之初》,王汝凯的《神泉》,秦景林的《扯不断的姻缘》,郭建华的《尤庄的蒲团》。
  这套丛书的主编是著名作家浩然。
  1990年10月,浩然来昌乐,探望他曾经下放劳动过的东村的乡亲,并在高崖水库管理局小住,起草了他的自传体小说《活泉》及《东村的乡亲们》,历时20天。其间,他谈及主编了一套五本“北京泥土文学丛书“,作者都是京郊的业余作者,他们写了一些不错的作品,但出书无门。为了扶植这些崭露头角的文学新苗,浩然四处奔波,使这套丛书终于面世,在北京产生很大影响。浩然问及潍坊业余作者的创作情况,并萌生了主编一套“潍坊泥土文学丛书”的想法。交谈中,我特别提到了郝湘榛。
  郝湘榛在自拟的《人之初》“作者简介”中写道:
  “郝湘榛,命运不济,1929年生在青州市一个穷困的农村家庭。从记事起就来了鬼子,以后就解放战争拉锯,学校办办停停,躲躲藏藏,弄得没大捞着上学。1942年瞎了秫黍,又几乎饿死。1949年当小学教员,因为爱好文学,还发表点小东西,就拔到了县文化馆。曾出版过三个小册子;打成右派,一下子抠去了22年。后来改正了但也老了,常感疲劳,精力不行。现在临朐县文联主办文学讲习所,全扑在培养文学新人上了。”
  郝湘榛当时是潍坊文坛的领军人物,业余作者们敬仰的忠厚长者。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文学功底厚实,作品极富乡土气息。
  在听了关于郝湘榛的介绍后,浩然连声叹气,摇头,感慨不已,并且问我:我们能不能去见见郝湘榛?第二天,我陪浩然去临朐县城,辗转找到了郝湘榛的家。两位年龄仅三岁之差的同时代作家促膝相谈。直至近午,我们才驱车返回昌乐。
  对郝湘榛的造访,使浩然坚定了主编“潍坊泥土文学丛书”的决心。随后,浩然便去潍坊,拜访市文化局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同志,为主编“潍坊泥土文学丛书”造舆论。浩然的提议和设想,受到了上述领导同志的欢迎。他们一致表示,这是潍坊市文化工作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将全力支持。由此,拉开了“潍坊泥土文学丛书”编辑出版的序幕。浩然也开始了为这套丛书的操劳和奔忙。
  1990年11月28日,浩然在给我的信中写道:
  “丛书事你们尽管进行,但出版问题不可操之过急。搞细致些,明年‘七一’见书就不错了。”
  同年12月9日,浩然在来信中写道:
  “昨日请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文平、总编室主任李荣胜来密云谈求他们出版泥土文学丛书事,已然得到慷慨答应。他们愿为潍坊市没有出过书的业余作者出版五本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四本个人专集、一本合集。这是破格的,也是空前的照顾,为此我十分高兴。初拟每本集子十五万到二十万字之间。内容以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新生活、格调健康的、‘纯文学’的作品为主。先由作者挑选,市文联派一同志把稿子集中起来,交到编辑部审定。为使编辑有个编选余地,每集可多交二、三篇为候补,并加以说明。
  出版社本着扶植新作者、支持地方繁荣创作的精神,不图在这套丛书中盈利,但也无力赔本。经核算,每本交一万五千元费用,出版社负责编辑、排印、发行,每本给出资单位二百本样书,并按规定付给作者稿酬。
  丛书由我出面任主编,编委会请市领导和作者所在县的有关系有贡献的同志组成。我要求出版社集中发稿、同时出书,他们也答应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考虑在党七十周年生日之前在潍坊举行首发式的活动。
  以上情况,请速向市委、文化局领导汇报。如无异议,有两件事要办:一是集中稿子,二是给出版社拨款。随后请你代我给每位作者搞一份介绍作品与人的资料,以便于我以个人名义写简介。
  还请你再与有关同志商量人选问题。我们原计划的那几位作者的作品在水平方面是否达标?这是代表潍坊文学,起码是小说创作水平的一件大事,切不可感情用事。人员确定之后,代我嘱几位作者:这一次能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你们第一本书的权利,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也应向有关领导‘宣传’,请他们重视。如这样为一个地区集中推出这么多新作家的举动,在中国的出版史上大概是前所未有的事。我相信此举会有影响,在潍坊这块土地的文学史也是新鲜亮眼的一页。
  我很忙乱,血压也高,赶忙写这封信,一是报喜,二是请大家速办,不失良机。
  请你办的事有了眉目之后,你立即给我写封信,请市文化局来封公函,我当让出版社告以银行账号。随后请一能主事的同志带稿子来京与出版社方面的同志相会,把事情的细节定下来。这样进行,你的意见如何?”
  收到此信,我即遵照浩然的嘱托,通过有关渠道,向市文化局、市委宣传部领导同志汇报情况,转达浩然关于出版“潍坊泥土文学丛书”的设想和安排,同时也向与这套丛书有关的文友报告好消息。
  然而,“好事多磨”,浩然的出版计划遇到了障碍。核心问题是一个字:钱。谁来出这几万块钱?这个问题大概让市文化局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同志为难,所以迟迟未给予答复。几经协调,几位文友根据市里领导同志的意见,策划了另外一套方案。我立即将此情况写信报告浩然。1991年2月16日,浩然来信:
  “出丛书的事,我已把你的信转给出版社一朋友过目,并请他直接给你复信。怎么办我都没有意见,只要能给你们几位应出书的同志出了书,就算完成任务。”
  同年3月14日,浩然又来信,谈及丛书出版事:
  “不知作家出版社的李荣胜同志给你写了信没有。他们答应出版几位‘无名者’的小说集,又是成批出,实属难得的机会,我很希望不要轻率地失去。”
  时隔十余天,即3月26日,浩然又来信:
  “我十分惋惜地告诉你:作家出版社拒绝接受你们改变了的条件,因而撤销了出版那套丛书的计划。
  我没再说什么,不敢再说什么,尤其没有争取他们让步,怕潍坊那边再给我出难题。”
  事情一拖就是五个月。8月28日,浩然来信:
  “为给四本小说集作序事,几番想写信给你,都难以落笔。你派来任务时,正值酷暑,我今年又‘苦夏’了:整天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没法坐下思考问题;近日稍稍凉爽一些,国际形势大地震般的变化,引我想入非非,情绪搞得特别坏,好似活下去都艰难了……
  作品看得少,材料掌握得也不多,其中xxx同志(系丛书作者之一──郭建华注)似乎未见过面,他属何单位的人全然不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给每人都作一篇序是不可能的。万般无奈只好作个总的,每本书都用,把这本(套)丛书来龙去脉讲出来,也就可以了。如仍需要介绍详细,再请每位写一‘后记’,或请别人写,我这篇作废,或在《蓝宝石》上发一下,算有个交代。如何?
  ‘序’稿和你寄来的材料,连同你要的一本‘碧草岩’的书,均随后用包裹寄上,请查收。速把你的看法告我。”
  信的落款后面,浩然又加写一句:
  “另,我那‘序’若能用,请你加工、润色后再刊发。”
  两天之后,即8月30日,浩然来信:
  “二十六日信收见。
  连续寄去信、序想也达到。
  我情绪极坏,别的话以后再谈,先把序文代我更改过来吧。”
  11月30日,浩然来信。这是他关于“潍坊泥土文学丛书”出版事宜的最后一封信。信中说:
  “北京泥土文学丛书出版,引起不小的‘轰动’,因此加深了我对潍坊那套丛书人为的‘落价’的惋惜之情。在有些当官的人心目中文学所占的地位可以说等于零。权在他们手里,我们又无可奈何。可悲呀!”
  1992年5月,“潍坊泥土文学丛书”终于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办法是由市文化局付山东文艺出版社一笔管理费(算是买书号),作者自付印刷费。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文艺出版社十分负责任,完全不是当下凭卖书号赚钱的出版单位的作派。以我的《尤庄的蒲团》为例,作品全都是经过报刊几经筛选,编辑精心审读、修改、校对后发表过的,但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刁鸣琦先生还是逐字逐句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重新予以审读、修改。交给印刷厂的定稿上,有几十处刁先生修改的痕迹。这让我非常感动。
  1992年12月17日,市文化局在潍坊举行了“潍坊泥土文学丛书”首发式。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及市文化、新闻、出版等单位60余人及丛书作者出席仪式。浩然以丛书主编的身份出席仪式并讲话,大意为:希望潍坊的专业和业余作者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经受住黄色的、白色的、金色的诱惑,把生命献给艺术、献给事业而不是献给金钱,写出反映改革时代的好作品。
  至此,“潍坊泥土文学丛书”的出版终于画上了句号。
  《尤庄的蒲团》是我的第一本小说集,也是昌乐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我是“潍坊泥土文学丛书”的收益者。仅举一例:当时申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三个“硬条件”:一本书、两篇文学作品。有了《尤庄的蒲团》,我便具备了“硬条件”之一。我凭着《尤庄的蒲团》和小说《姜守本进城》、《桥》,迈进了中国作家协会的门槛。时隔12年,即2004年,我才出版了第二本小说集《桥》。目前为止,我也仅仅出版了这两本集子。我对“潍坊泥土文学丛书”和主编浩然老师的感激,可想而知。
  2011年2月20日 于羡渔阁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