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09-06 14:47
鄌郚总编

从清初的首位汉族“真宰相”刘统勋到清末第一叛逆刘大同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05:42
鄌郚总编
  ——诸城刘氏家族的历史传奇
  刘梅东
  山东诸城刘氏,是最早投效清王朝的汉族书香门第之一。,据清代嘉庆十九年刘氏重修家谱时统计:从刘福五世孙刘通科举考中开始,全家先后科考得中198人,其中进士11位,举人35位。科举考中者约占其家族男丁比例的25%,考取进士、举人者又占科考人数的25%还多。
  在官位上则更能体现出该家族的与众不同之处。自清顺治初年六世孙刘显进入仕途算起,至道光末年为止的六朝中,七品以上的官员就出了73位,接近家族男丁总人数的10%。[1]出任官职从知县、知府、道台、学校、布政使、巡抚、总督、尚书直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各个级别的重要官职都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第八代,刘家一门竟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文恭公”刘链之,祖孙三公二宰相,轰动当朝上下,使刘氏真正成为名门望族。诸城刘氏是整个清代天下所有的刘姓家族中最显赫的家族,乾隆帝为其赐字“海岱高门第”。
  清朝首位汉族“真宰相”刘统勋
  清朝没有宰相的设置,但是,在清朝的官场之中,历来有内阁大学士虽然品秩很高,如果不入军机处兼任军机大臣,就只是空名,而无实权,不得为真宰相。大学士只有入主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才算成为真宰相。
  刘统勋(1699~1773),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选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
  刘统勋任官数十载,一直是自奉节俭。他自任官之日起,都是在中央机构内任职。但他却从不以此炫耀,更不与他人在荣华富贵上去攀比。即使做了大学士,他也“自奉极俭,所服朝珠无值十金以上者,故绠断即弃之,不更拾取”。有时他外出办事,也极为注意,从不铺张。乾隆二十六年(1761),黄河于开封决口,刘统勋以大学士身份奉命前往视察。他虽是奉旨远出,但“所挈只二奴,用驿马不过六七匹”。
  作为大学士外出,只带两个仆人,沿途用驿站之马不过六七匹,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且不用说官员外出之仪仗,仅各地迎送之花费已是相当惊人了。难怪洪亮吉感慨道:“使皆如公挈二奴,用马六七,又事事不过令甲,则民生吏治困坏,岂至此哉?”可见,人们对清廉之官是欢迎的,是赞扬的,更是期待的。刘统勋为官清廉,不仅表现在自奉俭节,而且还能在任何场合拒绝贿赂,真正做到了“立朝侃”。
  一次,刘统勋的一位老友之子出任湖北巡抚,为寻求刘统勋对其子在日后给予关照,特派仆人登门馈送黄金千两。面对世交故友送来的黄金,刘统勋心中十分清楚:这是有求于我。按说他可以一口拒绝,但为了给老朋友留个面子,他思索再三,最后唤其仆人来见,正颜厉色地说:“汝主以世谊通问候,其名甚正。然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窭者可也。”仆人听后,深为感动,代主人表示谢意,携金而回。
  又一次,一位带有厚礼者深夜来访。门人告知刘统勋后,刘统勋深知其中之奥妙,因而拒不会客。第二天一早,刘统勋来到政事堂,传人唤昨夜来访者入见,并以责怪的口气对他说:“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虽老夫过失,亦可箴规也。”来者听罢,支支吾吾,最后只好面带愧色而告。
  刘统勋拒绝贿赂的做法,颇受世人的称赞,认为他既不失节,也不失礼,实有古大臣之风。
  由于刘统勋自我要求非常严格,因而要求他人也就理直气壮。他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对那些贪赃枉法者从不宽容。史载,当时广东粮驿道明福、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巡抚郭一裕、山西布政使蒋洲、西安将军都赉、归化将军保德、江苏布政使苏崇阿、江西巡抚阿思哈等人贪污、受贿案,都是经刘统勋外出审查处理的,“皆论如律”。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以大学士视察河南河工,发现杨桥工程久拖未完,问其故,河吏皆以刍茭收不上来为由搪塞。刘统勋微服私访,“见大小载刍茭凡数百辆,皆弛装困卧。有泣者,问之,则主者索贿未遂,置而不收也”。后经查,主事者为某县丞,“即命褫县丞职,枷示决口。甫半日,南北岸禾皆料车无一在者。又二日而决口塞”。
  刘统勋在朝数十年,一直以清廉著称。乾隆皇帝也深知其人。然而,真正使乾隆皇帝感动,并真正了解刘统勋,却是在刘统勋病逝之后。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某日,刘统勋于黎明时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一个大学士死在上朝的途中,不能不使乾隆皇帝大为震惊。于是,乾隆皇帝“亲奠其宅”,至其家,发现“门闾湫隘”,入室之后,“见其俭素,为之恸”。回朝之后,乾隆皇帝对左右近臣说:“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乾隆皇帝要在朝的官员们向刘统勋学习,是要提倡清廉之风;而史家记载了刘统勋的事迹及乾隆皇帝的话,显然是希望后人法效之,使清廉之风永存。
  当然,能使刘统勋有真宰相之称并不是光是嘉奖,而是“乾隆十七年,诏命刘统勋入军机处行走,所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至此,刘统勋为真宰相矣。”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当乾隆皇帝得知东阁大学士刘统勋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他哭着对诸臣说:“朕失一股肱!”又说:“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遂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乾隆皇帝之所以对刘统勋如此器重,那是由于刘统勋虽久历相位,然“不蹈科名积习,立朝侃然”,为官清正廉洁,颇“有古大臣风”。
  回复7楼2014-11-22 00:56
  清末第一叛逆刘大同建立“大同共和国”
  从刘统勋(1698-1773)去世,过了108年,诸城刘氏又诞生了最后一位在清朝政府做官的后代——刘大同。
  刘大同 (1865—1952.7.1)原名刘建封,又名石荪,字桐阶,号芝叟道人、芝里道人、天池钓叟等。山东省诸城县芝畔村(今属安丘市)人,是刘统勋的第三代直系孙子。幼承家学,聪慧好学,8岁便通《诗经》。清末贡生,光绪二十年任奉天候补知县。
  光绪四年5月,刘建封受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之命,勘察长白山及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之源。他带领5名测绘员和16名士兵,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跋山涉水,不避艰险,两次登临天池,踏遍了长白山的山山水水,查清了长白山的自然风貌和三江之源。他为天池周围的大小16座山峰分别命名白云峰、冠冕峰、白头峰、紫霞峰、观日峰、锦屏峰等颇具诗情画意的名字,并自豪地说:“辽东第一佳山水,留到于今我命名。”
  刘建封根据勘察的结果,撰写了《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两书和《长白山灵迹全影》摄影画册,绘制了长白山江岗全图。《长白山江岗志略》真实生动地记录了长白山丰富的资源,对名山大川,古迹逸闻,志怪传说,地名源流,草木奇石,鸟兽虫鱼,人参珍珠等,无不一一记之。《长白山江岗志略》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长白山区地方志专著,具有长白山大百科全书性质,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直到现在,依然是人们研究长白山必不可少的著作。
  宣统元年(1909年)12月,清政府在长白山区新设安图县,刘建封为设治委员。他全力以赴地开发边塞地区,变卖了诸城老家的土地财产,号召老家的人到安图安家开荒。组建了森林警察,组建营林所、林政局,开发森林资源。开辟河道,修建官道,发展邮政通讯。建立劝学所,开化边民。广搜博采,主修了《安图县志》。刘建封主政安图两年多,为安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这样一名世世代代兢兢业业忠实于清政府的封建王朝的官吏却成为真正意义上推翻的第一人。
  根据史料得知,刘建封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廖仲恺、陈其美等交往密切。
  他在政事之余,经常聚众宣讲救亡图存、革命共和的道理,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聚集在他的周围。安图革命气氛一时骤浓,大有山雨欲来之势。1911年9月,安图县有家戏园开张,向他求联。他饱蘸笔墨,慨然疾书:“鼓动起四百兆同胞,才算一台大戏;妆扮出五千年故事,真成万古奇观。”这幅充满火药味的楹联,揭开了安图民主革命的序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刘建封得悉立即在安图响应举义,宣告成立“大同共和国”,并通告中外。他激情满怀,引吭高歌:“桐叶一落天下秋,梅花一放天下春。试问秋兴共多少,毕竟不如看花人。”他还为自己改名为“大同”,为三个孙子分别取名为“平民”、“平权”、“平等”,以示自己矢志革命、创建大同世界的政治抱负。
  刘建封在安图举义不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即兴兵前往征剿。刘建封屯兵于安图西北的牡丹岭,与前来征剿的清兵摆开阵势。“逐寇白山陲,我军酣战时。半天大风起,犹闻征马嘶。鼓鼙声未歇,血带雪花飞。”义军以逸待劳,以一当十,一举把清军赶出牡丹岭。刘建封拟乘胜进击,扩大战果,远征奉天,不料赵尔巽从郑家屯调来张作霖部,进剿安图。义军寡不敌众,遭到清军残酷镇压。
  “大同共和国”作为新生的共和政体,它比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早两个多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个脱离封建王朝统治的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
  清朝第一位汉族真宰相的嫡系传人转变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清末唯一一个明确宣布独立建国的革命政权“大同共和国”的缔造者。在这个意义上说,刘大同实乃清朝第一叛臣。
  刘大同后期的革命生涯不如早期的风起云涌轰轰烈烈,但是,他都是诸城刘氏家风的忠实实践者“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刘大同在自己主办的《渤海日报》上发表文章,支持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联共抗日”的爱国义举,报馆竟遭查封,他本人险遭特务暗杀,子弹射中他的头部,“创甚剧而卒未死”,昏睡七日后方才脱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专程赴天津造访辛亥老人刘大同,共庆中国获得新生。已是耄耋之年的刘大同亲眼目睹自己追求一生的“大同”理想终成现实,满怀欣世之情,以诗志贺:“人人盼共和,徒嗔莫奈何。今日新成立,我先击壤歌。”1952年7月1日,刘大同在济南病逝,享年88岁。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