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11-23 14:41
鄌郚总编

秦晓鸣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0-07-20 19:47
鄌郚总编
  秦晓鸣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采访秦晓鸣老师之前,心里还有些忐忑。
  因为早就耳闻,他是昌乐县文化界名流,拥有50多年的创作经历,出版了《行年诗行》《回首高崖街》《营陵诗略》《昌乐现代名人》等着作,在《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等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若干篇,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
  他还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
  载誉满满,功德满满。
  电话打过去,秦晓鸣老师爽朗、干脆利落的话音中透出亲切,猜不透年龄。
  在约好的时间,秦晓鸣老师准时打开家门。眼前的老者,和蔼可亲,虽鹤发,但精神矍铄,言谈中处处妙语连珠,句句透着人生哲理。
  “笔耕不辍,不忘初心。”对于可能接受过无数人采访,也可能采访过无数人的宣传老前辈,我跟秦老开门见山。
  余生已逾古稀年,
  往事回眸现眼前。
  家境贫寒寻出路,
  应征入伍守边关。
  学文习武开心智,
  练骨磨筋铸铁肩。
  冒雨迎风昂首立,
  放声高唱艳阳天。
  秦老用一首新韵七律回答了我的提问。
  1964年应征入伍的秦晓鸣,读完《毛主席语录》后写的一首小诗《珠宝》,荣获师政治部授予“写稿积极分子”,这一崇高荣誉极大鼓舞了他,从此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至今,秦晓鸣老师仍能吟诵,“主席语录发到手,战士个个喜眉梢;捧读深夜不释卷,字字句句赛珠宝。”
  1999年12月,秦晓鸣退居“二线”,执着、敬业,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他继续着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不忘初心,追根知今。“当初编写《回首高崖街》的初衷,就是让父老乡亲通过它领略高崖昔日的乡土人文风情,让高崖村人有自己追根知今的根源,不忘走出'穷乡僻壤'的初心。”2006年12月,《回首高崖街》由《中国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一年,也是秦晓鸣老师正式退休之年。这部凝结了秦晓鸣5年心血和精力,搜集、挖掘、整理、编写而成的昌乐首部以村为单位的村史志书,连接上下600多年历史,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不忘初心,传承文化。在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秦晓鸣老师郑重地提到讲话中的“文化自信”,他认为,中华5000年的文明传承,今人需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学习,他也有责任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出份力。2004年2月,县委宣传部召集县内部分文化人研究编写《昌乐历史文化丛书》,秦晓鸣根据个人专长和爱好,承揽了《营陵诗略》《昌乐现代名人》两本书的编写任务。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而就在7月4日,发表于《农村大众》,为韩喜凯长诗《献给农民的颂歌》所做的评论中,新颖的文章写法,可谓首创,摘章引句,新韵七律,一挥而就,读来一气呵成。10年的退休生活,秦晓鸣老师笔耕不辍,潜心研究,读书创作,文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同时,也让他对生活有了新姿态、心声:
  如梭日月贯平生,
  似箭光阴伴运程。
  功过得失何足论,
  曲直长短任他评。
  白驹过隙一间瞬,
  美梦黄粱半晌空。
  年逾古稀人未老,
  纵情吟咏醉东风。
  7月,正是秦晓鸣70岁生日的月份,整整70年的人生轨迹, 就有50年的读书创作。而抚今追昔,一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来形容他老人家,再也不过。
  清晨户外健身来,
  吐纳呼吸血脉开。
  理气调息能益寿,
  修心养性可延衰。
  一杯美酒添雅兴,
  两盏清茶解闷怀。
  更有好书常作伴,
  精读细品乐乎哉。
  后记:文中三首新韵七律均为秦晓鸣老师所作,临别手抄送给记者。秦老所读之书摆列柜中直通天花板,满屋的书香气袭人,极让人羡慕,厚着脸皮询问秦老,能否借读,老师热情推荐。出门,秦老与老伴特送至楼下,无以为表,仅有数语,祝二老容颜永驻,青春长寿。
回复 引用 顶端
位置: » 昌乐档案 » 昌乐作家 » 秦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