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1-07 14:12
鄌郚总编

俯拾闪光的生活碎片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3-18 21:32
鄌郚总编
  俯拾闪光的生活碎片
  ____朱彬占的散文集《汶水月光》读后
  一边读着朱彬占先生的散文集《汶水月光》,一边随着作者的笔在那些逝去的生活中徜徉,在那童年的记忆中游览,在那浓浓的乡情中品味人生,在那丰富多彩的民俗中感受那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时而让我感叹不已,时而又让我忍俊不禁。虽然彬占的行文中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所写的题材也不过是些家常里短的平常琐事,可是读起来却爱不释手,兴趣盎然。那么,这些作品的魅力何在呢?
  我认为《汶水月光》之所以耐读耐看,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那就是作者以真挚的情怀在捕捉着生活中的美和闪耀着时代特征的民俗风情。,这些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而且有很多生活是人们曾经非常熟悉但又是最不显眼,甚至在记忆中已经淡化了,忘却了的东西。作者把这些人们曾经经历过,感受过,也许是作家们不屑去写的东西捡起来,用质朴无华的语言表现出来,就象农家的一盘小豆腐,几根腌豆角,或是你童年时吃过的一个锅贴的玉米饼子,用一个盘子盛了请你品尝,这种普通的农家小吃因稀见而独特,因味美而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生活的篇章有的充满童趣,有的体现着农民的机智与幽默,有的也饱含着乡亲们的辛酸,有的体现了亲朋师友的深厚感情,有的则见证着荒唐年代的历史。它们是闪耀着光彩的生活碎片,它唤醒读者对往事` 对童年的记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怀思与珍爱。
  现在农村打麦场都用机器了,而且多数用收割机直接在麦地里把麦子收进麻袋里,三四十岁以内的人不知道用碌碡打场是怎么回事。这种生活,已经成为历史,成为一种不可再见的民俗。
  作者写道:“金黄色的麦子割倒上了场,都是用牲口拉着碌碡,打场人一手扶着飞碌碡杆,一手掐着瓢准备接牲口屎尿,一圈又一圈地碾压,那大人小孩的欢笑声,碌碡飞转的歌唱声,场边树上知了的鸣叫声,汇成 了一曲悠扬动听的交响乐。”(《往日的碌碡》对于那个年代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熟悉而又陌生了的一幅农家生活风俗画呀 !闭上眼睛回忆这种亲切的画面如在眼前,那动听的` 吱吜吱吜的碌碡声似在耳畔回响,现在这样的景象不会再有了 ,但是它却在作家的笔下保留了下来。因为消失,便增加了美感,便具备了独特的魅力。读着这些作品,不禁使我们想起了十九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画,他在<拾穗>等画中所表现的农民的生活,虽然题材是平淡无奇的,但是,也正因为画家表现了劳动人民最普通的生活,因而画作就具有了广泛的人民性和独特性。我认为朱彬占的散文就具有这方面的特征。
  象《记忆中的油房》中那种骡子拉的“吱油吱油”压豆子的碾砣子;象《留恋麦秸》`《盖屋小记》中写的麦秸的妙用,麦秸的收捆,为了盖屋,农家提前两三年就开始准备,帔屋的麦秸因为生产队分的太少,要积攒四五年才够用。整个盖屋子的过程,和那独具特色的农家草屋,又似另一幅昔日农家的风俗画,现在的青年人可能没有见过,可是对于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却是非常亲切,是永远值得怀念的一个时代的民俗风情。
  在<汶水月光>中,作者所写的大都是这类引人怀旧的作品,有的几乎是已经忘却了的东西,作者却又捡了回来,奉献给读者,同时,也留给了历史,这些作品的史料价值和民俗价值也将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人们珍视。如在《农家妇女与庄稼布》中所写的搓姑缀,牵布,现在的年轻人连这几个词的意思也不会懂,连上了年纪的人对这些词也几乎记不得了,但是,它又是一个时代的人们真真切切地干过的活,经过的事,.当作者把这些逝去了的生活碎片捡回来给我们看的时候,那种亲切感,那种因忘却而自责,因唤醒记忆而带来的欢快随即油然而生。
  读着《街头那棵椿树》,文中的细节,仿佛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也回到了童年时代:为了“比赛爬树,看谁爬得高,爬得快,有时候为了显能下得快,还拢抱着树干任其下滑,把个小肚皮 划成一道道白柳唇,甚至露出血渍。”这种童稚童趣在作者的笔下写的多么生动鲜活,就是这样一棵普通的椿树,作者写的非常细腻动情,且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60 年前后,那椿树上的‘粘粘胶’可是一宝啊!在那“瓜菜代”的年代里,由于整天价吃蒸菜`喝熬菜,母亲因整天淘菜手上裂开的口子简直像个小蛤蟆,整天咧着个大嘴,为了减少痛苦,为了第二天继续做饭,她叫我一有空儿就去这棵椿树上剐些粘粘胶来晚上给她糊口子。”这样的生活细节也是曾经普遍存在过,而今已消失无踪了的民俗之一。
  有些生活细节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当作者把不同时代的同一类东西串联 起来就具备了特别的意义。比如《墙上的标语口号》,如同历史的佐证,真实地反映出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不同时代的历史风云和人民所经历的苦难。另如《有趣的顺口溜》中,作者记述了不同时代在农村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这种民间文学有的一针见血地针贬了时弊,对社会丑恶进行有力的讽刺和鞭挞。有的则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体现了农民的智慧`经验与幽默。体现了他们的正义与价值取向。
  有些生活按作者自已的话说就是“指头顶那么点事不值得一提”,可是作者还是写了,比如‘收尿’,现在读起来觉得很可笑,怎么每天还要去生产队送尿,称尿`而且送尿少了还要挨批呢!就这样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了当年在全国普遍推行的极左路线,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经过那段历史的人们都不会忘记这篇散文中所记述的史实:那时候一罐子尿关系到两个阶级` 两条路线斗争的大问题。叫做“一罐尿两条道,一个蛋两条线”“雷声一响,两种思想”一罐尿就可以判定一个人对党忠不忠的问题。看起来作品是写的一件极小的事,但却是一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缩影。它必将作为一段真实历史的见证,记录着极左时期的荒唐和农民的辛酸。
  在记述人物的作品中,朱彬占满怀深情地写了他的爷爷` 他与作家浩然及与几位老师` 朋友的交往。真挚的友情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坎坷更显出难能可贵,字里行间洋溢着孝义,感恩报德的传统美德。
  朱彬占的散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纯朴,他的感情是纯朴的,他的语言是纯朴的,是典型的“庄户耍儿”, 但这要写好这“庄户耍儿”却需要真功夫。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没有火热的深情,执着地追求和熟悉群众的语言是无法写出这种“庄户耍儿”来的。以语言为例,在《庄前那条河》中,他写那河堤上的花“‘谷雨’前后,堤内堤外鲜花不败,杏花落,桃花开,梨花朵朵白,苦菜顶顶黄,山花点点红,栗花串串香,好似一幅万紫千红的画卷,若是刮南风,那芬芳的气息直往俺村的旮旮旯旯里钻。”象这种农民口语化的,又是生动形象的语言在书中占主流。
  当然,书中有的篇章中的语言也存在过于直白,过于生活化的不足,最好的群众语言也应当是很讲求文学手法的语言,也是要经过提炼的。另外,有的篇目还不够凝炼。
  朱彬占象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少年,痴迷地在走过的道路上苦苦地寻觅着,捡拾 着那些并不引人注意,但却能够折射出历史`,民俗,人世间美好感情的生活碎片,他终于有了丰硕的收获。
  一个地区出这样的一位作家是幸运的,因为是他珍藏起了这一方土地的历史与民俗文化。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