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1-17 15:05
鄌郚总编

高密民艺“四宝”之起源与发展

  作者: 孙树山

  高密是全国着名的民间艺术之乡,高密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滋生了多彩的民间艺术。高密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构思奇巧,制作精细,风格古雅,远播海外,堪称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之乡土珍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被誉为“高密民艺四宝”的扑灰年画、泥塑、剪纸和茂腔。“四宝”渊源久深,历经世代传承,延宕至今,犹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视为奇葩。1993年高密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四宝”被国家列入首批和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高密“民艺四宝”独具魅力,弥足珍贵,“四宝”是高密悠久历史的见证,是高密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搞好“民艺四宝”的保护、开发、利用是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名市的有力举措,是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为较全面认识和了解“民艺四宝”,搜集整理《高密民艺四宝之起源与发展》一文,奉献给读者,以期为高密文化事业的繁荣尽微薄之力。
  一 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是民间以扑灰起稿手绘画种。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1470年前后),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主要产地在高密北部的姜庄镇、夏庄镇一带,因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及艺术风格,在众多年画中独树一帜,被称为“中国一绝”。据传它的创始者是高密北乡公婆庙(今东凤村)的王姓人家,最初,王为讨生计,便临摹一些张贴画和庙宇壁画摆摊出售,慢慢掌握了一些技艺,又不断习作创新,他把柳枝烧成碳棒当画笔、把咸菜疙瘩刻成模具在纸上印花,起稿后大笔抹上色彩,这样带着高密乡土风情印记的扑灰年画便产生了。
  所谓“扑灰年画”,主要是根据其制作技术而言,它的制作工序是先根据所构思的题材内容,打好腹稿后,再用柳枝烧成的碳条当笔画出轮廓,然后拿画纸在上面扑抹,底稿上的灰线就印到画纸上,一稿象复印一样扑数张。扑灰起稿后,即开始手绘,先平面涂色、勾画轮廓、然后再经过“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咸菜花、描金、涂明油” 等多道工序,才能画出一幅完整的扑灰年画。整套工序都要一人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位较熟练的画师,一天能完成50多张。
  早期的扑灰年画大都以神像、墨屏花卉为主,到明代中叶墨屏花卉已作为定型作品畅销于市。从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是扑灰年画的成熟期,乾隆15年(1750年)公婆庙王氏收本村张氏四兄弟为徒学画(据公婆庙《张氏家谱》记载),张氏兄弟学成后自开作坊作画出售。乾隆末年,李家庄、赵家圈、杜家官庄的一些爱好者来到公婆庙拜张氏兄弟为师学艺,他们艺满归里,也开办作坊并授徒一时,扑灰年画艺人象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扑灰年画品种也由单纯的墨屏花卉向人物画过渡发展,画师们把百姓喜爱的人物、故事挪入扑灰年画的表现范畴,开创了“三国人物”、“杨家将”、“八仙屏”、“二十四孝”、“牛郎织女”等群众喜爱的题材。
  嘉庆年间(1810年前后),扑灰年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半印半画时期,时在天津杨柳青画店的胡师傅来姜庄开镇宫大庙作画,后在李家庄安家落户,从师学作扑灰年画后,将杨柳青木版年画之技法揉进扑灰年画制作,他刻版印线稿,再以手绘完成画面,从而逐步把扑灰年画演变成半印半画年画,这种画法工艺简便,效率提高,品种增多,从而把民间年画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道光年间,扑灰年画进入鼎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作画高手,艺人们在题材技法方面各有侧重专长,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进而发展为两支派系。一支派系以画墨屏花卉为主,继承传统画法。画风典雅,素淡稳重,人们称之为“老抹画子”。另一支派系是“大红大绿”派,他们借鉴杨柳青和杨家埠木板年画对色彩的运用技艺,以大红大绿点染画面,以色代墨,博得乡村多数人的喜爱,因而亦在年画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当时民间艺人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这个派系的代表作品有“白蛇传”、“孔明招亲”、“三娘教子”(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历代帝王图”(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玩鸟图”(1870年作,高密县文化馆收藏)。
  扑灰年画多以全开或对开纸作画,以大见长,宁简勿繁,人物画注意突出人物形象,少用背景,让人物占满画面空间,丰润中不失俊秀,肥硕中尽显福态,使要表现的主题内容明确、醒目,亦是扑灰年画同其他年画的不同之处。
  扑灰年画题材广泛,山川流水,鱼鸟花卉,神话故事,戏剧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皆可入画, 民间画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了300多个画样,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群需求,艺人们为老年人房间创作了《合家欢乐》《双金献寿》,中年人挂的有《玉堂富贵》《连年有余》,姑娘房挂的有《姑嫂闲话》《踢毽子》,喜房挂的《天仙配》《仙鸡送子图》少妇房用的《三娘教子》《状元游街》《五子夺魁》,还有腊月二十三辞灶用的“灶王及二十四节气图”,春节用的“家堂祖影”,书童祭孔用的《万代师表》等。
  自清末光绪年间开始,扑灰年画出现了无可奈何的衰退现象,机械化印刷技术的应用,新画种的出现,扑灰年画本身题材的陈旧,使之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日渐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扑灰年画又重新受到国内外艺术家的重视。1955年高密北乡30多个村庄搞集体副业印制扑灰年画,产品销往周边县市,同年10月县文化局组织整理审查版样内容,经省文化局批准,保留234件优秀样品。
  改革开发以来,高密把挖掘抢救民间艺术提到议事日程,努力做好三件事:挖掘品种样式,发现民间艺人和培养新手。1984年6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高密县民间艺术展览,展出扑灰年画20件、半印半画17件,木板年画16件,1989年12月高密扑灰年画入选参加全国民间工艺作品展,王树花新作《踢毽子》获名艺人作品证书,1991年中央电视台拍摄《高密扑灰年画——中国一绝》专题片播放,1993年10月,中国民间工艺品参加波兰国际博览会,高密扑灰年画5件、半印半画2件、木板年画7件入选,1997年12月,中国山东木版年画赴日本展览,扑灰年画《二十四孝》等12件入展。1998年2月,高密年画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来自日本、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中国一绝——高密扑灰年画》为首席发言,1999年9月,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扑灰年画《武财神》获银奖,《姑嫂闲话》《踢毽子》获优秀奖。2006年5月,扑灰年画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10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决定命名高密市为“中国扑灰年画之乡”,并在高密建立“中国扑灰年画保护基地”。高密文化部门多年来深入进行了挖掘整理开发工作,前来参观、学习、购画者络绎不绝,高密的民间艺人将在扑灰年画这块阵地上画出更新更美的画图。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高密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