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1-17 15:20
鄌郚总编

曹克明指挥孙家口伏击战

  
  电影《红高粱》中伏击日本汽车队,让余占鳌这个土匪头子变成了抗日英雄。在真实的历史中,青纱桥至少有200年的历史,当初在这里发生的那场着名的战役— 孙家口伏击战,指挥者便是曹克明。此战毙敌39名,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我敌后军民的抗战斗志。随后,日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血洗孙家口村南的公婆庙村(现改名东风村),残酷杀害手无寸铁的无辜群众136人。而这些日本兵都是从青岛派过去的。
  如果说余占鳌是个传奇人物,那作为他原型的曹克明更是有着传奇的一生。
  周密部署孙家口伏击战
  上图中的这个地方叫青纱桥,是九儿花轿经过的地方,过了这座桥便是电影《红高粱》中的“青杀口”。《酒神曲》中唱道:“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足见这里的凶险。据王凯介绍:“其实"青杀口"的原型就是高密东北乡的孙家口,村头有座石桥,横跨胶莱河,据当地老人讲,这座桥至少有200年的历史。《红高粱》中伏击日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即着名的"孙家口伏击战"。”
  我们还是先通过《高密县志》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为便于胶县(今胶州)、平度两县的日本驻军联系、协防,日军征用高密、平度、胶县等地的民夫40多万人修筑胶平公路。公路修好后,日军每日乘车来回巡逻,路边的树木、牛羊甚至行人都成了他们比试枪法的靶子,经常有无辜村民死在他们枪下。日军恶行激起了当地百姓的仇恨,曹克明决定在胶平公路打一个伏击战,教训一下这帮穷凶极恶的鬼子兵。
  当时曹克明担任国民党山东省第八专区保安第六团团长(系国民政府管辖的抗日游击队),手下有一千多人马,但他们很多都是刚放下锄头拿起枪的农民,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曹克明也没有实战指挥能力,想跟鬼子兵打谈何容易?这时,他的军师到来了。王凯介绍:“此人叫曹正直,他是曹克明的族兄,黄埔出身,参加过北伐战争,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华北联络参谋兼十三支队参谋长,当时恰好到曹克明部联系工作。曹克明决定让他留下共同组织一次伏击战。”经过一段时间的侦察,他们将地点设在了孙家口。
  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分析了孙家口的地理位置:“孙家口曾经属于平度县老七区,后来才划给了高密。它处在平度、高密的交界处,除了一座石桥(青纱桥)附近别无通路。桥面狭长,两端堤高坡陡,形成天然屏障。而为了确保伏击战一举成功,他们还联合了附近的姜黎川、董希瞻、冷冠荣等地方部队共同歼敌。”
  孙家口伏击战歼敌39人
  一切准备就绪后,伏击战马上就要开始了。关于孙家口伏击战的现场有很多版本,这里我们采用《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的文章《孙家口伏击战与公婆庙惨案》,作者名叫于天助,他从1950年起在这里生活了20余年,并采访了几十位老人还原当时的经过。
  那时候,每天敌人的巡逻车都会从胶县经过孙家口开往平度,第二天再按原路返回。1938年4月15日,曹克明派人先在这里踩好点,看到巡逻车确实从此经过后,晚上便埋伏在这里,还用铁耙、铁丝做了几个路障。
  第二天一早,五辆敌人的巡逻车来了,他们还是一副凶神恶煞的嘴脸,尤其是开在最前面的那辆车,鬼子的眼神透过机关枪虎视眈眈,后面车上的鬼子倒轻松很多,谈笑风生毫无戒备。跟往常一样,巡逻车过了青纱桥后便加速前进,临近才看到前面的路障,再紧急刹车也来不及了,车轮在原地挣扎了几下便陷入水沟,紧随其后的车辆也挤在一起,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
  “打”!一声号令,埋伏在附近的游击队员持枪从四面八方冲过来,顿时汽车被炸瘫痪。慌乱的鬼子兵这时才反应过来,躲在汽车底下进行反击,由于游击队刚刚组建,队员们还缺乏实战经验,数人中弹牺牲。情急之下,一位连长带着数十名队员每人抱着一捆点燃的柴禾冲过去,硬是把车底下的日军给熏了出来。这下就简单多了,进入游击队的包围圈,不管往哪个方向跑,都被打个正着。
  这次战斗持续了5个多小时。根据于天助文中的介绍:共歼敌39人,缴获轻重机枪各一挺,步枪三十余支,子弹数万发,军刀三把(其中将级军刀一把),军用地图和机密文件一宗,军用汽车一辆。战利品曾送到当时迁驻在安徽阜阳的山东省政府展览,曹克明部受到了国民政府的记功嘉奖。更为关键的是,在被击毙的39名日军中,有一名中将叫中岗弥高,是坂垣师团来胶东休养兼视察军务的。平度市原文化馆副馆长、民间文学学会会长陈传瑜说:“他是抗日战争以来被击毙的第一个日军中将。”
  日军报复酿公婆庙惨案
  虽然孙家口伏击战取得了胜利,但在不久之后,便遭到了日军的报复。据高密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当时,人们都以为日军全被消灭了,殊不知还有一个鬼子兵在战斗中藏在一村民家的麦秸里,乘夜逃回胶县城,报告了被伏击情况,并为日军进行残酷的报复提供了线索。
  当天晚上,人们仍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曹克明带着战利品回大本营休息。在不远处的青岛,一辆辆日本军车呼啸而出,他们本是驻青岛的日军,接到紧急命令向高密进发。第二天一早,孙家口被日军团团包围,幸亏之前迁出去的村民还没回来,他们只抓到四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经过拷打一无所获后,便一把火烧毁了整个村庄。在日军烧毁孙家口之后,游击队连夜将道路掘毁。
  据高密市档案局的资料记载,1938年4月25日,一个中队的日军从青岛出发,准备再次血洗孙家口,当走到村边时发现公路桥梁都被破坏了无法通行。本来就在气头上的他们,看到不远处的村庄内有个人影,出现了一下马上就消失了。敏感的日军觉得肯定有情况,便把枪口指向了那里。
  那里叫公婆庙,那个人影其实是个早起拾粪的人,看到日军后害怕赶紧跑回去了。但日军可不会去调查这些,拿着机关枪冲进村庄。二十多人刚走出家门就被枪杀,六七十岁的老人被赶到一间房子里浇上汽油活活烧死,怀孕8个月的孕妇被刺刀挑开了肚子……侥幸逃出去的村民也被日军追赶上,赶到一条河边,架起机枪扫射,扫射之后,又用刺刀把每个倒下村民的肚子挑开。最后,他们将公婆庙全村房屋都放上火,顿时村庄变成一片火海。
  仅半天时间,日军屠杀公婆庙村群众136名,杀伤、烧伤70多名。烧毁房屋800多间,牲畜、粮食、农具等损失不计其数。那时该村尚不满200户人家,劫后的公婆庙户户发丧、人人悲鸣。这便是高密抗战史上有名的“公婆庙惨案”。张成说:“公婆庙距离孙家口很近,只有2公里多的距离,为了报复之前的孙家口伏击战酿成的这场公婆庙惨案,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本侵略军欠下了红高粱之乡一笔惨重的血债。”
  死后被人指曾当汉奸
  我们再接着说曹克明。在孙家口伏击战后的十年,他接连晋升,1948年,以国民党青岛警备司令部上校高参的身份再次来到青岛,在这里遇到了他的仇人张步云。
  张成告诉记者:“张步云也是高密人,当了土匪无恶不作,南郭庄联庄会长曹仲芳率人去捉捕,让他侥幸逃脱。1938年张步云借着抗战之名对南郭庄进行报复,扒掉曹氏祠堂,活埋曹仲芳,杀害曹克明的叔父和亲戚。这个仇恨一直憋在曹克明心里很多年。”
  当过土匪、跟了国民党、之后又当汉奸,张步云干尽了坏事。当失去这些保护伞只身逃到青岛后,曾经受他迫害的曹克明等人怎能轻易放过他?他们一起向国民党政府和青岛警备司令部控告张步云叛国投敌、残害百姓的罪行。为避免引起众怒,1948年2月,张步云在青岛五号炮台(海泊河南岸,今内蒙古路和沈阳路交会处)被枪毙,终于了了曹克明心头的一件大事。1949年,他去了台湾,1972年病逝。
  这便是曹克明的一生。在他病逝后,还出现了一次风波,有人说曹克明曾经当过汉奸。提出此意见的人叫王豫民,是山东挺进军第十五纵队司令,据说二人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
  对于这次风波,张成说:“曹克明确实叛变革命,但他没有当过汉奸。当时曹克明一直跟随山东省第八区专员厉文礼,1943年厉文礼被俘沦为汉奸,他的很多部下也都跟随他成了伪军。只有曹克明的部队不为所动,坚决不当汉奸,之后他被任命为山东保安第三十旅少将旅长了。”王豫民发表这篇文章后,曹克明的遗孀找到了他历任军职的很多证件,将其以诽谤罪告上法庭。最终诽谤罪证据确凿,王豫民只好和解,并于1982年5月1日在报纸上公开道歉。
  为了进一步佐证,张成从《山东文献》第八卷中找到了曹克明的遗孀曹崔兰芬当时写的辩驳书,原文如下:亡夫曹克明先生,抗战期间曾历任政府军职,在山东地区领导游击部队,与日寇作殊死战,以迄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后,转任青岛警备司令部、陆军整编七十四师五十七旅司令部、第十一绥靖区司令部、陆军整编三十二师独立旅上校军职,嗣随军撤退来台,于民国六十一年一月廿四日病逝于台湾省立基隆医院。亡夫曹克明先生,…… 对日军英勇作战,坚贞不二,乡人咸知。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感谢张成、王凯先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图片由王凯先生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高密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