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1-17 15:39
鄌郚总编

百脉湖述古

  槐常辉

  湖上人家水四围,篱边散网曝斜晖。
  菱丝霜落田鸡瘦,菰米秋香野鸭肥。
  步去黄花岸曲曲,坐来红树叶飞飞。
  晚炊几处村烟起,人影诗情在翠微。
  ——清·单 1·吟百脉湖
  这是清乾隆四年进士、后官至知府的高密诗人单 吟颂百脉湖的名篇。百脉湖,又名西泺,或称夷安泽。故址在县城以北,今夏庄、姜庄、大牟家等镇之辖地是其中心范围。此湖的形成与消亡,是一个长期的自然历史过程。
  百脉湖的名称,最早始于哪个朝代?查阅明代万历版《莱州府志》,其时高密湖泊已有九穴泊、都泊的记载,但是没有百脉湖的记载。康熙版《高密县志》记载:“百脉湖,县北十里五龙胶河诸水尽汇于此,周围百余里,佃渔樵 之利,阖邑赖焉,又名西泺”。乾隆版《莱州府志》有高密“北脉湖”的记载:“县北十里五龙胶河诸水俱汇于此,周围百余里,佃渔樵之利皆赖之,名西泺”。此北脉湖即今百脉湖。“湖田秋潦积,千顷望迷漫。艇小摇烟远,天长浸日寒。围村成大壑,激石走回湍。世界空明里,青山一发看”(清·张    2·望百脉湖)。那时百脉湖还是风光无限。这首诗也是乾隆年间高密流传下来吟颂百脉湖的诗作。光绪版《高密县志》记载:“百脉湖,县治北十里。昔五龙、胶河诸水尽汇于此,周百余里,佃渔薪蒸,阖邑赖之,又名西泺。自五龙徙而西流,胶水折而东北,湖遂淤塞,变为田庐”。那么,百脉湖从汪洋恣肆到变为桑田阡陌,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根据《高密县水利志》等有关材料记载,一亿年前的中生代期间,燕山火山喷发运动育成了鲁东地盾的高密——海阳凹陷区,其西部即今天的胶莱盆地或胶莱谷地。距今12000—7500年间的全新世早期,气候湿润,降水和径流增多。初期,地表径流分别从县城东、西两侧以漫流状态汇集于城北盆地,百脉湖开始形成。此后,水势较大的东侧径流因受阻于泥沙的堆积而弃高就低,慢慢发育成一条主河道。该河道自南直村曲折向北,经夏庄、姜庄至崔家,然后折而西北,蜿蜒出境入渤海莱州湾。此即为第一条胶河古河道。距今约5000年左右,大西洋气候出现最佳时期,降水和径流均达到高峰,海平面上升,使胶河下游因受到海水的入侵顶托,河道大踏步后退,河口位置上移,与此同时,大量冲洪积物随着河道的退缩不断积存在河口周围,迫使胶河频频改道,步步东移,被放弃的诸河段由于两端淤塞变成牛轭湖,河间洼地则因失去了泄水出口而水位壅高,淹没范围逐步扩展,最终与牛轭湖连成一片,百脉湖达到兴盛期。
  距今3000——700年,气候由暖渐寒,由湿润变干燥,降水减少,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大致退缩到现今的位置上。海水下跌,湖水随之消落。免受海水顶托的胶河,其下游自然延伸,中游则左右摆动。频繁摆动的结果,除加重了对百脉湖的淤塞外,也阻碍了胶河自身的排泄,使河道继续向东迁移,最终稳定在大栏至王家丘的路线上。胶河改道后,百脉湖因断绝了主要源泉而进入衰退期。湖水日趋下降,岸坡随之延伸,周围入湖之水脉络纷繁,所谓百脉湖,即由此而得名。
  公元1280年,元王朝为辟漕运之道,沿胶河中游向东南另开一段新河,通至黄海胶州湾,同时将其下游段疏浚至渤海莱州湾,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胶莱运粮河道。为保证运粮船只的吃水深度,中途调引百脉湖之水入胶莱运河。此后,元明两代又对该河几经疏浚,尽管漕运时断时续,但却改善了河道的排泄能力,使百脉湖水势再度减少,由湖泊沦为沼泽。时西部诸脉渐渐汇集成主流,形成五龙河的下游段。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知县姜之琦受迷信思想影响,召众“筑胶河于滩(疃)堤,令水西北流,以束龙脉”。此次筑堤,迫使胶河从于疃折返西北,经灵芝、穿官庄,进入屋子一带的洼地,出洼地向北流入旧道。胶河重返故地,百脉湖稍盛一时。但此番筑堤之举,非但没有束住“龙脉”,反而将“百脉湖南泮淤成高阜百有余顷”,造就了小青山,且导致胶河自身及其五龙河东迁西徙。1730年(清雍正八年),五龙河改道西移,汇九穴泊后再向北入胶莱运河。1742年,于疃堤决口,胶河复归东北,冲凿了大栏至吴家口的现今河道。泉源断,泄径通,泥沙淤塞,沼泽地变成涝洼区。更“有无赖子烈而焚之,草枯兽徙。数年后,虽稍蕃,无复昔日之物产矣。比岁以来,污莱之地,强有力者垦为新田”,至清代末期,百脉湖终于水涸物竭,时过景迁,在胶莱平原上悄然消失了。光绪三十四年《高密县乡土志》记载,其时百脉湖流域已尽为田庐,辟为泽南乡、泽北乡。
  百脉湖消失了,不知是高密的荣幸还是遗憾?荣幸者认为,湖海变为沃田,土地人口激增,高密成为大县。遗憾者认为,百里湖泊堙灭,旖旎风光不再,高密自然景观失色。是的,百脉湖曾经的确很美,美的令人陶醉。旧志记载:“百脉湖距窑头村五里许,春夏之交,村民早作,每于日未出时,望见湖中城郭巍巍,楼阁峥嵘,若一大都会。然少焉日出,幻为林木郁郁苍苍。日渐高,则影亦渐没。水草之气,蔚为奇观,人以拟登州海市云”。百脉湖不仅有海市蜃楼之神奇,也有江南水乡之嫣然。“荷花半落藕初肥,人拥残霞海上归。白鹭不知天在水,行行梯浪入云飞”(清·张侗3·过高密题)。“小市平畴水作乡,古城北望总茫茫。年年此地随阳雁,何处秋风问稻梁”(清·钱廷熊4·过车网屯)。潋滟湖光,翠荷十里,日暮轻舟,盈香未已,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乘兴垂钓游历。“百脉湖中钓客,小青山下樵人。些些风月任登临,忘却长安日近。戏勘红牙妙制,频将绿蚁孤斟。瓶胆梅破砚生春,一缕幽香谁问”(高仁沾5·西江月·花草绮声集题词)。百脉湖曾经是几代人的鱼米粮仓。薮泽兼备,水清土沃,岸上林深草茂,水中金鳞游泳,沙鸥翔集,渔歌唱晚。秀丽富饶的地理条件,给人们酿就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全县百姓依赖湖中物产为生计者颇多。旧志载:“湖为一邑受水区,曩时,蒹葭丛生,麋鹿伏处,佃渔樵采之利,阖邑赖焉”。所谓“佃渔樵采之利”,是指可以湖边耕种田地湖里植藕,可以捕鱼捞虾,可以收割芦苇蒲草烧火或者编织,可以采集野菜、药材,等等。湖边药材比如芦根、香附、薄荷、苍耳、蒲公英等等颇为丰盛。百脉湖还有一着名药材灵芝。旧志记载,明洪武九年,县东十里遍产灵芝。明成祖永乐十六年,战氏茔内产紫芝三十五茎。据高密史志专家张家骥先生介绍,当时百脉湖流域人烟稀少,土地肥沃,气候氤氲,极益野生灵芝生长,时人称之“灵芝洼”。明洪武以来至清代康熙年间,高密城东、北原来的百脉湖流域野生灵芝遍地,产量较大,直至道光年间以后方才稀疏乃至销声匿迹。
  百脉湖,这一高密人曾经引为自豪的鱼米粮仓和精神家园,而今只能空令后人凭吊了,但是百脉朝湖、开放包容的百脉湖精神已经深深植于高密人的文化基因。当然,百脉湖的消失主要是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很大因素。它的消失告诉我们,必须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搞好环境水土保护,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否则,下一个消失的可能是南湖、北湖,可能是王吴水库、峡山水库,可能是我们人类自己。为此,笔者聊吟一首《凭吊百脉湖》,以慰思古之情:
  窑头望海市,蜃楼绵百里。
  荷香锦鲤闹,蜓肥沙鸥集。
  蒹葭伏麋鹿,苓芝拥田鸡。
  非是痴人梦,不堪提旧志。
  注释
  (1)单 :高密人,字曜灵,号青 ,乾隆丙辰进士,历任几任知县,广平府、贵州铜仁府、浙江温州府知府。着有《大 嵛山人稿》。
  (2)张 :高密人,号砺坡。乾隆三十六年举人。担任临朐教谕,教士有法,文风一变。公诗词。
  (3)张侗:诸城人,明末着名文士,诗、书、画冠绝一邑。淡薄仕禄,爱好游历。以山水友朋为乐。
  (4)钱廷熊:吴县举人,乾隆十三年任高密知县。有政绩。
  (5)高仁沾,字云川清代高密北乡人,词赋尤精,着有《花草绮声集》
  参考文献:
  1、《高密县志》民国版、康熙版、乾隆版
  2、《高密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版
  3、《高密县水利志》1986年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高密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