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1-22 17:11
鄌郚总编

清明时节忆乡俗

  
  在我的家乡,除了过年,“清明节”是几个传统节日中,最主要的一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农村的文化生活更是枯燥无味,可人们对“清明节”的热情却很高。过“清明节”也有许多讲究。当时,大家都将“清明节”称之为“寒食”.
  相传,“寒食”是纪念介之推的节日。春秋时代,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太子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灾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他受尽千辛万苦,跟他一道出走的臣子大多陆续各奔出路去了,只剩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个就是介之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之推为救重耳,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同野菜煮成汤给重耳,重耳问哪里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他是介之推从大腿上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得泪如雨下。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着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唯独忘了介之推。有人为介之推叫屈,晋文公猛忆旧事,十分愧疚,马上差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封,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之推,介之推不愿为官,躲避在山林之中。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本是想逼介之推露面,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不见介之推出来,大火熄灭后,才发现介之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他脚下踩着“老公花”(一种学名叫白头翁的野花,可入药。),身旁还有一棵被烧焦的松树。为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之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家乡人过“寒食节”,从“一百五”(清明的前两天,即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又称“百五节”)开始,“一百五,去添土”,这一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给自己祖先的坟上添土。因为,如果哪一家的坟上在这一天不见新土,说明这家已经后继无人了。各村设立了公墓林后,一个村的坟茔都集中在了一起。“一百五”添土更成为一种别样的风景。
  这一天早晨,天还没有放亮,人们便带上铁锨、镢头,顶着满天的繁星,向公墓林汇集。
  公墓林里,那些孝子贤孙把一锨锨黄土培在祖辈们的坟上,再从林边的田堰上挖来一个布满草根的大坟头,端端正正地安放在坟顶。大家劳动着,交流着,各行其事又有条不紊。有的一家兄弟几个相约来到父母的坟前,一块儿完成添土这件头等大事。有的老二、老三添完土离开了,老大才夹着铁锨,含着卷烟,慢吞吞地来到公墓林,在父亲的坟前点上一支烟,放在供台上,说声:“爹,您老抽烟吧!”再抬头望望面貌全新的坟头,微笑着拿起铁锨,有一搭没一搭地扔上几锨土。
  说是日出前要完成的工作,拖拖拉拉,一直到太阳老高老高了,人们才从公墓林陆陆续续地离开。这时的公墓林,处处弥漫着新土的清香。一座座坟上都覆满了新土,一个个坟顶上都换上了斩新的坟头,显得庄严肃穆。
  过了“一百五”,第二天就是“大寒食”了。“大寒食”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在下午,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折松柏,采“老公花”.我们村属安丘西南汶河小平原,这里到处是杨树、刺槐,也不乏柳、榆等树种,独缺松树,这样松枝也成了稀罕之物,想折松枝要到离家五六里的山上去,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那些半大孩子身上,午饭后,他们便三五成群,结伴到山上去折松枝。
  采“老公花”可是件技术性很强的活儿,因为,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大寒食”,“老公花”这种应时野花,是不会轻易露头的,要想得到它,须要在阡陌田埂间仔细搜寻,时间久了,才有可能在找到它那刚刚萌出的、像小蘑菇一样的花骨朵。孩子们如同发现了什么宝贝,小心翼翼地将“老公花”连根带茎从地下挖出来,轻轻地放进袋子里,高高兴兴地将松枝和“老公花”带回村,然后分一些给朋友和邻居,也是一件乐事。
  “大寒食”这一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包饺子、上坟、擀饼、煮鸡蛋、鹅蛋等,准备第二天的冷食,一家人要忙到很晚很晚。
  过了“大寒食”就是“青麦日”(清明)了,这一天是“寒食节”的重头戏,也是最有趣的一天。
  天刚蒙蒙亮,家里的男人们就早早起床,到村头、河沿去采柳枝,回家后,把准备好的松枝和“老公花”拿出来。一家人便忙活起来,先用细柳条编一个小圈儿,接着在小圈儿上插上松枝,吊上“老公花”,再将小圈儿拴在一根稍粗一些的柳枝上,最后,搬来梯子把柳枝插在堂屋的房梁上,这叫“‘老公花’上屋笆”.之后,在屋门、圈门、大门等各个门口的两边插上松枝和柳枝。据说,这些都是为了招引介之推的灵魂,让这位忠臣义士来自己家同全家人一块过节。
  传说柳木能避邪驱毒,人们还要拿一根柳条,在屋里屋外、床上床下、炕头炕尾、锅盖灶台间仔仔细细地抽打一遍。一边抽打,一边不停地念叨:“今日就是清明节,柳木娘娘来扫蝎。抽打抽打炕沿,蝎子蚰蜒不敢见。抽打抽打锅台,蝎子蚰蜒不敢来。”而这几件事,最好都要在日出前完成,要是出了太阳,就不“灵验”了。
  “打一千,骂一万,‘青麦日’吃顿秫秫(高粱)米饭”,这一天最受照顾的动物是马、驴、骡等大牲口。这些大牲口整天忙着拉犁拉耙,拉碾拉车,套不离肩,鞭不离胯,出力出汗,实在是不容易。“清麦日”是个耍日子,人要玩,牲口也自然不用干活。早上,家家把熬好的高粱米饭,倒在牲口槽内饲草上,搅拌好,让牲口享受一顿美餐。
  “猪没有年,狗没有寒”.这一天最受虐待的动物是狗,不管狗平日多么忠诚,多么尽责,“青麦日”早晨也是绝对要饿肚子的。人们插完柳枝和松枝以后,就为自己的爱犬编一个柳条项圈,上面插满松枝和“老公花”,套在狗的脖子上,说是要把狗头锁住,像捕鱼的鸬鹚一样,不让进食。带了项圈的狗,更像披满绿色鬃毛的雄狮一样威武,但狗却不领人的情,它对项圈是那样的厌恶和排斥,它摆头甩尾,口咬爪撕,几秒工夫就把主人精心编制的项圈从脖子上撕扯下来。挣脱了项圈,可早餐仍然没有着落,它歪着头,蹲在丰盛的饭桌前,望着主人一家津津有味地吃着饼卷鸡蛋直流口水,它多么希望主人像往常一样把啃剩的肉骨头顺手丢给它一块。但主人一家却丝毫不答理它,很快吃完了饭,收拾碗筷,擦了桌子。狗没有等到肉骨头,没趣地站起来,夹着干瘪的肚子,悻悻地离开了。
  孩子们顾不上吃早饭,狼吞虎咽几口,丢下饭碗,把妈妈分给的染得通红的鸡蛋、鹅蛋装在兜里,撒腿就往外跑。村口早就聚满了人,那些大姑娘、小媳妇,纷纷脱下厚重的棉衣,换上节日的春装,一个个花枝招展,披红拥翠,都是近几天来她们日夜赶制的新衣、新鞋。
  春光明媚,天清地明,杏花如雪,柳丝新翠,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真是个出游的好日子!山脚下的葫芦峪是个兔子都不拉屎的穷山村,村里的光棍能组成一个排,平日很少有人问津,今年村里却吊了一个八个挑齿的大型“转秋千”,十里八乡的人都去凑热闹。村口这伙人自然也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这不,一大早,大家就约好要到葫芦峪村去打“转秋千”.
  还没到葫芦峪村,就看见滚滚的人流,大家从四面八方向葫芦峪村涌来。“转秋千”就搭建在村东头的场院里,刚过九点,整个场院早已人头攒动。木板搭起的台子上,八个男女被甩在了半空中。负责发签的是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大个子男人,他上身只穿一件单薄的红背心,挽着袖子,露出赤裸的肩膀,蓬乱的头发,额头上浸满汗水。他把木签高高的举过头顶,在喧闹的人群中挤着,不时有人要夺他的签。“不行!你刚刚打过,要让没打的人尝尝鲜!”那认真无私的样子真让人忍俊不禁。他把手中的签子使劲往上举了举,瞥了瞥站在场院边土堆上的一群衣着鲜靓、脸蛋秀美的姑娘,不由自主地向她们挤去。
  该换下一拨人了,“转秋千”停止了转动。台下有签的人纷纷往台上挤,秋千上的人都自觉地往下走。可有一个“赖皮”还抓着秋千绳怎么也不肯让位,非要再打一次不可,“转秋千”一时停了摆。这时,一个三十来岁、干部模样的人来到台上,对“赖皮”说:“你还没打够啊!早上,一开始你就第一个打,到现在都打了三四次了吧?快!让给外村的人,不要在这里耍赖了。”自讨没趣的“赖皮”,扔下秋千绳,一溜烟消失在人群中。
  新上来的八个人中,有七个是打扮入时、眉清目秀、年龄十八九岁的少女,她们身轻如燕,动作敏捷,双手拉绳,一下就跪在秋千板上。还有一位是年近四十的胖嫂,她是乘发签人没注意死皮赖脸地硬抢了一支签上来的,略显笨拙和呆板的她,两手紧紧地抓住秋千绳,也上了秋千板。
  这一拨人上来,可提起了台下推秋千的小伙子们的精神头儿,他们摸拳擦掌早就憋足了劲,没等姑娘们坐好,喊声“一、二”,就奋力推起秋千来。姑娘们一下子被甩在半空中,再看那些姑娘个个昂首挺胸,英姿飒爽。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个扎羊角辫的姑娘,只见她双手冲绳,时而下蹲,时而单跪,不但体态优美还能在飞转的秋千上变换着各种姿式。“好!太好了!”台下观众又一阵喝彩。这更让推秋千的小伙子们为之振奋,他们又一阵小跑,秋千上的人也飞得更快、更高,真让这伙姑娘过足了秋千瘾。
  这可吓坏了那位胖嫂。开始,因为她身体重,飞得还不怎么高,可是,几圈过后,她也被抛在半空中,只觉得双耳生风,两腿发直,眼前的景物也飞快地旋转,屁股也似乎要离开秋千板。“啊!了不得了,快停下吧!”她禁不住大叫起来,可是,她的叫声早被风声和人们的欢呼声淹没,没有人听到,也没有人理会她。没办法,她干脆闭上眼睛,两手死死抓住秋千绳,听天由命……秋千终于停了,胖嫂满脸通红,两眼发直,呆呆地坐在秋千板上,半天回不过神来,直到换她的人跟她打招呼她才清醒过来,下了秋千,往台下走去。
  玩疯了的人们早已经忘记了时间,猛然抬头,太阳早已偏西,宽敞的场院里,人群也稀疏多了,场院边的几个卖糖葫芦的小贩,还在高声叫卖,那根原本插满糖葫芦的麦草把子上,只剩下几枝,这才感到口干舌燥,饥肠辘辘,是啊!早就该回家吃饭了。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清明节确实是多雨的时节,唐代大诗人杜牧的着名诗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验证了这一点。“青麦日下雨憋妮子”,“青麦日”这个疯玩的好日子下雨,对那些祈盼已久的大姑娘、小媳妇来说,可真是扫兴。冷风楚雨,山路泥泞,出不了远门,她们只好三五成群地聚在家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青麦日”遇雨,不也是一件快事吗?人道“春雨贵如油”.今年又会有好收成。“青麦日”遇雨,约几位朋友,来一家小店,找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下,品着小酒,赏着窗外细雨斜风,柳绿桃红的美景,漫无边际地谈论着一年的愿景,那又是怎样的乐事呢?    (文/ 王复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过年记忆 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