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4-11 05:32
鄌郚总编

资深记者扮“货郎”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青州分会 移动到本区(2016-12-15) —
陈道兴

  在宋城“非遗”展演一条街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位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在展示自己的绝活:有时说唱“山东快书”,有时表演“拉洋片”,有时扮作“货郎”沿街叫卖。他一专多能,根据需要,随时变换。他就是青州市广播电视中心退休记者魏在光。
  去年6月,他被青州市非遗艺术团吸收为骨干团员后,每天定点定时向游客演出。他身穿大长袍,手拿鸳鸯板,“怀中抱月”,“当滴格当”,先来一段《英雄赞歌唱沈星》,再来一段《道德模范郭庆刚》,英模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演员倾情投入,赢得阵阵喝彩。魏在光表演的段子,既有《大实话》、《矬姑娘》、《小女婿》、《柿子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小段,也有注入时代活水的《青州好人多》、《孝顺女》等十几个自编自演的原创段子。他说书入书,满怀深情,用粗犷朴实、诙谐幽默的青州方言土语演唱,得心应手,妙趣横生,听起来“赶板”、“够味”,令人动情动容,甚至潸然泪下。在金秋十月“古城游”最火爆的日子里,他演唱最多的是他自编自演的段子是《说说青州新变化》、《逛宋城,说非遗》。慕名找他听书的观众中,既有三五岁的孩童,也有发落齿摇的老妪老叟。外地的旅游团来了,他唱;三五个游客来了,他也唱;即便是一个人,只要往他跟前一站,他就笑容可掬地唱起来,只是临时加上个开场白:“你来了,俺就唱,不在那里装姑娘!”他出神入化地演唱,受到广大听众的交口称赞。有行家评论说:“魏先生说起山东快书来,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很有‘高派’的流风遗韵!”
  “往里瞧来往里观,青州八景都在这里边。不看白不看,看了还想看,反正是自己不掏钱!”这是魏在光在表演“拉洋片”时的一段开场白。拉洋片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青州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了。使用的道具仅仅是一个木头箱子、三个安装有放大镜的窥视孔和八张图片而已。与戏曲、电影、电视、网络文化相比,就相形见拙、自愧弗如了。但它毕竟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文化载体,一个非遗项目,今天又把它搬上青州的舞台,主要是传承青州的历史文化,宣传青州的著名旅游景点。八张图片组成的“八大景”是青州旅游景点的浓缩和精华。魏在光接到任务后,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将每个景点都配上了格律诗解说词,简明扼要,押韵合辙,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你看,他一手攥着吊“洋片”的小细绳儿,随时转换着场景,一手拿着鸳鸯板,声情并茂地表演开了:“第一景《云门拱壁》:嵯峨千仞大云顶,幽洞如门南北通。巨寿依偎山后侧,神来之笔誉寰瀛!当滴格当……”依次拉完八张“洋片”后,魏在光还意犹未尽,用结束语的形式,向观众介绍起“洋片”的知识。观众一边目睹青州的旖旎风光,一边欣赏精美的格律诗解说词,无不赏心悦目,拍手称快,直呼过瘾。一场“拉洋片”看完,人人受益颇多。 “磨剪子来锵菜刀……!”一阵粗犷浑厚的“叫卖声”传来,又见魏在光身着长袍、手拿“货郎鼓”,风度翩翩地从街头走来。青州地处鲁中腹地,自古至今,物阜民丰,很多名优产品蜚声中外。非遗艺术团的领导认为,在“非遗”展演中安排一个“货郎”的角色势在必行。这个角色必须具备高超的演技、了解方言土语和风土人情、掌握乡土文化和科普知识。物色的结果,扮演货郎的任务又顺理成章地落到了魏在光身上。俗话说,“现学的曲子唱不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几年功”、“腹有诗书气自华。”对报读诗书又有深厚生活积淀的魏在光来说,这个角色难不住他。无须备课,也没有彩排,憨态可掬的他就粉墨登场了:身着长袍、眼戴墨镜、头戴礼帽,手摇“货郎鼓”,慢条斯理地走在宋城街头,用浓重的乡音高声叫卖:“大三剪子任家刀,不用捡来不用挑……”、“弥河滩里长银瓜,又甜又脆又起沙!”、“隆盛糕点蜜三刀,老外吃了拇指翘!”、“梅苏锭子复出了,药食同源味道好!”常言说得好:乡音能留异乡客,地方名吃恋旧情。魏在光粗犷浑厚、嘹亮悠扬、略带沙哑的声声叫卖,余音缭绕,耐人回味。仿佛使人置身时间隧道,回到了远去的年代,重新唤起了消失的记忆。出神入化地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无论在哪里表演,“货郎”的节目总是“压轴”戏。
  衣着朴素、一脸憨厚的魏在光,做事踏实、勤勉,抱朴守真,退而不休,余热生辉。他对自己三十多年的记者生涯,用一副对联作了小结:“作品三千凝血汗,证书上百捐档存。”他对自己的非遗表演,也用一首小诗作了诠释:“身穿马褂大红袍,铜板叮当
  恣意敲。青州货郎粗喉展,洋片开拉圆孔瞧。幽默诙谐人气旺,自由自在任逍遥。艺术天地潇潇洒,献身非遗乐陶陶。”作为潍坊市曲艺家协会理事、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的他,在出版《乐善堂文集》、《飞信诗草》、《诗情艺缘》三部专著的基础上,他的格律诗词专集《乐善堂草吟》,已经修改整理完毕,不久就会面世。在繁忙的非遗演出之余,仍笔耕不辍,在《潍坊日报》发表“山东快书:说说青州新变化”之后,又在《青州文学》、《海岱风》等报刊诗歌200多首,新闻通讯、摄影作品120多件,曲艺作品7件,文学评论3件。另外带徒弟3名。他赤子情怀,对挖掘、传承青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青州的历史文化、建设文化青州,做出了积极贡献。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