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4-24 14:36
鄌郚总编

散文的写作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5-04-24 15:24
鄌郚总编

散文的写作

    常用叙事散文的写作
    叙事散文作为散文的一大类,主要功能是叙事、抒情。其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散文有高潮没结果,也不需议论,但抒情却是必须的。
    这一点,大家需要注意。
    这种散文的写作比较简单,它是通过对事件的描述,让读者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般很受欢迎。它与比抒情性散文的区别也正是多了一个叙事的部分。从头到尾多是叙事,又没有记叙文那种鲜明的开头。
    作为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其情节不求完整但要集中。但作为散文,作者之“情”却是要始终贯穿始终的。因此,叙事散文写作特别在意“线索”与“联想”。
    这个区别大姐一定要注意。
    这个区别大家一定要注意。
    如果没有它们的施展,则叙事的情节就会不完整,没有条理,让人捉摸不到作者的思路。而少了联想,则可能难以体现“散”的特性及抒发作者的情感,不能有效品尝散文的味道,观赏散文的意境之美。
    说的实在些,叙事散文写作只要带有感情色彩的叙述就行。
    如游记的写作,你就可以尝试着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讲述,稍加整理就行。对那里感触深刻,就重点说那里便是。
    只是写作时注意把握一下段与段之间的连结是否顺畅就行。当然叙说中要注意言之有物,把见过人与事等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当然,作为散文,它强调的是感情体验,是“心”的历程,需要自己的情感在其中穿插。
    这个就是叙事散文与记叙文的最大区别。
    另外,为了生动,选材必须要以“我”来衡量,只要是“我”认为能够打动你尤其能让你共鸣的事,相信就能激起你的欲望。
    具体到叙事散文的写作格式上,我们下面分开来讲讲:
    1.倒叙式
    这里所说的倒叙,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运用此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从哪里开篇,结尾就要回到哪里;二是开篇之事要能策动全篇。
    2.领悟式
    是通过亲历一事转而悟出哲理的写法。使用此招的人很多,大凡生活学习中的事,动动脑筋,都有嚼头。
    3.失得式
    写法顺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如写买书,由于遇一儿童迷路而哭,同学硬拉他帮助儿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书却没买上,怅然而归的途中,细细想来,今天确实有所得,从同学的行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难的道理,这是买不到的生活教科书啊!
    此式最大的效果为别开生面出新意,开人眼界。
    只是使用时要注意两点:
    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决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弃本来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
    二要注意乙事办完再回到去办甲事上,从甲事未办成的失中寻得,应感情细腻而真实,自然合理。
    4.悬念(溯因)式
    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使用此式时注意设置悬念要自然,结果要在情理之中,而且这种悬念能够贯穿始终,有些不探明究竟不罢休的味道。
    5.集锦式
    它是开头抛块“玉”,交代文旨,引出话头,然后从几个不同角度记写几件事,这几件事都能反映人物的品质,或反映开头点明的文旨。
    此式无论记事、记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记人可用来写《我的×××》一类文章,记事可写《×××市场行》一类文章,抒情可写景物,如《××景物记》。
    6.对比式
    模式为:①甲的高大←→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个人行为几个阶段的对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如《变色龙》。
    这两个作品大家应该都知道的,这里就不讲了。
    总的说来,记事的套路有许多,其实也可用来记人,甚至还可抒情。但套路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能够把事情讲的清楚,方法可以多样。
    下面,关于叙事散文写作技巧补充说明几点:
    1、散文语言要情真意切,为此要求取材要真,选材最好都是自己经历过的,而且这些事能够触动自己的真情,令人难忘。当然,事件即为“真”,人物描写等也就必须“真”如此才有真情实感,反映事件的真实状态。
    2、“我”在其中的个性要突出,会展示自己。包括自己的、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都可以在文章中表现出来,不要太隐瞒,好让大家真正认识你!当然,个人情感的抒发要有正向性,符合人类的道德欣赏。在这里,不要求拔高自己,甚至可以揭自己的短,如此才能体现出更真实的“我”。
    3、为了情感的“真”,文字也需“真”。文字的“真”主要是要求文字要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形象、具体,有些“白描”的意味。这里也就稍带有个凝练的要求,删除一切多余可以不说的东西,直接、简单表述最好。
    4、要注意细节的刻画。这些细节主要指人物神态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处理、当时环境的描述、人物内在心里的描摹等,即“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要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5、事件选择的要能“小中见大”,蕴意深邃,认识或揭示生活本质。
    6、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或情感的抒发等要有个性特色,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好了 今天就这里  谢谢大家
    ★顺其自然
    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现在,发一篇俺的叙事散文给大家欣赏:
    揽荫牛背梁
    今年的盛夏,太阳足足的释放出了它的威力,随着橙色高温预警的发出人们开始追寻自然的凉爽和躲避这个高温的季节。可是苦于懒散惯了的我,只是蜷缩在空调的室内,看着电表迅速的盘剥着口袋里的钞票,却依然在网上啃食着自己的快乐。
    网友茶道妹妹却恰恰与我相反,她是个驴友,对于户外活动情有独钟,几乎每周都有外出归来的讯息,而且特别喜欢为我们展示她自己拍摄的各种照片。由于知道我擅长文字,所以,一定要我给她的照片配写文字。而其中在牛背梁拍摄的一些照片深深的打动了我,于是,手开始发痒,随即便答应了下来。但毕竟图片和现实是有距离的,为了更好的表现她的照片的魅力和领悟其中山水的神韵,我只得抛却下依赖惯了的懒散,决定亲自去趟牛背梁。
    牛背梁位于我们陕西的柞水县境内,地处秦岭南麓,距西安40多公里,而柞水县名是因乾祐河两岸盛产柞木而得名。由于秦岭大隧道的贯通,使得此趟行程变得异常的惬意和顺畅,车窗外满眼苍翠的景致和山间若隐若现的古道使我想起了清代诗人余作梅对于这里的描写:“太乙钟灵聚此间  天开形势占秦关 诗峰翠锁金城固 一水清流玉带环”真可谓贴切之极了!
    满眼绿荫扑面来便是我走进牛背梁的第一感觉,因为在这里你几乎找不出一块闲置着的土地,除了小溪里被激流冲刷着的石头和那高高耸立着的俏崖立壁,真的是再没有裸露着的地面了,即就是在那光滑的和被岁月与风雨刻蚀了的石头上也有着盘错交织的根系,它们紧紧的抓缠着脚下的巨石,固定着自己长满了翠绿枝叶的身姿,用整个绿色的手臂留揽着阳光和天空。
    我竭尽全力的搜肠刮肚企图指认出自己所熟悉的林木,有山核桃、毛栗子、冻绿、老鼠刺、漆树、白蜡木、合欢树、五味子、猕猴桃… …可是在它们的面前,我的知识却是浅薄的可怜了,以至于连认识多少分之一自己也计算不出来,难怪这里被誉为祖国的“岭南药乡”和“秦巴药苑”呢。但最使我感动和震撼的却是那些渺小的、在我们的眼中如果你不去仔细观察一定会忽略了那些个小草。它们一簇簇、一丛丛的生长的茂密茁壮,但它们的根系却是扎在每一处可以供养它们生长的地方,在光溜溜的石盘上、在高高的裸露的大山的胸膛上、在细微的你难以察觉的缝隙里,甚至,你在一片潮润的落叶的脉络间,你都会发现一簇绿的油油艳艳的植物!我感慨生命力顽强和执著,纵然是渺小,但它们绝不因为自己的默默无闻而放弃自己的生存,更不会因为有那些高大的满山的苍翠而抛弃自己也是绿色的本质!
    登临牛背梁的峰巅,北望长安,南眺群峰,八水绕古城,泾、渭、灞、浐、沣、滈、潏、皂以它们的血脉养育着八百里秦川丰饶的土地,三千多年长安的富足,千余年的盛世帝都,这荡荡奔流之“八川”可谓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讲,正是有了这奔流不息的“八川”才成就了千年古都——长安。司马相如提出的这“八川”之名也为历代所沿用,不独为汉家所有。但我们今天看到的确另是一番景象,让我们痛心,更让我们心碎。这滋润了广沃的平原,孕育了伟大的古都,浇灌出灿烂文化的“长安八水”历经沧桑变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留连于“灞柳风雪”,漫步于“草堂烟雾”的先人们哪里会想到他们的子孙会深陷“水荒”之中,当年荡荡并流的八川之水也不复存在,“秦川八水绕长安”的盛况只有通过那冰冷无情的文字进入我们的梦中。 而这一切都与秦岭的绿色息息相关,都和这里的生态存亡紧密相联,这些大山不只以自己的绿色壮丽着如画的大地,更因这些绿荫而造福了我们的先民、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子孙后代!莽莽苍苍的林荫之下,泉涌水欢,鸟语虫鸣,花香果硕,生机盎然!而这些正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保障,它们的一切就是我们的一切,不是么?
    下山的脚步我感觉轻快但又沉重,我在默默的祈祷和感谢,祈祷这里的一切、这里的绿荫不要因为我们的到来而让他们失去原始的面貌;感谢这里的一切、这里的绿荫给了我们这许多的美好和滋润!我希望我们的脚步在这里能轻快些、温和些,把我们的爱化作脚下的温柔,留下这些绿荫,留下一片永久的绿色的福荫!
    好了   谢谢大家
    原来发表过的  呵呵
    是为了让大家理解课程 所以再次发来
    (倚窗望月/收集整理)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2楼] 发表于:2015-04-24 15:25
鄌郚总编

散文的写作

    散文的境界
    学术点说,“境界”主要是指主观感知力对客体感知的程度,它可以以质来区分,度来衡量,如主体在某件事物上所处于的水平。而通俗地说法,境界则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出的情况,而重点又指人所能达到的修为或程度。
    所以,对于境界的理解程度,往往与文学创作的感知程度有切深的联系。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境界作了许多的划分,如“‘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正如“佛即是我,我既是佛”。呵呵。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此外,他还有“境界有大小”、“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等多角度的对境界的阐述和划分。
    大家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可以看看这本书,《人间词话》。
    境界的说法古来在诗词的创作与鉴赏中常常用到,但对散文而言却也是适用的。
    因为散文也是从“我”的感情体验出发写景状物、记人叙事,且为了抒写主体的个性,也是以描述情景、创造意象、营造意境为中心,也多以情感人,事意象、意境为追求的。
    因此,散文也要境界,并应追求它。可以说,一篇散文的美学欣赏与造诣高低首先就要看所造境界的艺术成就。
    对于文学上的境界而言,其实散文与诗词是一样的,都有相同的内涵构成和美学价值。因此境界的高低又与它们的立意紧密联系,甚至境界也是为了含蓄深化立意服务的。也正因为此,就有了意境一说。
    我们具体的就参考拿诗境来说,主要有三
    一是物境。
    主要是通过山水等景物的描写,结合作者的感情抒发。对所描写的对象极尽刻画美感,给人以美的展示。
    在这里作者先心身入境,对所状之物的神韵必须有透彻的了解之后,将境入怀,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方能逼真地表现自己所要展示的境界。
    二是情境。
    主要是作者通过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驰骋想象,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于自身的感情体验之中。
    三是意境。
    这是作者发自肺腑,得自心源,以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展示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光辉。
    当然,意与景的结合,将境生于象外,充分展示境外之意,别有一番品味,是对意境探索的需要。
    这个,大家需特别注意。
    我们主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将自身的感悟切入景物自成境界。并追求生命律动的无穷韵味,追求格调的高昂。同时,篇章中努力创造佳句,以为文中骨干与精华所在。
    这个就是散文的特殊要求。
    当然散文中的意境往往可能是由多个形象构成的,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至于情景交融的形式,不外乎情景之间的主次变换。
    或是通过描写景物,展示生动的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意深浓,含蓄深刻,尽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或是以直抒胸臆为主,彰显个性的语言,夹杂着景物,达到语中见景、情中见景的效果;还有就是抒情与写景浑然一体的写法。
    另外,境象还有虚实之分,以刘禹锡《乌衣巷》为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实境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虚境
    虚境与实境的关系是: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实境的意向和目的,展示出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并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在意境结构中处于领导地位,因此有神境、灵境之说。
    但虚境不能凭空而生,必须以实境的具体描绘为基础,虚境只有顺着实境的延伸,才能协调的登上所要的至高境界。
    因此,这里有必要强调一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是实者逼肖,并非是照抄生活,而是在“神”的指导下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
    生搬硬套,自然是不可取的。
    当然,出于形式的需要,先以虚境入题再实境的倒装的写法也是有的,而在散文中为了快捷的入题,这种方法应该也是可以用好的。
    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通过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但虚境也可定性主题,起着文章导引的作用。
    关于生命律动,这是一种展示生命本身之美的写法。它是通过对生命律动的体验,追求最高的审美效果。因此,生命律动便是意境的本质特征。
    其中,努力描写意境的“飞动之趣”已成了一条普遍的艺术规律。自古佳句无不状飞动之趣,比如杜甫名句有: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至于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好的散文多是饱含情趣、韵味丰厚的,如此作品才能饮之韵味无穷,眼中精美之极的。
    站在生命律动的关键点而言,有人认为“韵”是意境的生命,“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是有一定道理的。
    好了  今天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
    仍然拿自己的一篇散文来给大家欣赏
    ★顺其自然
    秋叶
    又是秋了,因为喜欢秋天的叶子,总是痴痴的看着它们,仿佛看着离别好久了的朋友,也仿佛是在和老友话别。
    秋叶也是绚丽的,因为在春夏里,它们的绿已经坚持的太久太久了,所以,在秋季,在它们行将凋落前,它们也会如花般的绽放出自己的色彩。
    那些苍翠如滴的、油光发亮的绿色会在一阵阵的秋风里悄然的幻化着:首先是淡淡的黄色,由叶的尖端和四周渐渐的向叶心里过渡着,整个大树也由枝头由顶端一天天的向内向下蔓延着金黄,这个景象,就像我们黄土高原上的日出,那金色的大树就像故乡的土原一样,雄伟的身姿会显得格外的挺拔与坚韧!还有那些褐色的叶子,虽然没有花的艳丽,但是,它那皱皱褶褶的叶片与清晰突出的叶脉却正如老人们饱经沧桑的脸庞,那也该是怎样的一种纯朴和坚毅啊!当然,在秋里最能引人入胜的自然就是红色的秋叶了,它们的红色,有橘红、桃红、土红、紫红、以及酡红等等,这些红色,红之如火焰、如红云,甚至,这些连绵的红色可以用它们的炙热与热烈晕染整座的山峦和深涧!就像夕阳燃烧着天上的云彩,壮丽而又热切!在我的眼里,它们更像是一面红色的旗帜,而跟进的则是勇敢的轮回与回归。
    等到整个树上的叶子都达到辉煌的时候,凋落也就开始了。这个时候,你站在树下,你会听到轮回的歌声,你会看到回归的舞蹈,那绝不是一种苍凉,而是一种奔放,是一种畅快的淋漓尽致的告别乐曲!看着这些,有谁能不说凋落也是一种美的境界的呢?!又有谁能不赞叹这成熟的辉煌呢?!优雅的变老,坦然的离去,不正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一片秋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3楼] 发表于:2015-04-24 15:26
鄌郚总编

散文的写作

    散文的立意
    立意是作者理性情感的思维与客观现实撞击而迸发出来的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主观思维的高度与客观撞击过程中的力度,是决定立意是否高强度的主要原因。
    要想作品出奇制胜,首先立意就要超乎寻常。
    平平常常写篇散文很简单,只要按着模式机械式的套用,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大碍,而且也能够较好的展示自己的情感。
    但要使散文发出光芒,没有精心的立意,想出精彩确实很难。当然不排除写作老道之人的边写边创意。
    但作为初学者,立意问题不解决好,你的散文就不可能精彩。
    那么怎么立意呢?
    其实从“立意”字面上就可能看出:立意就是文以意为主。主要是解决写什么或确定什么主题的问题,或者说是深化亮点,凝炼成“神”的过程,也是让人体会境界升华的过程。
    主观而言,立意的过程实际上是作者从天地万物汲取营养,并获得各种明示或暗示的过程。
    主观是客观的反映,作者只有通过客观世界提供给的信息,动用主观加工,进行哲理性思考,才有可能上升思想的高度,体现客观存在的价值。
    当然,立意的过程是主客观结合的过程,同样的客观存在,因为作者的不同,立意都是不一样的。这与作者的生活见识是否宽广,知识是否深厚,性格情感及思维等有关。
    因此,优秀的作者,在立意过程中,是会对其所获得的客观外物的内质外形特征进行认真审视的,同时,他们也善于浸入对生活的观察、感受、理解。
    散文的“意”在哪里?其实它就在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因此,只有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体会生活,并结合时代特性与人民脉博共同跳动的人,他的感受就会不一般,就会让人感受到其锋锐的观察能力。
    而且因其有着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让我们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也是这诗意,时常唤起人们美的欣赏,让人们真正理解认识到散文的美丽,同时也升华了人们的思想境界。从而也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发挥了散文的功用。
    立意问题向来为散文大家重视。写作前,首先就要有立意的意识。如果没有好的精神指导,也就是散文的“神”的导向,散文就有可能真的散了。
    因此,只要撰写散文,古人都会追求一种“文道合一”的境界,追求文以载志,以文施教化,借文以陶冶情操等等。
    而且此传统一直承接,在当今仍是“经世致用”,发挥了很大的社会功用。
    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自古至今,也一直有人主张淡化立意。也确实存在如游记之类的散文写作显得随意,而让人觉得立意可有可无之感。
    但作为文章而言,如果没有表明态度,确立主题的,定不是什么与大众或时代有关的经世之作,只能是私家的帐房记事之类。
    而且从散文的定义来说,如果没有立意,也就没有了“神”,无“神”的散文则只能是文字的堆积了。
    所谓“形散神凝”,也就到如此。
    因此,作为散文,强化立意意识尤其重要。具体操作中,首先要强化作者的角色意识,只有将自身置入生活,才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其次,要有清晰的立意意识。也只有这样,才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以敏锐的眼光去寻找生活的闪光点,才会去思考、发现与判别客观世界中那些美的、有价值的事物与情意。
    再者,要从立意所需的角度善于发现与开掘客观事物的新颖性与可接受性。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事物,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使心里感到特别与惊奇,并直接决定着文章的认识效应和传播效益。
    但是,有新物新态,却并不一定可以见新意新情。只有在立意后,新物新态才能见新情新意。
    另外,写作是以接受为目的的,写作必须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否则读者不接受,就丧失了行文的功用。
    因此,考虑这层这种关系,确定立意时,必须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若是不能使读者产生愉悦而使人厌恶的作品,读者是不可能接受的。
    因为写作散文时,立意前必须考虑到客观事物的情意蕴涵和美学审视,它是否能使人愉悦,让人接受,是否有正向的社会效应。
    好了 今天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下节课 我们讲散文的炼意
    散文的炼意
    立意要求提炼和挖掘主题思想,散文在有了强烈的立意意识后,下一道工序则是炼意了。
    这其中包涵主体思维的深入思考与对客体蕴涵开掘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表现的就是对积累识见的外在材料进行分析、精炼、提取“意”的过程。也是对内在积累的情感、思维的孕育过程。
    立意的形成过程,首先就是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活动感受、审视和分析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生活积累的外在过程和情感积累的内在过程的统一。
    见识愈多,情感愈烈,自然立意愈深。
    其次,由于人的思维是复杂多变的,且随着对所见事物认识的深入,对立意的深化还有个反复开掘,持久思考的过程。很难一步到位,一蹴而就。
    因此,多想出智慧。只有精益求精的思维,反复琢磨思考的分析,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层到深层,由平凡到非凡的骤变的。
    所以即便文章形成,也可以说是一个一定时期思想的结果,随着经历的增长,甚至可能会有所改变的。
    情感体验方面的文章尤其如此。特别是有的人文思敏捷,匆促成文的感觉很好,“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形成千古名篇的可能性也有很多。
    散文立意的形成有多种途径,通过客观材料的反映,有时偶尔获得的一种灵感,一句妙语,都可能引发哲理思考,点亮心中的火花。
    有时迷雾重重,百思不得其解,经长期酝酿,殚精竭虑,而后有所得,有所悟。也有的是按照规律的探索方式,循序渐进的钻研发现,最终精炼成思想。
    但无论是由那种途径获得立意,具体就炼意而言,有如下几点要引起注意,我们分别来看看:
    第一,意如剥笋,需要层层剥离,方可见真心。
    为求深刻,就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如此才能得到最深层的思想。首层意义粗浅,甚至未及去除污泥而显得平泛而陈俗,是为平常之语。
    次层意义是稍加整理,一般人略加思考,即可获得。
    只有深层之意才有蕴含,里面装有的是出人意料的思想与精辟,而又符合客观材料规律性上升的需要,能够起到引领思想的作用。
    因此,炼意其实是体验生活→获得灵感感触→孕育情感(并将情感融于触发性物象)→动人意象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反复锤炼,层层开掘,不断深刻内涵,最终升华至蕴含高深的立意。
    在这个过程中,是少不了联想类比等方法的。正是因为有了联想,才能由此及彼,通过对此物外形特点与内在气质的表现,借助于类比、寓意,赋形于神,或虚实相生,浮升深意。
    联想的方式很多,可以作形似联想,即由眼前事物的形、色、态、貌引发,通过感知觉察,引类生思,这是比较浅层次的。
    也可以作神似联想,由眼前事物的气质、意义、品格上的相似,引发出立意,这是通过思考、体察发现,是深层次的。
    还可以作类比联想。即通过此物与彼物的某一相似点,引申出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或是普遍性意义的立意来。也可用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等方式,将初始立意向深层开掘。
    还有比照衬托。这是以某一相通点为媒介,由此及彼思考 ,衬托与所写事物有相通之处的另一事物。同时将二种事物进行比照,为要衬托的事物起铺垫作用,从而升华立意的方法。
    另外象征引申也是一种常用的立意方法。这是作者有了某种感悟后,找到了传达这种感悟的媒介,并展示这一特定媒介物,以暗示自己的思想,升华为立意。
    第二,意如多棱镜,物、事、景、象的含意众多。
    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触是很多的,而且因人而异,非常复杂。
    所以,立意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炼意就需要作者根据个人的品位精选。这就需要作者独具慧眼,以小见大,努力挖掘深化主题。
    可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反向思维;也可以从自己独特的感受出发,变换立意角度;还应该努力探寻提高思维层次,改变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出奇制胜。
    总之,好的立意要多层次、多角度思考,敏锐把握时代的脉搏,体现特定的时空广度与厚度。
    第三,立意要独特,没有个性出不了好作品。好的立意要出人意料,不同凡响,发人深省,并能给人带来美好的审美欣赏。
    在几大文体中,诗、散文、小说的立意也如剥笋,逐次清晰。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
    悟性高的人才能写出好的散文来
    普通寻常的感悟是吊不起胃口的,看见蜡烛想起老师,看见葵花想起小学生……这样的感悟早已让我们审美疲劳,甚至可能厌烦、反胃了。
    只有新奇独特的感悟,才能刺激兴奋,体现朝气。因此,感悟必须体现作者独特的情志、感受、体验,给他人以意想不到的美的精神感受,那才是上品。
    可以说,感悟是散文的灵魂。为使作品形象生动,感悟在大多场合必须是具体的。感悟什么,要有具体的反映。这里不排除有的作品含蓄,但一般来说,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反映感悟。
    第四,在散文中表达思想,具体到形式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明述事理,直抒胸臆。
    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具体运用时,则要注意贴切、新颖与深刻。
    好了  今天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关于散文的写作  咱们就讲到这里
    全部讲完
    因为议论散文不是大家经常写的 所以就不讲了。
    下来 我们恢复诗歌的欣赏讲座
    谢谢大家
    现在  发一篇俺散文 给大家欣赏  大家注意看看立意的凝练。
    ★顺其自然
    空心菜的感悟
    郊游,发现水田边上有花,虽然花朵不大,但却一团团、一簇簇的绽放着。这些花儿白紫相配,的确有些百合的姿态,但却比百合开的细腻、艳丽和繁盛,我被这些突然而来的美丽震撼了。因为,它们从来没有在我们的花园里见过,也没有在那些个娇艳的花卉里发现过它们的身影,这是什么花呢?
    也许是我的滞留与迷茫引起了在田里耕作的老人的注意,他走过来告诉我:“这些是空心菜的花儿。”
    “空心菜?就是我们经常吃的那个?”
    “是啊!”老人微笑的答道:“空心菜在没有开花的时候,才是最适口的,如果开了花就吃不得了。这些是我特意留下的种子,所以,它们才可以开出花来的。”
    我在惊讶之余,再仔细的观察这些花儿,它们的确有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风格和艳丽而不俗态的自然,那独特的香味也使得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望着这些花儿,我想起了一位禅师和他的徒弟植草的故事。
    寺院里有一块空地,徒弟给禅师说:“我们给那里种些草吧,也好看些。”禅师说“不急。什么时候有空了,去买些草籽回来撒了,什么时候都可以种的,随时。”
    中秋的时候,禅师买了草籽回来,告诉徒弟:“去把草籽撒了吧。”起风了,徒弟一边撒,草籽一边飞,徒弟告诉禅师:“师傅,草籽都飞走了。”禅师说:“没关系,吹走的都是空的,撒下去也不会发芽的,担心什么呢?随性。”
    草籽洒在地上,又飞来许多麻雀啄食着草籽。徒弟又跑去告诉禅师:“草籽都叫鸟吃了,明年肯定出不来了。”禅师说:“不要紧的,小鸟是吃不完的,明年一定会长出小草来的。”
    夜里,下起了大雨,徒弟操心那些草籽,一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看,果然,草籽都不见了。他急忙告诉禅师,“师傅,草籽都被冲走了,怎么办呢?”禅师依旧不慌不忙的答道:“草籽被冲到哪里都会发芽的,随缘。”
    第二年,果然小草都出来了,就是在那些没有撒过的地方也生长出了绿油油的青苗。徒弟高兴的对禅师说:“师傅,太好了,我种的草都出来了。”禅师点了点头说:“随喜。”
    禅师的修为与境界,我们只能仰慕了,但他的话语却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随时、随性、随缘、随喜这些话语已经足够我们享用终生的!眼前这些空心菜的花儿,我们对于它们的存在已经是熟视无睹的了,因为,它们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只是一道普通的菜肴,我们却真的不知道原来它们也有着如此的美丽!
    随时。它们着季而发,蓬勃的生机为我们提供了美味佳肴,任由我们采摘,而它们只是默默无闻的绿着。
    随性。它们只要我们为它提供一方水土,它们就会蔓延开来,随性而至,回报土地的恩德,回报我们的劳作。
    随缘。它们不因我们的采取腰折而悲,还是依然生长的盎然自在;也不因为我们为了留种开花结果而喜,自然率性而长而落。
    随喜。它们会因为成熟会和我们分享它们的艳丽和芬芳;白的皎洁、紫的高雅,却又是那样的朴实,与绿叶和谐相伴,就是不上餐桌也会给我们一席留恋之地!
    我们喜欢的不是它们的花,而是它们的叶茎,但他们一定不是为了这最后的美丽而生存的,或许,这就是他们生长的禅意吧,空心无牵挂,空意无烦恼,正如真水无香。
    我们真的应该学习它们这么一份淡泊名利的美好,了悟尘世、万物空明,在我们的平凡里去找寻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就像那位禅师所言:随时、随性、随缘、随喜,以求得我们的从容,心虚若竹,盎然若春,这样多好!
    好了  请大家慢慢欣赏  谢谢
    (倚窗望月/收集整理)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