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4-24 14:48
鄌郚总编

诗词讲座诗歌的意象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4 18:57
鄌郚总编
    诗词讲座诗歌的意象
    主讲:顺其自然老师
    上一讲我们讲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还特别讲了诗歌的象征手法的表达。由于备课的关系,其它的表现手法我们推后来讲。
    今天,我们开始讲诗歌的意象。在我讲课的过程中和对于朋友们的诗歌的点评过程中,总是提到意象这个词汇, 可见它在文学作品中以及在诗歌作品里它的存在是占有极大的分量的。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在文学作品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的呢?意象又是怎么构成与组合的呢?还有,就是意象与物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这些问题来给大家讲解。
    一。文章之美,尽在意象。
    由辞海解释,意象是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
    这个就是意象的定义。
    具体的说: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也就是客观外物的本原状态。物象被作者见识,就成了知觉形象,留存在脑海里,就是所谓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创造新的形象,便有了意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将主观情思加载到客观物象之中,最直接的说法就是借物抒情。
    为此,明清后甚至将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以表达作者情思的手法确定为意象。
    而为什么要如此,则是为了要将作者的想法(主题思想)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
    从作者的角度而言,意象是他们一生积累的心灵妙悟,又是寄托情思的载体。现实中作者的许多难言之隐,可能都在此中隐藏,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作品至今让人研学猜测的原因之一。
    当然,作者在接触到客观事物后,根据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借助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形成带有自身特点可为欣赏的思想境界。
    具体到作品中就是作者将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通过自身展示的一(些)物象以读出其中的意味。由于主题有形象性的物象指代,往往这样的作品令人难忘,其中不少的名言也多出于此。
    由于意象是“意”和“象”的结合,形成意象的过程也是抽象的过程。若是感觉不好,有时会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
    尤其是有的作者在组装意象构件时,确实有些手法不易让人掌握;或故作高深,把本来简单的画面故意抽象,也确实迷惑了不少初涉文学的爱好者。
    因此在作品中,本人主张意象应当适可而止,适当含蓄,甚至故留略有辫子或引子,以便读者在欣赏时能够顺藤摸瓜。否则,找不到线索的意象,让人瞎捉摸的作品,还是不欣赏的好,别管他是什么名作。
    因为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呈现在作者的知觉形象也是多姿多彩的,而经由作者加工改造后的感性形象也就更加纷繁复杂了,因为它揉合了天地万物与万千心绪。
    一般来说,给物象上“情”,作者首先必须在忠实于客观事物的本原状态前提下进行描述,而不必对知觉形象作太多的改造,只要作些描绘和渲染,情绪性地、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
    具体技巧方面多用比喻、联想、象征手法来等来创造意象,直接传递作者的情感信息。而在散文中多用写实的方法再现意象,尤其是在一些记叙类、写景状物类散文中,用得更频繁、更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散文的再现性意象与小说的偏重于再现的艺术形象的区别也在这里。
    当然,有时作家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地倾注在意象上,而是通过意象曲折地暗示和表现出来的。
    这样的意象不再是作家思想感情的一对一的体现,而是间接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喻体和客观对应物。与重在描述的再现性意象相比较,这种意象蕴含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这种意象往往在诗歌中应用的比较多,也是因为它们比较适合于诗人追求主观化的意象表现,而不在意客体形象的真实再现。
    这一点,大家需要特别注意。
    在文学的意象表现中,许多人都崇尚“神与物游”,尤其诗歌、散文都是特别讲究意象创造的。
    就这二种文体而言,作者的情感活动都是附着于物象的,特别在意追求一种情性境界。而意象则是营造境界的重要元素,是作品的审美风范的最直接显现。
    获得意象,酝酿意象,是构造完美篇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文学角度而言,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它是比情节更小的单位,一般由描写物象的细节、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根据有关资料,现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种:
    1、心理意象。它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感觉、知觉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并渐渐清晰而为感性的形象。
    2、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超前的意象。
    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
    4、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这些都是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另外,结合美学观点,有些对意象的分类也可供文学上使用。
    比如兴象,就是作者以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像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这与文学上的“兴”手法很类同;而喻象,就是作者在摄取物象后,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形成的意象,它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二。意象组合的原则:
    意象不过是“意”附着于“(物)象”上,只是这种附着的“象”,有时要通过主观的感受来体现“意”有时单个的象不一定能够感觉有“意”在其中,但几个象排列在一起,往往有可能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感觉,如“枯藤、老树、昏鸦”三个象,单独而言是不能够感觉主观的“意”的,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后,就设置成了一组画面,自然情景在其中,通过感觉,“意”自然的露了出来。
    所以,意象是对“象”的一种感觉,只是这种感觉要以作者情思为灵魂,用灵魂串接各“象”,真正使“象”附上作者的情感。
    这点大家要注意牢记。
    作者在有了主题思想的授意后,就要善于发现“象”与“意”的有机联系。因此如何组合、铺排意象,是意象成功的关键,更是意境的关键。这也是最能显示文学想象功底的的事情。
    从作者方面来看,由于其审美兴趣、观念和情趣的差异,在意象组合中,便会有不同的审美追求,因而使得组合方式千差万别。
    从“象”体来看,因其本身的内涵品质不同,及其外在表现的审美特性也有不同。作者就要考虑现有的“象”与自身的“意”之间在内在联系。
    当然作者的“意”是会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社会经验等的影响。同时作品是要被欣赏的,也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爱好等因素。
    一般说来,无论是意象组合的设计,还是欣赏意象组合,都必须考虑到意象的空间感觉,追求一种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的审美观,给人以美感、新奇或新鲜感,挑起欣赏甚至探究根源的兴趣。
    当然,最佳的意象组合是不露痕迹的---情感自然流露于“象”上,在这里往往情景巧合地凑在了一起,如祝英台看见河里的鸳鸯,暗示梁山泊。
    因此,这样自然的暗示,欣赏者往往不会注意其中的含蓄,这种遮掩的技术是意象的最高境界。而这样的意象是怎样的呢?
    我们举例来看看:
    例1、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全是“象”的摆设,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一幅伤感极致的画面。当然这里“象”的组成都是名词。
    例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组二句中的象是“杨柳”与“雨雪”,但前面都有情感引导,加之后面的“依依”与“霏霏”的动感,自然可以意会到其中的感觉。但这种组合是由动词参与其中的。
    在这里重点要说的还是以名词(或在句是有名词地位的其它词也可)为主的“象”的组合构成方式,也就是意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而是通过几个特定的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气氛和谐对比强烈的画面图景
    如前面说的《天净沙·秋思》末句的“断肠人在天涯”与之前的“小桥流水人家”形成鲜明的对照,把天涯游子羁于行程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名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里面都没有动词,却把战争中的情景烘染得历历在目。
    还有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有六种景象,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其中虽无动词,却极具动感。且由于整个画面情景(内含时间、地点、节令)的形成,构成了境界。
    因此,最佳意象组合的方式,是所谓以名词为代表的“物象”的组合方式。
    大家应该注意一下。
    为此,就要求尽可能少用动词、虚词之类。
    只是在这几个象的组合方式上,侧重有机于整体的协调。由“古道西风瘦马”可看出,其实它们是一个画面里的场景。
    通过这种画面的展示,自然就可能展示出肃杀的气氛;又如“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一个画面里的场景,展示的是一种想隐居山林的感觉。当然,其中的关键还是由情感或思想来穿线。
    由此也可看出,组合起来的一组“象”之间整体一定是在一个场景里的,如果它与这个画面不协调,就不应当存在。
    而画面的设计,又是以情感或思想牵线的。只有把握了这个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象”的组合,“意”就会在其中,如此构成的画面也就会有意境。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继续讲意象组合的具体技巧和意象与物象的关系。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