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4-24 14:56
鄌郚总编

词序的颠倒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2 20:55
鄌郚总编
    词序的颠倒
    主讲:西风瘦马
    在散文中,句中词语的排列按照语法都有一定的顺序,一般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改变这种顺序。
    但是在古典诗词中,由于格律的限制:有时为了适应平仄,有时为了适应押韵,往往把某一词语的顺序适当加以改变(或颠倒)。
    适应平仄
    适应押韵
    这也是诗歌语法的特点之一。词序的颠倒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主谓倒置
    散文的句式一般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最后。
    但是在古典诗词中,有时就有主谓倒置的情况。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瞑》
    归浣女
    下渔舟。
    这两句的意思是:“竹林间人声喧闹,是洗衣服的妇女回来了;水上莲花摇动,有渔船顺流而下。”
    原诗是一首五言律诗由于平仄的限制,把动词谓语“归”和“下”倒置于主语“浣女”和“渔舟”之前。
    当然,这一颠倒比顺置的“竹喧浣女归”和“莲动渔舟下”,更富于诗意,更生动有致。
    又如:
    居延城外猎天骄,
    白草连天野火烧。
    ——王维《塞上作》
    猎天骄,
    这里首句应是“天骄(指匈奴人)在居延城外打猎”,
    因为是写诗,也为了适应平仄要求,把谓语“猎”字前置了。
    又如: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正愁余
    不是愁我,而是我愁
    原词动词前置,主语挪后。
    如果写作“江晚余正愁”,词的艺术性就逊色不少。
    当然这种倒置,也可以解释为动词谓语的使动用法。把“愁余”理解为“使我忧愁”,但终不为前一种解释确切。
    (二)动宾(或动补)倒置
    但是在古典诗词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例如: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崔颢:《古游侠呈军中诸将》
    渔阳归
    这两句是说,在辽水作战杀敌,功成之后,走马回归渔阳。下句“渔阳归”是“归渔阳”的倒装。
    又如: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韩愈《答张十一》
    这两句的意思是:读完你的诗篇,忽然觉得自己两鬓的白发增加了一半。下句的“一半加“是”加一半的倒装。
    在唐宋词中,这样的倒置现象更为常见。仅举数例:
    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
    ——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
    露凝花瘦,薄汗轻衣透。
    ——李清照:《点绛唇》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第一例:“吴山楚泽行遍”是“行遍吴山楚泽”的倒装。
    第二例“薄汗轻衣透”是“薄汗透轻衣”的倒装;
    第三句哪个是倒装?大家说。
    第三例:“玉阑干慵倚”是“慵倚玉阑干”的倒装。
    (三)修饰语和中心词倒置
    祖国是中心词,伟大的是修饰语。
    在古代散文中,修饰语总是放在中心词前面,很少例外。
    伟大的祖国
    但是在诗歌里——特别是在近体诗里,由于格律的限制,中心词往往被倒置于修饰词的前面。
    由于格律的限制,
    例如: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杜甫《新安吏》
    “泪纵横”是“横泪纵”的倒装;
    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
    ——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坟坛冷落将军岳。
    将军岳
    “将军岳”是岳将军(岳飞)和“处士林”是(林逋,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人称梅妻鹤子)的倒装。
    岳将军
    林处士
    百年魔鬼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
    百年魔鬼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
    “舞翩跹”是“翩跹舞”的倒装。
    (四)几种特殊的倒置
    这一节很重要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或者追求语言的奇巧,或者为了创造某种奇特的气氛,或者适应格律的需要,往往别具匠心,创造出各种词语颠倒的诗句。
    追求语言的奇巧
    创造某种奇特的气氛
    或者适应格律的需要,
    历来被认为奇特的莫过于如下一例: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之八)
    乍看起来这两句诗似乎颇为费解。
    就现代语法来分析,这两句诗是完整的句子,主、谓、宾齐全。
    但是就原来的语序来理解,就“此路不通”:
    “香稻”怎么有如此广大的神通发出“啄”的动作?
    “鹦鹉粒”又是什么山珍海味?
    “碧梧”又怎么会“栖”到“凤凰枝”上?
    其实,只要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颠倒过来,意思就完全明白了。
    原来作者所要表达的不过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里的“喷香的稻米是鹦鹉吃剩下的,碧绿的梧桐是凤凰经常栖息的”。联系到杜甫所写的是昆吾、渼陂(汉代翰林院故址)的景况,诗中这样描绘就再恰当不过了。
    下面一例在句法上也非同一般:
    草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
    ——李白:《日出日行》
    这是李白一首歌行中的两句,看来近似散文,如不经意也不易索解。
    按照一般的语法顺序,这两句应该是:“草荣(繁茂)不谢于东风,木(叶)落不怨于秋天”;
    意思是草长得茂盛既不会向春风表示感谢,树叶枯落了也不会对秋天抱怨。
    白居易有两句诗几乎和前引杜甫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踏晴沙。
    ——白居易:《杭州春望》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朝霞照亮了望海楼,被照得发白的护江堤边有人趁晴天踏沙而行”。
    这两句的语序前一句还可以颠倒过来变为“曙霞照明望海楼”,后一句就很难就原来的词语加以调整了。这后一种情况,也给古典诗词翻译带来一定的麻烦。
    今天讲了主谓倒置
    动宾(或动补)倒置
    (三)修饰语和中心词倒置
    第三点要多加注意
    特别是(四)几种特殊的倒置
    更不好懂
    大家多下点功夫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