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4-24 18:18
鄌郚总编

散文写作入门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2 14:36
鄌郚总编
  散文写作入门
  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在一篇散文中达到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固然不是一件唾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和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最关键的。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的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解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和思考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 。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者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
  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所以作者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发现 。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我们所熟悉的散文作家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
  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者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者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一个散文作家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如他所写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从正反两方面的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
  所以说,散文由于它是一种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由于它选材范围的海阔天空,表现形式的轻捷灵便,反映现实的迅速及时,所以它的构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散文的构思,在此大家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即作者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构思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是重要的一环 。
  所谓“意在笔先”说的就是下笔前必须经过周密的构思 。这些大家可能比我更清楚 。这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所必备的条件,也是散文创作的最高境界 。大致说来,散文的构思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作者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去选取题材
  二是作者要善于挖掘具有积极意义的主题
  三是在全文中要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贯穿始终,使脉络井然、层次分明。尤其第三点最重要
  手可得的事,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散文的构思力图精、新、巧,这种创作的目标可以作为作者构思散文的具体抓手。
  所谓精,即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的材料,纵然涉及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但务必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使塑造的艺术形象能达到概括化和个性化统一的程度。如散文作家曹正文先生写的《不谢的红枫》(以下简称《枫》),从古今众多有关枫叶的材料中撷取了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一诗,其中“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吟咏霜叶的千古绝唱。从我国以红枫为特色的旅游景点中选择了苏州的天平山、南京的栖霞山、北京的香山作为材料,其中香山红叶则是名闻遐迩,驰名中外。曹先生的选材可谓精矣。
  谓构思的新,即散文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主题要有新意,给人以启迪。古代文人都是很讲究这一点的。韩愈也说过:“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意为:别人已经说过的意思、语言务必除去,否则就成为“剽贼”。
  袁枚引用了前人论述说:“肖子显云:‘若无新变,不能代雄。’陆放翁曰:‘文章切忌参死句。’黄山谷曰:‘文章切忌随人后。’皆金针度人语。”(《随园诗话》)所以古人写的名篇,“意必己出”,很少有雷同、“撞车”者。拾前人之“牙慧”,随古人之“脚跟”者,恐怕只能属“腐儒”、“文匠”之列,他们的文章也很难流传至今。
  吟咏红枫的诗文,前人已不少,杜牧赞颂红枫的红艳,使人回味无穷。 杨朔的散文《香山红叶》赞颂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解放前受的苦越多,解放后为党工作的干劲越大。而曹先生的《枫》另辟蹊径,赞颂了枫叶的会变色的特点。 “春绿夏黄,入秋才变红变紫”,枫叶一生中绝非单色调,绝非一成不变,它能随季节而变换颜色,成为季节变化的“晴雨表”。《枫》又赞颂了红枫经得起品味耐久的精神,“众芳摇落不复见,唯有红枫永相伴”,歌颂了红枫“神韵永存”的可贵之处 。立意可谓新矣。在此文中曹先生并不否定前人吟咏红枫之立意,而是选择了新的角度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对同一个事物,观察的“方位”、“角度”一变,它就往往会呈现一种新的面貌 。真是移步换景,气象万千,各有其妙。这就告诉我们:要想使文章有新意,不妨换个角度 。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 。但讲究构思,则是对我们每一个作者而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
  “形散而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又忌“散”。散文写作具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往往我们的许多初学者把握不住这点,文章没有一个中心,也没有一根红线,看了后使读者满头雾水,有的甚至可以说是“道场做一七,不知亡者是谁”。
  直抒胸臆,自具风格。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但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
  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
  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今人写散文,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为写而写的现象,所以在绝对真实问题上就出现了所谓‘理论与实践上的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散文就写得不那么成功了。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品化,散文尤是这样。”(贾平凹的《怎样写好文》)
  写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署名,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常改换笔名, 然而他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是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的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的实践、创造,努力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惨淡经营,文采斐然。
  优秀的散文不可能是“掉以轻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作者惨淡经营、刻意加工的结晶。
  一篇小小的散文也许写作时间仅仅是一两个小时,但却要求作家有深厚的素养,而且不断扩大和丰富这种素养。把散文当作是“小功夫”,“掉以轻心”的写作态度,是很不利于我们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的。即使是怎样熟练的名作家,在写作一篇小文章时,也会采取“大象搏狮用全力”的态度。有些散文作提倡散文的“整体美”,也是要求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惨淡经营”。整篇文章是惨淡经营、刻意加工写成的,它的语言就是精炼的,文采斐然的。这是由于作者运用的是散文笔调。那么什么是“散文笔调”呢?
  可以说,散文笔调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行文灵活自如,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它十分讲究文采。散文的文采不有华丽的,而且有朴素的。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就更难。
  散文大家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
  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散文的写作:
  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
  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这就是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学。”(《早晨的太阳》序)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珍惜它,就及时把这个立意记下来。
  后来,他听一位花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这次作者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记住了这种茶花的名称。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作者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茶花赋》。
  这个作家就杨朔。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关于散文的构思,今天就讲到这里 ,主要还是要靠大家在习作中自己去领会。以后有时间再跟大家讲讲散文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
  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
  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篇等问题。这里我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
  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
  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的回忆》那样
  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
  首先:
  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 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一是感情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
  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
  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
  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冰心的《樱花赞》。
  三是人物线索:
  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
  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石》等。
  五是景物线索: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六是行动线索:
  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第三、创造意境:
  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
  。
  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 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
  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速构思法”, 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三、巧于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参观苏州园林,从它精巧的建筑布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借鉴它的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为散文的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叶圣陶又说:“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度都注意图画美。”
  那么,散文的整体布局要讲究艺术性,它的局部的布局不是同样要讲究艺术性吗?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写诗歌的叫“诗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 “卒章显其志”, 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的方法。
  四、明于断续:
  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明于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贾平凹说:“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他认为,“讲究了‘空白’处理,一是散文可以散起来,断续之,续断之,文能‘飞起’,神妙便显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来,古人也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贾平凹之《怎样写好散文》)。
  我们要多阅读古人优秀的散文作品,学习他人的断续技巧,在写作实践中多次运用之后就必然 熟能生巧。
  散文写作的模式:
  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
  ① 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 如肖像描写。
  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
  ▲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 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
  ① 重申特质,照应开头。
  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
  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
  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
  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
  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
  感慨。
  (全文结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