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08 22:37
昌乐 刘文安

我的高崖印象

— 本帖被 admin 设置为精华(2013-04-22) —

 
 《我的高崖印象》
  文章来源:昌乐报 文章作者:郑潜
  高崖,在昌乐的南端。
  提起高崖,有两件事我印象很深刻,一件是关于父亲在高崖二中上学的事,另一件是关于在1960年修建高崖水库时,母亲曾经到过高崖的事。两件事情虽非我亲身经历,但十几年来,每当听父母在茶余饭后娓娓地讲起这些事情,我的心里总是生出无限感慨,感悟曾经岁月的艰难困苦,感叹社会世事的巨大变迁!
  那是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亲15岁,来到当时的高崖二中上中学。时值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家境的贫寒,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父亲经常背上煎饼卷和煮地瓜,夜行40里路去上学。半夜里黑灯瞎火地结伴行走,天不放明就得赶到学校。那些带去的凉干粮,拿到学校食堂简单一热,就成了在校生活的主食。吃不饱、有了上顿没下顿,成了他们那个时候困扰学习的主要问题,也是须首要解决的问题。有那么一次,是在放学后,父亲和一个同样家境贫寒的同学出去玩,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苹果园里,树上零星的几个苹果激起了他们久违的愿望。两人也没多想什么,摸了一下口袋,凑了一毛钱,买了一个青苹果。苹果就一个,掰开吃吧。不巧,刚要下口吃的时候,被沿途经过的班主任老师撞见了。在那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还用钱买苹果吃,老师二话没说就展开了批评教育:"你们两个,家里省吃俭用供你们上学,你们倒好,还有钱吃苹果。好好检讨,每人写份检查。"时光倏地回到现在,上小学的侄儿偶尔听了,说:"吃个苹果还得写检查,真小气 !"可是年幼的侄儿不了解,现在也不会理解,那是个怎样的艰苦年代,买苹果吃在当时成了多么奢侈的行为!
  十几年来,关于在高崖二中上学和这一个苹果的故事,父亲给我们讲了不知多少遍,虽每次的故事都一样,但对于我来说,一次却比一次听的深刻。事情虽发生在父亲身上,但我相信,类似的事情在当时的其他人身上也会有发生,因为,当时全国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同样的灾难。幸好,艰苦的生活并没有阻断父亲的学业,虽条件艰苦,但在高崖上完二中,父亲又考取了高中,直到后来走进了部队。
  听母亲说,也是在1960年,她曾到过高崖水库,确切地说是到过高崖水库的建设工地,那时母亲11岁。相比来说,母亲那时的家庭更困难,连秫秫窝头都吃不上。姥爷是身高马大的劳力,同许多乡亲在高崖修建水库。一天,姥爷回家说:"工地上干活虽累,但秫秫窝头管够,尽管吃。"就冲这一句话,水库建设工地成了母亲兄妹向往的地方。不为别的,去了就为能吃一顿饱饭,40里的路程,母亲硬是跟着姥爷来到了建设工地。工地上场面火热,千军万马,人山人海,没有一点机械作业,完全靠人海战术。高音喇叭里高唱着"社会主义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以鼓舞士气,调动劳动热情。正如所期望的,40多里路没有白走,母亲饱饱地吃了一顿红秫秫窝头。吃饱,已是很久没有过的事情了!
  顺便提一句,听姥爷说,就是在那年的夏天,工地上连降暴雨,造成垒土塌方,许多青壮年男女的生命,连同他们的**劳动热情一同被埋入深深黄土。
  后来,水库建成了,高崖水库的碧水清波沿着干渠流淌,滋润和哺育着昌乐大地,保证了各项工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现在来到高崖,二中已搬迁到别处多年,旧址改造成了高崖小学,诺大的院子里树木参天,仿佛是原高崖二中在过去的岁月里培育的无数社会栋梁,也仿佛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是无数的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地方。而如今的高崖水库,已成了镶嵌在昌乐南端的一颗明珠,它汇集群山之小流形成一个美丽的湖泊,人们冠以一个传奇浪漫色彩的名字--仙月湖。一些本地的或外地的人驱车来到这里,或欣赏巍巍的大坝雄姿,或眷顾锦绣的水库夕照,或品尝水中特产,或携侣怡园漫步,或岸边垂钓,或仙湖泛舟,这美丽的景象与心灵的惬意,往往使人们感觉是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这景色是大自然所赐。然而,我想,一些经历过去或了解过去的人们在驻留此地时,心里定会有一股隐隐的痛-- 关于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那些勒紧腰带豁上干的劳动场景,还有那些为建设水库而失去的鲜活的生命… …
[ 此帖被admin在2012-09-29 21:25重新编辑 ]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