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1 14:15
鄌郚总编

雨中漫步齐西古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04:58
鄌郚总编
  雨中漫步齐西古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于是搭朋友顺风车一道前往龙池镇的齐西村,体味微风细雨中千年古村的独特魅力。
  淅淅沥沥的雨水浸润了万物,降低了温度,让我神清气爽的同时也对游赏的感悟更进一步。滴水的瓦当、积雨的胡同、挂露的枝叶、带珠的花草……给齐西古村又增添了几分清幽与静雅。
  村史馆外与村民攀谈,问及老宅因何得以保存时,村民说:“以前别的地方大多一拆到底再翻盖,我们这不那样。谁家想盖屋,村委就在村外划四间屋的地。老宅子不拆,留给老人们住。再说了,那时候条件不好,哪里有钱翻盖?”
  村民说的有道理。在农村,娶亲之前盖新房、结婚之后分家过是正常现象,新人住新房、老人住老宅是惯例沿袭,与子女的孝顺与否无关。另外,村民手头的不宽裕和老宅过硬的建筑质量客观上也导致了古民居群得以原生态、大规模地存留下来。再者,村委当家人的眼光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很是关键。
  的确,一个领导班子的执政理念会左右一些政策的制定,而一些政策的出台则会影响一个地方的发展。不管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栽花;无论是当年齐西村委对老宅的传承保护,还是今天龙池镇委对古村的综合开发。立新不必全盘破旧,怀古亦需渐次通今。历经百年依然屹立不倒的老宅和而今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古村,就是明证。
  漫步在中心街上,一边是老宅蕴藏的古朴韵味,一边是新房散发的现代气息。合二为一,便是齐西。
  面对游客纷至沓来的场面,齐西人早已习以为常。前几日来时天色渐晚,有两位老人正悠闲地坐在旗杆台胡同口乘凉。见我后,如熟人般微笑地问:“吃了?转转看看吧。”
  蹲身问其中一位高寿,老人笑言:“你看呢?”见我摇头,旁边老人道:“她九十六啦,看不出来吧?”“牛奶、鸡蛋天天陪着,老了,吃不动了是真的……”老人幸福的语气中流露着对安康生活的满足。当谈及齐西走出的名人牛群时,老人说:“原先他爷爷就住这个胡同。他和俺儿同岁,也快七十的人了。人家条件比咱还好,更显年轻。”
  不远处时不时有蝉鸣、鸟语和犬吠声传来,但并不影响与两位老人之间轻声细语地交谈。夕阳、晚霞、古村、老宅、寿星,构成了一幅闲适安然的画面。
  村史馆北面的墙上绘有文进士齐耀琳、齐耀珊和武进士齐恩铭的画像,三人是齐西人自励自强的楷模和引以为傲的榜样。想必这面墙定然也是村民对自家孩子耳提面命的教育现场:“看看这兄弟俩,就是从咱村走出去的!念书念的多有出息,都当了省长!你也得好好学习!不正儿八经地上学,就得多出力!”
  或种田务农,或行商坐贾,或出仕为官,齐西人始终以忠厚为本,诗书为尊。“丹桂有根偏生书香门第,黄金无种竟长勤俭人家。”贴在私塾门口的这幅对联,正是光绪皇帝对齐氏家族“一门四进士”的钦赐表彰。
  私塾院内有一方水塘,数尾锦鲤来回游荡,正合“鲤鱼跃龙门”之意。塾中供着万世师表孔子的画像,挂着写有“四第同庚”、“桑影绵长”和“家教可风”三块御赐金匾内容的字幅。
  方凳长桌、纸笔砚墨、书卷戒尺各归其位,置身其间,恍如穿越时光隧道:青衣长衫的教书先生手拍戒尺,抑扬顿挫地领读;草鞋短褂的农家学童手捧经卷,摇头晃脑地跟唱——“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曲径通幽转巷陌,古村茶馆映眼帘。院内,旗杆上高悬一展镶红米黄旗,旗上斗大的“茶”字在和风疏雨中飘扬,让周围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茶之细品,不比酒之豪饮,需放缓快节奏来体验慢生活。闲暇时,远离喧嚣浮躁的人烟闹市,走进简朴典雅的古村茶馆,聚三两好友,煮一壶清茶,烦心骤减,倦容顿散,平添惬意,陡增悠然。
  日过晌午,饥肠辘辘,便去龙乡人家一号吃黄西菜包子。整洁的小院布局,仿古的装修格调,更增添了大快朵颐的胃动力。饭间,讨论龙池的特色名吃,朋友说有大葱白、蟹子盖、洗脚水、热合菜,特别是“洗脚水”三字脱口而出时直让人喷饭。朋友解释那是咸汤,而大葱白和蟹子盖就是沿海一带秋末冬初时做的蟹酱。
  “还得加上黄西菜包子!好吃又好看!”朋友大咬一口笑道。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