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1 14:34
鄌郚总编

秋访马耳山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06:05
鄌郚总编
  秋访马耳山
  作者:孙晋芳
  诗坛泰斗臧克家曾深情地写道:“五岳看山归来后,还是对门马耳亲。”这个“对门”从小就走进了我的生活。大人们看马耳山识天气,“马耳山戴帽,大雨来到。”每每这时,我会随着大人们的视线遥遥望去。云雾弥漫里真现出两只尖尖的马耳。幼小的心里便会想,那匹巨马该是神马吧,不知是火红的还是雪白的,它现在该是在腾云驾雾吧。遥望着,幻想着,期盼着。四十年后的金秋,我终于有幸去访问了这位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对门。
  时近中秋,阳光还很热烈,高温的余热并未削减我们的兴致。周末,公交车上人多,我们站着,摇晃颠簸了五六十里路才来到了诸城西南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叫“桥上”,是公交车的终点站,离马耳山已经不远。
  来到马耳山前,有排房子挂着饭店旅馆的招牌,因无游客,门窗紧闭,也不见半个人影,想必是没有生意而歇业。房前杂草丛生,几棵一串红花兀自挂出串串火红的鞭炮,原来打算在山下买点吃食带到山上做午餐,这下泡汤了。
  房子南边不远处,有一座太公坊,灰白色的建筑,极朴实地立在那里。过了太公坊,站在山下南面望去,满目青山巍巍,蜿蜒绵亘,奇峰秀丽,树木参天,杂草繁茂,野花遍地,秋虫欢唱。不是节假日,又值农忙时节,除了我们几个,不见一个游人,大片大片的山林好像是我们的了,非常奢侈。一下子置身在这样空旷幽静的山林里,仿佛进入了美妙的梦境。不禁感叹: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啊!我们一个个像久渴见到了甘泉的小鹿,欢呼雀跃,连连赞叹“真好!真好!”,眼睛忙忙地贪婪地摄取着。
  已是九点来钟,太阳早已爬上山头,但因山高林密,只有太阳的万道光穿越树林淡淡地射下来,草叶上还顶着晶莹的露珠,早落的黄褐色的菠萝叶和栗子叶舒展展地铺在地上,好像还沉浸在湿漉漉的秋夜里。没有风,但很凉爽,花草树木的清香沁人心脾。开始是段能跑开小轿车的平坦的水泥路,我们指点着正式开始爬山。两边多的是栗子树,小刺猬似的栗篷挂满树枝,像一个个圆滚滚的绿刺球,显然正长得起劲,还不是收获的时候。我们议论着,眼馋地仰面看着。西边远处有一片波光粼粼的碧水,水边一道红柱红顶的曲折回廊,回廊尽头是建在水上的一个翘角凉亭,凉亭不远处,姜太公披蓑戴笠正悠然垂钓。路边一景观指示标告诉我们,往东是东坡亭,举目望去,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座红亭子,衬着如洗的蓝天和莽莽苍苍的林海,“万绿丛中一点红”。想象苏轼当年是不是也是“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登上马耳山顶,把酒临风,纵情畅饮,豪情万丈。“孤云落日在马耳,照耀金碧开烟鬟。”“试埽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从这些诗句中可见苏子对马耳山何其钟爱赞赏。驻足观望片刻,我们决定还是沿着主路爬。
  走不多远,左前方有一座“太公祠”,高高耸立,祠前一尊大鼎惹人注目,走上十几层台阶,绕过大鼎,一排朱红门窗,雕镂着花纹,年深日久,油漆斑驳。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赫然把着大门。没进去,也不觉遗憾,因为原本也无刻意希望。
  对”太公”会出现在马耳山上很是疑惑。博学的李三言两语让我们茅塞顿开。早在商朝时,姜尚曾在此隐居垂钓,等待周文王的到来,现存有钓鱼台。李指了指山西北方向的一个村子说:那个村子就是尚庄,传说是姜尚的后裔。当然无从考证,也无需考证。只是增添了些传奇色彩和人文气息。
  沿着水泥路前行,路边又一座红亭子映入眼帘。上镌“太公亭”三个大字,亭边是几棵古老的松树。亭子下方赫然一块巨大的山石,“神泉”两字龙飞凤舞。我们奔过去,见巨石下是一个水潭,潭周围是参差嵯峨的大小石块,水面上长满了翠绿的青苔,夹杂着垃圾,看不见底,也不清澈。一股清泉正从龙头口里流出。龙头是从那块巨石下部伸出来的,龙须龙眼龙冠等雕刻精细,尤其两只大眼鼓突,龙须飞扬,显得虎虎生威,惟妙惟肖。龙嘴大张,嗓眼处露出一白色塑料管,水便是从管里流出的。水很清澈,时缓时急。缓时如线如缕,水声清越纤柔;急时一股清流喷泻而出,落在青石块上,飞花溅玉,水声哗哗。几人轮流下去,蹲在神泉前,洗净双手,掬水畅饮,甘冽清纯,五脏六腑顿觉清爽。我们带的水瓶还是满满的,便说回程时一定带些泉水回去。
  过了太公亭,是蜿蜒如“之”字形的石阶路。那些石块显然是就地取材,不加凿饰,用水泥垒砌而成,石块大小不一,色彩驳杂,与随处的山石无异。林深树茂草盛,石阶也湿漉漉的,落了些湿漉漉的枯叶。除了我们,空无人迹,如入原始森林。山花笑,小鸟唱。
  一边留心着脚下的台阶,一边驻足观望。俨然植物学家似的,以高度热情和好奇心辨识着牵惹我们眼球的花花草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蓝的,如散落的星星,亮亮的,眨着眼。折几枝,采几朵,端详着,嗅着,除了野菊花、掐不齐、蓝牵牛、野葡萄、猫耳朵等少数几种,多叫不上名字,有的是第一次见。山菜也开花,一穗穗,米粒大,淡紫色,这让我们惊讶。只看见那么几簇,这山上还真少有山菜。
  野葡萄、野蔷薇、杂草蔓到石阶上。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伏在草茎上,见人来,并不惊飞,我伸手去捉,竟乖乖就擒。它立在我的手指上,像个盛装的新娘,艳丽无比。标本一样夹在书页里,可时见它的美丽。立时觉得这点头太残忍。“放生?”“当然了,不然还能带回去养着?”,养花养鸟寻常见,养蝴蝶,倒没见过。我凝望了一眼它的美丽,轻轻扬手,它竟牢牢抓住不动,不肯离去似的。病了伤了倦了?咋不会飞了?疑惑着再扬手,粉嘟嘟的翅膀一扇,翩然飞去。也许飞去时还留恋似地脉脉地望了我几眼。
  虽比不上泰山十八的直上直下,有些地方也很陡峻。只好手脚并用,攀岩拽藤,同伴说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爬”山啊。时有蛛网扑面粘臂,便寻了根树枝挥舞着。爬一阵便气喘吁吁,就地坐下,掏出各自带的水和水果,喝一气吃一阵,为背包减负。随着山势的升高,极少高大的树木,满山坡的灌木杂草和低矮的松树。太阳无遮掩地照着,脸上早已汗润润的,
  行行止止,终于爬上了一座看起来较平坦的山头,那里有一座红瓦红柱的凉亭子,没有石凳石桌,好在有水泥铺地,我们就坐在水泥台阶上。亭子南面是一座极陡峭的山峰,北面是陡峭的山崖。背倚青山,俯瞰山下,绿林深处卧着一个个小村庄,红房顶像片片红锦。梯田层层,阡陌交通,一湾湾清水如撒落人间的碧玉。有片片收获了花生的白地,总体是绿主宰着。山上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山下却笼着淡蓝色的烟雾,梦幻一般。
  风从亭后的山峰边吹来,很凉爽。偶尔有鸟儿飞过。各色蝴蝶粉墨登场,飞飞落落,展演舞姿。有一种类似蝴蝶的飞蛾,灰蓝的硬翅和身体,杂着黑色斑点,飞翔时展开鲜红的柔软的内翅,蝴蝶般美丽。落在我们身边,落在身上,肆无忌惮地爬来爬去。叫不上名字。同伴说是一种害虫。不就像《加勒比海盗》中的美人鱼吗?美丽温柔的外表下是狠毒的心灵。
  慵懒疲倦地坐着,吃着喝着聊着指点着。话题随意散漫。“嗷——嗷——嗷”,山谷里传来喊山声,悠长而有节奏,粗犷又恣肆。不久,几个大汉从草丛里升上来,先上来的两个光着膀子,衣服提着或搭在肩上,纹着身。我盯着他们,戒备而又胆怯。接着又上来了三个,衣着齐整,看来也是来玩的。轻轻地松了口气。“哟,还有更早的。”其中一个见我们坐在亭子里,大声说道。不是本地口音。一问,是潍城的。同伴笑着友好地说:“来了五位壮士。”“我们是狠牙山五壮士。”一个接口道。还真是五位。“这是马耳山。”我们中有人笑着说。我们坐得也久了,便起身,请其中一小伙子给我们几人照个合影。那小伙瘦瘦高高的,黑黑的,戴着墨镜,朝我们笑笑,露出石榴籽般好看的牙齿。
  背上包,挥挥手,我们要爬上亭子南面的高峰——放眼四望,那的确是最高峰了。仰面看去,山峰峻拔,直上直下,斧劈刀削一般,无可攀扶之物。只好沿着小路迂回而上了。那是条被半人深的野草覆盖着的小路,仅有尺宽,踏上去软绵绵的,像踩在厚厚的地毯上。小路一边是陡峭的高山,一边是满是野草野花荆榛灌木的陡坡,我们拨着草小心翼翼地往前挪着。山坡上没有大树,却有几棵被烧焦了的枝干乌黑的松树,触目惊心地立在山坡上,像一块块警示牌一样提醒着人们。那几棵焦松就是前几年那场山火的受害者和见证者。
  来到山峰东面,我们倚在山岩上喘息,与西边的亭子遥遥相对。又一群男女孩子迤逦进了亭子,显然跟那五壮士是一伙的。有人又“嗷——嗷——嗷”地喊起来,我说我们也来个“喊山”吧。李激将似地笑说你那么羞涩肯定喊不出来。她的话音还未落,我仰头靠在山岩上,闭上眼,吸足了气,张开大嘴朝天“啊”了起来,她们笑,也喊了起来。亭子里的人也呼应似地喊了起来,一片鬼哭狼嚎回荡在山野间。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一次这样大声喊叫,并且是当着别人的面。简直是一大进步。
  烈日当空,无树阴可乘。一鼓作气,向着面前高峰挺进。终于猴一样地爬上了峰顶。直直地“啊”了一嗓子,回头看,只有王跟上来了,李和张没上来,她们坐在峰下一棵孤零零的松树下。我和王凭高四望,君临天下一般。那帮游客踏着我们走过的小路走了一段后,直奔了另一座亭子,然后下山了。拖男挈女的,大概是没勇气再爬高了吧。很多蝴蝶忙忙地飞舞着,我说“是蝴蝶盛会”。王说“是蝴蝶开会”。听说顶上有很多蝴蝶,张也爬了上来。站在峰顶,天上人间。我提议留下丽人照吧。于是各自选景,摆出各自心目中最美的造型,喀嚓喀嚓,青山丽人,永为一体。
  峰顶太热。四人挤在那棵松树的淡淡的阴凉里。分享了李带来的煮鸡蛋,算是午餐了。女人们凑在一起,总有拉不完的话,像这漫山遍野的草花一样。
  原以为我们登上的就是最高峰了,但看看南面那座山峰,比这座还高。正应了那句俗语:“这山看着那山高。”还爬不爬那座山峰?我们犹豫起来。看着近在眼前,但绕来绕去的,恐怕得一个小时也难说。又太热。最后,李说尽兴就行了。我说就不必穷尽了吧。开始我心里觉得不爬上最高的峰顶毕竟是种遗憾。又一想,即使站在了那群峰之巅,又会怎样?难道就会“山高我为峰”的高大了吗?就会有群峰臣服脚下了的自豪吗?其实不是想证明自己能行,而是我们很贪婪,欲望太多。
  意见一致便回返。我们也去东边那座亭子。野花野草更繁茂了,她们边走边研究着,我就趁机抢镜头。走了一段后,回头不见了王和张,原来王又在跟大地亲密接触了,这次干脆躺在草丛里不起来了,还不住地抒情:“大地啊,多么清香!”张弯腰去拉她。
  我们在东边亭子里坐了很久。虽值中午,清风习习,并不炎热。山涧里飘来音乐,像是笛声,细一听是“祝你生日快乐”。优美的旋律在山间缭绕。又传来几声咩咩的羊叫声,有人说是猫叫声。猫也来爬山吗?有羊上到山项倒可信,因为亭子里和通往山下的小路上确有羊粪。一个同伴说那个放羊的人真有情趣,领着羊到山顶玩。另一个说肯定是羊自己跑上来观光了。总是个奇迹,山下的草已够丰茂了,还用跑到山顶?大概羊也喜欢猎奇吧。
  一对青年男女来到亭子,站着略喘息了一会便下山了。
  就那么懒洋洋地坐着。王说要是能在这里过夜就好了,李说那还不得冻得满山跑?张说有个睡袋就好了。王说要是夜里下雨怎么办?……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好像今晚就在这山上过夜似的。每个人都很贪婪。
  看看三点了,我们开始下山。我指了指亭子前的一条小路说:这里有下山的路,刚才那对男女就是从这里下去的。我头前带路。开始还行,越走越艰险了。走几步就要停下仔细辨认一会儿,有时简直看不出前面有没有路。有些路段就是直上直下的,只有蹲下来,慢慢地试探着往下挪,时有荆条野蔷薇蔓延缠绕在路上,得小心地拨开才能通过,一不小心就要被刺。这时那些松树可管大用了,如果没有那些松树可抓的话,那真寸步难行了。有巨石的地方还好下,有些土路就难了,脚下打滑,稍不留神,就滑倒了。我们彼此拉开一段距离,以防万一谁摔倒会连累一串。彼此提醒着:路滑,小心!有刺,小心!很陡,慢点!王在最后,几次滑倒,后来干脆坐下像擦滑梯一样往下滑。见她们那么困难,有些后悔带她们走这条路了,用她们的话说那简直不是人走的路。选这条路是觉得只要有人走过,就一定有路;只要有人下去过,我们也能下去。倒没想到会如此艰险。所以,我探路时就特别小心,不住地提醒着路况。一颗心提到嗓子眼上。真怕她们谁会出点意外,这个时候,谁也不出事就是最好的事情了。看她们下得那么困难,停下回身,想帮帮,却没法帮,那路,太狭窄,旁边又是陡坡又是灌木荆棘的,仅容一人可过。忽而意识到,人生之路也如此,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关口只能一个人过,谁也帮不了谁。上山容易下山难啊,今天算是有了切身体验。烈日下登上顶峰也仅是出了些细汗,下山时却是汗落如雨,大概是过于紧张的缘故吧。我们还将一游山的小伙子引入了险途,大概他看我们是从亭子这边下去了,也跟着下来。没想到会如此难走,我们分明听见他说“上当了”。毕竟年轻,他赶上了我们,我们往旁边躲开,让他先下,他极敏捷地越过我们,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过了一会儿,听见他的同伴在西边不远处喊他,原来离我们不远处就是下山的石阶路。知道快要下到石阶路了,心里轻松起来。走走望望,终于与石阶路会合了。回头向来路望去,就是一座树木杂草覆盖的峭壁,现在望着都有些后怕,甚至不敢相信我们就是从那里下来的。惊险刺激,平生的唯一。
  太阳已挂在西山顶上,透过浓密的枝叶洒下斑斑点点的阳光。我们又回到了神泉处。纷纷拿出喝光了水的空瓶子去接神水。有个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来了,后座上的男孩拿着一个大塑料桶。男子提着桶下到神泉处,看水流很细,便洗净手,用手堵住了水管口,然后放开手,水哗哗地流入桶里。水流细了后再用手堵住,再放开。看来这是个来接水的常客了。后来又来了一男子,拿了水壶来接水,跟那先来的打着招呼,说正在地里刨花生,来接神泉水喝。看来这神泉在当地百姓中还真是一宝啊!
  泉边的路上停了一辆银灰色小轿车。四个小青年坐在回廊里玩牌。其中一个就是步我们后尘的那个。他们玩了会儿,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根杆子,到西边山坡上打栗子去了。我们几个有的坐在廊子里休息,有的到路边采野花。看到别人打栗子,心里也痒痒的。李便找了根树枝去路边栗树下打了起来,挥了一会儿,还真有栗篷被抽下来了,那栗篷竟像球一样顺着山路往下滚去,李在后边追,眼看要追上了,又滚下去了,李再追,惹得我们几个哈哈大笑。李终于追上了一个,也是被草丛挡住了。李用树枝和脚把浑身是绿刺的栗篷拨剌到回廓里,找了块石头,用脚配合着砸开了,抠出栗子来,剥净了皮,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一边赞叹着“真香”。我到西边坡上,看有没有低矮些的栗树,竟在树下拣到了一只,很新鲜的,大概是那几个小伙子打下来没找到的。砸开吃时,脆脆嫩嫩的,像吃生地瓜一样。那两个采了大把五颜六色的野花回来。
  回程走到西边坡路上时,看见不远处“永隆寺”的朱红大门,同伴说好多有名的景点我们都没去看,语气里不无遗憾。我说留给下一次吧,景点很多,不能一网打尽啊。的确,“自古密州多圣贤,群星璀璨耀史篇,更有仙境名胜地,神山圣水马耳山。”光武帝刘秀、乾隆皇帝、苏东坡等历史名人曾多次游览马耳山,并留下了很多传奇美妙的故事和著名诗作。有名景点诸如石龙寺、望海楼、仙人洞、马耳腰云等,我们都不曾涉足,还有许多名家书刻也还没去欣赏,但是,我觉得我们已经尽兴了。尽兴而返,何来遗憾。况且,马耳山就在那里,四季美景,各有洞天。留下念想,余兴绵长。
  这样想着下了山。离了山门很远,竟然又有一大片水赫然呈现眼前。水,清澈,湛蓝,夕阳下,浮光跃金。
  站在山脚下,望着青山,望着碧水,忽然想:有了秀水的滋养,山才灵秀:有了水的依傍,山才不孤独。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山美,水美,如马耳山,何须舍近求远?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