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1 16:56
鄌郚总编

一代枭雄寒浇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05:11
鄌郚总编
  一代枭雄寒浇
  提起中国夏朝初期的风云人物,一般都知道“因夏民以代夏政”的后羿和称霸九州的一代帝王寒浞,很少有人知道同时期还有一位与后羿寒浞齐名的大英雄,这就是寒浇。
  寒浇,有的史书又作寒奡(音傲),寒浞之子,因曾被封于古过国(今山东莱州境内),又称“过浇”。
  几年来,笔者通过对寒浇这个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惊人地发现,寒浇堪称是继后羿寒浞之后文韬武略的一代枭雄,他的诸多的传奇故事涉及他的生母、爱情、战例、政绩、被杀等在史书中多有记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名气并不在后羿、寒浞之下,他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水利专家,是十分传奇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英雄  大孝之子
  现存史料中大都记载,后羿被杀以后,“浞因羿室,生浇及豷”,也就是说,寒浞续娶了后羿的妻子(传说是嫦娥),生了寒浇和寒豷两个儿子,寒浇是长子。史料中对于寒豷记载甚少,不过是“处豷于戈”和“季杼诱豷”这么两句,说他当初被封在戈国,以后被季杼诱杀,其它再无提及。相比较寒豷,寒浇却大相径庭,多种史籍中有多处记载。
  《今本竹书纪年·夏纪·相》记载:“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浇帅师灭斟灌。二十七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这段话明确记载,斟灌和斟鄩两个方国,都是由寒浇攻占的。当时斟灌国位于现在寿光市的西部,斟鄩国位于今寒亭区以南,东、南至潍河流域、西至弥河流域,这两个方国原来都是大禹后代的部落,是寒浞的死对头,攻灭这两个方国,就肃清了寒国周围的敌对势力,根除了寒浞心头大患。笔者计算了一下,从帝相八年后羿被杀,“浞因羿室,生浇及豷”,到攻占斟灌、斟鄩时,即便改嫁给寒浞的后羿的这个遗孀当年就生了寒浇,寒浇也不过才十六七岁,再到攻打过国,做了国王,占领要地东据莱夷,不过才二十岁左右的样子。分析那时候的战势,寒浞自然守在大本营寒国,不可能在寒浇身边相助,又不能像现在一样遥控指挥,全凭着寒浇勇猛睿智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寒浇年纪轻轻就能独当一面,屡战屡胜,真可以算得上是像他父亲寒浞一样的少年英雄、军事奇才了。寒浇这一点酷似两千多年以后的唐太宗李世民,少年英武,冲锋陷阵帮助父亲打天下,功不可没,以后接班,当之无愧。
  详细分析史料记载还不难看出,寒浇还是一个十足的孝子。
  寒浇奉父亲寒浞之命,冒死帅兵攻灭斟灌、斟鄩以及过国诸地,出生入死,无怨无悔,这是孝行其一。
  寒浇在过国身为国君,把过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生前在过国规划治理的百里防海大堤和人工运河“运粮河”,把功劳都记在了其父亲寒浞头上,史称为“浞堤”和“浞河”,这是孝行之二(参看本篇第三节“治水遗存 胜过大禹”)。
  推算少康复国,当时寒浞已经八十多岁,年迈体弱,想必那时包括寒国、过国甚至九州事务也是由寒浞忠孝之子寒浇全权处理,过国代替寒国成了寒浞集团势力的代名词,如《左传·哀公元年》等记载,伍子胥就拿过国寒浇说事,而不是寒国寒浞。《竹书纪年》载“浞恃浇皆康娱”,说寒浞依仗着寒浇文韬武略,无忧无虑地享乐晚年。寒浇掌管全局,其辛劳程度可想而知,这是孝行之三。
  寒浞原配夫人原生有一子早逝,遗有妻子女歧,寒浇续娶孀嫂女歧(参看第四节“嫦娥之后 过氏始祖”)。以寒浇当时的身份和条件,追慕者一定成群结队,他却顾全家庭大局,为了不使亲人分离,娶嫂为妻,这是孝行之四。
  二、水战鼻祖  荡舟高手
  《今本竹书纪年·夏纪·相》中记载,“二十七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此短短几句,记载的是四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发生在潍河之上寒国对斟鄩国的“大战”,办法是“覆其舟”,结果是将斟鄩国“灭之”。这也是史书记载的历史上最早、最著名的水战,它直接导致了古斟鄩国的灭亡和次年傀儡帝王后相被杀,这是寒浇战例的最大手笔。应该说,寒浇是有史记载的水战鼻祖。
  也正是史书上对于这次水战的短短几句描述,在事过一千六百多年以后,引发了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无限遐想和对天叹问。
  “汤(浇)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鄩,何道取之?”(《屈原·天问》)屈原问的是,寒浇要谋划转战军队,老天是多么厚待他?他把斟鄩国的船只倾翻,走的是哪条道?对于这段原文,后人略有分歧,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研究家郭沫若先生认为“汤”应是“浇”之误,联系上下文关系,屈原不可能在连续有关寒浇的十几句发问的中间突然提及商汤或者少康。有的史籍直接写“浇谋易旅”,至于“何道取之”,解释为“走的哪条道”或者“采取什么方法”都有道理。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这次覆舟斟鄩的著名水战,跟传说中的“陆地行舟”有着必然的联系。
  《论语》记载:“羿善射,奡荡舟。”说的是后羿善于射箭,而寒浇(奡)善于荡舟。其中后人对于“荡舟”,之“荡”也有三种解释,一说是以手推舟,行于陆地, 因为“ 奡(浇) 多力,能陆地行舟”;二说是“用舟船冲锋陷阵”;三说就是划船。不管是哪种说法,“羿善射,奡荡舟”都能说明寒浇是历史上是最善于操纵舟船的高手,跟后羿的神射技艺齐名。那么,令人不解的是传说中寒浇是位大力士,为什么偏要用“陆地行舟”来描述,而不是像其他大力士一样用“力拔山兮”“拔山扛鼎”一类的词来形容呢?原来这其中有不为人知的原因。
  笔者的研究结论是,“陆地行舟”是寒浇那个时代真实存在的历史现象,而不只是对寒浇“多力”的形容。其中有两种可能最合乎逻辑。
  第一说,“陆地行舟”现象是寒浇在运输粮草。寒浞称霸九州以后,国富民强,对流经寒国国都的寒水河除弊兴利,治理成既能水上运输又可灌溉农田的宝河,当地人至今将浞河上游的两条支流叫作“运粮河”。
  无独有偶,寒浇在自己的封地过国,也开挖了一条东西走向的“运粮河”。这足以说明,在那个陆运不发达的那个年代,聪明的寒浇父子,已经很重视水运了。如何把收割的粮食装船运输呢?办法有二:一是将船停在河里,收割了粮食抬着或者担着装上船,然后运走;二是把空船拖上岸,在田地里一边收割一边就近装船,装满粮食后再把船拖到河里运走。两种办法一零一整,效率高的当然是后者,但是这需要力气,此时大力士寒浇就有了用武之地。这就出现了在农田“陆地行舟”的奇特现象,这是当时生产的需要,而不是寒浇炫耀“多力”的表演。那时候的帝王侯伯跟普通黎民一样,都亲身参加打猎、耕种、捕鱼等劳动,寒浇拖船自然是身先士卒,以一当十,所以闻名遐迩,流传千古。这是一种“陆地行舟”的假想。
  笔者在原高新区清池街道(今隶属保税区)刘家张营村发现了一块光绪年间重修浞河桥石碑,这也是浞河流域仅存的介绍有浞河由来的古碑,碑文中就记载“刘家张营庄之东偏有水焉,厥名浞河。原浞河所由来,相传有夏之世寒浞之子奡荡舟所成,故名”。
  第二说,“陆地行舟”是寒浇“覆舟斟鄩”水战的前期准备。史料中记载攻伐斟鄩国的主战场在潍河流域。我们知道,寒浇善于荡舟水战,因为他封在过国,经常帮助父亲寒浞挺进西部方国,每每需要渡过宽大汹涌的潍水去作战,渡水驾舟的经验想必是十分丰富。斟鄩残部在潍水上乘船避难,实在是最愚蠢的选择,他们完全忘记了寒浇是荡舟高手,真是自取灭亡。现在许多人认为,寒浇很可能是制造了一批大型船只,从汶河(潍河一条支流)顺水急下,将斟鄩国的小船撞翻的,另一种“派人潜水凿穿船只”的说法很不可信。那么,战争的过程很可能是,寒浇先在寒国浞河边上暗地赶制一批较大的船只(那时候只能是木船),然后沿着浞河逆水行船南下,此时很可能是水上拖船,因为浞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如果是逆水撑船南下比较困难。等船行至常令公山西部西浞河源头处,再拖船上岸,陆地行舟,向东南不过五六里地的路段,就能到达常令公山南部渭水河的一条支流,然后乘船顺水进入汶河,继而进入潍河,突然出现在斟鄩国众小船的面前,寒浇下令荡舟发起冲杀,凭借着多年水战的丰富经验,顷刻间,顺激流而下的寒浇水师们将斟鄩的小船撞翻,斟鄩残部不是被淹死,就是被杀死,大禹后代的斟鄩国宣告灭亡。这中间就出现了往常令公山以南拖拉战船的“陆地行舟”现象,这也是这次水战最合理的办法。屈原大概没有从遥远的楚国来过当年此次水战的古战场,当然就不明白荡舟英雄寒浇使用了什么办法、走了哪一条路来覆舟斟鄩的,所以发出“覆舟斟鄩,何道取之”的疑问。
  在此,笔者的分析给了两千多年前的大诗人屈原一个合理的回答。这是另一个“陆地行舟”的说法。
  由于覆舟斟鄩的这次大水战,寒浇荡舟的故事被广为流传,进而成为神话。以后生活在江河边尤其是沿海的居民更是把寒浇崇为水中仙神,建造庙宇,顶礼膜拜,一旦水上遇险,就祈祷寒浇(奡)快快显灵相助,使自己的船早早安全靠岸,这种崇拜流传至今,现在福建省沿海一带和台湾省的诸多水仙宫中一般都供奉着大禹、寒奡(浇)、伍子胥、屈原和项羽五位“水仙”,称为“一帝二王两大夫”网上搜索“寒奡”,可查。
  中国古人的诗词中也多有写寒浇(奡)荡舟的。北宋诗人梅尧臣在《蔡河阻浅》中写道:
  蔡方阻浅涸,寸步出悭吝。
  胶舟看在前,暗碛疑难慎。
  谁能使奡荡,空自思禹浚。
  这几句诗写的是他的船在蔡河阻浅被困,寸步难行,他感叹没有寒奡那样的荡舟高手,又感叹没有大禹一样的疏浚治理河道的领袖。
  清朝诗人许文运,在《元宝髻》中写道:
  小挽盘龙似覆瓯,新翻宝髻两翘头。
  佳人近较胜寒奡,能向泥丸荡彩舟。
  这首诗是写一位女子梳了元宝式样的发式,在“跑旱船”,像寒浇荡舟一样潇洒倜傥。
  有一种说法,现在“跑旱船”的民间杂耍就是为了纪念寒浇陆地行舟的。这一切都赫赫显示着在七千多年来历史上寒浇荡舟的深远影响。
  三、治水遗存  胜过大禹
  近些年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寒浞寒浇父子都是像大禹一样的治水利水专家,单从寒浞(一名寒漪)寒浇父子的名字上看,也可以看出他们与水的不解之缘,都从水字。浞浇父子生活在传说中洪水泛滥的年代,像之前前的大禹一样,治水是当政者的首要任务。
  寒浞称霸九州以后,国富民强,在寒国广袤的大地上疏浚治理了潍河、白浪河、弥河、寒水等多条河流,尤其对流经寒国国都的寒水更是尽心除弊兴利,疏浚成既能水上运输又可灌溉农田的一条宝河,历史上从没有浞河洪灾和河流改道的记载,以至于以后人们为了纪念此,将古寒水改叫浞河,当地人至今将浞河上游的两条支流叫作“运粮河”。 这一点,历史痕迹很明显。
  潍坊高新区清池街道杨家庄子杨龙之等人绘制的运粮河草图
  有关寒浞治水的文化遗存和民间传说在浞河两岸很多,在寒亭以南浞河上游,许多的村名都与之有关,七张营八寨子等村,传说是寒浞安营扎寨的住所,马宿村传说是寒浞饲养马匹之所,仓上村传说是寒浞的储粮之所。
  当时,被封在过国的寒浇在治水利水方面,一点也不比他的父亲逊色。不过寒浇孝道,加之中国人的孝道思想把寒浇治水的巨大功绩都记在了其父亲寒浞头上,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现在,在莱州市境内不但也有一条人工开挖的运粮河叫浞河,还有“百里防海浞堤”和“浞河船坞”,寒浇治水的历史遗存更多。
  据乾隆《掖县志》记载:“浞河,城西六十里,世传寒浞所凿,俗名浊河。”
  莱州境内的浞河如今河水已经断流,河道淤塞也很严重。
  莱州市土山镇的浞河桥(孙天兵拍于2010年10月)
  光绪《掖县志》记载:“浞堤,在城西五十里浞里村南。堤峻削,相传为寒浞行舟处。西南延袤数百公里至浞河,尚有基址,或起或伏,土人铲以耕作,非堤本如是也。”《掖县全志》对浞堤的描述是:“自过亭而西南,有土脉隆起(指土山一带),直指寒亭,传为浞浇之遗。”
  有专家认为,在寒浞时代,莱州、昌邑和寒亭北部沿海有一条断断续续的自然隆起带,浞浇父子为防海潮之患,组织当地百姓因地制宜,把断续的地方筑土石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了一道自过亭(在莱州西北部)经昌邑西北,然后又到寒亭的几百里防潮大堤,这是何等庞大而绝妙的水利工程!根据上述地方志书中的记载,当年寒浇在古过国境内,开凿了一条横贯东西的人工运河和百里防海大堤,应该属实。
  在莱州市境内,现在还有人工运河及河堤船坞的遗迹,土山镇有倚河而居、倚河起名的六个村庄,分别是小浞河村、浞西村、浞东村、浞南村、浞李村和浞里村,还有大量关于“运粮河”的民间传说。据当地村民们讲,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队时期,人们挖河泥做肥料,曾挖出不少船板,长的有20米,这充分证明了莱州境内的浞河确实承担过漕运任务。
  莱州市土山镇浞东村一角 (孙天兵拍于2010年10月)
  位于莱州市土山镇小浞河村的浞河船坞遗址(孙天兵拍于2010年10月)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当时过国的领导者寒浇,不愧为一代治水大家,其中遗存了诸多证物,这让多有传说、少有遗存的“大禹治水“不知道逊色多少。
  四、嫦娥之后  过氏始祖
  史书中没有记载寒浇一共有几个妻子,生了多少孩子,可以想象,作为那个时代的方国国君又是九州霸主寒浞的长子,寒浇几乎没有什么婚姻约束,为了巩固江山就得多多繁衍后代,肯定是妻妾成群、子孙满堂,况且他又是能陆地行舟的大力士,精力充沛,性欲旺盛,这本是值得称赞的优点,以后被敌对者诬为纵欲。
  屈原对寒浇好似颇感兴趣,在著名的《天问》和《离骚》中,都曾写及,但多是微词。在《离骚》中写到:“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意思是,寒浇身披着坚硬的盔甲,却纵欲过度不能抑制自我,天天寻欢作乐忘乎所以,他的脑袋因而被人砍落。屈老夫子把寒浇的纵欲说成是被杀的原因,这是不公平的。
  寒浇的一段婚姻是浪漫传奇的。翻看史书,即可略见一斑。屈原在《天问》中对于寒浇竟然发问十几句,提出五个问题: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这几句诗的大体意思是,想那浇在家居之时,对他嫂嫂有何要求?为何少康驱赶猎犬,遇浇就能将他斩首?女歧借着缝补衣服,与浇同住一个房间。为何少康取浇首级,浇虽力大仍然遇难?其实这几句诗记录了寒浇的婚姻和被杀。《竹书纪年》中记载,寒浇原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是寒浞的原配夫人纯狐氏所生,婚后死亡,遗有一遗孀叫女歧,寒浇与孀嫂女歧同居,女歧还为寒浇缝补衣衫。这足以说明是女歧在丈夫死后又改嫁给了同父异母的小叔子寒浇,绝不是偷情,若果是偷情,女歧不可能毫不忌讳地给寒浇缝补衣裳,这本无可厚非,就是现在的汉族家庭中也有这种现象,有的是因为叔嫂原本一家,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两厢情愿,大部分情况是因为遗孀改嫁,就会造成本家骨肉分离,遗孤改姓,所以就和。
  另有专家研究认为,这种婚姻现象叫“收继婚”,是一种婚俗,在少数民族婚姻中多见,在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也有记载。
  远古传说,尧帝看中了舜的能力和人品,要将帝位禅让给舜,于是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来考察舜。舜勤劳聪明,又有尧帝资助,生活自然富裕。
  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象一直企图杀死舜,然后把舜的两个妻子据为己有,利用的就是收继婚俗。《孟子·万章上》和《史记·五帝本纪》都记载:象对父母说,杀死舜以后,把舜的牛羊和粮食分给你们,我直接住进舜的房子,继承尧帝的两个女儿。如果没有收继婚给他撑腰,象不可能这么大胆。象的如意算盘最后虽然没有实现,但是这段记载却证明了当时收继婚的存在。
  屈原是战国时人,在他生活的时代,收继婚在发达地区已很少见,所以屈原对寒浇娶嫂提出疑问。而现在看来,这不过是收继婚而已。后羿被杀,寒浞“因其国家”,继承了他的有穷国(不改国号),续娶了他的遗孀,也跟收继婚道理差不多,不应责骂。收继婚,作为男人是一种责任担当,当然这跟部落之间的政治联姻也有着重要干系,因为当时,部落之间的政治联姻很盛行。
  寒浇与女岐的婚姻很和谐,寒浇常去女岐居所示爱,女岐为寒浇缝补衣衫,这是史书中极少提到的男女和谐的画面。二人情投意合,同室而眠,以至于以后少康派人暗杀寒浇时,却误杀了女岐。“汝艾夜使人袭,断其首,乃女岐也”—(《竹书纪年》)。
  寒浇的生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寒浞原配纯狐氏所生。《竹书纪年》载,“(帝相)八年,寒浞杀羿,使其子浇居过。二十七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此说没提“浞因羿室,生浇及豷”,而是说寒浞杀了后羿,马上把寒浇分封在过国,寒浇当时起码已经十几岁了,想必是原配纯狐氏所生。但是除了《竹书纪年》此说,另一种说法多种史料记载几乎是异口同声,说后羿被杀后,“浞因羿室,生浇及豷”,如果这样的话,生育寒浇的就是传说中的嫦娥。后羿的遗孀改嫁给寒浞,这位夫人在史书中虽然没有提名,但是传说中的后羿是嫦娥的丈夫,于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是嫦娥改嫁给了寒浞,生了寒浇和寒豷,寒浇是嫦娥所生。
  寒浇因为被封在过国,也称“过浇”,寒浇被少康刺杀后,他的大部分后人以国为姓,姓过,寒浇是过氏的始祖。过姓是个古老的小姓氏,在我国现有人口1.2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江南一带。有意思的是,《过姓族谱》中记载,过姓人是嫦娥的后代,这一点恰恰证明了过氏始祖寒浇是嫦娥所生,因为族谱是神圣严谨的典籍,无论荣辱,人们都不会乱认祖宗。
  五、死因迷离  身世传奇
  寒浇的被杀是很具传奇性的历史大事件,也是一件历史奇案。
  当初寒浇覆舟斟鄩、杀死傀儡帝王后相,并没有对夏帝的族人斩尽杀绝,对于妇女儿童更是网开一面。后相的妻子后缗正怀着孕,没被诛杀,逃到外地,生了少康。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浞浇父子是仁善的,他们并非不知道后相之子太康的出生,甚至少康长大后,寒浇派遣一个叫“椒”的人前去召见少康,少康心虚,怕寒浇嫉恨迫害他,逃奔有虞。《左传·哀公元年》载:“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以当时浞浇父子的能力,如果追杀少康易如反掌,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做,他们不像后人丑化得那么残暴嗜杀,但是留下少康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在一千五百年以后,吴国的军师伍子胥还举寒浇之例来警告吴王夫差一定除恶务尽,不然就重蹈寒浇覆辙,落个身亡国灭的下场。夫差没有听伍子胥的劝告,放任勾践,最终应验了伍子胥的预言,夫差被勾践灭掉。其实正像伍子胥说的一样“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吴国的势力比过国差很大,而越王比少康强大得多。充分说明寒浞寒浇父子一点也没把少康放在眼里,对其放任自流,也许盼望少康能成气候,老寒家再把帝位禅让给他。我们为寒浇当时没有夫差的教训而痛心!
  少康不忘杀父窃国大耻,在夏遗臣伯靡的辅佐之下,二三十年卧薪尝胆,秘密收拾斟灌斟鄩两国余部,准备推翻浞浇父子的统治,匡复大夏王朝。
  寒浞代夏执政后,用了六十年的时间,吞并了周围的许多方国。有专家研究认为,强盛时期寒国的疆域范围包含现在潍坊市全部的县市区以及莱州市大部、广饶、淄博、平度市部分地域,势力范围扩大了14倍,九州称霸。寒国已经是国富民强,军事、经济和政治势力十分强大。寒浇管理的过国和寒豷管理的戈国肯定同样强盛。
  当时少康他们还处于地下秘密活动,在敌强我弱有天壤之别的形势下,他们不可能组织军队正面强攻,只有先采取非常的手段。史书记载少康他们采取了先“谍浇”再“诱豷”最后组织军队攻杀寒浞的步骤。
  少康的复兴规划是很明智的。当时的寒浞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寒浇代父执政,统管九州事务,寒豷好像不怎么优秀,史书很少提及。如果先刺杀寒浞或者寒豷,必然引起寒浇迅速反扑,以寒浇的勇猛睿智会帅师将少康之辈一举歼灭。少康反复推敲,最好的方案是先刺杀寒浇,把寒国的顶梁柱折断,造成群龙无首之局面,再乱中诱杀寒豷,最后组织兵力对寒国大都寒浞的老巢发起总攻。
  刺杀寒浇是复辟夏朝大业的重中之重,少康便派了自己最信任的颇具计谋的汝艾担当此任。史书上一般都是记载“汝艾谍浇”,言汝艾使用了间谍的手段,杀死了寒浇。“谍”的意思就是秘密探听敌方的情况。
  汝艾,一作女艾,有很多人认为是个女性,于是又联想到汝艾使用了美人计,勾引寒浇才大功告成,这纯属无稽之谈。近些年来,上播的许多电视剧往往是一出间谍戏,就必须有美人计,好像没有美人就不算谍戏。这就难怪人们把“汝艾谍浇”想象成使用了美人计了。历史上的汝艾是男性,他是少康手下的得力助手,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刺杀了寒浇。事也凑巧,汝艾的名字带个“女”字。其实“汝”如果是个姓氏,这就太常见了,因为上古最早的“姓”是从母亲那边来的,大部分古姓都带个女字旁,比如姬、姜、嬴、姒、妊、妘、娮、姚等这些远古大姓。
  《竹书纪年》记载:“初,浞娶纯狐氏,有子早死,其妇曰女歧,寡居。浇强圉,往至其户,阳有所求,女歧为之缝裳,共舍而宿。汝艾夜使人袭,断其首,乃女歧也。浇既多力,又善走,艾乃畋猎,放犬逐兽,因嗾浇颠陨,乃斩浇,以归于少康。”
  这段记载大致意思是,当初,寒浞娶了纯狐氏,生了一个儿子早死了,遗孀叫女歧,独自居住。寒浇强行控制嫂子女歧,来到她住处装作有事相求,女歧为寒浇缝补衣裳,最后同室而眠。(寒浇与女歧的婚姻关系,请参看本文第四节“嫦娥后代 过氏始祖”)此夜汝艾派人袭击寒浇,割下人头,回去一看却是女歧。因为寒浇力气大又善于奔跑(不敢直接行刺),汝艾又采取打猎的办法,放猎犬追逐野兽,唤使猎犬袭击寒浇,寒浇被猎犬追逐跌落悬崖,被斩,功劳(一说汝艾本人)归了少康。
  其他史料记载与《竹书纪年》基本一致,不过有人说寒浇是少康刺杀的,有人说是汝艾刺杀的,即便是汝艾刺杀的,归功于少康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一次刺杀行动,虽然汝艾已经长时间对于毫无戒心的寒浇进行情报刺探,掌握了寒浇的行动轨迹,甚至是连与女歧同居、女歧为寒浇缝衣都掌握得如此详细,不过还是出现了情报有误,当夜进屋趁黑刺杀,杀死的却是女歧。不知道那天寒浇是已经回了他的过王府,还是寒浇那天根本就没有去女歧住处,致使女歧被误杀,又不得不采取第二个方案。第二个方案刺杀成功,给我们的疑问是,这次打猎是寒浇组织的还是汝艾组织的?如果是寒浇组织的,一定会有很多随从在身边,寒浇本人坚甲在身、弓箭在手,有万夫不当之勇,汝艾之辈绝然不敢轻易出手;如果是汝艾组织的,他是如何接近寒浇的?冲进过王府是不可能,寒浇怎么会如期出现在案发现场?间谍汝艾对于寒浇的行踪知根知底,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汝艾刺杀寒浇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刺杀大案,这个案件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强大寒国的灭亡、浞浇父子六十年统治九州的结束,这个案子既有寒浇与嫂子同室而眠的男女绯闻,又是放犬逐兽,又误认为是美女谍杀,又因为时间久远和史书惜墨如金过程交代不详,使得整个案件充满着刺激和神秘传奇色彩。
  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寒浇,就这样被他的敌人采用不光彩的手段暗杀了!寒浇一死,少康立即指使他的儿子季杼诱杀了寒豷,过、戈二国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尤其是寒浇被杀,对于寒浞集团的打击是致命的,少康伯靡最后组织军队攻杀了八十多岁的寒浞,寒国宣告灭亡。
  由于多数古代史学家们站在封建儒家思想所谓的正统地位上,把反对政权世袭、主张天下为公、造反起家的寒浞定为“弑君篡权”的窃国之贼,作为寒浞的儿子寒浇也自然就不能得到公正评价和正面记载了。显而易见,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少康对于“杀父窃国”的仇人自然要千方百计去丑化、抹杀,对于后羿和浞浇父子的评价也必然都是这样,一个好东西都没有,如不然,他就没有复国的借口了。假如少康没有复国,寒氏江山世代相传,史书对于寒浇就不可能尽是贬骂之词了。
  然而,寒浇和他的父亲一样在民间形象是仁善济世的神灵,至今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兴建庙宇,顶礼膜拜。
  清朝康熙年间嘉定著名的雕刻大家周乃始,曾经雕刻过一件竹子笔筒,现在这件文物尚存。
  浮雕镌刻了“拉弓射鸢”故事。大力士拉弓仰射一鸢,马儿低头吃草,后侧崖壁老松垂悬,壁题“安得羿奡弓,射此一鸢落”的诗句。这件竹雕文物的题词“安得羿奡弓,射此一鸢落”,相信题材不是作者杜撰,必有出处,既然寒浇堪与射日英雄后羿相提并论,这也说明了寒浇的射技之高,他不但是荡舟英雄,还是与后羿齐名的射箭高手。
  这篇文章,还原了四千多年前一个真实的寒浇。寒浇从小勇猛睿智,仁善孝道,他跟随父亲寒浞转战南北,攻斟灌、灭斟鄩,所向无敌;代父政,统九州,日理万机;兴水利、筑海堤,利在百世。寒浇堪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治水专家。
  本文第三章节内容参考了孙天兵《莱州浞河民间传说及源流考探》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