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1 18:21
鄌郚总编

毛金鹏:海韵盐魂载沧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5 17:01
鄌郚总编
  海韵盐魂载沧桑
  ──潍坊市海洋文化景象撷英(一)
  作者:毛金鹏
  1988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的沿海开放城市名单中,潍坊市赫然名列。2007年,《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正式公布,潍坊市成为沿海城市群重要一员。2011年1月,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潍坊滨海被列入国家海洋经济新区。
  近年来,伴随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潍坊的海洋文化建设也出现了日益繁荣的景象,成为风筝城的另一张名片。今天,我们就从几个历史文化典故和民俗活动中了解一下传承千年潍坊海洋文明。
  夙沙氏煮海为盐开启世界海盐历史
  潍坊是全国重要的原盐产销基地,对于全国盐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说潍坊的海洋文化及历史,就必须说到潍坊滨海的盐。而在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记载。近年来,伴随着古代盐业遗址在滨海的发掘,种种迹象表明,一代“盐宗”夙沙氏煮海为盐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渔盐文化悠久的潍坊滨海地区。
  相传远古时候,原始的夙沙氏部落主要活动在山东沿海一带。部落里有个人名叫瞿子,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瞿子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瞿子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罐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瞿子用它就着烤熟的猎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和传说中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09年10月至11月,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发现4处由100余个古代盐业遗址组成的大规模盐业遗址群,其中龙山文化遗址1个。这说明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代,这里就已经生产海盐。潍坊制盐历史最早有记载的可追溯到夏朝。《尚书?禹贡》在介绍九州时记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意思是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潍水和淄水也已经疏通了。这里的土又白又肥,海边有一片广大的盐碱地。这里的田是第三等,赋税是第四等。这里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海产品多种多样。说明在距今4100多年前的夏朝初期,潍坊生产的海盐已成为进献朝廷的贡品。若按此推算,对应关于夙沙氏的传说,龙山文化与炎黄时代仅相差几百年。
  2012年8月,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在《试论“盐圣”夙沙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论文中经大量历史文献及考古印证得出了“夙沙部落是远古时期生活在渤海南岸、现潍坊和东营北部滨海地区的一个部落”的结论,而历史权威著作《世本》明确记载:夙沙氏,齐人也。目前虽存在夙沙氏籍贯之争,但是当前各类媒体中“传说夙沙氏生活于潍坊滨海一带”的说法应是被大部分人所认可的。
  如此说来,潍坊滨海的盐业摇篮地位,已是经过了千万年的历史积淀,从史海深处深情款款地走到现在。
  秦始皇东巡祭北海见证沧桑史实
  在潍坊滨海地区一直有着秦始皇筑台祭海的民间传说。那么事实存在吗?在历史文献、地方志、诗文歌赋、民间传说以及新近出土的实物面前,坊间世代口口相传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东巡筑台望海的影子越来越清晰。
  2010年5月份,人民网、新华网、《潍坊晚报》发布消息:秦始皇东巡望海台历经2000多年风雨沧桑日前在山东省潍坊市现身,文物作证,秦始皇曾在潍坊祭海。消息阐述,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寿光市北部陆续发现出土秦汉时期的青铜编钟、铜璧、铜圭等高规格的祭祀用礼器及秦砖。一件件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秦汉青铜器向人们证实,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在潍坊滨海一带筑台并举行过盛大的祭海仪式。
  2009年3月至6月间,地方文化研究专家赵守祥在民间进行文化遗迹调查过程中获悉,几年前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街道临港工业园一带出土了上百件青铜器。这些青铜制品有编钟、铜璧、铜圭、铜圭残片和铜璧残片等。后经潍坊、山东省博物馆、山大考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数位专家鉴定,这些编钟是秦汉时期的。通过带着这些青铜编钟前往潍坊城区、济南、北京等地请教有关文史专家,得出的结论都是:这批青铜器是秦汉时期的非实用器,是用作大型祭祀的礼器。这些信息让专家们联想到了当地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秦始皇东巡。
  这些豪华礼器只有当时皇帝和官员们才能使用,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编钟、铜璧、铜圭,秦汉时期谁会有资格使用规格如此高的礼器用作祭祀呢?专家的意见一致:在当时,只有帝王有资格使用青铜编钟、铜璧、铜圭等礼器用作祭祀天地山川海洋之用。出土编钟表面“长”满了贝壳,这证明这些青铜礼器沉入海底多年,由此专家们推断,这是当时帝王用作祭海用的礼器,这也与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寿光市北部沿海民间流传的秦始皇曾东巡至此筑台祭海的传说相符。
  莲藕池中挖出望海台的事实,让秦始皇曾东巡至此筑台祭海显得更加真实。同样在2009年3月至6月间,在距离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几里之遥的寿光市营里镇黑冢子村一农户家的藕池里,发现了一些青砖,看起来不是古墓就是古建筑。2009年10月20日,在抽干了藕池的水后,村民挖泥挖到距离地面约4米深处时发现了好些排列整齐的青砖,专家当场得出结论,这应该是古建筑物的遗址。后经进一步确认,藕池中挖掘发现的青砖为秦砖,遗址为秦汉时期古建筑物的遗址。
  经多方查证,发现秦汉古建筑遗址的黑冢子村与史料上记载的秦始皇望海台地址一致。因此专家推断,该处秦汉时期的古建筑遗址有可能就是当年秦始皇东巡时所筑的望海台。史料中关于望海台的记载如下:望海台,又名望海崇台,俗名黑冢,址在道口乡西黑村(今寿光市营里镇黑冢子村,编者注)侧,此处即汉平望县城旧址,俗名圣母台。清初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里也有有关望海台的记载:“望海台,秦始皇所筑,盖以望海者,或命名所由也。”
  在历史上,望海台是潍坊北部沿海一带的著名景观,好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歌咏望海台的诗文歌赋。明万历进士、山西平阳府推官张僎《望海崇台》诗曰:祖龙望仙台,崇名徒千尺。鳌戴逢壶静,鲸波金阙隔。夜间风雨声,仿佛鞭驱石。清康熙年间县令严胤肇《望海台》诗曰:高台望不见,秦地此登临。万乘旌旗动,三山波浪深。荒城余旧迹,少海洗雄  心。怀古空惆怅,乾坤几陆沉。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即位后进行第一次东巡,路线是:咸阳——峄山——泰山(祭天)——梁父山(祭地)——临淄——黄县——芝罘山——成山头(祭日)——琅琊台。虽然路线上并没有注明“潍坊”、“寿光”这一站,但是从史料上看四次东巡中,史载秦始皇东巡所筑的台即是位于潍坊滨海一带的望海台。因此,专家认为当年秦始皇在从临淄到黄县的路上应该在路过寿光和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时举行过大型的祭海活动,秦汉驰道图上也明确注明,当时在北海(现渤海)南岸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驰道,刚好经过潍坊北部沿海地带。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编钟等礼器出土的位置距离寿光营里望海台遗址位置大约有十几里之距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推测再现秦始皇祭海典礼的盛况:当时秦始皇首先是登上望海台眺望远处的大海,走下望海台后,大队人马一路向东,行至今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街道双河村一带时,举行了大型的祭海仪式,编钟、铜璧之类的礼器作为拜祭海神的礼物留在了仪式现场。
  在结束了祭海仪式后,有专家推断,秦始皇的下一站应是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央子街道的大型盐业遗址区域,并登上潍坊滨海南部的禹王台观赏别画湖。因为,当时的潍坊滨海一带已经是全国的海盐生产中心。秦始皇登上潍北禹王台观赏别画湖后,别画湖更名朕怀湖,这一点民间有着广泛的流传并有资料记载。
  后来,汉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北海发生特大地震,潍坊滨海地区大部分陷入地下。但是祭品都是青铜材质,不易有很大的移动。因此,现在出土这些青铜编钟的位置应该就是当年秦始皇祭海的地域。
  亘古恒远的北海渔盐文化节
  潍坊沿海地区制盐和渔业历史久远,奉祀龙王和盐神活动由来已久。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日是当地传统的民俗节日盐神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远近闻名的“龙抬头”节。靠晒盐捕捞为生的盐渔先民们通过在这两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拜祭龙王和盐神,以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盐斤丰产。
  现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北海渔盐文化节后,每年节至周边县区的人们纷纷带着供品,携儿带女,汇聚此地,为龙王和盐神管仲烧香祭奉,祈求四海平安,风调雨顺。此刻,整个滨海处处散发出悠悠千古的滋味,古老的滨海大地一派欢腾,沉积千年的渔盐文化底蕴,彰显着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盐神管仲与盐神节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有着深厚的盐业文化底蕴。海盐是最早被人类开发利用的盐种,时间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的“五帝”时代。
  前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后有春秋时期齐国贤相管仲正盐策、官山海、设官煮盐,首创盐铁官营,再有南燕国兴盐乌常泽以广军用。几千年来,潍坊滨海一直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在此发现的东周盐业遗址群,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国内外罕见。
  农历正月十六日是盐神节,在渤海湾沿海地区,盐民和从事盐业生产的人们都要庆贺和祭拜神灵,祭拜的主要对象是盐神爷:春秋时期的齐国贤相管仲。
  解放前,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经济衰落,盐业凋敝,盐民人数日趋减少,过盐神节的风俗也几近消失,但崇拜盐神的意识却在盐民中世代流传下来。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盐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盐民生活越来越富裕,过盐神节的风俗又兴盛起来。
  盐神节的活动内容大体有:祭拜盐神、放鞭炮庆贺、在盐垛上插小旗测风向预测原盐收成年景。风和日丽,西南风吹拂,预兆原盐丰收;如果阴天、刮东北风,盐民们就会以为是欠年。旧时还有测量月影预测年景的形式,现在已经消失。节日这天,乡邻会相聚饮酒,与其他地方过节不同的表现形式是饮酒不在家中,而是男人们走出家庭聚饮庆贺。这里表现出的盐民豪放之气,正是古代“乡饮”风俗的遗风表现。同时,家家户户还包饺子改善膳食,其节日景象如春节一般。
  根据历史记载,管仲是春秋时期颖上人,他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后在齐国大胆改革,特别是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使齐国逐步繁荣壮大,为日后在战国时位居七雄之首奠定了基础。盐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齐国滨海一代的盐民们对他感恩敬崇。管仲去世后被尊为“盐神”,并用各种方式祭祀供奉。
  千百年来的民间习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齐地滨海盐民后人。正月十六祭拜盐神活动从几千年前一直流传至今。可是,盐神节是农历正月十六,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建成后,除了正月十六祭拜外,为什么多数人都赶在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祭奉盐神呢?这应该是对远古时期沿海先民“煮海为盐”的一种诠释。当地盐民介绍:天气的风云变幻,年景旱涝祸福,全由龙王爷们说了算,现在龙王爷和盐神爷在一个庙里,要拜盐神管仲先得敬龙王,否则,龙王爷就不买盐民的账。
  盐业生产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亦有独特的生产技术。另外,还有诸多关于盐的故事与传说,这些都属于盐文化的范畴,也是盐文化的内涵所在。认真总结潍坊滨海盐业发展的历史,就能从中看出一幅盐文化独特的绚丽画卷,盐神节这一传统的民俗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一定会进一步发扬光大。
  潍坊滨海一带的龙王信仰
  在潍坊沿海地区,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这天,即将出海的渔民和进行盐业生产的盐民们会自发组织一些祈福活动,来祭拜龙王,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出海的人能平安归来,盐业生产喜获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节”。
  关于“二月二”祭拜龙王,在潍坊滨海一带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母子二人在海边相依为命,以打鱼为生。一天,儿子出海打鱼,突起大风,不慎落入大海,生命危在旦夕。此时,被巡海夜叉救回龙宫,经龙王治好,待二月二送回家乡,母子团聚。以后,乡亲们就把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定为纪念龙王的日子。二月初二龙抬头节由此而始。
  龙王信仰在古代颇为普遍,他们是非常受古代百姓欢迎的神灵之一。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具有降雨的神性。唐宋以来,帝王封龙神为王。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
  唐宋以后,龙王信仰被道教吸取,称东南西北四海都有龙王管辖,叫四海龙王。另有五方龙王、诸天龙王、江河龙王等。小说《西游记》中提到的四海龙王,即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与土地庙一样,随处可见,从而使四海龙王成为妇孺皆知的神灵。
  沿海居民祖祖辈辈靠晒盐、打鱼为生。原先,由于打鱼设备简陋,时常会出现一些事故。因而,渔民们出海前都会在海边搞一些祭祀活动,祈求出海平安。而传说中,龙王掌管司雨,不仅决定能否出海打渔,还直接决定着盐场的产量。因此,盐民们也有祭祀龙王的习俗。据民间讲述,“二月二龙抬头节”已流传好几千年了。
  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央子街道北部,原来曾有座规模很小的龙王庙,后来被拆除了。在大家洼街道北部的原海边以及现在的七里庄等村,也建有几座龙王庙。现在的北海真龙庙又称为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建成于2007年。从这一年起,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都在这里举办渔盐文化节。
  在节日之外,来自潍坊北部县市区以及外地的游客也常常到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祭拜龙王和盐神,不仅满足了观光旅游的目的,更能从中感受潍坊滨海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息。现在,每年在潍坊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举办的以“二月二龙抬头节”和“正月十六盐神节”为内容的渔盐文化节已列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传承千年的北海民俗祭海活动
  我国民间信仰具有保留众多神祗的古老性、熔佛教道教及原始信仰一炉的特殊性。根据记载,从秦始皇东巡祭海发端,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祭海活动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元朝时期,伴随渔盐业的发展,群众祭祀活动达到高峰,随意性的分散祭祀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期盼。当时的情形是:夫天用不时,虽有天而无地可祷;灾征并至,虽有神而无地可禳。若朔望景瞻,元命祝赞,亦空然无施矣。意思是说,这里的自然物资可以随时取用,可是祈求神灵护佑,却没地方可祷告。自然灾害到来时,虽然有神灵保佑,却没地方可以去祷告神灵祈求消灾灭祸。如果初一和十五来想去祭拜,每年的年初向神灵祈福,也是空空没有地方可实施。
  为了便于祭祀,元代天历已巳年间(1329年),大元国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固堤场开始在今央子街道驻地附近建设报恩寺。以佛家仪式为主的元代固堤场报恩寺祭祀文化开始形成,成为发生在潍坊沿海的古代祭祀海洋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近千年来,固堤场报恩寺祭祀文化在民间基本没有停止过传承。每逢年节,正月十五、十六,滨海居民都会在老河口大坝、鱼港进行祭海活动。2015年农历正月十六,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群众自发组织了首届滨海民俗祭海节活动(后改为:潍坊北海民俗祭海节),为沿海人民祈福,祈愿佛光普照、四海平安,百姓乐业、滨海发展。通过表演,呼吁人们呵护生态、关爱海洋。进一步促进了地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丰富了滨海海洋文化景象,增加了沿海人文底蕴。
  祭海节当天,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欢乐海岸景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民俗祭海文化节继承报恩寺传统祭祀方式,不设火祭,只设祈福、文艺表演等环节,倡导净化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
  民俗祭海活动以祭祀佛祖与海神妈祖、龙王为主,分为法师入场、宣读祭文、祈福诵经、洒净、超度以及民俗歌舞等内容。
  潍坊北海民俗祭海节祭文:巨洋沧沧,白浪汤汤。渔盐古镇,源远流长。魅力滨海,大韵乌常。先民牧海,历经沧桑。神佛庇护,一脉辉煌。物阜民丰,千年乐章。感我佛慈悲,海神佑顺,今昌盛会,百里欢畅。诚以今日祈告:佛光普照,四海平安;众生乐业,昌荣吉祥!
  潍坊滨海渔盐业发达,海洋文化悠久绵长。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来到欢乐海旅游景区举行传统祭海民俗文化节,不仅表明当地群众海洋意识的提高,也将为海洋旅游增添新的内涵。从秦始皇东巡祭海、李世民塘头营祭海、元代固堤场报恩寺祭祀文化等历史典故,可以看出发生在潍坊沿海的古代祭祀海洋活动非常隆重。对于生在滨海,长在滨海的人来说,这项民俗祭海活动格外受到重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这片海滋养了滨海世世代代的子孙,市民们希望通过这种新的环保祭祀方式,能唤起人们热爱海洋、珍惜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
  一座城市如何对待自己的民俗文化,关涉到整个城市的文化情怀与境界格局!在敬畏自然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文明地进行,这样的文化活动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潍坊北海民俗祭海节的举办以及环保的祭祀方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而且充分地弘扬了优秀文化,让民俗活动成为潍坊市传承发展海洋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参考资料:
  [1]赵守祥.《中华文祖仓颉》.1990,12.人民出版社
  [2]网络媒体.《潍坊日报》报道资料.其它公共资料
  [3]葛怀圣,孙仲春,董敬斋著.《寿光历史人物》.2015,01.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4]郭笃学著.《乡土纪事》.2015,01.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5]常之英署.《潍县志稿》.2015,01.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