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09:09
鄌郚总编

沂山支队(十二团)的建立与征程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4 16:49
鄌郚总编
  沂山支队(十二团)的建立与征程
  1941年至1942年,我抗日根据地遇到严重困难,敌人的扫荡次数增加,规模扩大,时间延长。尤其是1941年冬,敌使用5万多兵力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日伪所到之处,修碉堡,设据点,挖封锁沟,建封锁墙,实行“囚笼”政策,对我根据地进行分割“蚕食”.敌人的残酷破坏,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临朐一带大片地区成了“无人区”.为粉碎日、伪、顽对沂蒙山区的围剿,保卫根据地,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我军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强调分散活动,深入敌占区,坚持边沿区斗争。在这种形势下,鲁中军区决定,命四旅副旅长钱钧(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率一支精干武装从博山一带挺进临朐,占据沂山地区,开创沂山根据地。
  主力部队地方化
  日、伪、顽军在临朐周围安插的重重设防,是我军进入临朐县的重大障碍。这些地区敌人兵力众多,戒备森严。而我军要翻山越岭,通过百里无人区,困难是很大的。
  为顺利挺进沂山,部队事先与临朐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地方党组织的协助下,于1943年6月24日晚开始行动。钱钧带领四旅十团一营300余人,从博山东部鹿角山下的西股村出发,在敌人的夹缝中穿插行进。当夜翻越几座大山,进至峨庄南凤凰山下西东峪村。部队原计划在此多停留几天,等待临朐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到来,以便共同研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不料,却发现凤凰山驻有伪军,附近的后沟村还驻有国民党博山县政府。不除此敌,我军便不能按原计划行动。
  于是,当天夜里,钱钧命熟悉地形的三连迂回至凤凰山后,命二连两个排从山前隐蔽上山,在同一时间向敌人发起猛攻。睡梦中的敌人毫无准备,在一片慌乱中,除少数被击毙外,守敌一个连60多人全部被俘。
  6月29日晚,当部队与临朐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高奋等接头,掌握和熟悉了临朐的敌情和地形以后,部队便从东东峪村出发,进入益都县境南部山区。这里正遇干旱枯水季节,部队经一夜长途跋涉,人人口干舌燥,一连几个村庄都找不到水喝。战士们强忍着行军的疲劳和饥渴,6月30日黄昏,又继续行军,黎明时分,才进入临朐境内的天井村。
  天井村离五井、杨善等日伪军据点不远。部队驻扎后,管制灯火,封锁消息,并由高奋带领武工队担负警戒。在这里休息两天后,又经一夜行军,进驻石佛堂村一带。这里是临朐“无人区”的中心,走几十里路看不到一缕炊烟,见不到一个人影,听不到一声犬吠鸡鸣。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凄凉景象。周围的大崮东、白沙、九山、冶源等地驻有国民党吴化文部的军队。我军为避免暴露目标,部队兵分两路,三营营长带领一、二连为右路,钱钧亲率三连及临朐武工队为左路。7月3日夜,由宅科村出发,从白沙与崮东村之间,涉过一条河,绕过九山村,天明到达沂山村一带。
  我军进驻沂山后,钱钧多次召开会议,抓紧各项工作的布置。首先命二连对沂山全面搜查,并在山顶安设一个排的岗哨;紧接着架设电台,与上级沟通联系,报告我军已按原计划到达沂山。钱钧又亲自帮助县武工队仔细研究了行动计划,并将武工队分成三个小分队,深入沂山、安丘、昌乐边沿地带,了解掌握敌情,发动群众,筹集给养。他还对部队进行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要求积极练兵,开展群众工作,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当山东军区、鲁中军区接到临朐武工队的电告后,他们对钱钧率部胜利挺进临朐,迅速占据沂山一带的壮举,给予很高的评价。10月,鲁中军区正式命该部为沂山支队。钱钧为支队司令员,熊飞任政委,支队下辖三个营,以原四旅十团一营为一营,营长张明三,教导员张毅清;调来沂北独立营为第二营,营长徐X(徐振明),教导员隋XX;调鲁中青年营为笫三营,营长彭玉龙(后为张宝林),教导员魏柏亭。沂山支队机关设参谋、政治、供给、卫生四处。另有一个直属警卫通讯侦察队。共计2000余人。
  从此,沂山地区点燃起了抗日烽火,而且愈烧愈旺,很快就呈现出一派燎原之势。
  同艰苦环境作斗争
  沂山周围的一带村庄,与寺头、石佛堂一带“无人区”中心比起来,人口虽然稍多一些,但大都是老弱妇孺。由于耕地大片荒芜,粮食歉收,只好靠野菜充饥,许多人油荤不沾,甚至连盐都吃不上。所以,几乎人人浮肿,个个患夜盲症。更为严重的是,每到夏秋两季,疟疾流行,人人发病,得病后,由于无医无药,得不到治疗,许多人因此病饿而亡。
  部队驻扎在这里,生活自然是很艰苦的。常吃白水煮野菜,由于缺油少盐,百分之四五十的战士得了夜盲症。疟疾疥疮时有发生,有的战士发了疟疾,披着被子打着寒颤上岗放哨:有时夜间移防,正发疟疾的战士要牵着患夜盲症的同志行军。在穿衣方面,部队已经两年没换单衣、棉衣,多是穿着缴获的日伪顽军的衣服。更没有固定的给养,往往是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给凑饭吃。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我军依靠坚强的政治思想工作,使指战员都能忍受一切艰难困苦,顽强地同艰苦环境作斗争。钱钧曾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从今天起,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们要在这里安下来,拔掉敌人的据点,把老乡找回来,建设沂山抗日根据地。”部队的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以身作则,不断地给战士们作出好榜样。支队的张副政委,是红军老战士,他自己浮肿的眼都睁不开,脚肿的穿不上鞋,但他还坚持夜间上山查哨,自己昏倒在山上。直到第二天被放哨的战士发现才抬回来。战士们见他身体如此虚弱,心里很难过,把搞到的几斤玉米给他送去,好让他保养一下身子骨。可他将玉米磨成细面,做成野菜糊糊分给病号吃,他自己一口未进。张副政委还经常向战士们讲:“困难是暂时的,苦是苦了些,但和红军当年过草地、爬雪山相比,现在还好得多,‘无人区’群众的生活比我们还要苦,我们来,是为解除‘无人区’人民的痛苦的,咱们苦得有价值!只要军民齐努力,困难会克服,形势一定会好转的!”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使广大战士深受教育,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人民子弟兵来自人民为人民。尽管部队有困难,他们还是千方百计为群众医治疾病,帮助群众恢复发展生产。沂北县独立营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运来一批粮食、种子,临朐县武工队也从敌占区弄来部分粮食、布匹和药品等。支队的指战员宁愿自己少吃用点,把大部分东西救济群众。钱钧司令员曾派一个连队到沂北县动员老区人民自带口粮、种子和耕牛农具,到沂山、九山附近村庄帮助开荒种地。支队的医务人员采用偏方为群众治病,发动大家打野兔,捉麻雀,用禽类的肝脏治疗夜盲,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减轻群众的负担,部队真正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作战训练之余,还开荒种地,开工厂,搞副业,有的班一年收获粮食一万多斤。部队在九山、于沟、古峰坛等地建立生产组,办油坊、酒厂、烟厂、粉丝作坊等加工业。供给处主任赵燕组织十多人,化装成商人到青岛、烟台、羊角沟等地,通过关系购进一批布匹、棉花、药物及日用品等,发动战士自己做鞋子、棉衣,捻棉花线自己结手套、织袜子。当地方上组织群众去日照运盐、运地瓜粉丝时,部队便派一个连保护,从而保证了地方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
  通过生产救灾活动,根据地的生产逐渐恢复,被迫外逃的群众陆续返回家园。同时部队的生活也大有好转,指战员每人每天保证食五钱油、三钱盐、一斤半粮食。部队还不定期地将自制的牙粉、土肥皂、木把黑毛牙刷等物品发放给战士们使用。
  拔掉据点  站稳脚跟
  沂山支队认为要在沂山一带站稳脚跟,就要拔掉敌人的据点。当时沂山有股土匪。如何尽快地消灭这股土匪,成为这支队伍进驻此地的一项首当其冲的任务。
  这些杂牌队伍,既是国民党游击队,又是伪军。他们部队小,人数少,可是旗号大,官衔高,自封什么支队,什么司令等等,在一方称王称霸,涂炭百姓,刘全友部就是其中的一个。刘全友,原来在临朐的土匪队伍衣来好部干过,人虽不多,但号称苏鲁游击独立大队,就驻在沂山。我军进驻沂山后,他被挤到昌乐、安丘一带。为了做好这支队伍的工作,钱司令多次派人与刘全友部联系。刘全友的家属及其队伍中的人生病,我军便送医送药,还曾请刘全友到沂山来做客。经多次做工作,刘全友率部归顺我军。后鲁中军区授刘部沂山独立大队番号。该大队200余人,我派去大队政委、副大队长、参谋长等团、营、连干部7名,3名警卫员共10人。钱司令亲自到该大队召开会议,宣传抗日形势,讲明我党的政策,并同独立大队“约法三章”:一是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绝对不准欺负老百姓;二是不许做不利于抗日救国的事;三是保证我军新任命干部正当行使职权。后来,还在沂山村召开大会,欢迎独立大队官兵,刘全友部暂时争取过来。不料,刘全友匪性不改,经常领着人暗地里抢掠百姓。地方党组织和群众强烈要求沂山支队采取措施,经调查核实并报上级批准后,遂将独立大队解散,将刘全友及部分骨干分子集中反省,士兵愿留者调入其他部队,愿走者发给路费回家。
  1943年底,钱司令调离沂山支队,回鲁中军区工作。奉鲁中军区命令,沂山支队改编为鲁中军区四军分区十二团,团长叶声,政委熊飞,参谋长巫景民,政治处主任魏伯亭,供给处主任赵燕。这时,十二团兵源充足,装备精良。沂山支队和钱司令员在临朐、昌乐、安丘、沂北等十多个县的群众中威望高、影响大,群众对他们难舍难分,念念不忘。这一带的日、伪、顽军无不闻风丧胆。因此,十二团对外仍称沂山支队。
  三次参与讨吴战役
  1943年8月,我军开始了第一次讨吴(化文)战役。参战部队有鲁中军区一、四、十二团(应为沂山支队)及众多的地方武装。8月3日,十二团两个营首先向驻沂山南麓的敌军发起进攻。目的是策应我主力一团北上,以沂山为依托,向北推进,巩固沂山根据地后方。激战一天,将敌大部消灭,俘虏200多人。接着又打击了吴伪军独二旅刘同敬部。我鲁中部队控制了沂山山区大部。
  9月9日,十二团一营在寺头北山“引蛇出洞”,主动向敌出击。先在山顶佯装修筑工事,摆出要进攻寺头据点的阵势。敌人果然上钩,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分前后两个梯队向北山反击。我军抓住有利战机,二连正面出击,三连迂回包抄,一阵猛攻,把敌压到山下一条沟内。经一小时的激烈拼杀,歼敌100多人,俘虏9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6挺,小炮两门,长短枪百余支及弹药一宗。这天下午,驻冶源的日伪军150余人沿石佛堂的公路南进增援,当即被我击退,敌死伤40余人,俘虏伪军7名。
  临朐城南牛山上吴伪军新安了一个据点。10月25日,我十二团乘敌人抓夫运送工事构筑材料之机,派出两名排长化装成老百姓一起上山,将敌情、地形进行详细侦察。黄昏时,部队隐蔽到山下,做好一切战斗准备。这时,正遇一个伪军夜间解手,被我三连战士活捉。经审问,是一名副连长。战斗打响后,枪声响成一片。我一营特派员命敌副连长喊话,让山顶之敌停止射击,立即投降。不幸特派员中弹牺牲。一连战士怀着满腔怒火,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奋勇攻上山顶,与敌展开肉搏战。战斗胜利结束,毙伤敌25人,俘虏54人,缴获机枪3挺,掷弹筒1个,长短枪60余支。我军牺牲2人,受伤5人。战后,在沂山村,党政军民为牺牲的特派员召开追悼大会。军民决心化悲痛为力量,英勇歼敌,讨还血债。与此同时,二营、三营的指战员攻克沂北的松峰、涝坡敌人据点,取得重大胜利。
  这次讨吴逆之战,历时近5个月。十二团共歼敌800余人,俘敌600余人,缴获敌人大批武器装备及军用物资,解放了大片村庄,扩大了沂山根据地。这年9月,沂山工委、沂山军分区建立。临朐县工委(冬,改为县委)恢复,县政府成立,高奋任工委书记兼县长。
  1943年12月4日,鲁中军区以5个团的兵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又发起第二次讨吴战役。这时,十二团在临朐境内,经两昼夜作战,攻克吴伪据点3处,歼敌150余人,收复了白沙以南和以西地区。12月5日,我军乘胜前进,一营和三营又摧毁临朐南部张家坡吴伪据点,歼敌一个营。
  第三次讨吴战役,自1944年3月25日始,至4月20日结束。这期间,十二团一部与沂北独立营和临朐县大队配合,一举包围了三岔店守敌。此处据点地形复杂,工事坚固,我军两次攻击未能奏效。后采取连续爆破、连续突击的战术,用重包炸药接连将敌地堡摧毁。打开缺口后,在强大火力配合下,打退敌人多次反扑,终于攻下据点,敌死伤130余人,被俘160余人。打散之敌逃跑至朴丘、桥头一带,被我一团、十二团追击全歼。第三次讨吴战役,我军共歼吴伪军7000多人,占其总兵力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攻克敌大小据点50多个,解放千余村镇,打通了沂山、鲁山、蒙山、泰山各区之间的联系,使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为我军军事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向日伪发起进攻
  乘第三次讨吴战役胜利之势,十二团又在临朐南部,博山东部及沂北、安丘、诸城一带继续打击陷于四面楚歌的日伪军。
  6月上旬,我军发起解放临朐城南至穆陵关以北地区战斗,重点围歼了大关、小关、蒋峪的日伪守敌。当时的兵力布署是:十二团一营配属七连主攻蒋峪、大关之敌;三营主攻小关、穆陵关之敌;二营由临朐县大队配合主攻常庄、七贤之敌,并负责阻击临朐城增援之敌;沂北独立营设防穆陵关以南,阻击沂水城可能增援之敌。经一昼夜激战,歼敌300余人,日军一个小队遭重大杀伤。从此,切断益(都)新(沂)公路干线,给敌人以致命打击。
  7月22日晚,我军趁黑夜远程奔袭,分四路包围了国民党秦启荣部九支队驻地辛寨一带。23日拂晓,向敌人发起总攻。3个小时的攻击,摧毁了九支队司令部,敌人除溃散者外,俘虏600余人,其秘书长张梅亭被击毙,伪九支队司令趁倾盆大雨,狼狈潜逃昌乐境内。
  经过前段一系列战斗,临朐南部村庄全部解放,只剩下东部的汉奸潘树勋部及城南冶源等几个据点。于是,1945年1月6日,十二团在县大队和区中队的配合下,发起对洋河、庙山、柳山寨伪军据点的进攻。据点迅速被攻克,俘敌230余人。
  6月20日,十二团两个营与二团二营,在地方武装协同下包围了冶源。21日,城里日伪军前来增援,在石河遭我军伏击,打死日军33名,生俘1名翻译官,击毁敌汽车4辆。22日,我军冒着雨对冶源守敌发起攻击,伪军正副队长马万德和孔宪贞被击毙,其余缴械投降。从此,被日伪统治8年之久的冶源重镇获得解放。
  1945年6月以后,十二团协同兄弟部队在夏季攻势中又辗转昌潍大地,在安丘、诸城、昌乐等县讨伐了国民党军厉文礼、张步云、张天佐部。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山东抗日武装分五路大军向敌发起强大受降攻势。十二团为第一路先头部队,于8月19日收复临朐县城。
  8年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从鲁中区沂山支队到鲁中区四军分区十二团,这支抗日武装在5年难忘的岁月里,完成了她光荣的历史使命。
  选自《潍武沧桑》作者王林楷 王凯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