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08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柳山寨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0 10:00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柳山寨村
  柳山寨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20公里,柳山镇政府驻地,柳山西麓。东接王家庄、涝洼沟,南界辛庄、泉子崖,西邻东沟村、南马庄村,北毗后疃村、孟家庄村。村东有九曲河,村西有金钜河。冶(源)伦(家埠坡)公路从村东南穿过,村西边有柳(山)上(林)公路,村东南有柳(山)高(崖)公路通过,交通便利。
  李姓立村,因临柳山(山名,距村东2.5公里,海拔314米),又处西汉朱虚侯刘章所设北寨旧址,故名柳山寨。据《柳山李氏族谱》载:“柳山李氏出于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唐末遂家洪洞县大梅坡村,南宋时迁临朐柳山西南隅李家桑行村。明初,九世福率弟均、英占籍柳山寨庄”。现有刘、王、张、牛、唐、赵、丁、齐、孙、秦、曹、蔡、石、于、杜、马、司、解、钟、高、侯、陈23个姓,480户,1720口人,均为汉族。其中3户信奉耶稣教。
  全村耕地3000亩,整个村庄占地面积650余亩。村南为洼地,土地较好,面积近千亩;其余分布于村东岭、北岭、西岭,为地貌丘陵,砂质土壤。改革开放前,洼地多种植小麦、玉米,丘岭地多种植地瓜、高粱、黄烟、花生、杂粮等。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种植技术提高和良种更新,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现小麦平均亩产45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以上。
  1996年以来,实施农业产业化调整,发展大棚瓜菜。现瓜菜大棚发展到250个,面积达500亩,有200多户村民从事这一产业,年收入均在2万元左右。所产西瓜个头大,口感爽甜,分别于“五一节”前、七月份、“国庆节”前上市,销往全国各地。1996年,李法孟自建棚1个,次年扩建为2个,总占地占地4亩,实行瓜菜轮作,年纯收入5万元左右。
  村现有肉鸡、肉鸭养殖大棚7个,占地12亩,年利润25万余元;蛋鸡养殖户4家;养猪场2处,年出栏500头。全村年母猪存养量达300多头,年产仔猪3000头;散养肉牛、奶牛60头,奶羊160只。2008年,全村畜牧业收入495万元。其中,2000年,李宪东投资1.5万元,建猪圈25间,现年出栏肥猪150头,年纯收入8万元。
  民国时期,村即设有 “益兴”、“直朴堂”、“全育堂”等商号。其中以“益兴”规模最大,资金最雄厚,兼开酿酒和丝厂。日军侵入临朐后,商号陆续破产倒闭。
  村设集市,在《嘉靖临朐县志》中即有记载。现农历二、七逢集日。因地处临朐、昌乐、安丘三县(市)交界处,集市贸易量大,上市品种多,为临朐县境内大集之一。日常集市,赶集者有2~3万人次,春节前达7~8万人次。
  人民公社时期,曾兴办砖厂、农机队、运输队、饭店、磨坊等集体工副业项目,年收入5万元。1985年后,上述项目陆续承包或变卖给个人。改革开放以来,逢天时,得地利,民营工商业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有饭店4处,面食加工3户,维修门市5处,个体工商户50余家。1985年,刘振德、李培秀建起不足30平方米的2间平房,经营日用百货零售及批发。2000年盖起3层楼房,600平方米,有职工4人。其中一楼200平方米房间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生意兴隆。赵久文的酱菜酿造厂,由原家庭小作坊,发展为现在占地1600平方米,有职工8人的民营企业。所产酱油、醋、包瓜菜及咸菜等调味品,特别是“包瓜十香菜”,以小型西瓜作皮,内包杏仁、花生仁、黄瓜、地环、地姜、蒜瓣、蒜苔等十种杂菜作馅,浸泡于面酱中,腌制而成。入口香、脆、甜、咸诸味兼具,是佐餐的上乘佳肴,为县内闻名。李法龙的水泥予预件厂,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有职工8人,年收入8万多元。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长期在外地打工者250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据2008年底统计,全村粮食总产量120万公斤,经济总收入25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560元。
  1965年,在西沟子上游修水库1座,既蓄水浇地,又可经此坝直接去西边种地,无需涉沟绕路。1982年冬,在村西河建大口水池,1处,长110米,宽40米,铺设管道500米,1983年春竣工,并发挥效益,当年小麦、玉米大丰收。1989年,在村南河建大口井1处,直径12米,深9米。村民自打深井30多眼,铺设地下管道3500米。现全村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粮食产量有了可靠保障。
  1996年,镇政府投资30万元,村投资1万元,从村西河打深井30米,铺设管道2000余米,在村北建蓄水池1个,村民吃上自来水。
  1978年,村用上高压电,时有1台变压器,后又增加2台。2008年,再增加100KVA变压器1台。
  村现有大型客车、汽车、吊车、装载机、大型拖拉机20余辆,小型拖拉机、手扶车400余辆,配备有耕、耩、锄,收割机等农机具,主要农活实现机械化。
  1978年实行新村规划建设,1990年基本完成。设东西大街3条,南北大街3条,村民按照统一规划建起宽敞明亮的砖瓦房。1994年,由镇政府投资,村民出工,硬化现村委前大街,东西长500米。2007年,硬化长600米,宽12米东西大街,及南北大街一部分。2009年,又把南北中心大街至冶伦公路,总长850米,宽8米,以及村西南北路400米,宽5米的进村路全部硬化,并石砌水渠400米。主街安装路灯43盏,总投资100多万元。在这次道路硬化路工程中,全体党员、村干部带头捐资,部分村民和部分在外工作人员也慷慨解囊。
  2008年,村委投资20万元,文化大院落成。
  2008年,汶川“5月12”大地震发生后,村民于5月19日自发向灾区人捐款1.8万多元。
  清末,村即有私塾学堂。1919年,柳山区立高等小学成立,校址初设村民李德辉后院为校舍,招生开学。1921年,高等小学校长杨体道率领学生拆毁长春观,移其砖石、木料,在柳山寨东头盖楼房7间,南屋7间为校舍。1927年,土匪四起,学校停办。1933年秋,学校复课,仍借李德辉后院为校舍,名为第六区区立小学。设有高级生1个班、初级生1个班,共有学生80多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经搬迁。1965年,在村西北角正规建设初具规模的柳山寨小学,有校舍26间。1985年,因生源增加和教学需求,由村委组织,村民每人捐资45元,在外工作人员捐资近万元,在村西新建一所占地50亩,设备齐全的高标准小学,更名为柳山镇中心小学。有平房70间,教学班8个,教职工25人,学生340人,幼儿班2个,设有操场、幼儿园、游乐场等。学生来自孟家庄、南马庄及镇直部门职工家中适龄儿童。2007年,学校迁往位于村东的柳山镇小学。
  解放前,村内就有进士3人(李延熏、李明实、刘正远)、举人1人(李秀)、贡生2人(李醇修、李炳文)、邑庠生20人、武庠生3人。现在全村考出大学本科生56名,其中,研究生12名(李培松、李根平、李培亮、李师全、李文亮、李佳礼、李大庆、牛文才、李法杰、秦雪洁、李倩、李法兴),博士1人(李师鹏),博士后1人(李宪昌)。
  新中国成立前,村设诊所、药铺。店号有“全育堂”、“广聚丰”号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村设立柳山医院,有房屋17间,四个科室,中西医人员8名。1970年,柳山公社医院迁村东河东岸。1969年,村建立合作医疗室,有赤脚医生2人,村民小病不出村即可看病拿药。现有卫生室1处,医务人员2人。2007年以来,有90%以上村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一般药费报销25%,住院药费报销60%,村民从中得到实惠。
  1970年5月18日,来自青岛市的13名初中毕业生,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来村插队落户。他们是:邓炳新、蔡永芳、沙文俊、姜平举、李吉明、秦长玲(女)、穆争(女)、金玉香(女)、戴玉兰(女)、刘爱兰(女)、程桂香(女)、黄平(女)、迟松娜(女)。到村后,大队负责人将他们分到部分生(女)产小队,每生产队2人,同社员一起同工同酬。所分配的粮食由大队从生产队统一抽取,存放于大队农业技术队。设立知青食堂,所需粮食由技术队供给,知青轮流做饭,集体就餐。一年下来,知青所在生产队,有的工日值7~8角钱,有的4~5角钱。春节时,每人还分到1斤烟叶和3~5斤花生带回青岛。期间,他们还参加了沂山水库建设工程。到1975年底,13名知青中,有的返回青岛,有的留在县内企业就工,有的从事教师或医疗护理等职业,来我村插队的知青分流完毕。1995年、2005年,时任知青组长的邓炳新,两次组织全体知青来村看望慰问村党支部、团支部的原任书记,以及所在生产队原任队长和老人。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村人寿命越来越延长。据1982年版《柳山公社志》(只在镇内发行)载,全公社有148名80岁以上老人。其中,柳山寨村即有80~85岁老人12名。现村内有85岁以上老人19人。其中,年龄最大者杜洪兰,1915年出生,2001年去世。
  村东堰子岭北侧,曾建有李氏宗祠,占地十余亩,有享堂3间,门楼1座,石碑数尊,均记载李氏祖繁衍情况。门楼前有旗杆2树,并植楷树2株。最大一株高约15米,树干围约5米余,叶似凌霄,碧绿青翠,花似茉莉。秋日,树叶由绿变红,望似团火,煞是壮观。1970年伐掉1株,另一株后被风吹倒,亦被伐。1958年秋,享堂被拆除。2005年,在李氏宗祠旧址,重建围院1处,内设柳山李氏七修族谱纪念碑,并新栽松树600余株。
  堰子岭东300米处,曾有花牛石,由红、黄、绿、黑、白五色之石凝结而成,状酷似花牛,首南尾北,为村八景之一,2008年被盗。
  村南二百米处,有刘石氏节孝碑,上刻“节孝兼全”四字,顶帽刻“圣旨”二字,是清廷旌彰村处士刘锡恒之妻石氏守节、孝敬公婆事所立。
  在村南二百米处,曾有石龟赑屃,是长春观前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碑下之物。“文革”时被毁。
  村有一棵植约于1638年的古槐,处刘家胡同北首,至今约三百四十余年,树高16米,胸径1.1米,冠幅14米。今树杆腐空,却枝繁叶茂。
  村民李典钦原居大门上方曾悬有一匾,上刻“明经”,字金色,乃清光绪政府旌授贡生李炳文精读“五经四书”事所赐。刘誉原居大门上方亦曾悬挂一匾,上书“望重乡贤”四字,系民国政府褒彰太学生刘锡鳌为民排忧解纷一生行善,在其八旬寿辰时所送。以上两匾在“文革”期间被毁。
  李氏后人自古至今,多有建树。
  《光绪临朐县志》载:李士祥,字瑞先。幼魁梧,好击剑,读书喜谈兵法。洪武初应募戌辽左,典阅者奇其状貌,稍与语,以为才,署五十长。时所招皆民兵,多不谙纪律,逃亡相属,莫能禁。士祥部勒所属,各守行伍,结以恩信,人皆用命,所向辄先登斩馘,迁队长。诫其下曰:“兵无论攻与守,亦无论多寡,士众一心,始有不可败之势。怯敌避寇,求生适速死耳。”以时训练部曲,勉以忠义。遇有警,昼则严甲以待,更番食息,夜中迭巡儌以备不虞。一夕,贼乘阴雨突营,值士祥守处,一呼立应,击杀十余人。贼俱退。主将验所杀伤,赏赍有差,撤防叙功,授广宁卫指挥。
  李在廷,字升之,士祥六世孙。幼有膂力习拳,捷武勇。清朝初立,土寇未息,时出剽掠。在廷与其子懋修计曰:“盗贼蜂起,踪迹无定。吾父子聚处一隅非策也。”乃携其幼子醇修依妇家张氏于白塔村。张氏者,兄弟五人,长永培,矫健善斫。顺治六年正月,贼入白塔村。村人奔号鼎沸。在廷提剑出,见永培持大棓迎击贼村口,左右驰突,贼披靡莫敢当。在廷挺剑助永培,大呼曰:“村人速赴马头山,勿忽”!马头山者,村北石戴土山,树木丛杂,村人恃为避贼所也。永培见在廷至,气益壮,且斗且退,至马头山下。贼益众。在廷骂贼曰:“货财尽在村中,逃者皆孑身出,肓贼尚何求乎?”贼怒曰:“吾等被杀伤多矣!不得两人不止。”战益力,两人竟斗死。时贼至仓卒,微两人殊死战,村人无得脱者。贼既杀两人,其党死者相籍,始入村括财物。被掠者数人而已。后有自贼中逸出者,谓贼创甚,相戒“毋犯白塔村,白塔村人不畏死,且无财货,勿徒与角性命。”自是贼果不复至。贼去,村人敛二人尸,相泣曰:“吾属得脱,赖张、李两公以死搏贼之力也”。遂并在廷葬之马头山,封土植树,村人岁时奉祠两人冢。
  李醇修,字静子,在廷子,六岁就傅,九岁从父读外家,值满家洞贼党之乱,父御贼村外,醇修自塾中奔出,父战死。醇修为贼所得,仲兄笃修挺身入贼中赎之以归;既知父遇难,号痛不食,长老慰之曰:“孺子勤读书,庶为先人光,虽绝粒何益亡者?”醇修由是益发奋,年十八食饩,屡试不利。为文清洁,不事塗泽,古文澹远多逸致,凡以志传碑版文字乞醇修者,必详考其行诣,稍不实,即坚谢不能。门人请其故,醇修曰:“吾不能以虚辞谀人也。”性方正,馆于安邱某氏二十余年,或谓其未尝有失言、失色,晚以花木自娱。疾革,谓其子曰:“吾赖汝世父昌死赎还,祇今死不恨,所恨未博一第以振门族,慙负父兄耳。”康熙三十三年(1684)卒,以贡终。著有《静子文集》。
  李延熏,其先世为唐玄宗李隆基。至金代,其先祖由平阳府洪洞县大梅坡村迁居临朐县辛山社李家桑行村。延熏遵父命,致力于学,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中举人,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己丑科进士。中进士后,即被授为湖广重州(元代湖广行省辖今湖北南部、湖南、贵州、广西全省,广东西南一小部,海南全省。重州在今贵州省平塘县与罗甸县之间)推官,掌刑狱;后升云南顺宁府(府治在今云南凤庆县)知府,诰授资政大夫。李延熏系我县至今所知第一位进士。
  李明实,延熏第三子。元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次年(1325年)中乙丑科张益榜进士,历官西安府府尹、礼部右侍郎,诰授资政大夫(元代府尹、侍郎皆为正四品)。
  李师沆,字幼初(1900~1972),北平国立医科大学毕业,曾任国民党元老李烈钧家庭医生。1930年去职返里,在村开设西药铺行医一年。时值韩复榘部乔师剿匪,进入柳山寨村枉杀大批无辜群众42人,伤30人。李师沆自济南访友归来,目睹惨状,痛心疾首,决意为死难群众声冤。他请来外地摄影师,将死者尸体一一拍照,然后具文上告,并据理力争,政府始拨出赈款,对死伤家属表示慰恤,乔师长(乔立志)被革职。事后,李师沆再去南京谋职,1947年,任国民党空军总司令部医务处行政科一级科长,上校军衔,是年底去台湾。但李师沆深感蒋介石政治腐败,决计弃暗投明。1948年,携眷返回成都任成都红十字医院院长。1949年,成都解放时,李师沆投向人民政府,后任某医院院长、医师。1972年病故。
  李同仁,号朐柳,1928年出生,离休教师,潜心研习书法,广涉历代名贴,四体俱能,尤喜作楷,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著有《书法学习概要》。1992年被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临朐站书法辅导教师,计十余年。曾任临朐县政协第一~四届委员、常委,临朐县台属联谊会长、名誉会长。
  李师鹏,1965年9月出生,1983年7月考入山东师范大学生物专业学习,1985年7月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荷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现任荷兰国际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客座研究员。
  李宪昌,1963年8月出生,1981年9月考入青岛医学院,1986年9月考取上海医科大学免疫学研究生,1989年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获免疫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免疫学博士后,199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免疫学博士后,并获该大学优秀博士后奖。1998年后,曾先后任哈佛大学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4年8月回国,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李培松,1965年3月出生,1984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8年毕业,现任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副主任、巡视员。
  建国前,处于乱世的柳山寨村民屡遭涂炭,民不聊生。
  1927年古历6月2日,柳山寨民团负责人刘次符率领民团去辛山剿匪,被土匪击败,匪首张文翰率众尾追,至柳山寨刘家胡同,烧毁民房十数间,击毙妇女刘王氏。
  1929年古历7月30日,土匪头子纪学汤率部至柳山寨烧毁全记丝厂,计房十数间,并打死群众数人。
  1939年古历2月3日,驻瓮石山日军调集兵力百余人,进驻柳山寨村,张品三组织五个连予以包围。当时双方兵力悬殊,但张品三为图保存实力,并未决心予以痛歼,仅有该团九连官兵,曾夜袭至日伪驻处,阵亡一人后返回,致使日伪军盘踞村内达二十多天。日伪军在村内拆民房、杀树木、捕禽畜、焚房屋,搞得乌烟瘴气,街巷狼藉。后日伪军进不能,退不得,乃派兵潜去韩家洼,掳来十五团的书记长韩绍伯家属作为人质,要挟张品三撤军,张指挥所部开一缺口,纵日伪军出,复回瓮石山。据统计,此次日伪军在柳山寨村烧毁民房150余间。是年11月,村民刘成年在村南遭日军枪杀,年仅24岁;60岁的商户老板刘桂田在柳山益兴胡同被日军枪杀;李宝深的40岁妻子被日军刺死于家中。1940年3月,一位看护菜园的赵姓村民,在村西门外被日军刀捅致死。
  抗战胜利后,伪军摇身变为国民党地方武装。国民党临朐县保安大队(大队长赵仲诺)第二、三中队驻扎社境以北的郑家沟、杭山一带,经常南犯柳山寨附近各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柳山区政府驻洋河一带,为保卫人民政府,率领区中队、民兵,随时反击来犯之敌。1947年,经营药铺的村人张洪,将方桌借于区中队在集市上宣传革命道理,被保安队密探窥见,将张洪抓去枪杀于后疃村前河。刘井田之子“苍立”,十四、五岁,患痴呆症。一天,被保安大队刘兴云抓去,问他:“保安队好还是八路好?”,苍立说“八路好!”,当即被砍头。
  村有传统名吃--跌面。制作时,操作者只在一张长大桌面上,把和好的面,用拉、甩、跌等动作,做成又长又细的面条。食时添加清淡调料,味道清新可口。前些年,此业一度中断。1983年,村人唐巨礼在临朐县城辟设跌面饭铺,恢复营业。现此技术传于次子唐树民
  供稿 李同德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