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12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五井镇茹家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19:26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五井镇茹家庄
  茹家庄位于临朐县城西南20公里,五井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处,东临五井石河,西靠嵩山水库西干渠,西南与朱家坡村、常家溜村接壤,北与小石峪村毗邻,东南与马庄隔河相望。仲(济南仲宫)临(朐)公路由村北、村西绕过。聚落长方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1200米,面积1.5平方公里。
  何年立村,无从考证。据清光绪《临朐县志》载,庄西有宋代茹解元墓,据此推断,宋代当有茹姓居住,元朝初年,于姓入居,取名于家庄,后于姓徙。
  王姓于明洪武元年,自山西洪洞县王家庄迁入。马姓洪武初年,亦由洪洞县四牌楼,迁至山左青郡朐邑七甲村,后马伦、马祯、马周、马先迁茹家庄。贺姓于万历年间,由勤学、劝学兄弟自县外迁居临朐,勤学定居黄埠店,劝学定居茹家庄,为县内贺氏两始祖。明朝中叶,房氏由今冶源镇西小章村迁此,薛氏由县内薛家庙子村入居。清乾隆年间,胡氏由镇内东大河徙此,门氏由沂水县黄山铺迁至。汤氏自青州王坟镇赵家崖头迁入。李氏一支于明嘉靖年间,由青州王母宫、李七村迁此。清末,孙氏、鞠氏分别从镇内天井村、五井村移入。村名亦称茹家庄。
  1976年新村规划时,有172户、652人迁至村东1公里处立村,称茹家庄新村,与原村为一行政村。全村有门、马、王、牛、尹、史、刘、汤、安、许、孙、杨、李、吴、宋、张、陈、周、郎、房、胡、郝、赵、宫、神、贺、聂、郭、高、黄、唐、傅、谭、薛、鞠35姓,1670户,6300人,均为汉族,为县内第一大村。有50户、120人信仰基督教。贺、马、王3姓占总人口的50%。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天井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五井区天井社:1930年属第五区大同乡;1944年12月,抗日民主政府将其划归益都县,属嵩右区茹家庄乡;1946年3月划回临朐县,仍属嵩右区茹家庄乡;1952年4月属第五区茹家庄乡;1956年属五井区茹家庄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五井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属五井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后属五井镇。
  1949年,全村814户,3256人;1984年,设32个生产队,有5546人,6580亩耕地;2008年,有1670户,40个村民小组,6300人,5322亩耕地,2500名劳力。
  境内多为淋溶褐土,坡地、陵地、沟地占半数以上。 20世纪70年代整修梯田4000亩,河滩垫地1200亩,修河坝4000米。
  原以种粮为主,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地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重发展果品生产,建起山楂园、苹果园500多亩。1994年开始,常年种植丹参、黄芩、桔梗等1500亩。
  2000年开始,发展规模化养殖。村民胡永章投资60万元,建起鸭苗孵化场。带起大棚养鸭户80多家,建大棚120多个,户均年收入3万元至4万元。全村有养猪50头以上、养鸡千只以上专业户20多家。2002年,建奶牛养殖小区,存栏奶牛120头。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村有翻砂、车床、白铁加工、石料开采、砖瓦、石灰窑、运输等工副业项目,生产的磨面机磨头销往省内外。1973年至1984年,临朐县茹家庄煤矿、五井镇胜利煤矿、镇村联办缸瓦厂相继建成,吸收500多人就业。2007年,村民谭树亮投资300万元,建起“金益农“饲料加工厂。厂区占地4000平方米,现有职工265人,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税金8万元。2008年,村招商引资项目华力制衣有限公司落户,项目投资180万元,安排150多人就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贺刚,1996年创建临朐福光化建有限公司,年产值700余万元,利税40万元。2005年以来,依托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有3家投资百万元以上石料加工厂建成投产。
  全村有商业网点、食品加工点等80多处,民用建筑队6支。有轿车55辆,货车60辆,农用车320辆,拖拉机50台,联合收割机4台,脱粒机30台。
  古有修桥铺路记载。
  明代至1958年前,五井通往沂源、博山大路从村中穿过。明万历年间修建茹家庄南石拱桥(俗称尖尖桥),桥跨度2.65米,高4.5米,宽3.4米,长3.9米。后修建仲临公路时被埋。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重修五井村西南卧龙桥,村人捐钱三十八千二百七十文。
  新桥(俗称驴鞍子桥),位于村东北500米处,修建年代不详,建筑风格与南桥相似,毁于20世纪70年代。
  永胜桥(俗称马家桥),位于村东三元庙西。建于明代,南北走向,一孔石拱,跨度3米,高3.5米,宽4米,长5米,毁于20世纪80年代。
  青龙桥,位于永胜桥西150米处,规模同永胜桥。
  茹家庄桥,位于村西南,属仲临公路桥,始建于1958年,1997年公路拓宽时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村民谭德昌、孙芳庭、胡文英、李秀林、王玉珠、贺元新等人倡议捐资,铺砌村中石板路800余米,并立碑纪念。碑由廪生薛鹏林、千总马廷英等捐建,高世德撰书,碑文曰:“吾村街巷多有崎岖,巽方要衢坎坷犹甚,往来行人举趾苦焉。有谭公德昌等触目关心,首倡义举,鸠工庇材,约众修砌。”碑存一李姓家中。
  20世纪80年代进行新村规划建设,全村设千米长东西大街两条,小巷33条;南北大街3条,小巷12条。1999年后,投资150万元,硬化东西大街1条、南北大街3条、镇村路和生产路4条,计3.2万平方米。
  自古吃水极为困难。逢干旱季节,要到2公里外的隐士井和3公里外的马庄排号取水,有时半夜起身,正午方回。1958年修建水渠,马拉水车汲水,将隐士井水引到村中蓄水池。1964年,拆掉隐士井井壁,截潜流增大水量,使泉水自流村中,《大众日报》以《清水流进茹家庄》为题作了报道。1989年前后,相继打出6眼深机井,4眼大口井。村西嵩山水库西干渠建成后,境内修支渠5条,斗渠3条,基本解决了全村4000亩良田灌溉。1996年,受中德粮援项目资助,家家用上自来水,告别吃水难。
  1976年春节,全村通电,用上电灯。现安装200千伏安 、100千伏安、80千伏安、50千伏安变压器6台。有1400户安装有线电视,入户率95%以上。安装固定电话1015部,有手机2500部,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3000余台。
  1956年设卫生所,配医务人员4名。2008年有卫生室4处,医务人员19名,93%的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959年,县卫生部门在村东白河溜建“麻风村”,收治麻风病患者数十人,1970年并入蒋峪麻风村。
  1981年,在原茹家庄煤矿建立临朐县职工医院,设中、西医门诊及药房、治疗室、透视室、心电图室等,有病床100张,医务人员29名,1986年停办。1987年9月,临朐县卫生学校迁此,开设3年制中专班,1994年迁往临朐县城。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成立文艺宣传队,学唱京剧样板戏,演出吕剧《小姑贤》、《借年》、《李二嫂改嫁》等传统剧目,多次参加县文艺汇演并获奖。1975年,山东省歌舞团来村体验生活,为全县培训文艺骨干50多人,排演大型歌舞《大寨花开春满园》,著名男高音歌唱演员杨松山曾登台献艺。
  1974年,村成立县内第一支农村电影放影队,配置8.75毫米、16厘米放映机和750瓦汽油发电机等设备,年放映120多场次,2003年停业。
  清末设有私塾,民国期间有小学,1952年设完全小学。1970年设联办初中,于1998年并入五井镇初级中学。小学占地面积2000 平方米,有教室45间,教师 23名,在校学生350 人,多时达800余人。
  清光绪年间出廪生薛鹏林,字翰西,号巢云,又号西园。监生胡世美、胡精一、王保清。庠生胡振清、王书元、马明达、胡殿甲。其中王树元为民国初五井区议会议员。
  民国前期,国民革命军将领贺对廷(?—1927),字丹墀,1907年考入临朐官立小学堂,次年转入济南陆军学校,1911年升入陆军中学。辛亥革命爆发,贺对廷积极参与光复烟台,投身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后,被推选为山东省议会议员,未就职,考入保定军官学校,1914年毕业,被分派到陆军第十师见习。1916年初,反袁称帝,与吴大洲等在周村、淄博组建山东护国军,任总参谋长兼第三旅旅长。袁死后,山东护国军改编为新军,对廷任第四团团长,奉命赴曹州剿匪。一年肃清顽匪,曹州民众为其立碑颂德。1919年,率部赴兖州剿匪,攻破悍匪盘踞已久的峄县抱犊崮天险。1926年,率军进入河南,后开赴武昌,被正在北取武昌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部围困,丹墀决定向北伐军献出武昌城。10月10日凌晨3时,他下令打开武昌城中和门与保安门,迎国民革命军入城,为北伐战争作出贡献。武昌献城后,贺部改编为中央第一混成旅,开赴鄂东作战。时北伐军与敌军在曹河两岸已相持半月,唐生智命对廷驰援,他率部趁拂晓大雾弥漫,突然杀入敌军战壕,短兵肉搏,敌军溃败。曹河一仗,贺对廷以英勇善战威震南国,部队扩编为唐生智所辖暂编第四师,他任师长。他率军由湖南北进,到达武穴时,因急于收编桂系罗其疆部,单骑进入罗部谈判,遂遭拘捕,后被杀害。卒年当在40岁上下。
  贺对廷长子贺光宁,系名医;次子贺芳(1906—1977),曾任吴化文部旅长,随吴参加济南起义,后定居南京;三子贺光永,曾任山东大学教授。
  建国以来,考出全日制本科以上大学生185人,获博士学位12人。马洪超,现任农业部青岛动植物检疫研究所副所长。高天杰,曾任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高云政,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任职。贺同宝,供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赵传香(女),供职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马光川,1993年考入南开大学,现任潍坊学院教授。贺志民,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现任济南联合证券公司经理。孙桂英,1983年考入南开大学,现就职于山东省资质认证委员会。薛培元,1991年考入南开大学,现就职于航天部五院,教授。马承恩,现就职于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王义,1999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现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环境专业博士。吴朝刚,1999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为该校博士研究生。李莉(女),山东中药大学博士,现任江苏省扬子江医药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薛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李文朋,长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谭金娟(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胡军章,第二学历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任潍坊市奎文区建设局局长,鞠京福,青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现任青岛市金融工作办公室综合协调处处长。胡玉伟,大庆石油学院硕士,现供职于大庆油田海油三厂。胡婷(女),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石化扬州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李秀娟(女),北京大学硕士,现任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法律服务部经理。
  具有中学高级教师等副高级职称的有:马光波、赵世顺、马光稳、牛继录、胡道法、马光俭、王顺元、王传忠、胡卫平。
  建国后,任职政界、军界处团级以上干部有:贺光佐(1930—1976),曾任北海舰队第二航校副校长,“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致死,后平反。高天祥(1926—2002),曾任空军驻上海某师政治部主任。贺兴光(1925—2007),字文昌,曾任福建省泉州市武装部部长。贺印德,济南军区某部团职干部。薛培政,武警河南某部团职干部。胡体成,曾任大连造船厂、大连一中领导职务。高天福,退休前曾任潍坊市五井煤矿矿长,县焦化厂厂长。王魁元,退休前任潍坊市司法局副局长、潍坊市劳动教养所政委。谭清华,转业前曾在第四军医大学任职(团级),现任职于潍坊市公安局警官培训中心。马宗亮,曾任中共箕子山乡、城关镇党委书记。马宗娟,现任临朐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贺志宝,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会员,山东电影家协会理事,青岛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华仁集团副总裁,青岛凤凰世纪传媒公司董事长,2009年获中国有影响力的十大领军人物称号。薛良玉,1978年参加工作,曾任青州市第八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青州市劳动模范称号。贺兴利,1988年参加工作,现任山东省女子学院副院长。郭宪明,1974年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毕业,现任全军电磁频谱管理中心卫星通信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宋智利,1955年生,字心明,号墨农,中国楹联协会理事,北京妙笔丹青书画院副院长,多件作品参加国内外展出,并被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
  建国后村人多有建树。
  薛秀成(1920—1970),石匠。先后参加水利、交通、国防等20余处工程建设,3次被评为五好水利建设标兵、优秀民工,8次获各种荣誉奖。1970年5月10日,嵩山水库“英雄渡槽”桥墩清基时,坑壁塌方,正在施工的薛秀成以身殉职。7月20 日,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成地、县两级报告团,在全区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薛秀成。临朐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追认他为中共党员。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编发《薛秀成同志英雄事迹》一书,号召学习其献身水利建设事业的可贵精神。《大众日报》以“一锤一钻为革命”刊登其事迹。
  王庆元(1932.7—2000.9),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复员,曾任村团总支部书记、大队长、党支部书记等职,1958年10月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积极分子大会,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李学贤(1927—1984),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5月入党,二等乙级伤残军人,曾荣获集体二等功、个人三等功各1次,复员回村后曾担任党支部书记。
  高天宝(1939—2002),曾长期担任村农田水利建设、村庄规划总施工员,人称“大能人”。1971年5月,设计施工嵩山水库西干渠七支渠渡槽桥,此桥为石拱桥,桥洞长3米,宽4米,高3.5米,桥总高4.7米,长12米。1974年5月,设计建造“幸福桥”,亦为石拱桥,高7米,宽6米,长30米。
  薛秀霜当选临朐县第一至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陈香兰当选为临朐县第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陈连科当选为临朐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贺志同当选为临朐县第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胡德明1984年当选为临朐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三届县政协委员,1958年出席山东省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陈刚当选为中共临朐县第十一、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代表,被评为县劳动模范。李兴帮、马玉庆、王德红(女)分别当选为临朐县第七届、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汤洪太、马桂云、薛良柱、马桂芹、马洪村、马洪振、马光波、杨远花、胡德峰分别当选为中共临朐县第三、四、五、九、十二、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薛良德当选为临朐县第七、八届政协委员、常委,潍坊市第九届政协委员。马光坤、谭树亮当选为临朐县第六、八届政协委员。马联众1994年被评为潍坊市劳动模范。房宪贵被山东省司法厅授予“优秀调解员”,被中共潍坊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被选为中共临朐县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临朐县第十四、十五届人代会代表。薛秀富4次当选为中共临朐县党员代表大会代表,两次当选为临朐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村内新中国成立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薛立和(1943.11)、贺尚德(1944.11)、王风君(1946.5)。
  革命战争年代,9位烈士为国捐躯。抗日战争牺牲的有:贺兴坤(1916—1940),贺兴能(1911—1939),王盈德(1925—1944),李学文(1926—1945)。解放战争牺牲的有:赵升福(1928—1948),马洪金(1922—1948),谭金标(1913—1948),贺孟德(1920—1948),许洪亮(1924—1948)。抗美援朝牺牲的有:胡学章(1928—1952),王风宪(1928—1950),王增科(1916—1950)。
  村中自古不乏节妇烈女,清代立有节孝碑数座。
  据《光绪临朐县志》载,明万历年间,贺纹之妻巩氏,23岁丧夫,矢志不嫁,对婆母孝敬有加,婆母病故,因悲伤过度死于灵前。其墓碑载此事。
  贺魁贞之妻李氏,19岁嫁于贺魁贞,23岁夫亡,矢志守节,孝敬公婆,抚养遗孤。公婆死后尽礼丧葬。其子后来均有成就。
  宋九霄之妻王某,嫁于宋九霄1年有余夫即病故,有色徒欲加强暴,王氏以死抗拒。后经臬台破案,暴徒伏法。即以“舍生取义”四字旌表王氏。
  境内有志公顶(山),海拔563米,相传为志公修道处。据清光绪《临朐县志》载,东晋年间建有 “志公祠”,因年久失修倾废,后村民自发在原址重建。
  村东南有鹁鸽洞,外口宽6米,高10米,内口宽3米,高4.5米,洞内空间宽阔,上部孔穴较多,是鸟类的安乐窝。因鸠属鸽类纷纷至此栖息,故名。
  嵩山水库西干渠14座渡槽之一的“燎原渡槽”即建于村西,渡槽高16米,长149米;5座隧洞之一的“英雄洞”与渡槽相连,洞长288米,宽3.5米,高2.9米。
  村内原有明代古槐5株,现仅保留1株,主干高6米,胸围3米,虽已枯空,仍枝繁叶茂,其他毁于20世纪70年代。
  明代建有庙宇3座。
  龙王庙,位于村南,有南大殿3间,名龙王殿,北殿3间为志公殿,东殿为蚕姑殿,小南殿供奉雷公、风婆塑像。庙门南有山门1座,东北有角门1座,庙内有古松数十株。解放后成为村小学校舍,20世纪80年代遭毁,旧址仅留清光绪十年重修碑记1座。
  普济庵(俗称观音堂),位于村东大街南侧,原为村内标志性建筑。建有南大殿3间,立柱重梁,殿内壁画彩绘,殿前有石台阶7级。北有两层阁楼,高十数米,两端有钟楼连接,底层用条石砌成,上层用青砖垒砌。阁楼底层中间为进庙大门,楼前有石碑数座。1939年至1940年,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司令部曾驻于庵内,解放后村小学与村办公室先后设此。20世纪80年代拆除,现存1916年重修普济庵碑记1座。
  三元庙,位于村东北角,坐北向南,庙内北殿3间,殿前石阶11级,庙门前有两米见方柜子石1块。存有清代重修石碑2幢,一为嘉庆七年重修庙棚碑记,另一座为光绪二年重塑庙宇金像碑记。
  村西原贺氏墓地中有一株古柏,树高8米,胸围1.5米,树干如虬龙盘绕,苍劲挺拔,名黑龙松,树龄约800余年。古柏原本两株,树形相似,此株色黑名黑龙松,另一株皮色稍白称白龙松。白龙松20世纪50年代遭伐。
  茹家庄一带为临朐县较早的抗日根据地。1939年8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和中共鲁中区二地委(鲁沂地委)进驻嵩山、五井一带,一支队司令部即驻村内普济庵中。同月,五井区抗日民主政府在此成立,李仲恭任区长,孙清兰任区委书记。9月,中共临朐县委在此和朱家坡举办数期抗日积极分子培训班(内称党员训练班),200多人受训。1940年3月14日,沂水、蒙阴、临朐、益都四县,在村内召开军政民众团体及抗日名流200余人参加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四县宪政促进会,推选刘建中、曾明远为正副会长;同月,临朐县宪政促进会成立,选举陈竹村为会长。1940年4月28日,临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此成立,冯少伯任县长,同时成立县参议会,选举崔杰千(时任中共临朐县委书记)为参议长,李逸民为副参议长。
  据村东原土地庙石碑记载,清道光九年,地震百日有余,村中房屋大部倒塌。
  民国初年,为抵御土匪,村民捐资绕村修筑围墙2500余米,下部用三合土夯成,上部用土坯垒砌,平均高4米,宽3米,四面各设大门及角门。
  1938年农历腊月三十(除夕),侵占临朐日军进村“扫荡”,打死村民8人。
  1941年至1943年,临朐“无人区”时,全村814户,3256人,多数外出逃荒,村内只剩176户,287人。
  1947年,解放军某部1个班,执行任务住在村民高兰吉家中,因人告密,被国民党军包围,仅1人脱险,其他全部牺牲。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侦查此案,但均无结果。
  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6165部队来村进行国防建设施工近两年,营部设在村中。
  1974年,8名青岛知识青年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来村插队落户,三年后返城。
  1974和1976年,山东益都师范学校73级、75级文史专业师生,分别来村进行开门办学,住在社员家中,开展社会调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历时1个多月。
  20世纪60年代末,推行公墓,集体划出农田,修建公共墓地。1976年推行遗体火化,在村西建“纪念堂”,占地300平方米,2002年迁新址,现为五井镇唯一保留的“纪念堂”。
  摘自临朐县史志办公室编纂的《临朐村镇志略》。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