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16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大峪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19:36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大峪村
  大峪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25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处,东(营)红(花埠)公路西侧。北靠良山,西与下峪村接壤,东与唐立店子、柞家庄子村相邻,南界沂山镇窦家屋子村。
  原由大峪、后窑窝、土前、卢家庄子、坝后、南张家庄子、北平7个自然村组成。其中4个村迁往他处无存。土前明代立村,因处土崖南侧得名。后窑窝清代立村,因处于大峪村北古木炭窑遗址得名。北平清代立村,因地处南张家庄子村北地势平坦而得名。坝后村1970年立村,因处卢家庄子水库主坝西北侧得名。现仅存大峪、卢家庄子、张家庄子3个自然村。
  大峪,因处大山沟中,故名。元末,黄、史、朱、刘、寇姓已居此。清顺治年间(1644~1661),张姓自郝庄迁入。清乾隆年间(1736~1796),周姓自临朐城关西坦迁入。
  卢家庄子,卢姓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自今沂源县璞邱庄徙此立村,以姓得名卢家庄子。
  张家庄子,张姓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今昌乐县白塔镇窝铺村徙此立村,以姓得名张家庄子。1985年改称南张家庄子,后改回张家庄子。
  全村有周、彭、王、李、卢、张、潘、史、刘、邢、尹、姜、寇、孙、吴、郭、高、朱、任、段20姓,共580户,2390人,均为汉族。有4户信奉基督教。(尹氏家族系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办狮子口村尹氏立姓始祖尹般122世孙璋甫公后裔)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仁寿乡大峪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蒋峪区大峪社;1930年属第七区大峪乡;1945年解放后属蒋峪区大峪乡;1952年属第八(蒋峪)区唐立乡;1956年属蒋峪区唐立乡;1958年撤区并乡,属常庄乡;同年9月,属辛寨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辛寨镇。
  全村耕地面积1940亩,以棕壤和棕壤性土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花生、地瓜、中草药。宜林面积1.17万亩。
  1946年7月,大峪进行土地改革,贫苦村民分得土地和农具,翻身做主人。1948年至1949年,为解决缺耕牛和农具的困难,村里组织7个伙工组,开展生产救灾,恢复农业生产。
  1950年,村党支部帮助周立勤等7户农民组成农业互助组,常年坚持生产互助,到1951年底发展到17户。同时,赵永太、彭万胜等人亦组成换工形式的变工组。1952年两组合并,计35户,172人,有478.9亩土地,86名劳力。此为县内最早的农业互助组。
  1952年,中共临朐县委决定,在大峪村互助组基础上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1953年正式成立。原互助组35户中,有33户自愿入社。1953年冬,又办起一个18户的初级社。1955年秋后两社合并,成为县内农业互助合作第一社。
  1955年12月,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热潮中,大峪与唐立店子、黄泉店、柞家庄子、张家庄子、裴家河、卢家庄子等11个初级社合并组成高级农业合作社,名为“金星一社”,共有506户,2225人,属全县最早试办的两处高级社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峪经济体制改革启动。1979年,实行“三包(包地块、管理、产量)一奖(超产奖励)”,开始打破“大锅饭”。1983年,实行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做法是土地承包到户,“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从而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1998年,中共临朐县委派驻工作组,在大峪等村先行试点,开展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为全县延长承包期30年探索路子。
  本着“靠山吃山,吃山治山”的原则,从1953年开始,对1万多亩宜林荒山统一进行规划,着手实施封山造林。组成27人的林业队,常年植树。到1982年,绿化荒山9700亩,其中以刺槐为主的用材林6600亩,以果树为主的经济林650亩,占全村宜林面积的84%,年产果品33.35万公斤,各种树木总值780万元。是年5月6日,中共临朐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大峪村召开会议,授予大峪村“山区建设的一面红旗”光荣称号。自2007年开始,响应临朐县委、县政府打造“齐鲁生态第一县”的号召,按照辛寨镇建设“生态文明镇”的规划,大搞生态林业建设,重点开发包括大峪在内的黑山生态林场。林场原有林地面积1.5万亩,计划新栽3.5万亩,用3年完成。先期工程已投资近2000万元,栽植树木1.7万多亩,存活率达98%。
  从1964年开始,大峪学习大寨14年,整修梯田,兴办水利,取得丰硕成果。到1978年,整平土地900亩,修建小型水库、塘坝17座,配套石渠1000米,建桥涵5座,开辟环山路13公里。1977年,新打深机井3眼(平均深120米),彻底解决灌溉用水。
  1953年3月,中共中央扶持革命根据地建设,拨给临朐县苹果树苗1000株,大峪和北石砬村(沂山镇)各分500株,建起苹果园。县内栽植苹果自此始。
  1975年,大峪村开始引进苹果矮化密植技术,建立乔砧密植园,进行矮化中间砧育苗工作,所育苹果苗于1979年至1980年定植,每亩栽50至100株。1980年,县林业部门在大峪村进行果园管理示范,其经验在全县推广。1987年10月,由大峪等村培育的“龙锦密”苹果,顺利通过由山东省农业厅、林业厅、山东农业大学组织的实地测验和鉴定。
  改革开放后,村内民营企业崛起。先后办起氧化锌、制罐、制砖、门窗、水泥予件、食品厂等民营企业,年产值近亿元。周立平创办的潍坊威尔士食品有限公司,与加拿大威尔士食品公司合作,生产“津君牌”八宝粥、果汁饮料,“岩松牌”杏仁露、花生露、花生牛奶等30多个品种。公司占地总面积3.9万平方米,职工230人,是潍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命名为重合同,守信誉企业,被国际风筝联合会指定为专用食品生产厂家。
  畜牧业以传统畜禽猪、牛、鸭为主。1956年,公社引进细毛羊种,在大峪试点改良,后陆续在全社推广。现全村生猪存栏达3000头。有养鸭大户8户,户年均出栏1万只以上。养殖大户邢曰军养殖奶牛60多头。
  餐饮服务等门类较全。全村有羊肉馆3家,饭店1家,理发店2家,建筑队1支,粮油加工户6家,零售门市部11家。
  全村有汽车84辆,农用车56辆,拖拉机25台,大型收割机2台。
  1976年全村通电,户户用上电灯。现电冰箱入户率达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手机1200部,电脑150台。
  1978年,在村东打机井1眼,建水囤1个,村民全部用上自来水。2007年,县水利局在村西建供水站,次年,全村用上自来水。
  2005年,硬化5米宽连村路15公里,硬化6条主街,总长6.2公里,安装路灯60盏。2008年硬化连村路及村内小巷2公里,同时建沼气池120个。2009年,投资150万元,建设占地63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民国时期,建有学堂。1951年建小学,1972年建联办初中,1987年联中撤销,并入辛寨第二中学。小学占地7000平方米,2004年投资9万元进行校舍改造,有教室、办公室26间,教师15名,教学班5个,少儿班1个,在校生250名。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村中子弟考入大专和本科院校者82名,其中研究生3名。
  彭永辉,曾任嵩山乡乡长,县招商局局长、县交通局局长等职,现任临朐县政府党组成员、中共尧山生态林场工委书记。
  邢岳文,现任中共临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党代表联络办公室主任。2006年被潍坊市委、市政府评为潍坊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周立庆,现为北京卫戌区司令部中校。
  彭永泽,现任山东省法官培训学院人事处处长。
  卢兆德,县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1962年,设医疗所2处,有医务人员2名。现有卫生室5间,医务人员4名。2007年下半年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995年,被评为潍坊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村称号,2007年被确定为潍坊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规范化站点,2008年被省绿化委评为绿化示范村。
  大峪村出过两名省级劳动模范。周立勤(1928.4—1994.2),1952年出席山东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被授予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赵永太(1910—1997),1953年出席山东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被授予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他出生于贫农家庭,194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农救会会长。1953年春任大峪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1956年任大峪高级社党总支部书记,1958年任大峪大队党支部书记。1961年被选为中共临朐县委候补委员,山东省第二届党代会代表。1969年至1978年任临朐县革委会委员,辛寨公社革委会常委,辛寨公社革委会委员,大峪大队党支部书记,并被选为县第七届人大代表。1984年至1987年为县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委员。1975年12月退休,仍继续担任大峪大队党支部书记。1982年因年老体弱,辞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到县城休养。1990年2月,中共临朐县委、县政府授予赵永太优秀创业者荣誉称号。1997年11月因病去世。
  1982年11月3日,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高启云到村调研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1938年春,日军扫荡大峪,烧毁房屋数十间,枪伤数人。是年夏,临朐抗日救亡运动兴起。7月31日,各地代表于超、于杰、冯芝庭、王凤五、高奋、马子英、李逸民、张来宪等革命志士在村内举行会议,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临朐县抗日救亡团。推选冯少伯任书记,于超任秘书,李逸民负责宣传,冯芝庭负责组织,高奋负责交通。
  1943年,村成立民兵小队,队长周存松,指导员周存庆,队员周立国、周存强、王国礼、彭万彩、彭万民等。1944年组织6名民兵参加担架队,到淄博一带运送伤员。
  1945年6月,民兵队配合区中队,在卢家庄子袭击从昌乐到村内的土匪七八人,擒敌1人。后全区干部会上对此事进行表扬,民兵队长周存松在会上发言。
  王凤五,1902年生,先后在潍坊广文中学、潍县中学学习,1937年参加“互济会”,1938年参加夏家台子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副大队长,1944年后曾任农救会长,1947年参加淮海战役支前,任第三野战军第八纵队民工团文书、卫生员,1948年参加解放军地区培训班后,任常庄、龟山子等地小学校长。1994年去世。
  周立国,1925年生。1943年春参加鲁中军区担架队,12月参加村民兵队。1944年,加入临朐县大队,随即参加攻打常庄日伪据点。1946年加入昌临独立团,任四排排长,1947年3月改编为鲁中军区警五团。在临朐境内参加过围剿吉寺埠还乡团、解放临朐等重要战役,还参加过解放潍县、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洞头岛等数十次重要战役战斗。后任浙江军区司令部军务部参谋(大尉军衔)、浙江省机械厅干部教育部主任(处级),现已离休。关心家乡发展,村中修路时捐款1万元。其子周杭军,1958年生,曾任杭州正大青春宝药业集团市场部经理;长女周来温,1946年生,浙江绍兴医学院教授;次女周建虹,1960年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彭玉立,1946年参加昌临独立团,参加过济南、淮海等战役,曾任团后勤处管理员。
  1945年1月,大峪村解放,逃荒者相继回村。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反奸诉苦、减租减息,打土豪、斗恶霸,全村减租粮、息粮750多公斤。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村中30名子弟参加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其中彭万民、吴克成光荣牺牲,3人战斗负伤。
  清光绪《临朐县志》载:“王鸿遇妻卢氏,大峪社人也,鸿遇以贫故远客塞外,数年不归。卢事舅孝养备至,而自餍糟糠,每对食饮,废箸流涕曰:‘远人一饱犹难,吾何心下咽矣!’一日,忽自语:‘远人衣败絮归矣!’急持衣出迎,家人强拽之归,遂不食而死。嗣得鸿遇凶问,果以是日殁塞外。”
  1942年,临朐“无人区”时,全村136户,640人,冻饿而死的43人,有6户卖掉子女7人,村内只剩40户,80人。
  (摘自2012年《临朐村镇志略》,供稿 周存兴。)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