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17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东夏家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19:37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东夏家庄
  东夏家庄曾名夏家庄。位于临朐县城东南14.4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座落于洪山岭西坡,冶伦公路从村北通过。辖夏家庄、韩家庄、于家庄3个自然村。地域属典型丘岭地带,聚落东高西低。村南北各有数条东、西向沟涧相随,东西向较为平坦,依坡势西下。东及东南与刘家庄毗连,北及东北隔冶伦公路与东郝庄、肖家店子、姜家巴窝相邻,南与黄埠岭隔沟相望,西与东盘阳为邻。
  夏氏立村,取名夏家庄。元朝夏氏自今龙岗镇桃花村迁来,清康熙《夏氏碑铭序》记载此支系于“元朝间自桃花迁居盘阳郡东偏之夏家庄”。因有重名村,1985年以方位改称东夏家庄。
  新村规划前,老村中有韩家胡同,村北有韩家林、李家林子,地块有谭家地、苏家地、孙家沟等。1957年拆老屋时曾发现一张宅基地文契,上有中人韩XX、孙XX等。以上情况说明村中曾有其他姓氏存在。自龙岗镇桃花村夏姓迁入后,子孙繁衍旺盛,家道日盛,成为村中大族。1957年李姓由柳山镇石崖咀子迁入,后于、冯、王等姓迁入。
  韩家庄,位于东夏家庄村东0.5公里,韩氏立村。据《韩氏祖茔碑》记载:清道光年间,韩姓一支从本镇康家庄迁来。后王姓从本镇康家庄、熊家庄及沂水县迁来。现村有韩、王2姓,韩姓居多。
  于家庄,清乾隆年间,于姓自柳山镇石崖咀子村迁此立村,故名。位于东夏家庄东0.5公里处,与韩家庄一街之隔。嘉庆年间,于姓衰,辛寨镇汪家沟村于姓迁入。
  明及清宣统二年(1910年)均属仁寿乡郝庄社;1910-1929年属第二区郝庄乡;1941年汉奸在盘阳建据点后,隶属临朐第三区春融乡;1944年属八路军设置的临朐县盘阳区;1952年属第三区盘阳乡;1958年属辛寨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盘阳乡;1993年撤盘阳乡建卧龙镇,属之;2007年9月卧龙镇合并到辛寨镇,属之。1980年冬盘阳大队撤销后,夏家庄、韩家庄、于家庄组为1个行政村庄。
  全村有夏、韩、于、冯、王、李6姓,271户,10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0人,均为汉族。
  村有耕地1049亩,虽地势高低不平,但土层深厚,适于耕作。抗战前人均耕地3亩余,作物以谷子、小麦、大豆为主,实行两年三作,粮食自给有余,是附近较为富裕的村庄。养蚕为主要经济收入,桑园面积达到50多亩,栽植堰边桑3000多棵,亦有少数农户种植黄烟。解放后至农业合作化期间,除养蚕外,黄烟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高峰时达到100多亩。粮食作物逐步改为一年两作,以小麦、玉米为主。当时说的三黄(黄丝、黄烟、金皇后玉米)成为临朐的名牌产品。近年来,大力搞好土地整理,发展苹果等果树,种植面积达120多亩。现在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桑园、果树、黄烟已无种植户。
  养殖业以奶牛、生猪为主。养猪大户6户,年户均出栏300头,纯收入5-6万元。
  工商服务业商店、餐饮、维修为主。有商店3家、饭店1家、维修部2家、面粉加工1家、水泥预件厂1家。村西北、东南有土窑两座,以作物桔杆为燃料,烧制青砖,只在秋后农闲时经营。现尚有一座,年产值180余万元,季节雇用工70-80余人,解决了周围村庄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全村有通潍坊客车3辆,通辛山客车3辆,家用小汽车10余辆,拖拉机等25辆,大型收割机2台。
  2002年,村在小河沟、于家庄水库上游打井两眼,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现村民吃水改为县水利管网自来水。
  1978年,全村通电,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农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以上。
  1975年,盘阳大队在夏家庄东南修建夏家庄水库,容水量70万立方,水源充足,即使大旱之年也有灌溉之利。受益村有夏家庄、韩家庄、于家庄、刘家庄、黄埠岭等周边村庄。韩、于两村离水库较远,地势又高,灌溉不便,2006年群众集资铺设管道,将水调至村北岭,然后分流灌溉,粮食产量大增。
  村西有一条小河自东南绕来,弯弯曲曲向西流淌,群众到东盘阳仅1公里的路程,要过小河7遍,十分不便,当地群众称之谓“七沟子河”。1957年宝泉高级农业合作社期间,改河筑路,修起了一条通东盘阳的大路,“七沟子河”的名称随之消失。
  1985年,开始新村规划建设。填平旧村北沟,规划出贯通全村东西南北十字交叉的两条主街,东西街宽16米,南北街宽10米,西连东盘阳,北接冶伦公路。三条南北次街,宽7米。在街侧东西向,随地势统一比降建房,建房标准一致。于家庄西迁于韩家庄北侧,规划与夏家庄同,随地势略差异。现在3个村庄户户住上整齐美观、宽敞舒适的房舍,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2004年,开始硬化村内街道及连村路。至2006年,政府帮扶17万元,市国土局扶持15.5万元,村民及在外工作人员捐款11万元,硬化了村内街道及东连刘家庄,南接黄埠岭,北通冶伦公路的连村路,结束了雨天道路泥泞难行的历史。
  村重视教育,原有私塾。民国前期废私塾立学堂,在村西建立小学1处,有教室2间,办公室1间,能容学生40人,宽敞明亮,学习、办公用具一应俱全。学校设两名义务管理员,初为夏振南、夏振明,后为夏振祥,负责聘请教师、经费筹措、房舍修缮、用具添置等具体事宜。教师由学生轮流管饭,家庭困难者及外村生免。按年级差别负担教师工资,每年两次缴纳书费,学杂费由茔地地租支出,学生无其他负担。学生除来自东夏家庄外,韩家庄、于家庄、黄埠岭等村的青少年皆来就读。1936年学校转为公办,县政府发放教师工资,学杂费仍由村筹。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频繁扫荡,群众生活日益困难,学校仍断续开办,就学人数20余人,直至“无人区”时停办。1945年盘阳解放。1946年,因原来校舍已坍塌,借用民房开办小学,1947年政局恶化停办。1949年仍借用民房开办,1951年转为公办,就读学生20余人。
  1952年夏家庄、刘家庄、韩家庄、于家庄在原于家庄西建联办小学,名为于家庄小学。1962年,因学校距夏家庄、刘家庄2村较远,学校迁散。夏家庄小学迁回后暂借生产队烤烟屋做教室。1964年在村东建砖瓦教室4间,办公室2间,教师5人,学生110余人。1986年校舍改建,在村南建教室6间,办公室3间,学校迁此,有学生140余人,教师8人。2001年学校并入刘家庄小学。
  1964年,村设卫生员1名。1969年,村设卫生室,卫生员2名。现村设卫生室2处,医生4名,村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
  恢复高考后,为鼓励学生学习,从1981年起,东夏家庄每考上一名大、中专生,由村奖励200元,班级考试优秀者教师亦有奖励,师生皆奋发上进。后因大学生增多,村内负担困难而终止。今全村有大本生29人,博士生3人。于文修,博士,就读于兰州大学;夏伟,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供职于青岛市立医院;夏栋,博士,就读于武汉海军工程大学。
  解放后至今,有16人参加教育工作。中学高级教师有夏克武、夏效新;高中教师夏克光退休后,应聘在县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工作,被评为潍坊市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地方工作中,村人多有作为。
  夏汝沼,字灵文,1924年生,1945年5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文书、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空军干部部长等职。参加过著名的莱芜、济南、孟良崮、开封、渡江、上海等战役,并两次参加抗美援越,三次负伤,多次立功授奖。1984年离休,定居上海。
  夏汝信,字百友,1927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方工作,坚持边沿地区斗争,成绩显著。1949年随军渡江南下,开展地方工作。后为浙江省湖州市市长、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厅级),离休后,定居湖州。2007年1月病故。
  夏克伦,1934年生,大专文化。1955年从事教育工作,后调县委组织部工作,曾任五井镇党委书记、县税务局局长,现退休。酷爱书法,曾任县书法协会副主席,现为省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其书法作品端庄俊秀,笔力遒劲,多次参加书法展并获奖,其中两次国家金奖,两次国家银奖,一次德艺双馨金奖。
  夏传会,支前民工,1916年12月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参加革命,1946年在冶源一带支前工程中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1928年,夏家庄村被土匪绑架5人,用数百银币赎回。1929年全村修筑土质围墙,高3米左右。建东、西、南、北、东北5个大门进出。在大门及重要处,用木棒木板,搭上防守架,上有土枪、土炮。有警报时敲钟为令,人们登架防守。
  1930年古历六月初六,西来一股匪徒,从村北大路东行。村民闻警,齐登防守架防御。匪徒高声喊“别开枪,借路走”。民众抗匪心切,哪里肯听,开枪阻击,打伤匪徒1名。恼羞成怒的匪徒们从村东围拢过来,连发几阵排枪,密集的子弹嗖嗖射向村内。匪徒用的是五发钢枪,村民用土枪土炮,怎能抵挡得住,青壮年一齐向村西南跑去。匪徒进村打死1人,伤1人。他们停留不久,没有抢掠,点燃了几个柴堆和几间房屋(未烧毁),将妇女们赶至东门外一字形横列,挡护他们东去了。掳去几名男子,经筛选,陆续放回,只留一人用钱赎回。事后得知,这股匪徒是被北伐军打败的北洋军散兵,受匪徒拉拢,去高崖一带,投奔外号叫“四大个”的土匪头目的,并无意进犯夏家庄。
  供稿 夏克光夏克武
  说明:村志资料节选自2012年《临朐村镇志略》,因掌握资料有限,加之村庄多,求证、考证难度大,错、漏在所难免,请读者见谅。如发现问题,可与村中供稿者联系沟通。特此说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