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18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中白沙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19:41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中白沙村
  中白沙村位于临朐县城南20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处,冶源水库上游东南岸。东临东白沙村,西连西白沙村,东北与西官庄、南流两村接壤,西北与南姬家河村毗邻。发源于三山峪的白沙河从村前流过。聚落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
  北宋末年,井姓立村,因临白沙河,每年夏季,河水暴发,河床白沙一片,初名小白沙、井家白沙。东白沙(顾家白沙)、西白沙(吕家白沙)立村后,以方位称中白沙。由中白沙(下庄)、中白沙南岭(黄泥泉子)、中白沙北岭3个自然村组成。井姓立村后,彭姓由三山峪村迁入。经世代繁衍,井、彭两姓为村内大族。明末,马姓由朱位迁入。清朝初年,青州衡王府朱姓后裔入居。清末,董姓由九山麻坞迁入。
  黄泥泉子村,清道光十二年(1832)陈姓自西白沙迁居立村,因村傍一泉,发源于黄泥土层,得名黄泥泉子。1987年因吃水困难,交通不便,由原址迁入中白沙南岭。
  中白沙南岭村,清咸丰年间,陈姓自中白沙析居立村,因处村南岭上,故名。
  中白沙北岭,1958年修建冶源水库时,吕、陈、张、李等姓自今西白沙迁居此处,因处村北岭上,故名。
  全村有井、彭、马、王、张、吕、冯、董、倪、魏、李、朱、陈、赵、林、瞿、尹、孙18姓,615户,2207人,均为汉族。有5户信奉基督教。(尹氏家族系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办狮子口村尹氏立姓始祖尹般122世孙璋甫公后裔)
  明至清光绪十年(1884),属临朐县孝慈乡孙庄社;光绪十年至宣统二年(1910),属孝慈乡龙门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蒋峪区龙门社;1930年属第七区龙阳乡;1944年属南流区梨园乡;1952年属第四(南流)区梨园乡;1956年属南流区梨园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南流乡;同年9月,属南流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南流公社撤销,属辛寨人民公社;1962年成立杨家河人民公社,属之;1984年社改乡(镇),属杨家河乡;2001年杨家河乡并入辛寨镇,属之。
  清末,村四周有围墙,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大门,村前有藕湾数亩,村外东、南、西有苇园70亩,竹园10亩,村东门以南清泉喷涌,自成小溪,经西门流出。村中有“菩萨庙”和“关爷庙”各一座,清末香火盛行。东门至西门大街上,养蚕季节每天早上有桑市,为蚕农调剂余缺。
  全村耕地1224亩,其中山地、岭地占55%,分北岭和南岭,俗称东南崖、石岭子、消息沟、小黄山、铲头翁子、红门、北岭后坡、松树岭、后圈子、长长地、长岭、鸭兰子山、山神庙子等地。荒山面积900多亩。原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谷子、玉米、小麦、大豆、地瓜、绿豆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重发展果品生产,建起山楂园、苹果园、葡萄园共计500多亩,栽种各类果树5万株。因地制宜种植中草药,有丹参、桔梗、黄芩等,亩均收入2000元左右。
  家庭传统养殖主要是猪、羊、鸡、鸭,零星分散不成规模。90年代后,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2000年,存养母猪300头,肉鸡3万多只。2005年以来,发展养鸭大户100多户,每年养鸭6至8茬,每户年纯收入2万元至3万元。
  村人经济意识强。工商服务业以小商品专卖、饭店、建筑、运输、农产品加工、农田耕播、农机具维修为主,从业者60多户。
  1980年,村建砖厂1座,后相继建成机械厂、化工厂、石子厂、木板厂、石灰窑场、尿醛树脂厂、地毯厂,盛极一时。1990年,为解决果品销售难问题,新建冷风库1座,能储存鲜果30万公斤。当时号称“八厂一库”,能安排数百名劳动力就业。
  近年来,全村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张红福等创办生产消毒剂等产品的化工厂,彭士亮创办富源食品厂,陈京堂创办鹅肥肝加工厂,吕传安创办标准件加工厂。现全村企业达到9家,村民储蓄居全镇前列。
  吕传春在村内第一个购买轿车。全村现有轿车30辆,面包车20辆,农用车30多辆,拖拉机20多台,脱粒机、粉碎机12台,花生榨油机3台,小型建筑队4支,从业人员100多人。
  1980年,全村通电,户户用上电灯。随着经济发展,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农户,电视机、电话及手机入户率100%,冰箱、洗衣机入户率8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95%以上,电脑达50台。
  1949年建国前,村民吃地表水、浅井水。1970年后,村民在院内打井,手压取水。2008年始,全村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1984年,开始新村规划,统一房屋标准,整修街道,安装路灯。现街道整齐,房屋宽敞明亮,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2005年,投资15万元,硬化中白沙至姬家河连村路1000米。
  1984年,新建集市,农历每月一、六为贸易日。1984年,辛(寨)石(家河)公路通车,白沙河修筑四孔石拱桥。现有潍坊至石家河班车两班,临朐至石家河班车每半小时一趟,出行方便。
  1958年,国务院批准修建冶源水库,1959年全村移民60户,迁居吉林省洮安县。1966年,有14户迁至本县杨善、营子等地,其余各户迁至村后高地。
  20世纪60年代初,修塘坝2座,库容量10万立方米,整修大寨田400亩。70年代至90年代,改造河道1000米,全部石砌护坡,垫地200亩。至1998年,共打井12眼,修一级、二级扬水站5处,修大口井1眼、水渠2000多米,铺设管道500米,总灌溉面积800多亩。
  2006年,国家出台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时全村2167人,从2006年6月30日始,全部享受库区移民后期补贴,每人每年补贴600元,连续补贴20年。
  1995年村组织帮贫扶困互助,形成“两组一队”,即互助组、帮贫组、劳动服务队,至今仍在村内与周边村庄从事劳动服务,“两组一队”多由青壮年妇女组成,负责翻地、收割、播种、田间管理和果品采摘等农活。
  村民朱秀英,每年春、夏、秋农忙季节,都牵头组织村中闲散劳力到邻村打工,为村民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
  村高度重精神文明建设。1991年开始,开展文明户创评活动,将勤劳致富、发展经济、文明守法、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履行义务等十几项内容融于一体,制定《文明户创评考核标准》三章三十一条,打印下发到户,建立村民荣辱档案,年终通过自评、组评、村评,对80%以上的文明户进行表彰奖励,倡树健康向上、文明守法社会风尚。村成立养老敬老协会,并投资12万元建起敬老院,尊老敬老蔚成风气。 1996年投资8万元建文明街10条,1998年投资3万元兴建“村民活动中心”,是年4月该村为“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会议”提供现场并作典型发言,县委号召全县“北学李家庄、南学中白沙”。1993年至1997年,连续被评为县级文明村,1999年被潍坊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安全村,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1998至2003年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200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440元。1998年6月,潍坊市委书记曹学成到中白沙村指导工作时,对该村的两个文明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清末,村设私塾。1942年至1948年有初级小学,学生20多人,教师1人,一至四年级复式教学。解放后学校人数倍增,1958年共产主义小学设在村内,周边十几个村学生在此就读。时有教学班12个,教师14人,半年后解散各自回村。1964年教学班6个,学生185人,教师8人。1969年小学“带帽”建联中,教室19间,学生256人,教师12人,1972年联中迁至东岭。南北两岭各有教学点1处,教师1人。1986年,新建小学,占地12亩,教学班8个,学生325人。2003年,白沙联中合并到辛寨中心初中,白沙小学和邻近8个村小学迁至联中校址,成为中白沙学区小学,现有教师18人,占地25亩。
  村学有所成者众。村民朱太祁两个儿子都是硕士生,两个儿媳分别是博士生、硕士生,吕传春一子一女,均为硕士生,现全村硕士生16人。
  李迎春,现任潍坊市计生协会副主任。朱法祁,任职于解放军南京军区后勤部,正师级。朱茂祁,曾任宁波海军某部团长,已离休。吕学兰,曾任安徽蚌埠军分区政委,安徽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大校军衔。吕廷增,中华人民共和国蓬莱海事处副处长。王佰彦,云南省财政厅副处长。马孝亮,曾在临沂市交警支队工作,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数篇。吕学奇,曾任济南机床一厂厂长兼书记。
  王吉臣,现任临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系中国书协会员、潍坊市书协理事、临朐县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首届草书大展、全国千人千作展、“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赛、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大展、“杏花村”杯全国第二届电视书法大奖赛等各级书法展览。
  1964年,设卫生室,配医务人员1人,相继培训医务人员3名。现有医生4人,全村100%的农户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陈光信,1966年完小毕业后,自学中医,并考取中医资格证书,现经营中药铺1处,县内外多有前往就医者。
  2008年,建成中白沙社区服务中心,建起文化大院、体育场等,配备各种文体设施,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各种健身器材。
  村内有演唱周姑戏的传统,1949年建国前演出较盛,剧目30余块,其中,《张郎休妻》等剧目的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后,编排现代剧目,配合当时形势演出。50年代初,县文化局到中白沙整理挖掘地方戏曲文化——周姑戏、跑马灯资料。十年动乱期间停演。周姑戏子弟班演员冯奎虽系文盲,但能背诵60出戏的台词,1954年出席昌潍地区文艺代表会。1978年改革开放后,老艺人井西安、王兴友、倪丰春的弟子张文秀、彭玉宝、朱玉占等人为不使周姑戏在中白沙失传,培养一批年轻学员。2008年冬,老艺人倪少文、井如乾又培养新学员10名,于春节等节日组织演出。
  革命战争年代,村人积极参军参战,为全国解放事业做出贡献。1946年,村民马云瑞送子马孝良参加解放军,1948年在解放莱芜的战役中光荣牺牲,时年20岁,革命烈士。王永禄在济南战役中负伤,评为特等残废军人。冯学仁为二级甲等残废军人。张化荣为三级甲等残废军人。
  村南山上有龙王庙,明、清两代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时被毁。2007年重建,并增修关帝庙、菩萨庙,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十月十五香火日。
  村西原有高3米的节孝碑,系彭氏所立,刻有“德顺操祯”四字,1966年“破四旧”时被毁。
  1963年夏,因一场特大暴雨,洪水从东门冲入,从西门冲出,藕湾、苇园被淹80%以上。第二年,党支部书记彭寿苓带领村民奋战两个多月,修建围村大堤,把河改回原河道,减少洪水危害。
  (摘自2012年《临朐村镇志略》)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2楼] 发表于:2018-12-18 20:12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中白沙村
  中白沙村位于临朐县城南20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处,冶源水库上游东南岸。东临东白沙村,西连西白沙村,东北与西官庄、南流两村接壤,西北与南姬家河村毗邻。发源于三山峪的白沙河从村前流过。聚落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
  北宋末年,井姓立村,因临白沙河,每年夏季,河水暴发,河床白沙一片,初名小白沙、井家白沙。东白沙(顾家白沙)、西白沙(吕家白沙)立村后,以方位称中白沙。由中白沙(下庄)、中白沙南岭(黄泥泉子)、中白沙北岭3个自然村组成。井姓立村后,彭姓由三山峪村迁入。经世代繁衍,井、彭两姓为村内大族。明末,马姓由朱位迁入。清朝初年,青州衡王府朱姓后裔入居。清末,董姓由九山麻坞迁入。
  黄泥泉子村,清道光十二年(1832)陈姓自西白沙迁居立村,因村傍一泉,发源于黄泥土层,得名黄泥泉子。1987年因吃水困难,交通不便,由原址迁入中白沙南岭。
  中白沙南岭村,清咸丰年间,陈姓自中白沙析居立村,因处村南岭上,故名。
  中白沙北岭,1958年修建冶源水库时,吕、陈、张、李等姓自今西白沙迁居此处,因处村北岭上,故名。
  全村有井、彭、马、王、张、吕、冯、董、倪、魏、李、朱、陈、赵、林、瞿、尹、孙18姓,615户,2207人,均为汉族。有5户信奉基督教。(尹氏家族系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办狮子口村尹氏立姓始祖尹般122世孙璋甫公后裔)
  明至清光绪十年(1884),属临朐县孝慈乡孙庄社;光绪十年至宣统二年(1910),属孝慈乡龙门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蒋峪区龙门社;1930年属第七区龙阳乡;1944年属南流区梨园乡;1952年属第四(南流)区梨园乡;1956年属南流区梨园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南流乡;同年9月,属南流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南流公社撤销,属辛寨人民公社;1962年成立杨家河人民公社,属之;1984年社改乡(镇),属杨家河乡;2001年杨家河乡并入辛寨镇,属之。
  清末,村四周有围墙,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大门,村前有藕湾数亩,村外东、南、西有苇园70亩,竹园10亩,村东门以南清泉喷涌,自成小溪,经西门流出。村中有“菩萨庙”和“关爷庙”各一座,清末香火盛行。东门至西门大街上,养蚕季节每天早上有桑市,为蚕农调剂余缺。
  全村耕地1224亩,其中山地、岭地占55%,分北岭和南岭,俗称东南崖、石岭子、消息沟、小黄山、铲头翁子、红门、北岭后坡、松树岭、后圈子、长长地、长岭、鸭兰子山、山神庙子等地。荒山面积900多亩。原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谷子、玉米、小麦、大豆、地瓜、绿豆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重发展果品生产,建起山楂园、苹果园、葡萄园共计500多亩,栽种各类果树5万株。因地制宜种植中草药,有丹参、桔梗、黄芩等,亩均收入2000元左右。
  家庭传统养殖主要是猪、羊、鸡、鸭,零星分散不成规模。90年代后,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2000年,存养母猪300头,肉鸡3万多只。2005年以来,发展养鸭大户100多户,每年养鸭6至8茬,每户年纯收入2万元至3万元。
  村人经济意识强。工商服务业以小商品专卖、饭店、建筑、运输、农产品加工、农田耕播、农机具维修为主,从业者60多户。
  1980年,村建砖厂1座,后相继建成机械厂、化工厂、石子厂、木板厂、石灰窑场、尿醛树脂厂、地毯厂,盛极一时。1990年,为解决果品销售难问题,新建冷风库1座,能储存鲜果30万公斤。当时号称“八厂一库”,能安排数百名劳动力就业。
  近年来,全村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张红福等创办生产消毒剂等产品的化工厂,彭士亮创办富源食品厂,陈京堂创办鹅肥肝加工厂,吕传安创办标准件加工厂。现全村企业达到9家,村民储蓄居全镇前列。
  吕传春在村内第一个购买轿车。全村现有轿车30辆,面包车20辆,农用车30多辆,拖拉机20多台,脱粒机、粉碎机12台,花生榨油机3台,小型建筑队4支,从业人员100多人。
  1980年,全村通电,户户用上电灯。随着经济发展,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农户,电视机、电话及手机入户率100%,冰箱、洗衣机入户率8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95%以上,电脑达50台。
  1949年建国前,村民吃地表水、浅井水。1970年后,村民在院内打井,手压取水。2008年始,全村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1984年,开始新村规划,统一房屋标准,整修街道,安装路灯。现街道整齐,房屋宽敞明亮,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2005年,投资15万元,硬化中白沙至姬家河连村路1000米。
  1984年,新建集市,农历每月一、六为贸易日。1984年,辛(寨)石(家河)公路通车,白沙河修筑四孔石拱桥。现有潍坊至石家河班车两班,临朐至石家河班车每半小时一趟,出行方便。
  1958年,国务院批准修建冶源水库,1959年全村移民60户,迁居吉林省洮安县。1966年,有14户迁至本县杨善、营子等地,其余各户迁至村后高地。
  20世纪60年代初,修塘坝2座,库容量10万立方米,整修大寨田400亩。70年代至90年代,改造河道1000米,全部石砌护坡,垫地200亩。至1998年,共打井12眼,修一级、二级扬水站5处,修大口井1眼、水渠2000多米,铺设管道500米,总灌溉面积800多亩。
  2006年,国家出台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时全村2167人,从2006年6月30日始,全部享受库区移民后期补贴,每人每年补贴600元,连续补贴20年。
  1995年村组织帮贫扶困互助,形成“两组一队”,即互助组、帮贫组、劳动服务队,至今仍在村内与周边村庄从事劳动服务,“两组一队”多由青壮年妇女组成,负责翻地、收割、播种、田间管理和果品采摘等农活。
  村民朱秀英,每年春、夏、秋农忙季节,都牵头组织村中闲散劳力到邻村打工,为村民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
  村高度重精神文明建设。1991年开始,开展文明户创评活动,将勤劳致富、发展经济、文明守法、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履行义务等十几项内容融于一体,制定《文明户创评考核标准》三章三十一条,打印下发到户,建立村民荣辱档案,年终通过自评、组评、村评,对80%以上的文明户进行表彰奖励,倡树健康向上、文明守法社会风尚。村成立养老敬老协会,并投资12万元建起敬老院,尊老敬老蔚成风气。 1996年投资8万元建文明街10条,1998年投资3万元兴建“村民活动中心”,是年4月该村为“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会议”提供现场并作典型发言,县委号召全县“北学李家庄、南学中白沙”。1993年至1997年,连续被评为县级文明村,1999年被潍坊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安全村,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1998至2003年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200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440元。1998年6月,潍坊市委书记曹学成到中白沙村指导工作时,对该村的两个文明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清末,村设私塾。1942年至1948年有初级小学,学生20多人,教师1人,一至四年级复式教学。解放后学校人数倍增,1958年共产主义小学设在村内,周边十几个村学生在此就读。时有教学班12个,教师14人,半年后解散各自回村。1964年教学班6个,学生185人,教师8人。1969年小学“带帽”建联中,教室19间,学生256人,教师12人,1972年联中迁至东岭。南北两岭各有教学点1处,教师1人。1986年,新建小学,占地12亩,教学班8个,学生325人。2003年,白沙联中合并到辛寨中心初中,白沙小学和邻近8个村小学迁至联中校址,成为中白沙学区小学,现有教师18人,占地25亩。
  村学有所成者众。村民朱太祁两个儿子都是硕士生,两个儿媳分别是博士生、硕士生,吕传春一子一女,均为硕士生,现全村硕士生16人。
  李迎春,现任潍坊市计生协会副主任。朱法祁,任职于解放军南京军区后勤部,正师级。朱茂祁,曾任宁波海军某部团长,已离休。吕学兰,曾任安徽蚌埠军分区政委,安徽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大校军衔。吕廷增,中华人民共和国蓬莱海事处副处长。王佰彦,云南省财政厅副处长。马孝亮,曾在临沂市交警支队工作,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数篇。吕学奇,曾任济南机床一厂厂长兼书记。
  王吉臣,现任临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系中国书协会员、潍坊市书协理事、临朐县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首届草书大展、全国千人千作展、“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赛、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大展、“杏花村”杯全国第二届电视书法大奖赛等各级书法展览。
  1964年,设卫生室,配医务人员1人,相继培训医务人员3名。现有医生4人,全村100%的农户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陈光信,1966年完小毕业后,自学中医,并考取中医资格证书,现经营中药铺1处,县内外多有前往就医者。
  2008年,建成中白沙社区服务中心,建起文化大院、体育场等,配备各种文体设施,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各种健身器材。
  村内有演唱周姑戏的传统,1949年建国前演出较盛,剧目30余块,其中,《张郎休妻》等剧目的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后,编排现代剧目,配合当时形势演出。50年代初,县文化局到中白沙整理挖掘地方戏曲文化——周姑戏、跑马灯资料。十年动乱期间停演。周姑戏子弟班演员冯奎虽系文盲,但能背诵60出戏的台词,1954年出席昌潍地区文艺代表会。1978年改革开放后,老艺人井西安、王兴友、倪丰春的弟子张文秀、彭玉宝、朱玉占等人为不使周姑戏在中白沙失传,培养一批年轻学员。2008年冬,老艺人倪少文、井如乾又培养新学员10名,于春节等节日组织演出。
  革命战争年代,村人积极参军参战,为全国解放事业做出贡献。1946年,村民马云瑞送子马孝良参加解放军,1948年在解放莱芜的战役中光荣牺牲,时年20岁,革命烈士。王永禄在济南战役中负伤,评为特等残废军人。冯学仁为二级甲等残废军人。张化荣为三级甲等残废军人。
  村南山上有龙王庙,明、清两代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时被毁。2007年重建,并增修关帝庙、菩萨庙,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十月十五香火日。
  村西原有高3米的节孝碑,系彭氏所立,刻有“德顺操祯”四字,1966年“破四旧”时被毁。
  1963年夏,因一场特大暴雨,洪水从东门冲入,从西门冲出,藕湾、苇园被淹80%以上。第二年,党支部书记彭寿苓带领村民奋战两个多月,修建围村大堤,把河改回原河道,减少洪水危害。
  (摘自2012年《临朐村镇志略》)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