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23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老崖崮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19:52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老崖崮村
  老崖崮红丝石、红丝砚久负盛名。此石产于村北壮山,俗称长山子。
  老崖崮村位于临朐县城南15公里、冶源镇政府驻地西1.2公里处。东连迟家庄,西邻栗沟村、石湾崖村、葛拉村,东南界宫家坡村,西北与井头村接壤。冶(源)、平(安峪)公路横穿村中,东距冶源西环路200米,交通便利。
  考古发现,村境内有多处古人类遗址,即4万至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遗址、8000至1.8万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汉至元代的居民点。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苗姓自山西省大同市迁入,与殷姓、明姓等土著居民共同立村。因村西小龙门石崖上有洞窟,得名老崖窟,亦名老崖谷,又因村边虎头山山顶平兀,清代改称老崖崮至今。因历史上以缺水村闻名,又有“老崖枯”和“老牛哭”之称。
  1932年,村内多达42姓,因战乱,到1945年当地解放前夕,仅剩12姓,后陆续有迁入者。到2008年,计有33姓,按姓氏笔画排列为丁、于、马、王、尹、冯、卢、申、任、刘、孙、宋、张、李、沈、吴、苏、杨、苗、陈、祝、赵、郎、聂、常、郭、梅、韩、董、傅、蒋、潘、薛,共485户,1781人,其中梅姓人口最多。全村除1名土家族和1名布朗族女性外,均为汉族。(尹氏家族系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办狮子口村尹氏立姓始祖尹般122世孙璋甫公后裔)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冶源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冶源区冶源社;1930年,属第四区冶源镇;1945年6月解放后,属纸坊区冶源镇;1952年,属第二(冶源)区海浮乡;1956年,属冶源区海浮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冶源乡;9月,属冶源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后,属冶源镇。
  村处凤趾河流域中游,境域面积5838亩,耕地面积1968亩。土壤多为褐土和淋溶褐土。20世纪60年代前,农作物以谷子、高粱、大豆为主,玉米、小麦、黄烟为辅;之后,以小麦、玉米、黄烟为主,谷子、高粱、大豆等杂粮为辅。2008年,粮食亩产900公斤,总产147.6万公斤,分别是1956年的4.17倍和6.05倍。清代及民国前期,桑树遍野,户户养蚕。20世纪60年代后,黄烟面积速增,1990年,达到1000亩,单产188公斤,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1985年至1991年,英国乐富门公司、美国环球公司,先后在此建立优质烟生产基地。20世纪末,果园面积增加,今有苹果园142亩,葡萄园23亩,2008年,产果品48.3万公斤。20世纪90年代后,养殖业兴起。建起肉鸭养殖大棚32个,年出售16万只;有生猪饲养大户8家,2008年,存栏能繁母猪108头,出栏肥猪1030头,出售仔猪2580头。
  老崖崮红丝石、红丝砚久负盛名。此石产于村北壮山,俗称长山子。
  老崖崮村兴办工商业历史悠久。民国初,苏登云创办的丝厂,规模列县内第六,在上海设有丝行。另有苏家油坊、薛家粉坊、酿酒作坊等。1936年,鼎盛期,全村工商从业人员180多名。1938年,日军侵占冶源后工商业倒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办起小型缫丝厂、棉花加工厂各1处,用工30余人,1953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下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纷纷投资兴办民营企业。到2008年,先后有梅君堂、梅云堂、梅海山等10家,建起瓶盖加工厂。梅生堂、薛良华、薛良东,分别办起饲料或食品加工厂。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临朐吉祥石料、中兴鸭业、三江鸭业、金玉食品、鑫誉食品、海之润食品等外来企业落户。梅生堂的饲料加工厂,与北京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合作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取得科技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和山东省畜牧局颁发的产品批准文号。
  民营企业的发展,拓宽了村民就业和增收渠道。2008年,全村1290名劳力,有474人在当地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文化产业或外出务工。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853元。
  2005年,政府按每亩13元发给种粮补贴,全村获得17475.9元;2006年,每亩补贴增加到13.5元;2007年,增加到14元,并按每亩65.2元发给农资综合补贴,两项补贴全村获得132305.9元;2008年,每亩农资综合补贴增加到69.97元,全村获得种粮直补和综合补贴135794.92元,人均76.24元。
  2006年,国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60%。2008年村民参合率达100%。
  低收入家庭和困难户,村委每年给予补助。1982年至2006年,对24户27人,每年发救济金556元、面粉66.5公斤。五保户由镇敬老院集体供养。村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由2006年前的480元,上调至640元。2007年,对24名困难村民,发放救济款13125元;2008年,对43名困难村民,发放救济款23515元。另有面粉、衣被等物资救济。
  自20世纪90年代始,汽车进入家庭,2008年达到57辆。2001年以来,太阳能、空调、电脑进入百姓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965年始,大规模治理坡耕地。至1978年,整地960亩,皆为方田、畦田。1974年冬至次年春、1977年春,分别改河垫地50亩、30亩。1989年至1991年,根据冶源镇政府统一安排,治理南山、西山、长山子(壮山),沿等高线砌筑水平梯田数百亩。
  古有老井1眼,开凿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供人畜饮水,鲜有干涸。1958年,开始兴修水利,当年修成蓄水数千立方米水池,自流灌溉下游农田。1965年,修两条引水渠道,引凤趾水和海浮山扬水站水灌溉农田。1973年,嵩山水库东干渠修至村南山,全村农田受益。1969年,修成蓄水千立方米水塘。1978年至1999年,先后打出4眼百米以上机井。1990年前后,建成3座各蓄水数百方的山顶蓄水池。1996年,实施中德合作粮援项目老崖崮村饮水工程,在村南打200米深机井1眼,建容水20立方米蓄水池1座,铺设主管道、支管道和入户管道13630米,吃上安全洁净的自来水。1999年,该工程项目扩建,埋设管道6600米,控制灌溉面积200亩,其中有120亩果园实行喷灌。
  1939年前,村有东西主街2条,南北主街1条,小巷若干条,聚落面积87500平方米。小巷自西向东有郎家胡同、苗家胡同、马家胡同等。1975年,实施新村规划建设,1992年基本完成。村内形成13条南北街、5条东西街。宅居规格为253.8平方米,均系砖木结构。2005年,实施“村村通”工程,政府补助8.8万元,在外工作人员捐助6.8万元,村民捐款48880元,整修南四街,硬化中心大街及1100米出村路。
  清代,村有私塾,先后由本村王显贵、王恩、李兴祥和刘家焦窦村吴书堂、胡梅涧村马春芳、隐士村尹希龄任教。据王氏族谱载,王显贵系明乙卯科进士,家贫未仕,执教终生。民国《临朐续志》载,李兴祥系邑庠生。清末,私塾改学堂,借用民房为校舍。1909年,学校有3间教室,5间办公室,先后聘本村马京福、外村李树堂等8人任教,在校生2个班。1939年,遭日军炮击停办。1945年解放后,学校复课。1951年,建新校,学生达到60人。1958年“大跃进”时,学生全部迁入迟家庄“共产主义小学”,为期2个月,后迁回。20世纪60年代,学校扩建,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1968年,附设两个初中班,1979年,初中班合并至宫家坡联中。1984年新建校舍24间,学生迁新校,有7个教学班、316名在校生、15名教师。2001年,除幼儿班外,小学分别合并至迟家庄小学和冶西小学。
  村中子弟,学有成才者众。1949年至2008年,有358人升入中专和本专科院校。1958年,常绪芝(曾任中共龙岗公社党委书记)、梅建堂,同时考入山东体育学院,成为村内最早的大学生。1999年,赵俊生成为村内第一位博士后。曾在镇内王家河小学任教的王庆恩,在山东大学工作的傅佩玉,在临朐县畜牧局工作的梅生堂,在山东海化集团工作的王德超,在胜利油田第二中学任教的张本海,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薛强,在武汉工业学院工作的薛光伟,在北京三星通信研究院工作的潘立军,在山东交通学院任教的薛伟,有的取得博士学位,有的晋升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马兴华,曾任潍坊市、烟台市公安局局长,现任潍坊市政府顾问。潘岚君,现任潍坊市奎文区副区长。王德胜,现任中共临朐县政府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薛光利,现任临朐县商务局局长。梅传杰,现任临朐中小企业办公室主任。就职于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的薛良达、大庆油田第十四炼油厂的张玉龙、潍坊聚宝玻璃厂的王东超、中国重汽乌鲁木齐销售公司的王德富、辛店塑料厂的苗军、美国哈希公司驻北京代表处的王德群、潍坊市商业银行的冯怀春、天津大港石油公司的薛光海、安徽博园堂地产咨询有限公司的李明,均担任企业主要领导职务。
  老崖崮自古为文化之乡。新中国成立前,就有流行秧歌、跑马灯、踩高跷、跑驴、跑旱船、玩麒麟等民间文艺活动。尔后十几年,《白毛女》、《母亲》、《小放牛》、《拾棉花》等小戏,演得红红火火。吕剧表演长盛不衰,村人梅传贤、赵玉山导演的《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借年》,常在邻村巡回演出,颇有名气。1964年,薛良厚、赵玉山、刘云福编写的大型吕剧《追根》,参加全县调演,获编剧、演出优秀奖,获奖汽灯1盏、图书200册。1963年,团员青年利用义务劳动,建起俱乐部、图书室8间,藏书千余册,成为村文化活动中心。2006年至2009年,在中共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主持下,由村人王庆惠主编的50万字的《老崖崮村志》修成出版,此为临朐县首部村志。时任临朐县政府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王德胜,为协调和帮助村志编修做了大量工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有李兴田、冯佐庭两家中药铺。1954年,海浮乡卫生所设在村内,由迟家庄著名中医马中山及马敬文、今寺头镇柳科泉村李洪文先后行医。60年代,有卫生所,先后由韩克仁、王兴邦、冯好元行医。1970年7月,实行合作医疗,设医疗室,有医务人员5名。1984年,医疗室改为承包经营。1990年,赵玉山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乡村医生。2007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卫生室由赵俊海出资扩建。2007年,通过卫生部门组织的达标验收,成为标准化卫生室。
  1927年农历九月初二,费县土匪刘桂堂部,分两路入村劫掠,掳去60多人及大批财物,被掳者仅赎回20余人,余被杀害。
  1938年,日军侵占冶源后,在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固势力三方摧残下临朐成为“无人区”。至1942年,原有1300多人的老崖崮,仅剩47人,因瘟疫而死百多人,活活饿死百余人,余者背井离乡,逃往外地谋生。其中,逃到东北三省220余人,江苏省百余人,省内附近县市600多人。多人无辜遭残杀。村民梅鹤云,到冶源老龙湾担水,被日军一枪打死。梅花奎之妻,去南流村讨饭,在海浮山下被日军当活靶打死。沈姓村民一家9口,闯关东走到青州,染上疟疾,被日军注射毒药,死掉6口。1939年11月16日,驻冶源日伪军进村,由东向西,逐次放火,村庄被烧成一片火海。1941年3月,村民张某刚娶进门的妻子,被七八名日军轮奸致残,造成终身不育。有数十家被迫卖儿卖女。村民梅清和,将13岁的大女儿卖给寿光一53岁的延姓男子为妻,5岁的小女儿卖与一隋姓男子作丫环,梅清和夫妻亦病亡。村民宋某,将妻子典与他人,换回2斗粮,亦被国民党部队抢去。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入伍的有:薛福寿(1922—2001),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副团长职务转业内蒙古自治区乌奴尔林业局,任局长、党委书记,后调任牙克石中心医院院长、党委书记。2001年病故。薛福和(1924—1996),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战斗。以团长职务转业,任福建造船厂厂长。1996年病故。王福吉(1924—1951),1942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1950年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1951年牺牲,安葬于朝鲜。韩其禄(1919—1983),1943年3月参加八路军,中共党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55年转业到牟平县粮食局任局长。1983年病故。韩其亮,1943年参加八路军,后以团长职务转业上海市工作。梅同芳、申明德(已故)、梅玉奎,亦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八路军,作战勇敢,立下战功。马兴成,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以团政委职务转业到吉林省劳动厅工作。于游江、刘立兴、于长庆、孙义友、孙义恒、张华亭、苏润芳、李桂堂、王者起、宋奎相、杨元兴、赵同兰,均在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人民解放军,转战南北,效命疆场。
  自1956年至2008年,先后有90名青年应征入伍。梅五奎1977年入伍,1979年2月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王义超,亦在战斗中光荣负伤,荣立二等功。梅武元1960年入伍,在空军独立四师服役期间,多次参与击落美制U2型无人驾驶飞机,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马兴元1974年入伍,酷爱文学创作,转业后到潍坊市税务局工作。自1983年以来,在各类报刊发表诗作400多篇、小说83万字、另外,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也有涉猎。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被载入《中国作家艺术家大辞典》。潘如华1995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入伍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武警总部评为优秀地方入伍大学生。
  外出谋生和在地方工作的老崖崮人,亦有上佳表现。
  薛洪福(1887—1980),18岁闯关东,1910年定居朝鲜新义州。1926年,被推选新义州华侨工会会长,发动山东老乡募捐,创立振华小学,后更名为华工小学。他积极策动工人,反对加入伪满洲籍。他利用会长之便,先后收留数以百计家乡难民,帮助谋生。被当地华侨誉为第一大善人。1934年,遭日本宪兵逮捕。经多方营救,被保释出狱后,携全家返乡。1938年,日军侵占冶源后,重返新义州谋生。1950年回国,定居抚顺。
  蒋砚田(1906—1974),1942年逃荒东北,1945年返乡,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支部书记,农救会长,第二(冶源)区海浮乡乡长等职。1958年,因抵制“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被免职。1960年甄别。1974年病逝。1949年前的中共党员有梅传德、梅登奎、梅传世、王启文、薛良德、梅兴让。至1949年底,村内即有7名中共党员。
  获地市级以上各种荣誉称号、奖励的老崖崮人有:冶源信用社孙元兴,冶源镇政府蒋继明,老崖崮小学薛良中、薛光亮,临朐县国土资源局王德宽,临朐县财政局薛良富,本村薛良源、薛良太,冶源镇文化中心李文山,临朐县中小企业局李文德,冶源镇林果站薛良政,广州市公安局梅春堂,临朐第一实验小学梅秀萍,冶源初中薛光辉,昌乐县白塔初中薛光芳等。
  老崖崮摩崖石刻,位于村西凤趾河谷。凤趾河自南向北,在此穿越200米峡谷,闯入一处三面峭壁构成的深潭。潭中波涛翻滚,浪花飞溅,水声轰鸣,形成一独特景观,明末进士、户部郎中傅国称为“小龙门”,并有诗赞曰:“箭流千仞合,贝阙两崖分。洞隐蛟龙窟,壁开锦绣纹。烟涛菲暮雨,灏气度晴云。十月寒山里,风雷日夜闻。”明末另一进士冯瑗,辞开原兵备道归里,居冶源和老崖崮近10年,在此处峭壁上,题写“轰雷溅雪”四字,至今赫然在目。1984年12月,被列为临朐县重点保护文物。
  小龙门峭壁之上,是虎头山。民国《临朐续志》记载:“老崖崮,俗名虎头山,侧有谷,悬崖峭壁,奇石峥嵘。”此山方圆600平方米,东临悬崖,西、北两面皆为陡峭土崖,顶部较为平坦。20世纪40年代前,山上腊梅遍布,古柏茂密,紫藤缠绕,植被丰厚,风景秀丽。后因战乱和垦荒,植被遭毁。山顶原有三元庙,始建年代无考,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三元庙坐南向北,建有3殿。其南殿为三元庙;东殿为龙王庙;西殿为观音庙。3殿前,各有石碑1幢。70年代,庙被夷为平地,石碑被砸碎,唯从残存碑块中,可知庙之重修年代及住持道人为苗来喜。
  村西原有两间土地庙,坐北朝南,石墙瓦顶,建庙年代无考。20世纪50年代,神像被毁,然庙尚存。60年代倾圮,仅存败壁残垣。所幸两幢石碑仍存。一幢为明万历三十年(1602)“凿井得泉碑记”,记载当时“苗君倡之,众人协而为之”,终使“亘古无井之处而有井”的经过及盛德。另一幢为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五圣堂碑记,由此碑可知,当时“朐南三十里有老崖崮村,村之右有五圣堂一座。”五圣堂始建年代无考,今无迹。
  相传,古有“静欲寺”,位于该村苏家林一带,住和尚近百人。明初,这些和尚倚仗太祖朱元璋宠爱,不守寺规,淫掠妇女,激起公愤。御状告进京城,太祖对将要前来处理此案的钦差说“拉倒吧”。官民以其谐音,声言圣上要处和尚“拉倒耙”极刑。行刑官把和尚立着埋于地下,只露头颅,用牛拉耙,将其秃头削掉处死,为民除去大害。自此静欲寺无和尚住持,久被夷为平地。
  村内有明、清古槐各两株,分别称为李家槐、蒋家槐、王家槐、梅家槐。
  位于村西的冶(源)平(安峪)路大桥,建于凤趾河上。1964年春,与栗沟、赤良峪、平安峪4村共建。由赤良峪人张维忠设计并负责施工。桥长30米,宽6米,为单孔石拱,拱跨13.8米,拱高8.8米,桥体石料砌成,桥两侧石柱护栏,石柱之间镶有40厘米高石护板。桥两边各有“冶平大桥”4字,乃村人冯佐庭手书。护栏两头石柱各刻有“自力更生、奋发图强”8个大字,为村人张立本题写。冶平大桥建成,使凤趾河两岸交通大为便利。
  (摘自2012年《临朐村镇志略》,供稿 薛良太)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