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9:23
鄌郚总编

壮烈杜松赟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7 20:23
鄌郚总编
  壮烈杜松赟
  张庆亮/文
  大概是特别受孔子的影响,中国人历来讲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死不足惜,视死如归,死了就像回家一样。对这一类人,史称“内怀铁石之心,外负凌霜之节”,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从官方的二十四史上看,潍坊历代都有一些牺牲小我、忠勇捐躯的仁人志士。隋代的杜松赟就是一个,他的事迹被列入《北史》的《节义传》、《隋书》的《诚节传》。
  史称杜松赟是“北海人”。当时既有政府驻地在青州的北海郡,也有属于北海郡、驻地在今潍坊市区的北海县。从《杜松赟传》的全文记载来看,他应该是北海县人。“性刚烈,重名义”,为人性情刚烈,重名节讲义气。
  隋朝末年,全国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共爆发了126次起义,山东地区就有31次,潍坊境内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起义。比如,郭方预的起义兵马达到3万,把北海郡驻地青州城都攻下来了。
  另一支起义军,由綦公顺、刘兰成率领的3万人,也曾占领青州。后来,这支部队投奔了李世民他爹、占据瓦岗寨的李密,归顺唐朝。唐朝建立后,公元619年,綦公顺曾担任潍州总管。刘兰成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贡献,公元643年因“谋反”之罪,被唐太宗李世民下令腰斩。
  公元618年,潍坊人杨厚,也率众起义,前来攻打北海县。北海县是北海郡下属的10个县之一,其他还有益都、千乘(驻地广饶)、临淄、博昌(驻地博兴)、寿光、临朐、都昌(驻地临朐东北)、北海、营丘(驻地昌乐县营丘)。
  杜松赟当时担任“石门府”的“队正”,手下有兵士50人,大致相当于连排长。奉命前去侦察敌情,不幸被綦公顺的起义军逮住了。
  杨厚派人命令杜松赟说,我不杀你,你去告诉北海县城里的人,就说北海郡的青州城已被我攻破,叫北海县城里的人赶紧投降!缴枪不杀,优待俘虏!
  杜松赟假装答应说,行,你们把我带到北海县城下吧。
  到了北海县城墙下,杜松赟扯着嗓子大喊:“弟兄们,我是杜松赟!奉命前去侦察敌情,一不小心叫他们逮住了!大家不要慌,大队官军马上就要来了,贼人早晚要被擒拿消灭,一定要Hold住啊!”
  起义军一听他喊这个,赶紧用刀捅他的嘴,一路拳打脚踢,把他带到了杨厚的面前。
  杜松赟骂扬厚说:“老贼!竟敢让我劝降?这是对我最大的侮辱!瞎了你的死羊眼!”
  杨厚老羞成怒,挥刀一闪,把杜松赟从腰部砍成了两截儿。
  北海县城上的人看见这一幕,无不痛哭流涕、义愤填膺,更加坚定了与敌人战斗到底的信心,最终守住了城池。
  听说北海县城被围,隋炀帝急令北海郡的派户曹郎(分管户籍、赋税征收的官员)郭子贱,率部前来讨伐解围,打退了杨厚。郭子贱了解到杜松赟壮烈牺牲的典型事迹,嗟叹哀悼不已,立即整理材料上书朝廷,赞扬杜松赟为国忠烈、誓死不屈。
  隋炀帝也很感动,特意下诏,追赠杜松赟为朝请大夫、北海郡通守。朝请大夫相当于副市级干部,北海郡通守相当于副市长。
  历史上,“成为王侯败为寇”。对旧的朝代来说,起义的人都是“贼寇”,为旧朝代捐躯的人就是“忠烈”,反之亦然。而对具体的一个人,在朝代更替面前,往往是身不由己的。但是,人生在世,讲究信义名节,忠于国家,无论何时都是应该值得肯定的。“汉奸”和“叛徒”,历来被中国人所唾弃,是要在青史上“遗臭万年”的。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