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5 14:35
鄌郚总编

科举制度在潍县之二:两士绅捐建考院惠及莘莘学子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3-31 20:28
鄌郚总编
  科举制度在潍县之二两士绅捐建考院惠及莘莘学子
  王瑞甫
  在科举时代,读书人可以不看门第和出身,自由参加科举考试。但自由参加并不是随意参加。潍县的读书人也与国内其它地方一样,必须先通过县级和府级两级预考(都时称童生试),获得童生资格后,才能够参加初级科举考试——院试。院试通过后才有资格依次参加乡试、会试等中、高级科举考试。
  咸丰以前,潍县学子在席棚里参加童生试
  各地科举考试的县级童生试多由知县主持,一般考五场,考试内容分别是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策论等。一般要求有4名了解考生情况的人和1名优等秀才(时称廪生)进行保举推荐,这名读书人才可以参加童生试。在潍县,这类童生试要在三年内分别参加两次,时称小考。
  到了清代咸丰初年,潍县参加童生试的学子众多,规模已达到上千名。但因为县级官府没有此类经费列支项目,因而潍县科举考试的童生试一直没有一处能够遮风避雨的专门考场。每逢童生试,都要搭建席棚作考场。莘莘学子在席棚里开始自己漫长的科举考试之旅,如果天气晴好温暖固然十分幸运,但遇到风雨严寒暑热的天气,则往往不能尽情发挥各自的专长和真实水平,只能草草了事。而且因为席棚考场实在简陋,夹带小抄、传递考题等考场舞弊行为难以避免。作为组织者和监管者的潍县官府方面虽然心知肚明,但却防不胜防。
  士绅杨玉相捐资建成考院,拥有1380个考位
  杨玉相是潍县城内一位家道殷实的士绅。他独自出资铜钱一万九千千,在潍县城内县治前街(今潍城区向阳路的东风西街至城隍庙街段)路东购置了一块地皮,于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开工建造房屋和院落,作为潍县童生试的专门考场,名为考院——本段落中表述铜钱数量的第二个“千”为我国曾用硬通货币单位,铜钱一千即用专门的钱绳拴串而成的一千枚铜钱,又称铜钱一缗(Min)或一贯,俗称一吊。
  考院于第二年的十一月竣工。杨玉相共投入铜钱三万九千千。建成后的考院,拥有大堂三间,大堂东西两面列有耳房四间,房内桌凳齐备,共有一千三百八十个考位,完全能够满足全县童生试的需要。大堂后面有五间厅房,为考务人员办公和休息的地方。东面另有一处小院落,房屋八间,膳食、饮水处和厕所都在院内。考院周围的院墙既高又厚。考院西面沿县治前街建有房屋二十五间,其中看护人员占用七间,其余十八间则对外出租,年租金收入铜钱约二百千,作为考院的修缮维护费用。考院建成并交付使用后,杨玉相将全部相关资产移交给官方,考院成为潍县的公共资产,由县里指定专人经管。
  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十八,潍县童生试首次在考院举办,由知县蒋庆第主持。这天,阴雨连绵,一整天都没有停歇。而全县学子则安然坐在考院室内构思文章,各尽所长,不再遭受风雨寒冷之苦了。
  四十多年后,士绅陈阜出资扩建考院
  以后,潍县参与童生试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考院的1380个考位逐渐又容纳不下了。每逢童生试又要像以前那样搭建席棚,因而席棚考场的弊端便又展现出来。到了光绪年间,本地士绅陈阜便效法杨玉相,独自出资扩建考院。倾心考院建设,陈阜和杨玉相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为了完成祖辈、父辈们的遗愿。征得潍县知县李务滋同意后,考院扩建工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开工,拆掉考院偏西位置的一些已经废弃的房屋,改建为十四间号舍。工程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年正逢童生试。考生们又得以免遭受席棚简陋之苦。官方也不用特意关注席棚考场可能更容易出现的监管盲区了。
  陈阜出资完成考院扩建后仅有七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的科举制度就走到了尽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清政府内阁宣布奉上谕废止科举制度。此后,潍县考院另有它用,但其作为公共资产的属性则长期没变。民国时期,此处分别成为县立中学的校舍和潍县法院的办公场所。新中国成立后,此处分别是潍坊一中的校舍和潍坊市法院、总工会的办公场所。1972年,潍坊市拓宽改造东风大街(今东风西街)的和平路至向阳路段,将道路由约5米拓宽为22米,原考院建筑物拆除后改造为东风大街路面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市立医院的综合大楼。考院原址位于今潍城区东风西街向阳路口东北角、潍坊市脑科医院一带。
  相关链接
  杨玉相
  杨玉相,字润轩,原名瑞鹏,字金浦,潍县城里(今属潍坊市潍城区辖区)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参加乡试进入辛卯恩科举人行列。
  科考中举后,杨玉相担任山东鱼台县训导,任内到京城参加了科举会试。虽未中进士,但他却由此开了眼界。他见到京城里广东会馆开设保婴局,为婴儿施种牛痘,并听说只要能够施种牛痘,孩子一生都可以免生天花。他在鱼台任职两年,因为亲人年老而辞职回到家乡潍县。他设立学馆教授童生,从此后没有再步入仕途。
  杨玉相出生于一个殷实富裕的家庭,性情仁慈,乐善好施。每逢突发自然灾害、疫情以及县里兴办公益项目,他往往都要提供资金捐助。捐建考院只是他的诸多善举之一。每当春回大地,万物萌生时,潍县往往也与别的地方一样,容易爆发天花疫情。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水平,婴儿染上天花后,死亡率很高,侥幸存活下来也会留下满脸麻子。但潍县人并不知道种牛痘能够免生天花。于是,他先是自己出资雇车组织十数名亲朋好友,带着他们的婴儿,不远千里,到京城接种牛痘疫苗。后来,他又自己花钱从京城买来牛痘疫苗,并聘请名医,每年春天在自己的家中为婴儿免费接种。这样的善举他一做就是二十多年,惠及县内及周边十二万婴儿。他是潍县一带提倡接种牛痘疫苗的第一人。他曾出资购置两处义墓田,一处无偿提供给贫苦的本家族人使用,另一处则无偿让贫苦的外姓人去世后入土为安。他还往往捐赠棺木,让特别贫困的逝者及时归葬。
  潍县知县张楷枝赞赏杨玉相的操行,依据古老的察举制度举荐他为孝廉方正,他谦虚地一再辞谢不受。他去世后,本地父老感念他的恩德,追赠他“文惠”的谥号,以表怀念和爱戴之情。
  察举制度与孝廉方正
  察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发轫和兴盛于汉代,持续至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朝廷,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他们担任相应的官职。察举制度选拔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和推荐者的下级官吏。按照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和才干出众的人。自隋代起,科举制度成为该朝代及以后的历朝历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安排。此后,在历朝历代,察举制度虽然一直与科举制度并行,但察举制度的象征意义就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了。
  孝廉方正是清代对察举对象的称号之一。自雍正时起,遇到新皇帝继位,朝廷都要下诏要求各省及各府、州、县、卫举荐孝廉方正。得到朝廷认可的孝廉方正可以赐六品官印和官服,以备召用。乾隆以后,得到朝廷认可的孝廉方正可以经过吏部考察,担任知县或教育方面的官职。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