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2-27 20:56
鄌郚总编

峡山水库帅旗飘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7 20:13
鄌郚总编
  峡山水库帅旗飘
  齐广太口述
  曹东亚整理
  1958年11月,昌潍专区调集昌邑、高密、潍县、安丘4县民工36000多人,开始建设峡山水库。
  水库工程指挥部下面4个县分别设立县指挥部,以县为单位,划分工区,明确任务,分工负责。水库工程指挥部对民工实行组织军事化、行为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管理方式。每个县为1个兵团,兵团之下以公社为单位设营,营下面是连、排、班。兵团设党委,营里设党总支,连里设党支部。我是昌邑县卜庄营营长兼党总支书记,来工地之前担任昌邑县卜庄公社党委副书记。
  昌邑县卜庄营营部全体人员合影
  我们卜庄营共1500人,设3个连队,其中有1个妇女连。全营民工平均年龄25岁左右,妇女连全是20岁左右的未婚青年。女民工部分人从事伙房和缝纫工作,大部分和男民工一样,从事体力劳动。民工实行轮换制,初期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时1个月一轮换,即一批民工干满1个月回村,换另一批民工接替。后来劳动强度减小改为两三个月一换。民工劳动由原生产队记工分,等于在家里出工。手推车、掀、镐等工具由民工自己从家里带,集体负责维修。维修费上级不拨款,基层单位自行解决。为了赶工期,施工实行倒班制度,即民工分为3班,轮流上岗,每班工作6小时(有的营工作5小时)。当时正值生活困难时期,民工口粮每人每天定量1斤4两成品粮,后来增加为1斤半,以瓜干和玉米为主,1960年时瓜干占50%以上,只有过节才能吃到白面。副食很少,平时没有蔬菜,只有咸菜。公社对水库建设很重视,把支援水库建设视为中心任务和政治任务,组织各村按时向工地送粮、送咸菜、送柴草,保证民工的生活。
  我们卜庄营1958年10月建营,1960年10月解散,共存在两年时间。期间,共修主坝50米、副坝500米、电站一座、大闸1个,参加过3次大坝合拢。我营参与的工程分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年11月到1959年底,主要从事大坝的清基、修筑副坝、建电站、修大闸等工作,提前1个月完成任务。1960年1月6日,我营召开庆功大会,水库指挥部主要领导张敬业亲临大会,为我们颁发了锦旗。第二阶段工程从2月28日开始,先是参加了截断潍河主河道的合拢工程,为大坝合拢作准备。4月2日,正式参加大坝合拢工程。我们承担了50米主坝的修建任务,率先于5月1日完成。整个大坝合拢全部完工是6月24日。然后,我们又参加了溢洪道大闸前的合拢工程、输水洞工程和大坝护坡工程。
  卜庄营英模人物尹锡业(前者)、齐广太(第2人)在工地上推土。
  为了确保施工进度,我营采取了施工任务包干的做法。根据连的劳力和工具情况,将任务量确定到连,然后再层层分解,最后定额到人,每天的任务早完成早收工。这个办法有效地调动了民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任务按时完成。
  除此之外,在民工组织上采取军事化管理和加强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也有效地增强了民工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了民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了搞好民工的组织和思想建设,我营根据上级要求开办了5所学校:一是党校,按时上党课,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二是团校,开展对团员的教育;三是红专学校,既学政治,又学业务:四专业学校,专门传授编筐子、修车子等技术;五是文化补习学校,主要是组织民工学习拉丁文,全营先后有150多人从该校毕业,毕业的民工能用拉丁文写信、作文,我营作为学习先进单位曾派代表出席全国文教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每个学校都有校长,校长由营部的总支委员兼任。学校采用自学、小组讨论与报告、讲课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每周学习4次,每次两个小时。这些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整个工地上的民工生活呈现出团结紧张、生动活泼、争先向上的良好局面。
  工地宣传队在工地上慰问民工。
  卜庄营有较强的战斗力和良好的作风,不怕苦,不怕累,荣誉感特别强,总是率先完成任务,在整个工地的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活动中一直是先进单位,是帅旗的保持者。别的营一班干5小时,我营一班干6小时。营干部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坝合拢最紧张时,民工三班倒,干部始终靠上,我连续7天没睡觉。也不是一点不休息,有时找个地方一二十分钟打个盹。由于过度疲劳,最后我眼睛不行了,隔五六步看不见人。有一次,下了晚班吃饭前在小礼堂开会,我讲着讲着话睡着了,我靠墙站着睡着了,民工们坐着也睡着,一睡就是6个小时,饭也没吃。后来听到吹号,我问吹什么号,说是上班号。我没吃饭,接着又去上班了。主河道大坝合拢的关键时刻,刘勇专员带头下了水。他下去10分钟就上来了,我在下面水里干了整整一天。民工换班,我不换班,不敢休息,因为合拢时情况和气氛非常紧张,就怕出事故、出人命,人命关天。我刚去工地的时候,体重130多斤,后来降到96斤。修完水库我长了3年病,住了两个月的疗养院才把病治好,多亏当时年轻。在两年时间里,卜庄营先后共评出先进个人100多名,其中全国民兵英雄1人,省级劳动模范1人。我出席了山东省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并被评为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主席团成员和山东省水利标兵。
  施工中,我们卜庄营为了提高工效,对工具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不少工程难题。最典型的是发明倒拉滑车。刚开始筑坝时,平地上用小推车运土,每人每天平均运土3方多。后来随着坝的逐渐升高,取土坑越来越深,运输难度增大,运土量迅速下降。大坝修到3米高时,车子推不上去,10多人拉一辆车子,每人每天平均运土量只有1方多,工程进度慢了下来。我营是先进单位,必须保持先进,这才3米多就上不去,以后十几米、几十米高时怎么办,我犯了愁。这时,上级号召搞技术革新,怎么才能提高运土的工效呢?我吃不好,睡不好,老是思考这个问题。看着民工拉着小车吃力地往上走,稍一松懈,车子就往下退,我就想如果拉车人往下走加上自身的体重就会省很多劲,于是产生了用滑轮改变拉车方向从上倒着往下拉的想法。我马上着手做试验,拆了一个小车,用车轮的轴承做成滑轮,又做了一个铁架将滑轮固定在坝顶,穿上一根绳子,拉车人从坝顶拉着绳子往下走,绳子通过滑轮将车子拉上坝顶,效果很好,非常成功。原来10多人拉一辆车很吃力,现在3个人拉着跑。我的发明受到大家欢迎,在整个工地上迅速推广,每人每天运土量从1方提高到3方多,提高工效3倍,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图为倒拉滑车。本应是三五个人拉的,图为东北的参观人员现场留影。
  除了倒拉滑车,其它方面的发明创造也很多。大坝上土后原来是通过人力打夯将土压实,后来我们自制了羊角碾,改用羊角碾碾压。羊角碾用木头制做,中间装上砂子,直径1米,宽1米半到两米,七八个人拉着走,碾压效果很好。后来上级制做了铁的羊角碾发给我们。一个羊角碾,顶几十个人打夯。在上土方面,我营后来又采用了柴油机作动力拉车子上坝的方法。峡山水库修配厂帮我们搞这项改革,开始不成功,经过反复改进,最后用铁链子试验成功。后来进一步完善,发明了自动脱钩装置,车子上坝后自动摘钩。我们卜庄营有3套这样的机械牵引装置,一台柴油机拉6辆车子,平均3分钟就能上1立方土,效率很高。我们重视技术改造,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工程进度,修筑500米副坝,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
  1959年12月24日,山东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我们卜庄营的电影记录片,片名为《峡山水库帅旗飘》。片中绝大部分是卜庄营的镜头,片长达1个半小时。片子于1960年1月16日拍摄完成,首先在峡山水库工地试映,然后在全国放映,影响很大。昌潍专区曾有两部拷贝,其中1部1966年3月还曾在昌邑县和地委礼堂放映过。同年7月份,专区招待所所长还接触过这部片子,后来文革形势乱了,片子下落不明。另一部存档的片子被省档案馆要去了,后来进了中央档案馆。1998年,曾有人查找过这部片子,据说在北京中央档案馆,已作为重要档案保存。
  峡山水库修建中,从上到下都比较重视安全问题,但还是发生了不少事故,造成一些伤亡。卜庄营先后有4名民工死亡,其中两人是过度疲劳造成的,另两人纯属意外。还有部分人因事故造成轻伤。
  1961年7月,峡山水库建设指挥部改为峡山水库管理局。我被留在管理局工作,一直在峡山水库工作了11年。
  [注] 齐广太,昌邑县龙池齐西村人,1929年11月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参加工作,初中学历。曾先后担任中共卜庄区委组织委员,卜庄公社党委副书记,峡山水库管理局工程科长、党委副书记,益都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潍坊市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等职。1991年2月离休。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