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2-27 21:08
鄌郚总编

1960年后沟村饿死人事件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7 20:01
鄌郚总编
  1960年后沟村饿死人事件
  张田林、张壮威等口述
  曹东亚      记录整理
  寒亭区高里镇的后沟、前沟、苇园3个村1959年时是一个行政村,称后沟生产大队,全村有社员不到300户,1000多口人。1959年12月至1960年4月,我村饿死130多口人。1960年春灾情最重时,一天饿死7人,人死后没人埋,情形非常凄惨。
  事件发生要从1958年大跨进运动刮“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瞎指挥风)说起。
  1958年1月,高里撤区建镇,隶属潍县。同年10月,潍县和潍坊市合并,撤销潍县,同时撤镇成立人民公社,高里公社隶属潍坊市。
  这一年,全国搞大跃进运动,普遍刮“五风”。高里浮夸得厉害,号称是粮食亩产“双千镇”,在全县冒了尖。当时谢殿铎担任高里镇党委书记。
  从这年夏天开始,我村在镇上(10月以后称公社)的瞎指挥下不停地折腾,先是大炼钢铁,后是深翻土地、挖运河。
  炼钢是在镇上,我村被调去50多人,从9月一直干到年底。社员做饭的锅等铁器被收去砸碎炼钢,钢没炼出来,好铁炼成了废铁。
  秋天,收庄稼的同时搞深翻土地,公社要求深翻土地3尺。为了配合深翻地,村里实行军事化管理,生产大队改称营,全村划为3个连,苇园村为1连,后沟村东部和前沟村是2连,后沟村西部是3连。连以下设排,有罗成排、武松排、穆桂英排、钢铁排等等(1959年春取消营、连、排,恢复原称谓)。村里开办了集体食堂。当年秋粮没有分配,社员全部吃食堂。村里在田野中搭窝棚,支锅灶,社员劳动、吃饭、住宿都在地里,不允许回家,老人也跟到地里看孩子,场面搞得轰轰烈烈。翻地每个人都有指标,完不成不许吃饭。翻地的劳动量实在太大,不可能完成,深翻的土地大约有一半,后来为赶农时只翻了一锨深。种麦子时,公社要求加大播种量,每亩地下种达100斤左右,大大超过了15斤的正常播种量。明明我们村的麦子没种完,不少地还没下种,公社就向上报了捷。于是,上面调我村的劳力去支援二十里堡公社的东金马村,一去就是20多天。刚回来还没进村,又被调去支援西营村。深翻地把生土翻上来了,播种又过密,加上来年有点春旱,结果麦子亩产只有200斤左右,种一个粒收了俩。
  秋后,村里根据公社的指示组织18岁至25岁的壮劳力去寒亭西面修胶济运河,从12月一直干到1959年2月。运河修了一截半途而废,浪费大量劳力不说,毁了很多好地。
  这年冬天,按公社的要求,我村在村后搞工业区,还将前沟村的20多户村民全部搬迁出来,办养鸡场,结果一样也没搞成。
  1958年,风调雨顺,夏秋两季庄稼都长得很好,是个丰产年。但是,由于大量劳力调去炼钢、深翻土地,没有足够的人手投入秋收,庄稼收得很潦草。收地瓜用犁耕,光拣拾露在地面的。收的地瓜也没往回运,就地挖坑埋在地里,结果烂了很多。丰年没有丰收,糟蹋了很多粮食。
  食堂也没有办好。刚开始时,吃饭管饱,敞开肚皮吃。当时在地里吃饭,过路的行人随便坐下就吃,没人管。由于粮食浪费严重,1959年春天村里粮食就紧张了,开始把地瓜蔓、地瓜叶子、麦桔草等东西磨成面掺上粮食蒸着吃。这些东西很难吃,尤其是麦桔草面做的东西,在嘴里越嚼越多,难以下咽,吃了大便不通。但是,这时还能吃粗吃饱,不至于挨饿。
  1959年,年景一般,全年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可公社仍然鼓吹高里亩产双千斤。因此,我村在粮食比上年欠产的情况下仍被征了48万斤公粮。征完公粮不久,从12月份开始村里就没有粮食了,食堂断粮停火。社员手中一粒粮食没有,只好用胡萝卜、树皮、野菜等东西充饥。多亏村里种了些胡萝卜,分给了社员。从这时起陆续开始饿死人,灾情越来越重。
  就在这时(1959年12月),高里公社党委在一空桥村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生产队干部,包括会计、保管员都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吃胡萝卜,开始管吃,后来定量。公社党委书记韩锡昌主持会议。之前,谢殿铎已于5月调离高里公社,韩锡昌接任党委书记。会议主题是批判“瞒产私分”,说生产队隐瞒产量,私分了粮食,要收上来。这个会被群众称为“逼粮会”。其实我村根本没有分粮给社员。会上,我村保管员、老党员张兆丰说,没打那么多粮食,社员手里没有粮,还说了“远看一片青,近看一片草”,“孩子长了病,没有白面吃”两句话,结果被指责为攻击社会主义,不光挨整,还挨了打。韩锡昌在这个会上,曾私下对后沟村民兵连长张田林说:“我就是左了,也不能叫他右了”。
  当时,谁也不敢反映真实情况,说实话就挨整。也有人背后说“大家瞧一瞧,棉花结成桃,身上没棉袄”之类的牢骚话,但公开不敢说,说了马上就有人举报,就要挨整。一空桥会议后,我村的灾情日益加重,市面上胡萝卜由原来几分钱1斤涨到了4元钱1斤。社员们为了保命,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不少东西卖给了供销社。这年12月,公社从我村抽调了100多个壮劳力去符山公社修庙子水厍,一直干到1960年春,民工的口粮由市里供应,这些人因此得福,没有饿死。与此同时,留在村里的社员(主要是老婆孩子)没有饭吃,却被组织起来修本村西南的水库。在面临绝境的情况下,社员和村干部开始纷纷外逃,想方设法去外地逃荒,讨饭在附近根本讨不到。但是,政府对外流人口控制得很紧,不许农民外出,买火车票必须持有公社证明。不少人在潍坊火车站被卡往,截了回来。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逃了出去,近的去了临朐等地,远的去了内蒙、东北一些地方。1960年春时,村里剩下不足600口人。后来有些社员想走已经走不动了。人们吃树叶、树皮、野菜,连麻叶都吃。人普遍水肿,奄奄一息,走路的劲都没有,整天睡觉、晒太阳,村里街上的蒿草一米多高。开始死了人抬出去埋,由于没有力气,坑挖得很浅,有的尸体露着手脚。后来抬的力气也没有了,人死后就那么扔着。
  1960年春节后,市里在擂鼓山召开全市四级干部会议,我村张田林等部分村干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市里对高里的情况有所察觉,提出要给高里8万斤统销粮,但韩锡昌仍说高里有粮,没有要。4月底,市里发现高里问题严重,派工作组进驻我村。工作组来了5个人,有市粮食局的李局长,财政局的崔局长,公安局的小张,交通局的小杨和卫生局一个女同志,李局长担任组长。工作组如实向上级作了汇报,市里迅速拨来了救济粮,每人每天1斤。死人的情况才到此止住。为了逐渐恢复社员的体力,以便麦收,工作组和村里干部商量决定开始每人每天给半斤粮,吃10天后,每人每天加4两(小两),然后逐渐增加。到过麦时,每人每天吃粮达到1斤半。由于我村社员体质太差,不能下地干活,春种时上级调来部队的拖拉机给耕了地,南村公社派人来我村帮着种的地。社员原来卖给供销社的东西,也都无偿地发还给了社员。工作组组织救灾的同时,上级对韩锡昌进行了处分,撤销职务,开除党藉。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村社员把谢殿铎和韩锡昌都揪到村里,追究当年饿死人的责任。从他们交待的情况看,两人都有责任。在当时“左”的大环境下,谢殿铎过度浮夸,把产量吹上去了。韩锡昌来高里后不敢往下降,征粮过多,又没有及时向上反映真实情况,最后导致了灾祸。
  2008年3月5日
  [注]  2007年12月7日上午笔者在后沟村委办公室组织部分老村民坐谈。被采访村民:张田林,75岁,当年村民兵连长;张壮威,76岁;张文胜,75岁,当年大队统计员;张守信,80岁;张清香,75岁;张守禹,77岁。寒亭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曹永明、副主任范继河,后沟村文书张建瑞、妇女主任刘永芹参加座谈。笔者后又多次进行电话和当面的个别访问,对一些情况作了进一步的核实和补充。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2楼] 发表于:2018-12-17 20:07
鄌郚总编
  1960年后沟村饿死人事件
  张田林、张壮威等口述
  曹东亚      记录整理
  寒亭区高里镇的后沟、前沟、苇园3个村1959年时是一个行政村,称后沟生产大队,全村有社员不到300户,1000多口人。1959年12月至1960年4月,我村饿死130多口人。1960年春灾情最重时,一天饿死7人,人死后没人埋,情形非常凄惨。
  事件发生要从1958年大跨进运动刮“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瞎指挥风)说起。
  1958年1月,高里撤区建镇,隶属潍县。同年10月,潍县和潍坊市合并,撤销潍县,同时撤镇成立人民公社,高里公社隶属潍坊市。
  这一年,全国搞大跃进运动,普遍刮“五风”。高里浮夸得厉害,号称是粮食亩产“双千镇”,在全县冒了尖。当时谢殿铎担任高里镇党委书记。
  从这年夏天开始,我村在镇上(10月以后称公社)的瞎指挥下不停地折腾,先是大炼钢铁,后是深翻土地、挖运河。
  炼钢是在镇上,我村被调去50多人,从9月一直干到年底。社员做饭的锅等铁器被收去砸碎炼钢,钢没炼出来,好铁炼成了废铁。
  秋天,收庄稼的同时搞深翻土地,公社要求深翻土地3尺。为了配合深翻地,村里实行军事化管理,生产大队改称营,全村划为3个连,苇园村为1连,后沟村东部和前沟村是2连,后沟村西部是3连。连以下设排,有罗成排、武松排、穆桂英排、钢铁排等等(1959年春取消营、连、排,恢复原称谓)。村里开办了集体食堂。当年秋粮没有分配,社员全部吃食堂。村里在田野中搭窝棚,支锅灶,社员劳动、吃饭、住宿都在地里,不允许回家,老人也跟到地里看孩子,场面搞得轰轰烈烈。翻地每个人都有指标,完不成不许吃饭。翻地的劳动量实在太大,不可能完成,深翻的土地大约有一半,后来为赶农时只翻了一锨深。种麦子时,公社要求加大播种量,每亩地下种达100斤左右,大大超过了15斤的正常播种量。明明我们村的麦子没种完,不少地还没下种,公社就向上报了捷。于是,上面调我村的劳力去支援二十里堡公社的东金马村,一去就是20多天。刚回来还没进村,又被调去支援西营村。深翻地把生土翻上来了,播种又过密,加上来年有点春旱,结果麦子亩产只有200斤左右,种一个粒收了俩。
  秋后,村里根据公社的指示组织18岁至25岁的壮劳力去寒亭西面修胶济运河,从12月一直干到1959年2月。运河修了一截半途而废,浪费大量劳力不说,毁了很多好地。
  这年冬天,按公社的要求,我村在村后搞工业区,还将前沟村的20多户村民全部搬迁出来,办养鸡场,结果一样也没搞成。
  1958年,风调雨顺,夏秋两季庄稼都长得很好,是个丰产年。但是,由于大量劳力调去炼钢、深翻土地,没有足够的人手投入秋收,庄稼收得很潦草。收地瓜用犁耕,光拣拾露在地面的。收的地瓜也没往回运,就地挖坑埋在地里,结果烂了很多。丰年没有丰收,糟蹋了很多粮食。
  食堂也没有办好。刚开始时,吃饭管饱,敞开肚皮吃。当时在地里吃饭,过路的行人随便坐下就吃,没人管。由于粮食浪费严重,1959年春天村里粮食就紧张了,开始把地瓜蔓、地瓜叶子、麦桔草等东西磨成面掺上粮食蒸着吃。这些东西很难吃,尤其是麦桔草面做的东西,在嘴里越嚼越多,难以下咽,吃了大便不通。但是,这时还能吃粗吃饱,不至于挨饿。
  1959年,年景一般,全年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可公社仍然鼓吹高里亩产双千斤。因此,我村在粮食比上年欠产的情况下仍被征了48万斤公粮。征完公粮不久,从12月份开始村里就没有粮食了,食堂断粮停火。社员手中一粒粮食没有,只好用胡萝卜、树皮、野菜等东西充饥。多亏村里种了些胡萝卜,分给了社员。从这时起陆续开始饿死人,灾情越来越重。
  就在这时(1959年12月),高里公社党委在一空桥村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生产队干部,包括会计、保管员都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吃胡萝卜,开始管吃,后来定量。公社党委书记韩锡昌主持会议。之前,谢殿铎已于5月调离高里公社,韩锡昌接任党委书记。会议主题是批判“瞒产私分”,说生产队隐瞒产量,私分了粮食,要收上来。这个会被群众称为“逼粮会”。其实我村根本没有分粮给社员。会上,我村保管员、老党员张兆丰说,没打那么多粮食,社员手里没有粮,还说了“远看一片青,近看一片草”,“孩子长了病,没有白面吃”两句话,结果被指责为攻击社会主义,不光挨整,还挨了打。韩锡昌在这个会上,曾私下对后沟村民兵连长张田林说:“我就是左了,也不能叫他右了”。
  当时,谁也不敢反映真实情况,说实话就挨整。也有人背后说“大家瞧一瞧,棉花结成桃,身上没棉袄”之类的牢骚话,但公开不敢说,说了马上就有人举报,就要挨整。一空桥会议后,我村的灾情日益加重,市面上胡萝卜由原来几分钱1斤涨到了4元钱1斤。社员们为了保命,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不少东西卖给了供销社。这年12月,公社从我村抽调了100多个壮劳力去符山公社修庙子水厍,一直干到1960年春,民工的口粮由市里供应,这些人因此得福,没有饿死。与此同时,留在村里的社员(主要是老婆孩子)没有饭吃,却被组织起来修本村西南的水库。在面临绝境的情况下,社员和村干部开始纷纷外逃,想方设法去外地逃荒,讨饭在附近根本讨不到。但是,政府对外流人口控制得很紧,不许农民外出,买火车票必须持有公社证明。不少人在潍坊火车站被卡往,截了回来。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逃了出去,近的去了临朐等地,远的去了内蒙、东北一些地方。1960年春时,村里剩下不足600口人。后来有些社员想走已经走不动了。人们吃树叶、树皮、野菜,连麻叶都吃。人普遍水肿,奄奄一息,走路的劲都没有,整天睡觉、晒太阳,村里街上的蒿草一米多高。开始死了人抬出去埋,由于没有力气,坑挖得很浅,有的尸体露着手脚。后来抬的力气也没有了,人死后就那么扔着。
  1960年春节后,市里在擂鼓山召开全市四级干部会议,我村张田林等部分村干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市里对高里的情况有所察觉,提出要给高里8万斤统销粮,但韩锡昌仍说高里有粮,没有要。4月底,市里发现高里问题严重,派工作组进驻我村。工作组来了5个人,有市粮食局的李局长,财政局的崔局长,公安局的小张,交通局的小杨和卫生局一个女同志,李局长担任组长。工作组如实向上级作了汇报,市里迅速拨来了救济粮,每人每天1斤。死人的情况才到此止住。为了逐渐恢复社员的体力,以便麦收,工作组和村里干部商量决定开始每人每天给半斤粮,吃10天后,每人每天加4两(小两),然后逐渐增加。到过麦时,每人每天吃粮达到1斤半。由于我村社员体质太差,不能下地干活,春种时上级调来部队的拖拉机给耕了地,南村公社派人来我村帮着种的地。社员原来卖给供销社的东西,也都无偿地发还给了社员。工作组组织救灾的同时,上级对韩锡昌进行了处分,撤销职务,开除党藉。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村社员把谢殿铎和韩锡昌都揪到村里,追究当年饿死人的责任。从他们交待的情况看,两人都有责任。在当时“左”的大环境下,谢殿铎过度浮夸,把产量吹上去了。韩锡昌来高里后不敢往下降,征粮过多,又没有及时向上反映真实情况,最后导致了灾祸。
  2008年3月5日
  [注]  2007年12月7日上午笔者在后沟村委办公室组织部分老村民坐谈。被采访村民:张田林,75岁,当年村民兵连长;张壮威,76岁;张文胜,75岁,当年大队统计员;张守信,80岁;张清香,75岁;张守禹,77岁。寒亭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曹永明、副主任范继河,后沟村文书张建瑞、妇女主任刘永芹参加座谈。笔者后又多次进行电话和当面的个别访问,对一些情况作了进一步的核实和补充。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