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2 11:39
昌乐 刘文安

中国近现当代非正常死亡的作家诗人名单

— 本帖被 admin 设置为精华(2012-09-24) —
  中国近现当代非正常死亡的作家诗人名单
  (博主惠远飞根据网络资料整理汇编)
  ■王国维(1877~1927),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静安文集》等.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
  ■朱湘(1904~1933),字子沅,教育家、现代诗人,新月派的健将之一,原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诗风浪漫清朗,曾被鲁迅誉为"中国的济慈".1933年12月5日,他从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投江自杀身死.代表作《夏天》、《草莽集》、《草莽》、《石门集》等.
  ■闻捷(1923~1971),五六十年代重要的红色诗人,文革期间死于煤气自杀.著有诗集《东风催动黄河浪》、《祖国,光辉的十月》、《生活的赞歌》、《复仇的火焰》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话剧)等.1966年,他受"四人帮"迫害无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终年67岁.
  ■蝌蚪(1954~1987),当代朦胧派女诗人,原名陈洋(一说为陈泮),朦胧派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妻子.因江河有了外遇后,纯情的蝌蚪在抑郁中,于1987年3月的一天,在寓所用手术刀割断了大腿静脉,结束了人生.
  20世纪80年代,一对著名的朦胧诗人喜结连理.他们的才华令人羡慕,他们的爱情浪漫无比.在充满诗意的淡蓝色房子里,他们一起作诗,做梦,游戏,缠绵.在世人面前平添了许多朦胧的呢喃.他们就是江河,蝌蚪夫妇.蝌蚪诗作流向新潮,同时兼写小说,并在佛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蝌蚪温柔,善良且美丽.也许是因诗的缠绵迷情,她选择了江河,江河同样选择了她.对丈夫江河的纯情痴爱,她倾尽了整个身心.甚至她固执地认为,爱不是双边的,只要自己真爱就行了,对方知与否并不重要.当浪漫的诗人江河有了外遇后,纯情的蝌蚪在抑郁中,用一颗女人少有的宽容善良之心原谅丈夫的不忠.从她临终前的一篇文章里可以看到,对丈夫的爱,她自始至终都可抱以同情、幻想、忍耐和克制.她原谅江河,甚至对他的情人也毫无敌意和仇视,相反却饱含理解.应当说爱情是自私的,但她这种珍爱却难以诠释.1987年3月的一个夜晚,蝌蚪在自己的寓所里用一把锋利而精致的手术刀割断了大腿上的动脉,顷刻血流如注.当江河来到她身边时,已经是血流满屋了,蝌蚪仍然微笑着,睁着美丽的大眼睛,似乎没有遗憾,仅仅带着肌体中的丝丝余热,很平静地走了.江河跪在她的面前,让她看够自己最后一眼,才痛心地替她合上那双美丽的大眼睛.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怀宁查湾,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他的作品后来影响甚至感召一代青年学子并越来越引起各界重视,但生前几乎没有公开结集出版.海子是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其三种基本的表现方式,但散漫的抒写并没有影响他语言的特殊的节奏和字句的锻炼.对死亡的特有的敏感使他的一些诗作带着一层神秘抑郁悲观的色彩,这种消极因素也影响了他的生命态度.
  ■骆一禾(1961~1989),当代诗人.1961年2月6日出生,1989年5月31日因突发性脑血管破裂大面积出血而死.
  海子辞世后骆一禾倾其全力投入对海子诗歌的整理、推介工作,可以说,没有骆一禾与西川的努力,海子光辉的诗歌的影响力决不会如此迅速地广被中华文坛(又岂止是文坛).朋友们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骆一禾的离世,与他在短期内整理、推介海子诗歌而使自己身心过度劳瘁有关.然而,正因如此,骆一禾在当时就被诗歌界只是定位为海子诗歌的"倾听者",这种定位一直到今天竟未曾改变.而我以为,如果说新生代诗人中有谁被真正遮蔽了的话,那么首先就是杰出的诗人骆一禾.这位诗人离开我们将近20年了,20年就是一代人,而逝者的精神应该生还了.
  ■方向(1962~1990),当代诗人.1962年10月出生于浙江淳安县,1990年10月19日服毒自杀.
  在当代诗歌生命意识的大觉醒中,方向也许是最早发现"麦地"和"麦子"的诗人之一.回归大地,回归生命的本原.方向带着未尽之才永远地走了,我们的麦田少了一位忠实可靠的守望者.他是个立志"彻底布衣"、坦言自己"孤独来,孤独去,任后评说的"的、与海子有着相同气质的山民之子,在面对着现实与未来的"惶惑和惊恐"中,用跳湖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从1990年以来,诗人心灵深处常常处于一种矛盾、悔悟和焦虑的复杂状态.一方面,预感到自己将面临着一场难以躲避的灾难,他曾写到:"春天来了,我内心好像一片废墟,更多的东西在我内心死去."另一方面,他也开始确立自己的诗歌方向:"简练、意象的快速转换、复合,它在主旨上指向内心某种永恒的东西,感觉单纯而锋利,切入内心,然后把骨头拖出来."但是生活的恶浪不断地涌向他,面对着恋人的两地分隔,工作上的繁杂及同事间的不明朗关系,更主要的是创作环境的不如意而使得写诗变得举步维艰.这于把整个生命都投到写诗歌的诗人而言,最痛苦莫过于此.
  ■三毛(1943~1991),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诗人.初名陈懋平,后改名陈平.1943年3月26日生于四川重庆,原籍浙江舟山.1991年1月4日凌晨,因子宫内膜增生症住院治疗的三毛被发现在台北荣总病房内用丝袜上吊自杀死亡,享年48岁.著作有文集:《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背影》、《我的宝贝》、《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记》、《随想》、《谈心》、《我的快乐天堂》、《高原的百合花》、《亲爱的三毛》、《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三毛的书信札与私相簿》以及剧本《滚滚红尘》,共出版发行作品23部.
  她写了很多诗,她有资格当一位诗人,但她的文学作品更出色,因此她的文学才华把她塑造成一位作家,但她的诗歌才华绝对不亚于当代的诗人.对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三毛代表着那段无法忘却的的年华.那个性情的三毛,那个虚无缥缈的三毛,读者从她的作品里,获得了心灵的快乐、感染了悲悯的情怀,随着文字或笑或哭,随着情节颠倒着迷,这就是文学给人的力量.三毛传奇的一生,在她生前与死后,都是许多人津津乐道或念念不忘的.有关她的生平,读者早从她的作品中,耳熟能详.在她死后,出版界也出了不少她的传记,足见她的魅力与影响历久不衰.
  ■戈麦(1967~1991),当代诗人,原名褚福军,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农场.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万泉河.有《戈麦诗全编》(由其好友西渡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戈麦是一名拒绝抒情的诗人,他超越了人性,甚至摆脱了人性,他的震撼与泪水是深刻的是沉痛的.这个自沉在万泉河的诗人,只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话,送给你渴望我完全垮掉的人!戈麦对诗歌的完全投入,源于他对生活持严历拒斥的态度.在诗歌,在诗歌的语言里,他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在语言中,戈麦为人的存在找到了其中丰富性赖以寄寓的家园,他与语言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而亲密的关系,他从中找到了生命的拯救."现在我用迷惘的目光寻求高天的光明/我找到了,长长地叹出了最后一声".这里体现出词语性的丰富和智性的深邃达到的一种完美平衡.对于诗人的自绝,没有一点痕迹同幼稚、疯狂、狭隘和软弱相关.他自述;"无论如何,我对诗的感激要高于对生活的留恋"、"通往人间的路,好似灵魂痛苦的爬行"、"人啊,我为什么会是你们中的一个"、"我决不将一毫米的状况延续".戈麦最后彻底的选择行为使世俗和物质的统治成为不可能,他用肉体的毁灭拒绝了灵魂和精神的死亡,他成为不朽的死者.
  ■顾城(1956~1993),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56年9月24日出生于北京,1993年10月8日在纽西兰激流岛因婚变砍死妻子谢烨后上吊自尽.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诗集《白昼的月亮》.
  在顾城的很多照片里,都会看到他戴着一顶高高的帽子.不是布帽,不是草帽,据说是用剪下来的裤脚边……诗人总是把生命的意义寄托于爱,爱是他们世界里的光源,失去了爱,他们就迷失在黑暗中.顾城的诗充满了童趣,他喜欢以一个孩童的口吻写自己的诗.他的心灵是纯洁的,仿若清晨晶莹的露珠.他的诗常常带着疑问,他忘不了文革给自己带来的心灵之痛.他回忆着文革时期,用诗句表达着文革馈赠给他的创伤.他最著名的一首诗《一代人》只有两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着光明".这首诗在《诗刊》上发表后,在中国的青年人中引起了轰动.文学评论界肯定了这首诗,称这两句诗正是中国一代人内心的真实写照.顾城的诗是抒情的,象海子一样,他很少写长诗,他的诗都很短,有着绝对抒情的力量.他的文笔已入化境,诗句空灵,却又不失大气.他的人和诗和自然已溶为了一体,难以分割.除了写诗之外,顾城没有其它的能力赖以谋生,他太专心于诗艺,他只能为诗而生存.在现实世界里,顾城的想法不可能会成为现实.他荒唐的挥起了手中的利斧,他杀死了谢烨.顾城在他最后的时间里经常提到死,在诗人的潜意识里,已经一步步在向死亡临近.诗人的天性永远是追寻完美神圣,不管在追寻的途中不可避免的彷徨、痛苦甚至绝望挣扎.在世俗的巨大浊流里,很多人被卷入无尽的虚空中.但诗人之所以是诗人,便是要和那命定的无奈与无法逃避的原罪进行艰苦的谈判和斗争.美和诗成为他们抗争命运的武器.他们无力改变这个世界,却有能力用爱使自己在浑浊不堪的生活里保持一抹神启的光辉.个体因此而永恒于世.顾城选择了死亡,他没有退路,他将沿着前人的足迹"渡向彼岸".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对于死亡已有些迫不及待了.上帝却总爱开玩笑,竟让一个触摸过他肌肤的年轻人在来见他之前完成了一次奇异的"行为艺术".带着同类血迹的诗人还能见到他老人家吗?我们不会知道,上帝是否真的同情他的孩子.
  ■谢烨(1958~1993),当代女诗人,诗人顾城之妻.原名张红.1958年7月4日生于北京.1993年10月8日被顾城砍伤致死.
  如果说死去的顾城值得被纪念的话,那前提一定是要先纪念被他杀害的诗人谢烨,否则就是不人道的、残忍的、丧失社会良知的.谢烨热爱文学,曾先后创作过一些诗歌、小说和散文.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工厂做会计.从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诗歌被选入《朦胧诗选》等多种诗歌选.1985年获全国首届青年电影评论奖.其作品沉稳清润,富于内蕴.她的作品《你叫小木耳》亦感动过无数读者.
  ■林耀德(1962~1995),中国台湾诗人,1962年生于福建省同安县,辅仁大学法律系毕业,曾任《草根诗刊》执行编辑.1995年病逝.著有诗集《银碗盛雪》、《都市终端机》、《你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么一回事》、《都市之甍》、《一九九0》等六种;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论文集共十九种.
  林耀德是台湾新生代中最具领袖气质的一位,他的创作多产而质优,他极富创见的评论对那代人的成长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历史地位颇似80年代的韩东之于大陆第三代.林耀德是台湾社会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过渡阶段的具有前瞻性时代高度的文学精灵.林耀德的"现代主义"特征,首先表现在他将现代机械文明及其载体--"都市"作为自己的审视焦点之一.他记录着工商都市社会从外观到内里、从人的行为到人的心灵的种种特征和变化.在都市的外观方面,他特别着意于对散布在各个角落的诸如路牌、铜像、公园、广场、建筑、道路等种种"都市符征"的寻觅、观察和描绘,因为它们正记载着都市的变迁历史.林耀德诗创作的"现代主义"特征,还表现在对人的生命价值和宇宙规律等抽象问题加以历史透视和哲学思索的强烈兴趣.他的诗大多缘自深层意识,偏向理性的思考,加上庞硕的意象、宏大的架构、硬崛的语言,这些都是以平面零碎、庸俗肤浅、切断历史、消解理想主义等为特征的"后现代"所难以涵括的.
  ■徐迟(1914.10.15~1996.12.13),现代散文学家、诗人、翻译,浙江南浔人.原名商寿.1996年12月13日,因后妻再次离婚患抑郁症而在武汉同济医院跳楼自杀,震动全国.著作有《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选)、《枯叶蝴蝶》、《徐迟散文选集》、散文集《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论文集《红楼梦艺术论》、《文艺和现代化》等.
  ■胡宽(1952~1996),当代诗人.1952年生于西安,1995年因哮喘病去世.1996年胡宽的朋友集资出版了《胡宽诗集》.
  继朦胧诗人的艺术革命之后,胡宽的诗作在1981年、1982年左右就显现出令人惊奇的、极其成熟的现代品质.并在与朦胧诗人们不同的美学向度上,把现代诗推进到更成熟的领域.朦胧诗人率先粉碎了当时中国泛滥成灾的"非诗",让诗从教条的畸形束缚中回归到自身,影响与启示了一代诗人,胡宽在接受了他们的影响之后,又以耀眼的才华突出了现代人纷繁复杂的精神深处.胡宽那种全面的、系统的、执拗的对人性黑暗深渊的揭露,在当时无疑具备了孤军深入的"先锋性",这是一个有胆识的诗人的令人赞叹的行为.放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诗歌背景中,这种"先锋性"是如此醒目如此罕见,或者正是因为太"先锋"了,才脱出了人们审美的视野,这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是一种损失.胡宽是凭借着自己孤单的才智,在现代诗荆棘丛生的道路上,默默而行.这既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让胡宽的诗歌写作付出了代价.胡宽的诗有对生存的真实感受,有活生生的血肉,有令人吃惊的古怪想像,但具体的表达常常因语言的芜杂产生了障碍.过分个人化的情绪涌流,意象的随意跳跃及思维的自由放纵,又使他的某些诗沦为一个人"喃喃自语"的方式.胡宽显然意识到了他的内心激情可能具有的毁灭性并试图加以节制.在诗中他极少采用第一人称;他更多地诉诸寓言、伪陈述、反讽、戏剧化自白、对白等中性的语言手段,以与他内陷的世界保持一段必要的客观距离.然而这一距离总是被飞快的语速和旋涡般的语流所吞噬.他最主要的几部作品,包括《土拨鼠之歌》、《雪花飘舞》、《受虐者》等,都既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语言狂欢,又超出了诗学意义上的语言狂欢.语言狂欢是对荒诞的、碎片化的世界的反刺、校正和重组.它有助于打破我们的诗歌成见,但未必意味其自身在美学上的降格以求.
  ■麦可(1971~1996),当代诗人.本名刘永权,生于1971年,1996年12月6日因病在哈尔滨去世.
  当"诗人之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深层意识,而不是作为现象进入到世界性的交谈之中时,它所触发的是对"诗人之生"的思考,而不是对死者的同情.终止的心跳仅仅意味着血液在肉体里循环的停止,而诗人的呼吸却在他的作品中依旧存在,并使每个词都富有生命.麦可的死和他之前的几位自杀者不同,他不是"受困于语言的压力",或者"出于对语言的捍卫"而自戕的诗人,不,他不是把死凌驾于爱和创造之上的人.虽然他也曾试图用"自杀"这一超语言的行为来表达对诗歌的最后热爱,可他并没有放纵对生命的健康把握.这主要来自于他对自身责任的清醒认识,这里谈到的责任并不是社会化的义务,而是他对诗歌精神的建设.他是精神本体论者,而不是语言本体论者.语言的必要性是建立在精神的需要之上的.在写作中,语言的规则以及语言的合法性不应、也不可能成为局限精神自由的障碍.这使他几乎不曾对自己的精神取向(即向着神性的不懈叩问与追寻)作过置疑,相反,他却态度鲜明地反对后现代主义和文本式写作.他努力坚守的是诗的生命感的存在,是能够抵御时间消磨的持续的活力和感动,是没有亵渎、怀疑和玷污的诗的神圣性.他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语言形式,都保持着独立性.
  ■阿橹(?~1997),当代诗人,原名鲁荣福,河北乐亭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宾县.曾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松花江分行,80年代因擅自去台湾参加世界华人诗会,被所在银行开除(当时参会费用5000,阿橹无力支付,以行长名签字冒领).参会期间,阿橹被选为该诗会最年轻的理事,并与台湾音乐人娃娃相恋,娃娃后来将这个爱情故事讲给李宗盛,李写出了著名的《飘洋过海来看你>.阿橹回大陆后,其妻下海至俄罗斯经商,并一去不回,生死不明.阿橹于90年代初漂泊北京,生活基本处于穷困潦倒,1997年因抢劫杀人罪被判死刑.作品散见《人民文学》、《诗刊》、《当代》、《诗歌报》等海内外一百余种报刊,并被《中国文学》(英法文版)介绍到国外.出有4部诗文集.
  一首《阿橹之死》这种超前意识的诗歌出现在诗坛的时候,曾经让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在中国当代诗歌苦苦寻找出路,但又无法突破的时候,是阿橹的诗歌让我们看见了一抹希望的亮色.有位青年作家说:实际上阿橹出版诗集《墓地与摇篮》,就是为自己事先留下最后一份虚荣及虚荣之骄傲.阿橹为自己和这个世界创作了不少虚假,也许包括他的作品.
  ■昌耀(1936~2000),当代著名诗人.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2000年3月23日,在肺癌的折磨中跳楼自杀.昌耀是新诗史上第一个有着完整而饱满的诗人形象的诗人,是新诗史上承上启下式的关键诗人.代表作品《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等.
  昌耀说:"我是一个大诗观的主张者与实行者."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昌耀大量运用西部荒蛮的意象:戈壁、烽火、驼队、原野、烈风等等.昌耀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是仅仅简单罗列这些意象,去营造所谓的异域情调,而是通过独特的节奏处理和抽象思辨,试图赋予这些意象以西部独特的旺盛的生命力,实已是人的灵魂的变体,从而最终使他所有诗篇成为本质意义上的生命的诗篇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昌耀追求的是恢弘的诗歌效果,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关注于宏大的意象,许多时候他倒是善于从细微处阐发个人化的生命观和世界观.比如他的早期作品,写于1961年的《凶年逸稿》的末节就写得格外精彩:"我以极好的兴致观察一撮春天的泥土./看春天的泥土如何和阳光角力."随后的七行则细致地描写这角力的过程,最后则得出"啊,美的泥土./啊,美的阳光./生活当然不朽."这种对于细节的诗性观察,赋予昌耀诗篇丰腴的质感,而且相应地当他"从自己的衣饰脱身翱翔空际"的时候,当他试图向灵魂的深处纵身一跃的时候,他也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美.昌耀思索的纵深距离拉得更开更扩大了,乃至于清晰得触及到了生命和死亡最细致的纹理.
  ■宇龙(1965~2002),当代著名军旅诗人、作家.原名杨垠祖,祖籍湖北天门.2002年1月20日晚,在广州被歹徒暴打致死.去世前系广州军区空军武汉基地少校军官,由湖北借调到广州军区电视艺术中心参加创作.代表作有诗歌《机场》、诗剧《黑天鹅的歌舞厅》、电视连续剧《归途如虹》(与人合著).2005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宇龙诗选》.宇龙家人出资创立了"宇龙诗歌奖".
  宇龙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军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他长期坚持民间诗歌写作,著有大量的诗歌、诗论、诗剧、随笔和其他文学作品.
  ■崔澍(1980~2003),80后青年诗人.1980年生,祖籍河南商丘.2003年9月6日早上8点29分在郑州因病去世.代表作有诗歌《文字比肉体带来的快感更持久》、《卖脸》等.
  自称河南流氓.去世前系西安《阳光部落》杂志社的编辑,因病回郑州治疗.他是一个80后青年诗人,西北大学中文系学生,西安五角星诗社重要成员,解放诗歌论坛主要发起人之一.著有大量的诗歌、诗论、随笔和其他文学作品.著名诗人杨春光评论崔澍的《卖脸》是一篇杰作,杰就杰在它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痛苦心声和世态炎凉,犹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谌烟(1984~2004),湖南80后女诗人,原名陈璐,1984年生于湖南衡阳,2004年6月3日晚23时左右服毒自杀.
  其诗歌与小说展现了80后一代人的纠缠、困惑、挣扎、绝望.文笔流畅,细腻,感情真挚、奔放、炽热.其人是真正跨掉的实践者.用啤酒加农药完成一生."观湘门"驻站,早期活动在"弧线80后诗歌论坛".
  ■马骅(1972~2004),当代诗人.祖籍福建.1972年4月11日生于天津,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后赴云南省德钦县梅里雪山下的藏区明永村义务支教.马骅坚持写作和小剧场戏剧实践,自印诗集《九歌及其他》(1999)和《迈克的真实生活》(2000),有部分翻译,包括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和英国诗人特德·修斯的诗歌,另有一些短篇小说零零碎碎地发表.2002年起一直担任《诗生活月刊》的主编.2004年6月20日因搭乘的吉普车落入悬崖下的澜沧江而遇难.
  对于他的死,一时间不知道该用何种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有些惋惜,为这个有才华的人;有些钦佩,为他那种漂泊的独处幽僻的生活方式.我不想给他冠以什么献身藏区教育事业以及高尚的志愿者一类的大帽子.他的朋友这样说过:他只是按照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去做而已,他活的很自己.赞颂他只能让一些原本很纯粹的东西变得丑陋不堪.马骅是中国互联网诗歌平台的建设者之一,以"小马"为主要网名,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诗生活"、"北大新青年"、"泡网俱乐部"、"网易"等著名诗歌论坛或担任版主,或积极活动,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诗生活"是他的理想!他潜心研究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地文化,为当地做了很多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撰写出若干相关文章.作为一位诗人,马骅在那里写出了组诗《雪山短歌》,诗句清澈纯净,以前作品中复杂的戏谑与沉痛渐渐转变为开阔的澄明与宁静.这是马骅在云南的重要收获,因为艺术始终是它的终极追求,生活方式可以不断变化,但艺术却是他决心行走一生的冒险之旅.他是70年代生的诗人当中最独特的一个……在马骅身上,凝聚着知识者的激情、浪漫和不羁的游戏精神.
  ■杨春光(1956~2005),当代先锋诗人、诗评家.1956年12月28日出生于辽宁省盘山县,2005年9月19日凌晨3时因病去世.
  杨春光是游走于尘世间的一个异类,一匹丛林中的野狼,并且还是那种嗜血如命的那种,虚势待发,准备随时撕咬开政治、文化的遮羞布,让人清醒地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面目.从他的诗歌与文论中,我们分明可以清晰地听到它锋利的犬齿撕咬骨肉的声音,那种痛快淋漓的酣畅感从每一个毛细血孔中都不知不觉地弥漫开来,让真正的尼采笔下的"超人"敬佩之至,却使那些"伪文化者"闻风丧胆,生怕这匹饿狼会随时袭击自己或连累自己,打破他们安逸的生存秩序.杨春光是名勇士,他从来作战,都是单枪匹马式的,所以他是一匹孤独而卓然的饿狼,与那些被豢养的狼比较起来,杨春光多的是一种野性,一种来自于生命本原的强大的攻击力,一种来自于原始自然界里生机勃勃生命力,他自生自灭,禀承着生命的一种原始密码.其独特的先锋精神得以传播,生前奉行的先锋诗歌精神不同程度影响着各个时期出生的诗人、学者.大气凝重,而又飘逸浪漫非凡.
  ■周建歧(1971~2005),当代诗人.1971年生于河北省滦南县,17岁写诗,19岁在《东北文学》发表处女作.诗歌散见于《青年月刊》、《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等各大报刊杂志.有作品入选《2004年中国最佳诗歌》.2005年11月11日生日这天午6点,在家中自缢身亡.
  乡村画匠--唐山诗人周建歧,是个留着小平头的诗人,他给人的感觉,一看就很有个性的诗人.他那小平头,一年四季总立着.不管天多冷,他也不戴帽子.就是把耳朵冻下来,他也不戴帽子.因为他就喜欢那寸把长的头发立着的感觉.他说有了这脑袋立着的头发,诗歌的灵感就会层出不穷.他每天晚上都在电脑上写诗,可以说诗歌已经进入了他的血液和灵魂.在他的诗歌中,汉字早已不是人类的符号,它已转变成音乐的异体或是一种宗教的图腾.而诗歌语言呈现的不是对现实和音乐的摹仿,它一针见血地揭开事物的假象和美丽体包装.诗人以宏观的视野来审视社会和人类文明变化的来龙去脉,他们用诗的利刃切开现实的肌肤,并深深触及人的血液和人的灵魂.
  ■余地(1977~2007),当代青年诗人、作家.本名余新进.1977年生于湖北宜都,长居昆明.有诗歌、小说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山花》《青年文学》等报刊及各类网站,并有作品入选《2003中国最佳诗歌》、《2005中国年度诗歌》、《2005北大年选(小说卷)》等选本.曾获得2005年度边疆文学奖等奖项.主要作品有长篇诗性随笔《内心:幽暗的花园》等.2007年10月4日凌晨零时许在昆明家中用菜刀割断颈上动脉和食管而亡.据其生前朋友介绍,余地养有一对不满3个月的双胞胎儿子,其妻身患重症.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将其生前作品整理结集为《余地作品选》出版.
  "不是死亡残忍;是死亡提示了生的残酷."生活的压力让30岁的他不堪重负,又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他只好选择割脉自杀,以寻求解脱.他别无选择,他唯一的选择只有文字,要么为文字而生,要么为文字而死,因为文字是他唯一的世界,他的整个世界要靠文字来支撑,任何与此无关的都走不进他的世界.自古好文字为痴者都视文字为他的第二生命,甚至为此甘愿牺牲自己的唯一生命!他的死似乎和诗歌关系不大,但肯定是对诗歌和从事诗歌事业的人的讽刺.
  ■吾同树(1979~2008),本名曾桓开,1979年12月生,广东梅州人.2005年7月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2008年8月1日在东莞家中自缢身亡.诗歌曾在《诗刊》、《星星》等刊物发表,入选《2003年大学生最佳诗歌》等十余个选本.
  到了吾同树这里,诗歌倒是很少说了,能说的,大概只剩下世俗社会的一种猜测了:刚刚买了房子的诗人,面临着极大的房贷压力.吾同树在2008年7月留下的文字中写道,每个月还款2000元,大概需要240个月,这笔帐目才会理清.这样的猜测尽管了无诗意,却一样引起很多诗人和非诗人的情感共鸣.生活的压力是这样巨大,以致于诗人的心灵越来越显得逼仄,而美好的生活在逼仄中也越来越遥远,遥远到只存留在一行行古典的文字中、浑朴的意象里.吾同树在自杀前一天写下这样的诗句:一只鸟,在层云上飞/那疲倦的身躯、迷茫的眼神/只能被云朵的灰色遮蔽……是啊,疲倦的岂只是诗人,大家其实都很疲倦,大家其实都会找个空儿歇息一下,大家其实都会在歇息后再飞……无他,生命的使命使然.
  ■王英(1970~2008),笔名越儿,重庆女作家,《红岩》杂志社编辑部主任.2008年11月25日午后1时40分左右,王英在与父母诉说了自己参加2008年第二届川渝散文家论坛笔会期间受到的委屈后,趁父母不备,纵身从重庆出版社宿舍楼14楼阳台上飞下,香消玉殒.
  ■小招(1986~2011.2.14),原名李建辉,80后作家、诗人.1986年生,湖南会同县人.03年入读南京师大历史系,05年退学.即居北京.2011年2月14日情人节在湖南家乡跳桥自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啤酒主义的荒诞快乐》、诗集《我的希望在路上》.
  写诗及小说,也爱旅行.坐火车汽车轮船不算,自觉重要的旅行主要有:05年冬,从西安骑自行车至河北邢台.07年夏,由涿州步行至石家庄;沿野长城由河北怀来县水头村行至北京陈家堡;行走太行山腹地;行走鄂西南山区(长阳、五峰)翻壶瓶山入湘.以及数次"后旅行":增肥之旅、添毛病之旅、自卑之旅、抄老家之旅,等.07年冬参与演出电影《盒饭》.为谋生做过22天半出版公司编辑、几天美院模特,也曾为朋友的书稿打字换过酒资.08年夏入住宋庄,或涂鸦喝酒,或笔墨文章.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知识博览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