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4 12:42
鄌郚总编

墓志铭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31 16:05
鄌郚总编
  墓志铭  旧俗,占代出葬,死者亲属虑陵谷变迁,后人不知为谁氏之墓,故作墓志铭,埋于圹前三尺之地,使后世有稽考。其为正方两石相合,一题志,一刻铭。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曰:“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文似传,用散文记叙死者家世、姓名、爵位、治行、年寿、卒葬日月等。铭文似诗,用韵文概括全篇,大都是对死者的赞扬、悼念或安慰之词。
  据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墓志铭》考,墓志铭始于南朝。清代汪汲《事物原会·墓志铭》曰:“……齐武帝欲为裴后立石志墓中,王俭以为非古也,或以为宋元嘉中颜延之为王球作墓志,有铭自宋始。隋得王戎墓铭为自晋始,亦非是今世有。崔子玉书张衡墓铭,则墓有铭自东汉已有之。《山堂肆考》:志,记也,或作识,汉杜子夏临终作文,刊石埋墓前厥,后墓志因此而始也。《池北偶谈》谓:墓有志铭,据封氏《见闻录》以为起于魏晋固核矣,然《庄子》云:卫灵公卜葬于沙丘,掘之得石椁有铭,则春秋前已有铭矣,而王俭谓自宋元嘉中颜延之者,窃意古来铭墓但书姓名、官位、间或止铭数语,而叙述譔文则起于颜耳。”按汪氏所言,“志铭”虽然古代已有之,但其只刻死者的世系、名字、爵位、寿年、卒葬年月等,称不上文章。从南朝起,便在“志铭”上加添死者生前功德业迹,并定为制度,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南朝梁任昉有《刘先生夫人墓志》,《新唐书·李栖筠传》载:“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云:“上痛悼甚至,每朔望辄出临灵,自为墓志铭并序。”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俱以志铭擅长。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王安石的《王逢原墓志铭》,均为古今“墓志铭”中的上乘之作。
  自唐宋以后,人死安葬之前,撰写墓志铭已成为一种习俗。而且,丧主为了显示荣耀,要请地位高的人撰写。我国古代小说中对这一习俗亦有较多的述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写范进中举后,举家搬进新宅,谁知乐极生悲,老太太兴奋过度,一命呜呼。“七七”一过张静斋来候问,谈到安葬之事时说:“铭旌”是用周学台的衔。“墓志”托魏朋友将就做一篇,却是用谁的名?事后,张静斋约定日期,与范进一齐到高要县。于路上商量说:“此来,一者见老师;二来,老夫人墓志,就要借汤公的官衔名字。”可见墓志铭这一习俗,古人也是非常重视的。另外在宋代周密的笔记小说《齐东野语一》中也有述及:“滕茂实字秀颖,吴人,初名裸。登攻和第,徽宗改赐今名。靖康初,太学正兼明堂司令,与路允迪宋彦通奉使金国。割三镇太原,寻奉密诏,据城不下,金人怒之,囚于云中,渊圣北迁。茂实冠裳迎谒,拜伏号泣,请侍旧主俱行,不从,且诱之曰:‘国破主迁,所以留公者,盖将大用。’遂留之雁门。先是自分必死,遂嘱友人董诜以奉使黄幡裹尸而葬。且大书九篆字云:‘宋史者东阳滕茂实墓’复作诗自叙云:‘茂实奉使无状,不复返父母之邦,所当从其主以全臣节或怒而与之死,幸以所杖幡裹其尸,及以所彖九字刊之石埋之台山寺下,不必封树。’”(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