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4 13:12
鄌郚总编

大敛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31 15:42
鄌郚总编
  大敛  旧丧俗,人死后第三日,将已装裹好的尸身放入棺材盖棺的仪式,称为大敛。此俗同与小敛,夏商时期就有。据《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载:“大敛于阼”即地点在堂前的东阶上,大敛时用来扎紧尸首的布条,“缩者三,横者五,布紟二衾——君大夫士一也。”入敛的衣服,“君陈衣于庭,百称;北领西上;大夫陈衣于序东,五十称,西领南上;士陈衣于序东,三十称,西领南上。”敛时,孝子等要跳起脚来哭,叫踊。抬尸时由孝子抱死者的头部,盖棺时,亲属哭喊死者称谓。最后在灵座前行祭奠礼,整个大敛仪式才算结束。
  对人死为什么三天后才入敛,《礼记·问丧》解释道:“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所以圣人便决定以三日的期限作为礼制。
  大敛之俗,自周代以后,一直沿袭下来。清·吴荣光《吾学录初编》云:“三日大敛,执事者以棺入。承以两凳。棺内奠七星板,藉茵褥,施锦衾,垂其裔于四外。届时奉尸入棺,纳生时所落齿发,卷衣以塞空处。丧主以下凭棺哭踊。尽哀。乃盖棺,加锭施漆……”。由此可见,清代大敛之俗虽袭用旧制,但其形式已有所变化。对这一习俗,古代小说中常有述及。吴承恩的《四游记》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说:镇元大仙把唐僧师徒抓了回来,用家机布把三藏、八戒、沙和尚裹了。孙悟空笑道:“好!好!好!夹活儿就大敛了。”悟卒虽嬉语一句,却道出民间存在大敛之风习。古代父母死了,要等在外孝子返回家才可盖棺入敛。《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写道:“贾敬宾天”以后,贾珍在外,最快半月方能赶回,因天气炎热,不能相待,于是尤氏“遂自行主持,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敛。”尤氏此番做法,表面看来虽不合大敛之风俗。但细细琢磨一下,倒也合乎情理。《金瓶梅》第六十三回《韩画士传真作遗爱,西门庆观戏动深悲》中关于李瓶儿死后第三天,行大敛入棺之礼,有一段详细而生动的描写:“阴阳徐先生早来伺候大敛。祭告已毕,抬尸入棺,西门庆交吴月娘又寻出他四套上色衣服来,装在棺内,四角又安放了四锭小银子儿。”“不一时,放下了七星板,搁上紫盖,仵作四面用长命丁一齐钉了起来,一家大小放声号哭。西门庆亦哭得呆了,口口声声只叫:‘我的年小的姐姐,再不得见你了!”
  述及大敛之俗,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三卷《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崔生和兴娘从小定亲,崔生一去十五年未归,兴娘业已成人,其父母要给她“另寻人家”。而兴娘“一心专盼崔生归来”,常“暗地恨命自哭”。天常日久,忧虑而死。“父母与妹及合家人等,多哭得发昏,临入敛时,母亲手持崔家原聘金钗,抚尸哭道:‘此是你夫家之物,今你已死,我留之何益?见了徒增悲伤,与你戴了去罢。’就替她插在鬓上,盖了棺。”(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回复 引用 顶端
位置: » 竹影大观园 » 丧葬习俗 » 大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