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4 13:18
鄌郚总编

招魂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0 21:17
鄌郚总编
  招魂  古代丧俗,人刚死,亲属招唤死者灵魂回复到身体,希望起死回生的一种仪式,称招魂。清·汪汲《事物原会·招魂》云:“汉武帝李夫人亡,思念无已。有方士李少翁言能致其魂,上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身帷中望之。遂仿佛见夫人,后世招魂始此。”其实,招魂是一种很古的习俗,周代就已盛行。当时称之为“复”。古人认为,人有魂魄。魂是人体出入的气息,魄是人的感觉。人刚死,魂先脱离人体,只要招回魂返魄,人就可以活过来,所以人初死,有生者一人,持死者上衣登屋顶,面向北喊死者的名字,说:“某人呀你该回来了!”这样连喊三次,再把死者的上衣卷起来投到屋下,由人接着,覆盖到死者尸体上,这就叫“复”。《礼记·檀弓下》曰:“复,尽爱之道也。”郑玄注:“复,谓招魂。”孔颖达疏:“使死招魂复者,尽此孝子爱亲之道也。”就是说,生者不忍心其亲属死去,祈求鬼神,希望死者的灵魂从幽阴处回到身体上来,复而不醒,然后才办丧事。
  《仪礼》和《礼记》对招魂习俗均有详细的记载。《仪礼·士丧礼》言:“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极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受用筷,升自阼阶,以衣尸。复者降自后西荣。”《礼记·丧大记》和《礼记·杂记上》叙述的更为具体。在招魂的时候,“有林麓,则虞人设阶:无林麓则狄人设阶。”招魂人选,“小臣复。复者朝服”,即是死者的近臣,并要着朝服。用来招魂的衣服,“诸侯,以褒农、冕服、爵弁服;夫人,税衣揄狄,狄税素沙;内子,以鞠衣、褒农、素沙;下大夫,以襢衣;其余如士。”但无论死者的身份如何,招魂的人“皆升自东荣,中屋履危,北面三号。卷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北荣。”客死异国的人,“则公馆复,私馆小复。”因为不能在私人家里招魂。如出外旅行死在半路上,“则升其乘车之左毂而复。”招魂用的农服“不以农尸,不以敛”,招妇女之魂,“不以袖复”即不能用她出嫁时穿的礼服。在招魂的时候,“男子称名,妇人称字。”天子死了,臣子不可名君,故呼“天子复也”。
  招魂习俗,沿袭甚久。汉代,“既死之后,则有招魂。”(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后汉书·赵咨传》载:“招复含敛之礼,殡葬宅兆之期。”至唐代,人死后仍行招魂俗。《新唐书·礼乐》云:“复于正寝。复者三人,以死者之上服左荷之,升自前东溜,当屋履危,北面西上。左执领,右执腰,招以左。每招,长声呼‘某复’,三呼止,投衣于前,承以箧,升自阼阶,入以覆尸。”宋·司马光《书仪》多记民间习俗,书载:“侍者一人,以死者之上服,左执领,右执腰,就寝庭之南,北面招以,呼曰某人复。凡三呼,毕,卷衣人,覆于尸上。”《朱子家礼》、《明会典》等书,亦有招魂之记述。可见宋以后各代仍沿袭此俗。
  汉魏时期,在沿袭人死招魂之俗的同时,又出现了招魂葬,招魂奠。所谓招魂葬,即人在外地或在战场上死了,不得其尸,即用死者生前所穿戴的衣冠招魂而葬。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济水篇》云:“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乃丧葬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因作寝以宁神也。”东汉光武帝(刘秀)姊元,嫁邓晨,死于战乱,刘秀即位,追封为新野公主。后晨卒,帝命招元魂与晨合葬。(见《后汉寸书·邓晨传》)。唐·张籍《征妇怨》诗云:“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所谓招魂祭,即人死在外地,家里人进行招魂祭奠,使死者魂不致四处飘荡。这一习俗在古代小说中时常述及到。罗贯中《_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关羽的死讯传到蜀国,刘备痛哭不已。“众官又再三劝谏,玄德方才进膳,传旨川中大小将士,尽皆挂孝。汉中王亲出南门招魂祭奠,号哭终日。”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李道人独步云门》:隋朝青州城有个富翁叫李清,平时慕仙好道,有出世之念。城南云门山有一深穴,传说穴中有神仙,李清七十生辰这天,他入穴求仙,在穴中跌了两跤昏了过去。上面的亲眷子孙久不见他上来,以为他死了,莫不痛哭。有人劝道:“不若今晚且回去,明早请几个有法力的道士,重到这里,招他魂去,只将衣冠埋葬。”子孙辈听了,拭泪回家。“到明日重来山顶,招魂回去。”徐珂《清稗类钞·孝友类》记载了颜习斋寻亲之事:“颜习斋名元,幼鞠于蠡县朱翁,长归宗,至关东寻亲。时为明崇祯戊寅,大兵直薄近畿,元之父被掠,果得其踪于沈阳,殁矣。寻其墓,哭奠如初丧礼,招魂题主,奉而归,遂弃诸生,终三年丧。”(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回复 引用 顶端
位置: » 竹影大观园 » 丧葬习俗 » 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