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12-31 22:44
昌乐 刘文安

“县球”乒乓初记(王庆荣)

  “县球”乒乓初记
  王庆荣
  起源于英国的乒乓球自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百年沧桑,逐渐成为最受国人喜爱的球类体育项目。从普及程度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论定,乒乓球被誉为中国国球当之无愧。从这种意义上分析,称乒乓球为昌乐县球也不无道理。
  几十年来,乒乓球一直是最受县民喜爱、普及程度最高、竞技技术和比赛成绩最好的体育活动。在增强人民体质、传播现代体育文明以及推广全民健身运动的过程中,在昌乐创建“乒乓球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的全过程中,均发挥了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替代的作用。回顾一下这项运动在本县的传播、发展、普及和完善过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昌乐解放前,县内没有关于乒乓球活动的任何记载。但当时的昌乐中学、即以后的昌乐一中,就配备了较完备的现代体育器材和设施,其中包括乒乓球设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该校两副弃置不用的球台虽已破旧不堪,仍可以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解放之初的文化馆也有一副乒乓球台,亦应是解放前民族教育馆的遗留。但谁人和哪些人曾经从事过这项活动,已无从知晓。据传,前身为书院小学的县高等小学,已有师生偶尔也打乒乓球。从解放初期该项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抗日战争胜利后乒乓球活动才进入昌乐。解放前后这段时间,县城和昌乐一中应当是乒乓球活动开展最集中的地方。解放以后,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结束,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县内乒乓球运动迅速兴起。
  1948年昌乐解放后,县中心完小在校园中设乒乓球台,时任校长王本礼就是最早的乒乓球爱好者。据县内老一代乒乓球运动员王兆森回忆,当时他正在完小上学,打球只使用光板,王本礼校长是他的乒乓球启蒙老师。打法只是推来挡去,技术含量无从说起。但就倡导文明培养兴趣而言,其历史作用却不能小觑。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县内各工作机关相继建立,政府积极推广现代体育运动。作为一项设备投资小、参加方便而又新鲜有趣的现代体育活动,乒乓球迅速受到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喜爱,这给乒乓球运动开辟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尔后,粘贴无海绵胶粒或有海绵胶粒的新式球拍引进使用,为新的打法提供了物质基础。光板球拍时代的结束和新式球拍的引进,导致乒乓球打法不断改进,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
  县社干部陈家贵是县内最早的乒乓球爱好者、指导者和教练员。县内乒乓球、篮球等体育活动,都由他担任教练,直至县体委机构建立,这一阶段的球员多受到他的指导。王兆森利用寿光县奉城乡赠给他父亲王华村的一块“医贯中西”大型匾额,帮衬上木板,改制成乒乓球台,用砖头作球网,在自己家中与一帮小球友打球。这大概是县内第一副个人设置的球台。从侧面上也可以看出,一代名医王华村对乒乓球的厚爱。据张曰富回忆,五十年代初,原籍辽宁沈阳的县武装部干部郑隆,非常喜欢乒乓球。他调回沈阳后,还特意将一本名为《怎样打乒乓球》的书籍寄给王兆森。在那个没有指导和教练的年代,他们之所以击球动作较规范,多得益于那本来之不易的书籍。为他们以后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避免了“野路子”的弯路,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954年,县文化馆在西门里、即现在的老干部住宅区建立,并设有木制乒乓球台。王兆森、李树杰、张曰富等均是馆内常客,为他们日后技术的提高和成绩的取得提供了必备条件。是时,县照相社、供销社、人民银行、县社、组织部等单位都设置了乒乓球台。到1955年,昌乐县的乒乓球运动形成第一波高潮。照相社的社长田守才带领本社职工王兆森、李树杰、肖培荣等,形成了一个力量均衡的团队。人民银行的李春年、王连清、杨玉林、李月英等,也具备了相对较高的水平。组织部的杨立安、玄福泽,东关村的张曰富等,均具有较强的实力。昌乐一中的田克英、毕玉芳、董若兰、张志安等,也继承维护了学校的荣誉和优势。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昌乐县乒乓球团队已经基本掌握了当时最新的技术和打法。注重速度和旋转,形成了左推右攻的鲜明特点。鉴于当时反胶还没有进入一般市场,只在大城市有售,县内球员均用正胶。正胶胶粒有平胶粒、塔型胶粒、梅花胶粒三种。塔型胶粒底部较粗,击球速度相对较快;梅花胶粒顶端为梅花状,利于摩擦制造旋转;平胶粒性能适中,初学者常用。球拍以青岛产的“流星”牌最为流行,胶粒全为红色,底板相对较厚,利于推挡和快攻。其中直握拍的反面为光板,且印有球网高度标尺,深受球员喜爱。时代和工具使然,县内球员大都擅长近台快攻,以速度见长,对旋转的认识较弱。采用防守打法的很少,且技术不够熟练。
  这一阶段,县内没有能力和经验组织正规比赛,但单位与单位之间民间性质的比赛较为经常。潍坊、益都、诸城、寿光、胶县、五莲等县区之间的访问赛、邀请赛也经常举行。县内球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在与其他县区的较量中,昌乐队战绩胜多负少,令人瞩目。但对益都、潍坊等强队,仍不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段的比赛,多由县体委的张国风联络组织。他的身影,贯穿着此后数十年昌乐县乒乓球运动发展成熟的全过程。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昌乐乒乓球的主力团队逐渐形成。男子的王兆森、李树杰、张曰富、张志安等为第一方阵。且以扎实的基本功为依托,以近台快攻和发球抢攻为基本得分手段,确立了在全区的地位。女子的肖培荣、李月英、田克英、董若兰、毕玉芬等为第一方阵,打法与男队大略相同,也具备了与其他县区争衡的实力。其中张志安、田克英、董若兰、毕玉芬均为昌乐一中学生。当时直握球拍反面均属光板,不贴胶粒和海绵,但光板面可以应用,不算违例。
  男女队均采用左推右攻的基本打法,正手进攻俗称“抽”和“扣”。抽杀进攻含有提拉的因素,带有一定的旋转;扣杀则只有力量和速度,只能应对高球。反手则以推挡为主,多作为防守手段,只有极少数球员能够反手抽杀。王兆森除正手进攻能力强以外,反手抽杀和发力猛推具备较强的杀伤力,且能以切削的动作使用反面光板应对旋转来球,创造进攻机会,高球也常用光板扣杀,对其他县区的对手形成极大威胁。
  这一阶段,发球技术提高很大,部分球员已经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运用高抛发球和下蹲式发球技术,常能创造进攻机会或者直接得分。王兆森还在实战中研究琢磨,运用抖腕发力,发出速度快、前冲力强、带一定侧旋的长球,俗称“捹球”,在全地区独具特色,杀伤力极强。在当时的邀请赛、访问赛以及选拔赛中,均占有较大的优势,败绩很少,成为外地球员惧怕和研究的对象。李树杰、肖培荣、董若兰等也进入全地区优秀选手的行列。
  1958年,昌潍地区乒乓球比赛在益都举行,各县均由社会和学校混合组队参加,实际上代表各县的最高水平。在这次比赛中,昌乐男女队均取得较好战绩。王兆森和董若兰获得男女混合双打冠军。昌乐从一个乒乓基础相对薄弱的小县,逐渐跨进全地区强队的行列,受到兄弟县区的注意和重视。即使在此后的经济困难时期,昌乐的乒乓球活动仍持续开展,整体技术水平快速提高。
  鉴于这一阶段经济状况的限制,广大农村和农村学校均没有条件开展乒乓球活动。就连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里完小,也没有乒乓球设备供学生练习。但在五图的解放军驻地,乒乓球设备已经非常齐全,有木质球台多副,供官兵活动使用。随军子弟也有机会接触乒乓球,五图鱼水小学的学生成为县内最早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小学生。
  1960年元旦刚过,昌潍地区青少年乒乓球赛在潍坊举行。昌乐代表队男队有王兆森、李树杰、张曰富、张志安、张喆、王德信、谷得意、赵玉聪八人分别代表男子青年和少年队,女队有肖培荣、田克英、毕玉芳、董若兰等八人分别代表女子青年和少年队,由县体委干部孙连进带队,如期参加了本次比赛。其他队员都先期到达潍坊,只有王兆森因为工作繁忙,在开赛前一天晚上才只身到达比赛地点。
  在这次比赛中,昌乐县球员的近台快攻和发球抢攻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打出了昌乐的精神和作风。在男子单打决赛中,王兆森与益都的迟建亮对阵,王兆森在15:20落后五个局点的不利情况下,沉着镇静,敢打敢拼,以恢弘的气势,连扳7分,将对手挑落马下,取得胜利。李树杰、张曰富也都击败过多个知名选手,打出了自己的风格。董若兰年纪较小,显示出自身的可塑性,在比赛中备受瞩目。王兆森获男子青年组单打第一名,李树杰获第六名;肖培荣获女子青年组单打第三名;董若兰获女子少年组单打第二名,田克英获第四名;男子青年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少年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
  比赛结束时,全体队员身着体委临时统一配发的运动装,留有一张合影,题字为“昌乐县出席昌潍区一九六二年青少年乒乓球比赛全体运动员合影.元月六日”。照片中的运动员已经有四位女运动员失佚姓名,甚为遗憾。这张珍贵的照片,留下了昌乐乒乓球运动员光辉的一瞥,也是昌乐县乒乓球运动取得空前辉煌战绩的早期见证。
  这次比赛以后,昌潍地区组成地区代表队在益都集训,由资深教练刘黄组织带领训练,备战山东省乒乓球比赛。我县的王兆森、李树杰、肖培荣、董若兰均作为主力队员参加集训。在全省比赛中,昌潍地区的技术水平较济南、青岛等市区有较大差距。在与济南队的比赛中,李树杰出战济南队的主力队员郭永安,以发球抢攻的优势取得首局胜利,引起极大的轰动。这也是男队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唯一的胜绩。女队的成绩相对较好,董若兰单打进入前六名,赛后她被吸收入山东省代表队,从此离开昌乐,我县失去了一员骁将。日后,董若兰与那次比赛的全省男子单打冠军郭永安结为伉俪,成就了乒乓球界的一段佳话。
  1961年,在昌潍地区的比赛中,虽然昌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与潍坊、益都、胶县、平度等县抗衡,但仍不失为一支强队。在比赛中,领队张国风发现潍县一中的女队员王秀和原籍是昌乐。因当时的高中学校招生是跨县际招生,她未被昌乐一中录取而被潍县一中录取,所以代表潍县参加比赛。张国风回昌乐后,立即多方联系,把王秀和从潍县一中转入昌乐一中就读,以期加强昌乐乒乓球的整体力量。张老对体育人才的爱惜和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中国乒乓球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地对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均采取积极措施,从学校、从少年抓起,培养后备人才。昌乐县也不例外,县体委号召和安排以学校为依托,以初中、小学为主,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比赛,形成一种良好的活动氛围。1963年冬,昌乐一中初中部以及县内其他初级中学,均组成校乒乓球队开展活动。各公社完小也开始组织小学生乒乓球比赛。
  1964年5月,昌乐县首届中小学乒乓球赛在昌乐一中举行,八处中学和十四个公社小学均组队参加。这是昌乐县有史以来举行的首次大型综合性乒乓球比赛。
  从各队当时的综合情况来看,中学组的昌乐一中占有一定先机。除设备条件外,一中的教练员是青州籍的史俊兴和昌邑籍的王俊礼老师。他们在中学和大学乃至小学期间均打过乒乓球,可以说受过较正规的训练。动作规范,讲究打法,且有一套符合常规的训练方法。他们强调基本功的练习,并掌握一些昌乐球员不太熟悉的技术。如不同旋转的发球,下旋、侧旋的应用,拉攻、削球防守等。在当时应该说是最好的教练员。李明媚、牟大霭、董道三等一些技术较好的老师也经常和队员交流。尤其是高中的张明堂、李广平、郭德胜等老队员,他们的技术当时均高于初中队员,也经常帮助小队员陪练。学校还联系安排初中代表队间或到潍坊一中、三中等水平较高的外地学校,举行访问赛、友谊赛。当时在潍坊一中胜少败多,与潍坊三中势均力敌。这一阶段,一中初中队员技术进步非常快。男队由马红光、王庆荣为主力组成;女队由王爱英、王宁丽为主力组成。王长太、于志刚、蔡玉英等为预备队员。
  乔官三中是唯一能够与一中抗衡的代表队。三中时任老校长郑绪山非常重视乒乓球活动,从设备到投入均不亚于一中。应该提到的还有老球手王兆森,他可以说是“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先驱。他以自己的球技被邀请为三中乒乓球义务教练,同时也将三中毕业班照毕业相的业务揽在手中。他们当时的目标就是打败一中夺取冠军,这对三中和照相社来说,确是一个不错的双赢结合。三中男队由丁曰增、刘子以及毕高友组成,女队则由张桂英、孟凡蔚为主力组成。他们的打法基本师从王兆森。球队训练活动经常,也多次到外地进行交流访问。学校安排的领队和教练员是即喜欢乒乓球、责任心又极强的李春波老师,共同形成了一个极富战斗力的团队。
  高崖二中和昌乐五中也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代表队。二中男队较为突出,由王本泉、秦泮源、张岫清、秦湘水等组成,老球员赵守诚老师任教练员。五中男队员栗颖超实力较强,但全队实力不够均衡。其他学校代表队的技术水平相对较弱,与上述学校难以抗衡。
  为能圆满举办这次比赛,县体委专门邀请胶县的全市男子单打第二名冯占昌,来昌乐具体组织安排比赛日程和裁判工作。冯占昌在两年前来昌乐打巡回赛,还败在王兆森拍下。这次来昌乐两人非比赛交手切磋,冯占昌变成了赢家。
  经过三天的紧张比赛,昌乐一中男队以一场不败的战绩获得男子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命,乔官三中男队获第二名,高崖二中男队获第三名;乔官三中女队获女子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昌乐一中女队获第二名,昌乐五中女队获第三名。男子单打第一名为马红光,王庆荣获第二名,丁曰增获第三名;女子单打第一名为张桂英,孟凡蔚获第二名,王爱英获第三名。小学组的男子团体第一名由五图鱼水小学获得,城关五里堡子小学获得第二名;鱼水小学的邵绪潮、于维国分获男子单打第一、二名,五里堡子小学的刘新乐获第三名。小学女子团体第一名由五里堡子小学获得,该校队员魏建花获女子单打第一名。五里铺子小学的教练员为曾获山东省体操比赛个人第六名的资深体育教师于恩三老师,他也是笔者小学时的乒乓球启蒙老师。
  这次比赛只为单打获得前三名的运动员颁发物质奖励,奖品为一只“流星”牌球拍和分别记叙游泳、举重、乒乓球的三本书。折合现金四元多,几乎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五天的工资,不失为极高的奖赏。笔者的那一只球拍,在身边一直陪伴了十几年。
  通过这次全县比赛,乒乓球运动被纳入中小学教育活动范畴,成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昌乐一中,整个暑假期间,由史俊兴老师和高中的球员郭德胜共同带领,全程集训。其他学校也纷纷采取措施,进行强化训练。全县各个学校的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学校之间的差距很快缩小。
  通过这次全县比赛,一大批十五岁以下的少年选手崭露头角。在今后许多年,他们多数成为本县乒乓球运动的中坚力量。
  鉴于比赛体制的变化,曾为昌乐争得过许多荣誉的老一代社会球员,过早地离开了乒乓球运动的第一线,用另一种形式从侧面服务于乒乓球事业,是一件憾事,但也是一件幸事。便是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他们多已徘徊于古稀之年,他们的乒乓之旅像稍纵即逝的流星,不再有灿烂耀眼的光芒。可在人们心中,仍然保留着他们瞬间划过天空的痕迹。
  不管怎么说,以学校为基础,从少年抓起,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是提高乒乓球运动水平的最佳选择。从此,昌乐县的乒乓球运动结束了散在社会、无序组合的历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这也是在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下,加快昌乐县现代文明步伐的必然。
  1965年6月,昌乐县举行第二届全县中小学乒乓球比赛。昌乐一中男、女队,乔官三中女队,昌乐五中男队,基本由1964年的班底参赛。中学组男子、女子团体冠军仍分别由昌乐一中男队和乔官三中女队获得。小学男子、女子团体冠军则分别由五图鱼水小学和鄌郚小学获得。
  赛后,县体委组建昌乐县中小学乒乓球代表队,利用暑假时间在昌乐一中集训,备战昌潍地区中小学乒乓球赛。中学男队由单打第一、二、四名栗颖超、王庆荣、马红光组成;女队由单打第一、二、三名孟凡蔚、张桂英、王爱英及横拍选手王宁丽组成。小学男队由五图鱼水小学的单打第一名于维国等组成;女队由鄌郚小学的单打第二名王顺香等组成,单打第一名张喜琴未参加县代表队。昌乐一中的史俊兴老师任教练,县体委刘老师带队。
  同年8月,昌潍地区中小学乒乓球赛在益都师范举行。昌乐队成绩平平,远没有1960年的风光。中学男女队均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居全区中游;小学男女队均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居全区前列。小学组的于维国、王顺香单打都进入前六名,其他中小学各组的所有队员均被挡在前八名之外。虽然这次比赛战绩平平,但县政府领导仍较满意。比赛结束回昌乐后,时任昌乐县长魏文彬在县政府接待室亲自主持召开了欢迎座谈会。
  后来,小队员王顺香曾进入地区代表队参加训练,并成为全地区有名的球员。二十年后的潍坊市第四届全运会上,她已是胶南县乒乓球代表队的教练。马红光、栗颖超、于维国都是部队子女或干部子女,以后都离开了昌乐。就当时的情势分析,昌乐县的乒乓球要想重新占据潍坊市的领军地位,还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
  1966年5月,第三届全县中小学乒乓球赛在乔官三中举行。随着部分老队员因毕业升学退出比赛,一部分新选手脱颖而出。张岫清、王成、高永成、万玉玲、唐惠芳等一批昌乐籍新手显示出较强的运动天赋,城乡之间、部队与地方之间的差距已不复存在。昌乐的乒乓球迸发出土生土长的巨大潜力,透露出行将崛起的曙光。
  就在他们摩拳擦掌准备放手一搏的时候,那场旷日持久的“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正常的社会秩序受到干扰破坏,一切体育活动全部停止。及至昌乐县的乒乓球运动踏上创建“乒乓球之乡”和体育先进县的征途,那是几年乃至十几年后的事。但是,乒乓球运动注定跟昌乐有缘。趟开的路,就会有人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就会有人为了文明和理想,果断地揭开崭新的一页,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新篇章。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