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4 22:17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傅家庄子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0 13:41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傅家庄子
  供稿 赵光生 张明坤
  傅家庄子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20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辛(寨)白(塔)路与冶(源)伦(家埠坡)路之间。东与张家庄子村隔河相望,南与安家河、蒋市店子村接壤,西北与八亩地、东北与蔡家官庄毗邻。村落北高南低,中间高东西两侧低,呈牛背状,主街南北向。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傅姓自南流析居立村,取名傅家庄子。据村内大槐树、村东吃水井及墓地可证,村内曾有傅、岳、杜、马、蒋、刘、唐等姓居住过,后不知迁往何处,村名沿称。据《赵氏族谱》及祖碑记载,清顺治年间,赵姓由诸城迁入 。清乾隆年间(1736~1796),张姓由本镇大郝庄迁入。
  全村7姓,168户,588人,均为汉族。其中赵、张两姓为村中大族,王、陈、衣、解、李姓人口较少。
  立村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仁寿乡盘阳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七贤区盘阳社;1930年属第二区盘阳乡;1945年属临东县盘阳区,8月临东县撤销,重归临朐县,属盘阳区兴寺乡;1952年属第三(盘阳)区兴寺乡;1956年属辛寨区盘阳乡;1958年撤区并乡,属辛寨乡;同年9月,属辛寨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辛寨镇至今。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实行军事管理,公社叫团,下设营、连,时称傅家庄子连。1961年改称傅家庄子生产大队。下设五个生产队,为便于管理,合并为两个生产队。1979年,由两个生产队分为四个生产队。1984年,队改村,复称傅家庄子村,设四个生产小组。1994年,全村统一分配土地,统一管理,取消生产小组。
  全村有耕地844亩,土质为棕壤性土和棕壤,其中丘陵地占80%,洼地占20%。主要地块有家西、西岭、南北地、九亩地、蛤蟆宅子、康家林、刘家林等。
  原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以蚕桑为主。20世纪70年代,实行粮、桑间作,田坎地边栽植桑树,蚕茧生产一度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进入80年代后,蚕茧价格下滑,桑树全部砍掉,取而代之的是苹果园,先后建成西山坡果园百亩以上。后由于果品滞销等多种原因,未产生经济效益便被毁掉。
  养殖业以猪、鸡、鸭为主。养殖规模逐年扩大,现有养猪大户13家,养鸭大棚10个。
  1982年,全村通电,村内装30千伏安变压器1台,户户用上电灯。村集体安装磨面机、粉碎机,成立大队副业组、木工组、服装组、卫生室、代销处等。并购置25马力拖拉机2台,12马力拖拉机1台,用于农田耕播和运输。
  2008年,全村固定电话入户率达90%以上。现有8户村民购置轿车,2户购置大货车,10户村民有面包车、小型货车,40%的户有手扶拖拉机、农用三轮车,6户购置电脑并联网。
  1994年,村民自筹资金6万余元,安装自来水,由于管理不善,使用七八年后便报废。现村民饮水靠自己打井,水质较差。
  20世纪80年代,实行新村规划,村民按统一标准建起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村内设一条南北主大街,宽7米,两边各设一条小街,宽3米,宅前小巷宽5米。2008年,新修东西两侧环村路,宽3米,长350余米,方便村民出行。
  原村内道路崎岖不平,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2008年,争取政府扶持,水泥硬化村北至蒋市店子村乡村道路1000多米。广大村民及在外人士自愿捐款12.9万元。
  村处沙石山丘陵地带,地下水缺乏,地表植被稀少。解放前,每当汛期,山洪爆发,泥沙俱下,堵塞河道,淹没粮田。一遇干旱,庄稼颗粒不收,人畜用水困难。1972年,村委利用平坟掘墓的废砖石,自行设计修建家北扬水站,引蔡家官庄水库干渠水灌溉良田300余亩,后因干渠被毁而报废。1984年,人工挖土2000余立方米,建成锁头沟塘坝,蓄水1600余立方米。后陆续建成水渠600余米,打大口井1眼,建50立方米蓄水池1座,截潜流1处。六七十年代,将村北、村西土地统一治理,全部整成梯田,整修机耕路,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建国后,村设初级小学。1969年左右,撤并入蒋市店子小学。1993年,新建小学1处,占地1800平方米,学生回到村内读书,设5个年级,1个幼儿班。2001年撤并入兴寺小学。
  自恢复高考制度后,村中子弟考入大专和本科院校者10人。
  1970年,设卫生室1处,赤脚医生2名,2005年合并至兴寺卫生室。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
  1970年,接收“上山下乡”青岛知识青年卢军孝、王青、刘召、宋力青、闫保利、宋文东、王森林、薛淑芹、高雪萍等9人,卢军孝任组长,大队安排专人分管知青工作。后全部按政策分批回城。
  村东有古井1眼,深10余米,以2块青石覆盖,中间凿井口,阔如车轮,石面光滑,井口一周九道深沟,系井绳磨砺所致。井北有龙爪槐一株,此井称“九龙井”。
  村南原有关爷庙1座,“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
  村原有5株古槐,粗者直径1米。村西一株古槐中间生长出一株刺槐,生长茂盛,新村规划时伐掉。
  说明:村志节选自2012年资料,错、漏在所难免,请读者见谅。如发现问题,可与村中供稿者联系沟通。特此说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