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08:40
鄌郚总编

最后的小脚老太太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111期--最后的小脚老太太
  最后的小脚老太太
  2013年10月7日
  现在很多都市年轻女性,闲暇之际都忙于减肥,也许是受审美观点的影响吧,小蛮腰、婀娜的身材,令很多女性神往。随之一间间门脸豪华的减肥馆矗立在了城市的显著位置,减肥方法也是层出不穷。减肥不是件一蹴而就就能解决的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甚至有点残酷。可是为了美,能有什么办法呢?
  减肥好像和脚没有关系,不用改变脚的尺寸。虽然现在很多年轻女性的鞋子是高跟的,鞋子的前端也是长长的尖角,但是那只是好看,脚在某种程度上不受什么委屈。而且现在年轻女性的脚大也不会受到什么歧视,很少有人关注女性脚的尺寸。电视剧《乡村爱情》中,有个主人公“谢红”因为脚大,还被美其名曰为“谢大脚”。
  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女子是需要裹脚的,女孩一般在六七岁时,就开始被强迫用裹脚布把脚缠绕起来,据说裹脚还分为“试紧”“裹尖”“裹瘦”“裹弯”四个步骤。裹脚标准要求小脚是三寸长,也就是10厘米左右。所以封建社会女子的脚,被称为“三寸金莲”。封建社会衡量一个女子漂亮程度,主要是看其裹脚大小,脚裹得越小,越好嫁人越受到人们的称赞。
  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寒露,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裹脚现在看来,是残害女子的陋习,但是中国到底何时开始裹脚,为什么裹脚?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本期《人文潍坊》,我们以“最后的小脚老太太”为题,采访了多位健在的小脚老人,让她们诉说裹脚的感受和辛酸。
  裹脚这一话题,大作家鲁迅先生在文章《藤野先生》也有所涉及。藤野先生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鲁迅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藤野先生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裹脚陋习残害妇女千余年
  裹脚,又称缠足,是流传千余年的一大社会陋习。为了一双“三寸金莲”,无数中国女人日夜忍受着断骨的痛苦,双脚无法正常行走,只为了能有一双漂亮的小脚寻一户体面的婆家。而裹脚作为残害中国妇女千余年的陋习,起源可谓是众说纷纭。宋代出现了专咏裹脚的第一首词,此后,裹脚风俗开始迅速发展,有一双“三寸金莲”成为每个女子的头等大事,直接影响着终身大事。据史料记载,裹脚过程十分残忍,严重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健康。自辛亥革命后,在爱国进步人士的号召下,裹脚风俗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裹脚起源说法不一
  关于裹脚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于禹妻、妲己是小脚,流传着古老的传说。据传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
  裹脚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于是民间女子为了不被选入宫中(另一说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裹脚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窅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窅娘以帛裹脚,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宋代后裹脚风日盛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裹脚。“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裹脚的第一首词。据传,中国古代女子裹脚风俗自北宋开始迅速发展,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裹脚的。
  从这首词可以证明,宋代确已出现裹脚习俗。到南宋时,妇女裹脚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裹脚还并不普及,裹脚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裹脚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裹脚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元明时期,当朝统治者并不反对裹脚。在元代,裹脚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裹脚为耻的观念。明代,妇女裹脚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裹脚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裹脚。但此时裹脚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公元1668年(康熙七年)只好罢禁。由此可见裹脚之风的根深蒂固。也正因为此,妇女裹脚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裹脚。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裹脚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裹脚,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
  裹脚过程十分残忍
  据史料记载,裹脚分为“试紧”“裹尖”“裹瘦”“裹弯”四个步骤,每个步骤,女孩都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裹足过程十分残忍,且历时较长。
  “试紧”是指最初将脚慢慢裹紧,让脚慢慢适应裹脚布的束缚。这个步骤的力度还不能太紧,以两脚能忍受的痛为度。到“裹尖”的时候,才是开始用力收紧的时候。这时,要用劲把裹脚布缠到最紧的程度,一直要缠到小趾压在脚腰底下,第二趾压在大趾趾关节底下才可以。裹尖的时候痛苦难当,缠好要用针线紧紧地把裹布缝起来,硬挤进尖头鞋里,然后要求少女到处走动。这个时候,女孩会承受相当大的痛苦。
  到了“裹瘦”的时候,四个脚趾都已经蜷回到脚掌底下,可是却未必能熨贴靠在脚底下。这时候,裹瘦的工作是把小趾骨向下向内推蜷入脚心裹,把小趾跟的部位向脚心内侧往下用劲拗下去,然后用裹布勒着带紧。“裹瘦”的时候,裹脚布缠到最紧,整个力量又特别着力在小趾跟的部位,往往因为血液循环不良,造成小趾跟部也就是外把骨的位置压破溃烂。
  最后一步是“裹弯”,是要在脚底掌心裹出一道深深的陷凹,陷凹越深,脚掌弓弯的程度愈厉害,裹到脚掌折成两段,前段的脚掌与脚跟紧靠着,中间一道深缝有时深达四五厘米,小趾夹在深缝里,脚背因为脚掌弯折的关系,向上膨起成高坡状,有些缠不好的脚背膨起如球。裹弯了以后脚的长度就明显的缩短,标准的小脚要求的是三寸长,也就是10厘米左右。这一个步骤完成后,一双“三寸金莲”也便大功告成了。
  裹脚习俗最终消失
  由于裹脚过程残忍,极大地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健康,清朝中后期,一些进步人士开始反对妇女裹脚。最初的反裹脚运动,始于清朝中后期的太平天国,但是由于当时裹脚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太平天国也昙花一现,反裹脚运动最后未能成功。
  到了清朝末期,裹脚被当时的知识分子们视为中国社会落后的象征之一,并认为裹脚造成中国妇女的柔弱,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及国家的力量,因此开始推行反裹脚运动,成立许多天足会。但是,裹脚风俗仍未得到彻底消除。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裹脚风俗开始从沿海大城市消失,并逐渐影响到内陆地区,裹脚风俗的完全消失,最晚则要到1940年代甚至1950年代以后。至此,残害妇女千余年的裹脚,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报记者 李楠
  郑爱兰:回趟娘家双脚流脓活受罪
  7岁,在母亲的强迫下缠足。14岁开始自己缠足,稍微偷懒就遭到母亲的训斥。16岁和丈夫订亲,踏着小脚在婆家干活,有时累得双脚淌血流脓。21岁和丈夫结婚,父亲来接她回娘家,40里的路程,她一路上至少要歇八次。9月19日,记者在青州市谭坊镇西郑村见到了88岁的郑爱兰老人,听她诉说小脚女人的酸楚。
  七岁时被母亲强迫缠足
  当天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郑爱兰老人家,老人坐在自家的大门楼里,露着两只“三寸小金莲”。她说被裹过的脚,由于四个脚趾被压在脚掌里,脚的前段都比较高而凸出,一般大小合适的鞋子前头都比较矮,根本穿不进去,只能穿大一号的鞋子。
  郑爱兰脱下鞋子,露出了自己的“三寸金莲”,脚的前段已经完全变形,呈尖尖的形状,大脚趾伸直,另外几个脚趾压在脚掌底。四根已经裹过的脚趾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郑爱兰告诉记者,她的娘家是原临朐营子镇的,她七岁的时候就开始缠足裹脚。“俺娘给我缠的,拿着六七厘米宽、三尺三的布条,那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真疼啊。”郑爱兰摸着小脚说,那天早上吃完饭,她娘把她拉到卧室里让她洗脚,当时她就意识到母亲可能是要给她裹脚了,吓得不敢吭声,只好把脚泡进热水盆里,泡一会儿后,母亲就会趁着热乎劲儿,把她的4个脚趾朝脚掌方向使劲扭,然后在脚趾缝里撒上明矾,再用布裹紧。
  “当时给我缠了十几道布,俺娘很用力,疼得我直叫唤,把脚缠起来以后,我就不敢下地走路了。”郑爱兰说,当时她只有7岁,还不太懂事,只知道村里比她大的女孩都裹脚。虽然她心里一万个不愿意裹脚,但是也不敢反抗,只能强忍着坐在床上看着母亲一遍遍地给她裹脚。
  干天活脚肿得脱不下鞋
  郑爱兰向记者介绍,缠足开始的年龄一般都在3岁到8岁之间,无论刚开始如何疼痛难忍,缠足时都必须要忍着,直到缠成。对于年小的她们来说,都是强迫性的。“谁愿意裹脚啊,裹脚的时候疼的人要死要活的,谁都不愿意裹,但是不裹又不行,那个时候还不懂事,懂事了就得自己每天裹脚。”郑爱兰说,刚开始缠足时,每天晚上都疼得她哇哇大哭,冬天把脚放在被子外面,直到冻得脚麻木了才睡着,有时候睡着了还疼得脚直哆嗦。
  9岁时,郑爱兰的脚基本已经定型了,但每天还必须要使劲地缠足。“当时缠上脚以后,疼得我不敢下地走路,脚上还经常淌血、流脓,父亲看着心疼,都是背着我上厕所。”郑爱兰说,她的脚裹得算小的,当时受得罪也大,直到现在被裹起的四个脚趾头还经常长疮,每天必须要用热水烫脚。
  14岁时,郑爱兰已经长成了大姑娘,母亲不再给她缠足,她开始学着自己缠足。“俺娘坐在床边上看着我缠脚,有时候我偷懒,怕疼不缠,俺娘就骂我,大脚的女人没人要,如果我不缠脚,以后就嫁不出去。”郑爱兰说,母亲一边骂一边在边上让她缠得紧一点。她不得不含着泪将裹脚布系得紧紧的。
  郑爱兰还向记者介绍,当时村里的女孩都裹脚,她们经常坐在一起绣花、做鞋,并互相比美,谁的脚越小谁就越自豪。“我们村里有个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她的脚裹得比较大,我们在一起经常笑话她,开她玩笑说她以后找不上男人。”郑爱兰说,只要姐妹们坐在一起后,就互相缠足,谁也不甘心落后,都把自己的脚缠得紧紧的,生怕自己的脚比别人的大。
  郑爱兰说,她家里的姊妹比较多,再加上年景不好,她16岁那年家里的收成不好,父母便给她找了现在的婆家。“我找婆家那会,虽然脚敢走路了,但是走走就疼,干不了重活。和我老伴儿订亲后,我就住到他家了,那个时候都兴这样,订了亲就是婆家的人,就得去婆家干活。”郑爱兰说,在娘家时她年龄小,父母就让她在家绣花、做鞋,到了婆家后,她就成了大人,开始干活、做饭。
  小脚女人走路比较慢,根本干不了重活,女人就是在家里缝缝补补、生儿育女、做饭。家里的钱也主要是男人管理,大多数女人不识字,也不会用钱。“我年轻那会遭了罪了,在婆家干了5年的活,21岁才结婚。”郑爱兰说,到了婆家后,她主要是给婆家的一大家子人做饭,因为脚小站久了十分累,她就搬条凳子放在灶台边,双腿跪在凳子上炒菜,被婆婆看见后,婆婆就开口大骂,甚至还动手打她。
  “那个时候我晚上当白天使,晚上婆家人都睡觉了,我还在推碾、摊煎饼。当时婆家还经营着卖热水的生意,每天天不亮我就得起床烧热水,一年到头,我就没有休息的时候。”郑爱兰说,干一天活后,脚被磨得涨疼,有时候肿得鞋子都脱不下来,还有的时候磨得脚底淌血流脓,疼痛难忍。也许是那个时候干活多了,直到现在只要走路多了,郑爱兰的脚就涨疼。
  回趟娘家一路上歇八次
  21岁,郑爱兰和丈夫举行了结婚仪式。“那时,人们都认为养闺女必须脚要紧,女儿的脚缠得越小,母亲的功劳越大。如果女人的脚缠得不小,人家就会笑话是母亲的过失。同时,缠足也寄托了母亲对女儿的期望,长得再好看,有双大脚也找不着好婆家,长得差点,脚小,也能找个好婆家。”郑爱兰说,娶媳妇时,村里人都看媳妇的脚,谁的脚小,谁家的媳妇就好,脚小的儿媳妇也能让婆婆脸上沾光。虽然她没有找上一个很富有的婆家,但是她的小脚却给婆婆长了脸。
  “到了婆家后,只能在家里干活,不能出门,连娘家都很少回,只有娘家人来叫的时候才能跟着回去。”郑爱兰说,她的父亲偶尔会来叫她回娘家。婆家距离娘家40里路,那个时候家里穷没有马车,她都是跟着父亲走着回家。由于她的脚小走路慢,父亲在前面走,她跟着在后面慢慢地走,一路上能歇七八次。“那个时候自己也不愿意回娘家,走路太费事,走回去累得脚疼,再回来脚就开始流脓了,真是活受罪。”郑爱兰说。
  如今88岁的郑爱兰已经是四世同堂,儿女们都非常孝顺,在城里工作的儿女一直想把她接到城里去享福,但郑爱兰的小脚出不了远门,目前一直生活在农村。“我现在很少出门,就连离得最近的大儿子家我都很少去,都是他们抽空来看我,还是现在的生活好,从来没想过我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郑爱兰说。        本报记者 刘燕
  孙袁氏:鬼子扫荡提心吊胆怕被抓
  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街道榆树园子村,有一位84岁的裹脚老太太,由于出生年代太久远,她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户口本和身份证上用的名字都是孙袁氏。孙袁氏9岁裹脚失败后,11岁又第二次裹脚,此后她就一直被那双小脚束缚着,出不了远门,干不了重活,甚至都买不到一双适合自己穿的鞋子,并且她还耳闻目睹了一个个悲惨的裹脚故事。19日,记者看望并采访了这位84岁的老人。
  不裹脚的女人会是全村人的笑柄
  据了解,孙奶奶是整个榆树园子村里还在世的为数不多的缠足的老人之一。19日,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坐在自家的炕沿上跟人聊天,她告诉记者,她出生于1929年,那个年代的女孩子是没有名字的,出嫁前在娘家有个小名,出嫁后就没有人再称呼她的小名了,因为丈夫姓孙,父亲姓袁,她的名字就成了孙袁氏,后来上户口、办身份证的时候都是用的孙袁氏这个名字。
  孙奶奶就是典型的“小脚”老太太,很小的时候就被缠了足,记者看到,孙奶奶的脚前后加起来总共也就10厘米长左右,穿着个尖尖的小鞋。回忆起当初缠足的情景,她还记忆犹新,她说:“我是9岁那年开始裹脚的,那个年代9岁才开始裹脚已经非常晚了,正常的都是六七岁就开始裹,我六七岁的时候,我母亲因为孩子比较多,对给我裹脚这件事也不上心,直到我9岁的时候,大姐觉得再不裹不行了,就去邻居家借了个裹脚用的布亲自给我裹,她把布缠在我脚上使劲的包起来,特别疼,当时就感觉后边的两根脚趾都快断了。当天晚上疼的我都恶心头晕了,我就跟我母亲说,娘啊,我很疼,都要吐了,给我放开吧,我母亲也很心疼,就让我放开了,解开裹脚布一看,脚指头都黑了,那一次裹脚没成功。”
  孙奶奶11岁时,家里人告诉她再不裹脚就真的不行了,于是她就准备和一个小伙伴一块儿裹脚,她是自己裹的,下手比较轻,就是用裹脚布缠在脚上,然后一点一点收紧,时间长了脚自然就变形了,所以她裹脚并没有忍受多少疼痛,然而小伙伴就不同了,“是她母亲给她裹的,硬生生的把骨头给掰断了,疼得她哇哇的哭,她一哭她母亲就拿鞭子抽打她,她就跑,当时她的脚流着血,还得躲鞭子,可惨了。”孙奶奶一提起当年的事还心有余悸。
  “疼也没办法,古时候的女人都裹脚,不裹脚嫁不出去,不裹脚的女人就是全村人的笑柄,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裹脚也是为了我们好。”孙奶奶说。
  裹脚后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不方便
  自从11岁裹了脚以后,孙奶奶就没有再像原来一样到处走动了。“以前的女人都不下地干活的,都是在家看孩子、做饭,顶多喂个猪啊鸡的,地里的活儿干不了。我裹脚以后,结婚之前几乎就没出过家门,每天都呆在家里,喂鸡纺线。”孙奶奶告诉记者,“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全是父亲和兄弟们下地干活,养活个女孩就是赔钱,为了不被家里人嫌弃,女孩们在出嫁前也是拼命地干活,但因为是小脚,重活干不了,再能干也只是在家里干家务,顶多纺个线,一点地位都没有。”
  孙奶奶说她刚结婚那会儿,脚比现在还小半寸。“结婚那天,他们带我去给长辈问好,他们问的最多的就是我的脚,因为我裹脚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就很解放了,有很多跟我一样大的都不裹脚了,也有的被裹了脚之后又放开的。我记得那时候村里、镇上成天开大会,宣传妇女解放,不让裹脚了,但是家里长辈不听啊,说什么女孩子不裹脚不像话,以后找不到婆家,硬生生给我裹了脚。”孙奶奶说,“结婚以后要看孩子、做饭,小脚一点都不得劲,走路走得慢,跑就更不用说了。去赶集也不敢买东西,买多了背不回来,脚受不了,地里的活全是老伴自己干,我一点忙都帮不上,只能在家里干点零碎活。”
  孙奶奶还告诉记者,她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那段时间,鬼子经常去村里扫荡,一听见枪响他们就跑,男人和孩子们跑得快,小脚女人们跑得慢,老被落在后面,还得上山爬坡的,一不小心就会被鬼子抓住,非常痛苦。她现在想起那段日子,每天只知道害怕,怕鬼子进村,怕跑得太慢被鬼子抓住。
  买不到鞋得自己做
  裹脚也分好几种,有的人裹的比较轻,脚基本上没受大伤,裹后的脚也比较大,还有一种就是典型的裹脚了,就是活生生把4个脚趾头和脚背全部折断,裹完之后脚特别小。
  孙奶奶亲眼目睹过很残忍的裹脚。“那是真正的裹脚,硬生生的把4个脚趾头掰断塞到脚底下去,把整个脚从中间弄断,使前脚掌和脚后跟贴起来,然后穿上一个特制的裹脚鞋,把脚固定住,从外边缠上一层紧紧的裹脚布,然后套上袜子,最后才穿上鞋。咱们平时从外边看裹脚就已经很小了,其实它里边还有好几层,真正的脚被裹成多小就可想而知了。而且裹脚不分春夏秋冬,永远都是那一套装备,冬天还好,一到夏天就热得要命,又不能穿凉鞋和拖鞋,脚很容易发炎。总之,以前裹脚的人都遭了老罪了。”孙奶奶说。
  孙奶奶还有一个关于裹脚的苦恼,就是没有适合她穿的鞋,“以前都是自己做鞋穿,现在年纪大了不想做了,孩子们又没有会做的,就打算买几双穿,但是他们转来转去也没找到我能穿的鞋,去年的时候孙女给我买了双棉鞋,已经是最小号了,我还是穿着大。”孙奶奶一边说一边拿出孙女买的棉鞋给记者看,这是一双专门为裹脚的人设计的尖头棉鞋,可是跟孙奶奶的脚一对比还是特别大,“没办法,只能自己做了,多做几双以后替换着穿吧。”孙奶奶说。
  讲述小脚女人故事
  孙奶奶还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她同村裹脚女人的故事,那个女人是榆树园子村一位姓王的奶奶,比她大十岁。王奶奶25岁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了,撇下了她和3个孩子,最大的孩子才7岁,她一个人带着3个孩子不容易改嫁,只好独立抚养。丈夫去世后,家里的、地里的活全部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虽然一双小脚无法干活,但被逼无奈,只好拖着一双小脚下地,锄地、种地全靠她自己,还要照顾3个年幼的孩子,她自己累死累活干一天都不如人家干半天干得多。王奶奶经常锄着锄着地就哭了,哭她自己,哭她的3个孩子,哭够了就接着锄地,有时候就边哭边干活。
  还有一年,王奶奶刚刚和3个孩子蒸了一锅馒头准备吃饭,忽然听见村外头有枪声,就赶紧收拾着准备逃,把馒头一包,让孩子们背着从前面跑,她自己则因为裹脚跑不动,落在了后边。当时正好是7月份,下了好多天的雨,地里很多水很黏,王奶奶逃跑的时候经过一片豆子地,一脚踩进去拔不出来了,脚出来后发现鞋没了,又伸手进去捞鞋,刚捞出鞋来一就回头看见了骑马的大兵,王奶奶一害怕就一头扎进了豆子里,半个身子还在外边露着,那些大兵一看她手里的鞋就知道是个女人,也没为难她就走了。后来王奶奶回忆起这次逃亡时说的做多的一句话是“都怪这双小脚,差点害得我没命。”“她这一辈子才不容易呢,老早就没了丈夫,自己拉扯3个孩子,真是为难她了。”孙奶奶感叹道。
  本报记者 李早花
  陈兰英:羞于示人一辈子偷着洗脚
  9月19日,记者来到了昌乐县红河镇朱家官庄村,见到了已经90岁的陈兰英。老人记得自己是在1932年自己9岁时裹的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虽然那时候大部分地区已经不大提倡裹脚,但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裹脚的传统却还在盛行。在家中老人的督促打骂下,9岁的陈兰英也裹起了脚。刚开始裹脚那会儿,脚上起了好几个大疮,疼得不敢走路。到了晚上,偶尔趁着父母不注意时偷偷放开舒服舒服,还会挨顿骂。因为裹好的脚特别丑,陈兰英洗脚总会等到夜里没人看到时偷着洗。
  刚开始裹脚时起了好几个大疮
  19日上午,记者见到陈兰英时,发现她耳朵已经聋得有点厉害,嘴里的牙也掉光了,一双尖尖的小脚,长度只有10厘米左右,脚上的一双小黑鞋已经穿得很旧,与老人脸上的皱纹相得益彰,刻下岁月的痕迹。
  陈兰英告诉记者,当初是她自己裹的脚。“老人给裹脚,把握不住力度,都会给弄得特别疼,我们就自己弄,用手轻轻地将除大脚拇指之外的四个脚趾头慢慢地向脚心的位置弯去,然后用裹脚布缠起来。”陈兰英告诉记者,其实自己不想裹脚,但是那时候人们都感觉小脚好看,自己不裹脚,妈妈和奶奶就天天骂自己,说她的脚丑,说她将来连个婆婆也找不到。
  “我是自己一点点裹的脚,力度自己把握,受到的委屈相比较而言要少一些,有些女孩年龄十几岁了,还没有裹脚的话,家里的老人就会强制着给她们裹脚,硬生生的把脚趾头掰下去,很多女孩脚上的关节都被掰断了。”陈兰英告诉记者,很多人不受裹,两只脚肿得特别厉害,疼得死去活来,要受很多委屈。
  “刚裹脚那会儿,脚上不知咋的起了好几个大疮,疼得不敢走路。”陈兰英说道,每个人裹脚后疼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人裹了脚几个月就不疼了,有的人则会疼很久,她的脚当时就疼了近一年。
  疼得受不了偷偷放开就会挨骂
  “那时候可疼了,尤其是到了晚上。”陈兰英告诉记者,她那时候一天要裹两次脚,白天一次,晚上一次。“那时候女人不像现在的农村妇女似的,得下地干活,那时候的女人一般不大出门,多在家里做做针线活,绣绣花啥的,走路很少。”陈兰英告诉记者,刚裹完脚后,不敢走路,很多人或扶着墙走路,或拄着拐杖走路。
  陈兰英告诉记者,白天裹完脚后一天内总会活动活动,缠的裹脚布也会松一下,没有那么疼,但是晚上用裹脚布把脚缠紧后就要睡觉,一晚上脚又热又疼,特别难受。那时候很多女孩疼得受不了了,会在晚上趁父母不注意偷偷地把裹着的脚放开。
  “我也偷着放过,但是一旦被家人发现我偷着把脚放开后,就会挨打挨骂,然后家人给自己裹得更紧。所以晚上放开脚睡虽然很舒服,但是我也只是偶尔有那么一次偷着放开,一个冬天也就敢放一两次。”陈兰英告诉记者,那时候当家人发现自己把脚偷着放开或裹得不够小,不够好看的时候,就会骂她,说她的脚“长起那扁担,宽起那床”,还让她在睡觉的时候穿上软底鞋,保证脚不会伸开。
  陈兰英叹息道,她裹脚裹得还算是顺利的,那时候一些老人为了给一些脚大的女孩裹一个漂亮的小脚,会用刀子在脚掌中间割一块肉去,这样脚趾头就能更好的弯过去,裹出一双漂亮的小脚。
  每次等家人睡了才洗脚
  “那时候结婚的时候新娘一下轿,人们首先看的就是新娘的脚,大脚的新娘会受到各种嘲笑和讥讽。”陈兰英笑着说,自己没裹脚的时候都不敢见人,怕别人笑话自己人大、脚大,家里一来人,她就会立刻躲到门后或者其他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地方。
  陈兰英小时候因为刚开始不想裹脚,妈妈和奶奶经常拿鞋子打她的头。“没裹脚的女孩,那时候多都嫁不到好人家去,而且有时候即便是结婚了,婆婆也会再逼着裹脚,有的婆婆给媳妇裹完脚后,还会把裹脚的布缝起来,保证裹的脚不会松。”
  陈兰英回忆说,她小的时候,邻村有个没有裹脚的女孩结婚后,他丈夫就从她脸上割肉喂苍蝇,给活活整死了。“那时候因为脚大,邻村那个女的就一直穿长裙子盖着自己的脚,但是他丈夫因为气不过她脚大,把她的裙子也全扯破。都是旧社会害的啊,那时候的女人没有地位,过得很苦,丈夫打,婆婆骂,和现在太不一样了。”
  陈兰英告诉记者,裹完脚后,脱下袜子后脚特别丑,那时候的女人要洗脚总会等到夜里没人看到时偷着洗。“那时候很多男人,和老婆过了一辈子也没见过自己老婆的脚是啥样。”陈兰英告诉记者。“我每次都等到家人睡了,偷着洗脚,换袜子,剪指甲。”陈兰英告诉记者,别看脚趾头已经被折到了后面,但是脚指甲还是正常长,隔段时间就得剪指甲。
  陈兰英的儿子李建堂告诉记者,母亲一般不让别人看见她的脚,到现在,老人还是喜欢一个人偷着洗脚,自己从小到大,见到母亲的脚的次数屈指可数。“前年,她生病不敢动的时候给她换袜子见过一次,怪吓人的。“她的脚趾头都深深地贴在了脚心处,脚趾贴靠的地方,刻下一道道‘大沟’,脚趾头扁扁的,已经变形。”李建堂说道。
  用脚后跟走路,磨得很硬
  陈兰英告诉记者,由于裹脚后,女人走路主要靠后脚用力,所以她们的后脚跟都磨得很硬。“走起路来后脚跟就像棍子似的。”陈兰英笑着说,由于长期用脚后跟走路,她的脚后跟黄黄的,有一层厚厚的老皮,摸上去硬硬的。
  说起陈兰英的小脚,李建堂哭笑不得:“别看她脚小,踩起人来可疼了。”李建堂告诉记者,陈兰英有一次不小心用脚后跟踩到了自己的脚上,“当时疼死我了,被她踩到的脚趾头疼了两三天。”
  李建堂还告诉记者,陈兰英虽然是小脚,但是走路可一点都不慢。“她年轻那会儿,走起路来可快了,那时候我和妹妹都跟不上她,她经常自己走着去其它镇上串远门,大半天就能来回,现在坐车还得四五十分钟呢。”李建堂笑着说道。
  记者注意到,老人的鞋子前面已经破损了,后面的鞋跟也被踩破了。“俺娘70多岁的时候还自己做鞋子穿,后来年龄大了,眼睛花了,手也没劲了,鞋子就做不了了。”陈兰英的儿子李建堂告诉记者,现在集上卖的鞋子都是我们平常人穿的鞋子,小脚的鞋子根本买不到,即便是买正常鞋子的最小码,陈兰英穿着还是太大。
  “儿子有一次给我买了双鞋,前面尖尖的,鞋跟稍微有点高,自己根本穿不了,走起路来晃晃悠悠的,穿着特别难受。”陈兰英笑着说,自己只能穿以前做的这种鞋。
  “她穿的这种鞋我们还不会做,虽然以前经常给孩子们做鞋,但是做的都是正常的布鞋,像她这种鞋我们做不来。”陈兰英的儿媳妇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李早花
  高淑敏:到老遗憾没捞着穿高跟鞋
  在临朐县东城街道集贤村,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高淑敏。虽然年事已高,但她至今仍然难以忘记缠足带来的伤痛。9月18日,记者来到高淑敏的家中,听她讲述了当年裹脚的那段往事。俗语说“一双小脚一缸泪”,老人认为这句话对裹脚女人来说是最恰当不过了。自从开始裹脚,她便天天缠着裹脚布。从最初疼得不敢下地,到开始能够扶着墙慢慢挪步,再到能够独立慢慢行走,中间受的苦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尤其烦恼的是,裹了脚后自己再也跑不快再也干不了活了,而且她最大的遗憾就是一辈子没能够穿一次高跟鞋。
  “小脚”是旧社会男人娶妻重要标准
  记者面前的高淑敏,有着花白的头发和慈祥的面容,嘴里的牙齿虽然快要掉光了,仍然经常开怀大笑。高淑敏告诉记者,她今年已经81岁了,娘家是临朐县东城街道席家洼村。她从六七岁开始裹脚,至今已经有70余年的历史了。
  高淑敏有一双精致的小脚,从外观看起来,整个小脚似乎都担不动高淑敏的身子。在记者的要求下,高淑敏脱下了鞋子露出了“三寸金莲”的真貌。从小脚正面看,只有一个翘起的趾头,依稀可辨上面的指甲。从侧面看,四个脚趾长短不一地向外转折,围绕在以大脚趾为轴心的脚心下面,脚趾的正面因此变成了脚板心,完全扭曲地压在了脚板底下,呈现出一种扭曲的形状。高淑敏的脚非常小,长度只有巴掌大小。“这还是后来不裹脚了,慢慢变大了呢,以前比这个还小。”高淑敏笑着说。
  谈起为什么要裹脚,高淑敏说,当年家家户户的女人都是要裹脚的,不然根本嫁不出去,也会遭到别人的耻笑。高淑敏的奶奶经常告诉她,有个谚语叫“一双小脚半截身,梳上好头就全了人”,意思就是只要有双漂亮的小脚,就会有家境条件好的男人争相前来求亲。“那个时候,男人娶媳妇,最重要就是看女方有没有一双小脚,然后脸蛋稍微漂亮一点,这样就算是好媳妇了。如果女方是双大脚的话,那会遭到村子里人耻笑的。”  高淑敏说,当年村里有个女孩长得特别漂亮,但就是因为是双大脚,耽搁到年纪很大都没有嫁出去。所以高淑敏的父母便常常拿着那个女孩做例子,告诉她“如果你也是双大脚,就算生得再漂亮也是嫁不出去的。”小小的高淑敏心里,那时就已经知道,“裹脚”是每个女孩都不得不接受的。
  裹脚后用脚后跟走路半夜疼得大哭
  高淑敏虽然对裹脚有着天生的抗拒,但是心里也清楚自己是必须要裹的。所以,当奶奶端着一盆热水来到她面前,告诉她要开始裹脚时,高淑敏心里一阵短暂的抵抗后便也乖乖妥协了。
  高淑敏回忆道,当时奶奶先将她的双脚洗干净,然后将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尽量朝脚心拗扭,再用一块布进行包裹,裹好以后又用针线缝合固定。“开始的时候,奶奶给我裹得很松,并没有感到非常疼。以后天天裹,两三个月后就慢慢习惯了这种束缚。”高淑敏说、
  谁知道,原来最痛苦的时候在后头。在高淑敏习惯了裹脚布的束缚后,高淑敏的奶奶开始加重裹脚布的力道,硬生生把八个脚趾慢慢折断。八个脚趾齐齐向脚心弯曲,只留大脚趾正常伸展。高淑敏说,当时痛的根本没办法正常走路,只能用脚后跟慢慢挪步。有时候疼得实在走不动,奶奶和父母就会逼迫着自己练习走路,告诉自己只有不断走路才能裹出漂亮的小脚,于是,自己只能咬着牙继续练习。
  “白天的时候只能用脚后跟慢慢走路,到了晚上脚疼得受不了,经常疼醒,受不了就大哭。有时候奶奶心疼,便会给我稍微松一松裹脚布,看我睡着后再继续裹紧。”说起那段痛苦的日子,高淑敏仍然心有余悸:“俗话说,一双小脚一缸泪,裹脚真的太不容易了。”
  四五年才裹出脚形
  自从开始裹脚开始,高淑敏便天天缠着裹脚布。从最初疼的不敢下地,到开始能够扶着墙慢慢挪步,再到能够独立慢慢行走,中间受的苦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高淑敏告诉记者,时间长了,她的脚上全部是老茧,而且呈现淤紫色,看起来非常吓人。有时候她疼得也想过要放弃,但是只换来奶奶和父母的责备,加上想到没有一双漂亮的小脚,很容易受人嘲笑,高淑敏硬生生坚持了下来。
  就这样持续裹了四五年,高淑敏的小脚才裹出了一个漂亮的形状。高淑敏告诉记者,她本身个头骨架小,脚也小,所以自己的脚比村里很多姑娘的脚裹的更小更漂亮。穿上奶奶给做的小绣鞋,小小的脚看起来有模有样的。当时,不少村里的老年人都经常夸赞她的小脚好看,这让高淑敏虽然受了不少裹脚的苦痛,心里也觉得是值得的。
  不过很快,她就发现了裹脚的坏处,那就是自己再也跑不快再也干不了活了。“以前小的时候,我在家里很能干活,种庄稼挑水样样行。但是裹脚后,连路都走不快,更别说是干活了。”这让高淑敏一度很伤心。但是在那个时候,整个农村的风气都是男人在外干活,女人基本足不出户,所以,慢慢地高淑敏也便接受了现实。
  时至今日,高淑敏都只能用小碎步走路。看着别的姑娘跑跑跳跳的样子,都让她格外羡慕。“裹脚前后的区别实在是太大了,现在特别怀念小时候嗖嗖快跑的时候,自从裹脚以后再也没有感受过快跑是什么滋味了。”高淑敏说。
  特别羡慕现在的女孩
  如今,高淑敏已经儿孙满堂,平日闲暇,高淑敏喜欢自己侍弄点瓜果蔬菜,聊以遣怀。虽然一双小脚让她无法干重活,但是她也亲自拉扯大了儿子孙子孙女。如今的裹脚习俗已经被废除,女孩子再也不用承受裹脚之痛,这让高淑敏非常高兴。“不裹脚了好,裹脚太受罪了,现在的小女孩都有福,都不用再受这个罪了。”高淑敏说。
  当记者问及,如今的大脚和当时的小脚哪个好看时,高淑敏笑着说:“不同的社会风气不同,当年那个时候,谁要是有双大脚就丑死了,有个小脚大家都夸。但是,现在没有人再裹脚了,反倒是觉得大脚好看顺眼了,也实用。”高淑敏说,有一双大脚,就可以走很远的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不用整天被一双小脚束缚在家里了。
  谈起自己最遗憾的事情,高淑敏告诉记者,她最遗憾的是从来没穿过一双高跟鞋。由于裹脚后,自己的脚已经变形了,所以根本在市场上买不到合适的高跟鞋穿,平日里只能穿平底布鞋。但是女人皆爱美,看到一些漂亮的大姑娘踩着高跟鞋走过,高淑敏也会有点小小的遗憾。“这辈子和高跟鞋是没有缘分了,有了这双小脚,就不可能再穿高跟鞋了。但是,有些穿着高跟鞋的姑娘走过,我总是格外多看两眼,觉得漂亮极了。”高淑敏说。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
  刘秀美:一双解放脚仍买不着小鞋
  今年86岁的刘秀美家住青州市谭坊镇老鸦村,8岁时母亲就强迫她裹脚,听到“放脚”的消息后便不再裹脚。到了11岁觉得自己的大脚丑又主动要求裹脚。如今刘秀美老人已经裹了75年的脚了,两只脚已经严重变形。“裹了一辈子脚早适应了裹脚的生活,就是现在的小鞋不好买了,以前都是自己做,现在人老了,也做不了了,穿鞋成了麻烦事。”9月20日,记者采访刘秀美时,她表示,寻找一双合适的鞋子成了她最大的烦恼。
  小时候母亲强制自己裹脚
  当天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刘秀美老人家中,老人的头发虽然有些花白,但看起来十分精神。老人的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小鞋,她的脚比女子手掌大些,约20厘米长,脚尖很尖,只有大脚趾是伸直的,余下四个脚趾都被裹向脚掌心,脚掌严重变形。
  刘秀美告诉记者,以前人的思想比较落后,父母的话大过于天,只要父母说的谁也不敢说“不”。在她8岁时,她的母亲就开始给她裹脚。“谁都知道裹脚很疼,谁都不愿意裹,但是谁也不敢说不裹。”刘秀美说,刚开始裹脚时,母亲心疼她,把裹脚布缠得不是很紧,但是也让她觉得生疼。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她经常背着母亲偷偷地拆裹脚布,被母亲发现后很严厉地批评了她。从此以后,母亲每次给她缠裹脚布都缠得很紧,并把裹脚布缝起来,让她拆不开。“缠裹脚布时,一层一层的,能缠上十几层,每天都裹一次,把脚裹得严严实实的,硬是把四个脚趾头别在脚掌下,那种撕心裂肺的疼,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刘秀美说。
  在刘秀美坚持裹脚一两个月后,村里突然传来了要“放开脚”的传闻。“大家都传共产党要来了,不让再裹脚了,要求大家都放开脚,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家高兴坏了,纷纷不缠裹脚布了。”刘秀美说,听到传闻后,部分人不再裹脚了,她便也放开了脚。
  找对象结婚首要看脚大小
  虽说有放开脚的传闻,但谁也没有接到正式的通知,村里大多数姑娘们还是继续裹脚。刘秀美转眼间到了11岁,11岁的她开始懂事了,出门看到别的女孩都是小脚,只有她自己是大脚,大家都笑话她长了个大脚,以后找不到婆家,没有哪个男人敢要大脚的女人。
  “我懂事后自己也觉得长着个大脚怪丢人的,觉得大脚不如人家的小脚好看,毕竟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那样的,没办法,我又重新开始裹脚。”刘秀美说,那个时候,她就算大姑娘了,开始自己裹脚,不再需要母亲帮忙了。
  刘秀美回忆说,第二次裹脚后,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脚裹得小小的,看起来漂漂亮亮的,不再让村里的姑娘们笑话她。为了让自己的脚裹到最小,刘秀美每天咬着牙给自己的脚缠裹脚布条。“每缠一道疼得大叫一声,但也坚持着缠,直到把自己的脚缠得走不动道了。”刘秀美说,每天都觉得脚疼得发热。到了冬天,晚上睡觉脚不敢盖被子,都是把脚放在被子外,因为外边冷,让脚冻冻就没有那么疼。
  “在那个年代,女人是不能出门的,在家做饭、绣花。”刘秀美说,她11岁裹脚时每天忍着疼痛坐在家里的床上绣花、做鞋。到了13岁时,她的脚已经裹得差不多了,她一个人能支着两个鏊子摊煎饼,晚上累得脚疼睡不着觉。
  由于刘秀美裹脚比较晚,脚比“三寸小金莲”要大,而在那个年代脚大的女人不好嫁人。“当时找对象,人家首先就要看你的脚,脚大的没人要。”刘秀美说。幸运的是19岁那年,她找上了婆家。
  “当时找对象,两个人是不用见面的,双方父母就能把婚事定了。”刘秀美说,她找上婆家以后,村里又传闻说,以后出嫁不让用轿了,村里和她差不多大的姑娘都急着出嫁。20岁那年,她结婚了。她还记得结婚那天,村里的人都来看新媳妇,与其说是看新媳妇,不如说是看新媳妇的脚。“当时的人都盯着你下轿的脚看,脚大的人家就笑话,让婆家人觉得没面子,虽然我的脚裹得大点,好在人家还没笑话我。”刘秀美说。
  刘秀美结婚后,村里接到通知取消裹脚,所有裹脚的妇女和姑娘都放开。但此时,她的脚已经严重变形了,脚趾头都断了。“有些裹得晚的人的脚都放开了,还有些比我岁数小的,赶上了好时候,不用裹脚了。”刘秀美说,她当时裹脚时脚就没有裹成“三寸小金莲”,从放开脚到现在65年了,她的脚指头已经断了,一直放不开,双脚却比原来大了很多。
  买小鞋子穿成了一大难题
  刘秀美穿着一双黑色布鞋,鞋头已经被磨破。“这双鞋是前几年我自己做的,我的脚大,就做得大了些,现在穿着更大了,凑合着穿吧,现在很少有卖这种鞋子的了。”刘秀美说,前几年,她还能从镇上的大集上买到适合自己穿的鞋,从去年开始,在大集上买不到了。如今,她只能穿自己前几年做的鞋子。
  “春秋的鞋子还好说,冬天的棉鞋很难买,自己做的话也很费劲,人老了,眼睛也看不见了,做不了针线活。”刘秀美说,年轻的时候她的鞋都是自己做的,不光做鞋,就连鞋面上的花都是自己绣。
  刘秀美向记者介绍,做一双绣花鞋要费不少功夫,首先需要四层布料,其中两层破布要用浆糊粘在一起放在中间,比较柔软的白布要用在鞋子最里面一层,黑色或者青色的布则用在最外面一层。做出鞋子形状后,用纸剪一个花,贴在鞋子前段表面上,再用不同颜色的细线密密麻麻将纸包起来,绣成一朵花的形状,绣花鞋这才大功告成。
  “当时很多人穿绣花小鞋,年纪大的穿黑色或深色的绣花鞋 ,年轻人则穿红色的绣花鞋。”刘秀美说,而今她也买不到小鞋了,只能穿以前买的鞋子,以后的穿鞋问题是个大难题。由于不方便,再加上年龄大了,她基本在家坐着或者躺在床上,很少出去溜达。
  本报记者 刘燕
  “鞋控”吕宁:百双三寸金莲鞋都有故事
  在古代,中国的妇女判断自己是否美丽,不是拥有美丽的容貌、丰满的身材,而是自己的脚小不小,“三寸金莲”就是对当时妇女审美的一种评断。为了展示自己的小脚,女性们将“三寸金莲”鞋上绣上各种花、动物、人物,以及象征吉祥寓意的植物,一双双做工精美的小鞋展示着女性们的小脚美。如今,这些“三寸金莲”鞋已经面临绝迹。潍坊哮喘病医院的吕宁却收藏了100多双“三寸金莲”鞋。9月23日,记者在杨家埠大观园博物馆目睹了这100多双“三寸金莲”鞋。
  二十年间收藏了近万只鞋子
  当天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杨家埠大观园博物馆看到,一个长约100米的橱柜里摆满了鞋子,有造型独特的女鞋,也有古代男子穿过的皮鞋,还有不少工艺品鞋子。
  记者注意到,一双棕色的皮鞋看鞋头很圆,鞋子比现在的鞋子宽很多,上边还系着两根棕色的粗鞋带,整双鞋子看起来比较破旧,像是穿过了很长时间。“这是宋代男子的皮鞋,是纯牛皮的,造型虽然没有现在的皮鞋好看,但在宋代也只有大户人家的公子才能穿得起这样的皮鞋。”鞋子的收藏者潍坊哮喘病医院副院长吕宁向记者介绍说,这些鞋子都是她20多年来收藏的,大约近万只,材质100多种,200多个系列。
  “收藏鞋子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我从小就喜欢鞋子。”吕宁说,20多年前,她收藏的第一只鞋子是妈妈送给她的一只红色小靴子温度计,里面有一只白色的小羊很是可爱,她很是喜欢这只小鞋子。虽然这些年搬了很多次家,但是她一直收藏着这只鞋子。1992年,吕宁的一位朋友送给她一对韩国瓷鞋和一只水晶鞋,她觉得这些鞋子都很漂亮,激发了她想收藏鞋子的欲望。从那以后,每当她遇到漂亮的鞋子都会收藏起来,一直到今天。
  百双“三寸金莲”鞋花样不一
  在吕宁收藏的这些鞋子中还有不少“三寸金莲”。一双红、白、蓝色相间的小鞋尖尖的鞋头,鞋筒是红色的丝绸,鞋面上绣着两个栩栩如生的仕女,仕女穿着红色的长袍,盘着发髻,手里拿着一个插着兰花的花瓶,眼睛看着前方,嫣然就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仕女的旁边还点缀着梅、兰花等。鞋子是用丝绸做成的,看起来有些老旧。“这双鞋是我从北京潘家园买来的,古代的三寸金莲鞋的绣花式主要以动物、花鸟为主,像这种在鞋子上绣人物的比较少。”吕宁介绍说,这是她收藏的一双唯一绣有人物的小鞋子,从鞋子的做工和造型可以看得出穿这双鞋的应该是一位有钱人家的小姐,普通老百姓的鞋子不会有这么多的花样,也不会选用丝绸做鞋子。
  “这双鞋子是我收藏的第一双三寸金莲鞋,是我的一个朋友送的,当时收到这双鞋子,我特别欣喜,就是这双鞋子激发了我收藏三寸金莲的热情”。在吕宁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橱柜内摆放着一双紫色的小鞋,鞋上绣着葫芦、蝙蝠,寓意“福禄”,鞋筒为黑色,看起来比较宽松。橱柜内还摆放着一双黑色的这种造型的鞋子。吕宁介绍说,这种造型是普通人家的女子穿的,造型和花样都比较简单,这样的鞋子也是最常见的“三寸金莲”鞋。
  除了以前的“三寸金莲”鞋子外,橱柜内还摆放着一些用“三寸金莲”的造型做成的工艺品。记者看到,一个青花瓷式的“三寸金莲”鞋上刻着鸳鸯、荷花等图案,鞋头上有个蓝色的圆球,鞋筒那插着两根铜色的吸管,鞋跟比普通的鞋子要高很多。“这个是水烟枪,古代人用来抽烟的。这充满说明三次金莲从古至今对人民生活的一种影响。”吕宁向记者介绍,这些“三寸金莲”鞋都是20年前左右收藏的,大约有100双。近几年,几乎再没有收藏到这种鞋子。
  丰富生活还收获了许多友情
  吕宁告诉记者,女人天生都爱漂亮的鞋子,她也不例外,收藏鞋子成了她生活中的乐趣,每只鞋子在她的眼里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不同的魅力。
  “每当看到漂亮独特的鞋子都会欣喜若狂。通过收藏鞋子不仅充实了我的生活,还让我收获了友情。”吕宁说,在她收藏的这些鞋子当中,真正她自己花钱购买的并不多,多数都是家人、亲戚、朋友送给她的或者是帮她收集的。父亲的一个从事戏剧服装设计的朋友听说她收藏鞋子后,特别送给她了一套戏鞋,为她的收藏增添了品种。外地的亲戚更是碰到好看的鞋子就买下来邮寄给她。朋友出差时,也经常会给她带回一些别致的鞋子。
  说起收藏“三寸金莲”最初的想法,吕宁告诉记者:“当我收到第一双三寸金莲鞋时,我的内心为之一震,三寸金莲鞋是中国历史的一段记忆,虽然它代表着中国的封建制度,但它是世界鞋文化历史上的独有品种,有着深远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中国鞋子发展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了收藏“三寸金莲”鞋,吕宁跑到农村寻找村里的“小脚老奶奶”,收藏她们穿过的小鞋。有的已经很破旧了,但她却如获至宝,因为“三寸金莲”它有着历史的厚重感,通过鞋子就能感受到主人历经沧桑的一生。
  从街头小脚老人的脚上买鞋
  在展示橱柜里还摆放着一双果绿色的“三寸金莲”鞋,鞋子上绣着牡丹,鞋边还都有绿色的压线。鞋底约有半指高,鞋子里还垫着一个花鞋垫,鞋垫上的花色已经被磨掉了。在这双鞋的左上方还摆放着一双红色的“三寸金莲”鞋,鞋子上也绣着花,尖尖的鞋头上还缝着两朵红色的穗头,鞋底处密密麻麻地绣着十几棵小树,鞋跟约有一指高。
  “这两双鞋都是我从云南买回来的,红色的是一个老太太做的手工艺品,果绿色的是我从老太太手里买的。”吕宁向记者介绍说,十几年前,她去云南西双版纳旅游,在路过一条手工艺品街的时候,她看到一位老太太正坐在大街上摆着五六双“三寸金莲”鞋的手工艺品在卖,当时她手里拿的就是这双红色的小鞋。当时看到老太太卖的“三寸金莲”的手工艺品时,吕宁特别欣喜,毫不犹豫的购买了老太太所有的小鞋。
  通过聊天,得知老太太已80岁高龄了,为了贴补家用,制作“三寸金莲”的手工艺品。
  老太太满脸的褶皱就能感受到她这一生受了很多苦,卖小鞋也是为了生计,其实她为传承中国的鞋文化历史作了贡献,所以我特别敬佩这些小脚老太太,吕宁看到老太太脚上穿着一双非常破旧的三寸金莲,她就提出买老太太脚上的鞋子,老太太说这双鞋已经很破旧了,不好意思给她,吕宁就跑到旁边的店里去给老太太买了五双鞋子,换了她这双破旧但极其珍贵的鞋子。本报记者 刘燕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