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3:56
鄌郚总编

永不改变的信仰

  永不改变的信仰
  谷芳春是一名普通党员,家住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甘棠社区。她13岁时扮做乞丐,为我党传递情报,在与日寇周旋中锻炼了胆识,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年少的谷芳春胆大心细,抗战期间,她带领民兵小分队在日军必经之路上埋雷。她跟随华东野战军南下渡江、攻打上海,作为护士的她精心护理每一位重伤员。抗美援朝中,她主动请缨上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将一个个重伤的战士救下,并用生命掩护他们。战争年代,谷芳春将医院视为阵地,不惧艰苦,不怕牺牲;和平年代,她用一个坚定的革命者的姿态,践行着自己对党的誓言以及忠诚的信仰。
  -
  扮作乞丐闯敌哨送情报
  -
  谷芳春出生在贫苦农家,自幼目睹了日寇入侵的种种暴行,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当叔叔谷俊仁提出让她给党传递情报时,少女谷芳春痛快答应了。谷俊仁把她扮成叫花子,情报藏在衣服补丁里。在日寇哨卡的重重封锁之下,她一次次顺利完成了任务。此后,当民兵、埋地雷,她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
  自幼目睹乡亲被害 从此坚定革命信念
  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甘棠社区坐落于风光旖旎的峡山湖北岸,新建成的甘棠社区居民楼在早春午后的暖阳中显得格外整洁宁静。谷芳春老人就住在这里,她疏朗的短白发干净整洁,饱经沧桑的面容亲切安详,只是双腿弯曲,走路已不太灵便。岁月的盘剥、肢体的病变让老人看上去更加纤瘦弱小,但老人说话仍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间或会打一个手势,显露出传统革命军人的乐观和豪气。这位有着71年党龄的女兵,用浓重的胶东口音讲述了她壮怀激烈、波澜起伏的一生。
  谷芳春出生在威海市文登县岳家庄,村子离威海只有十八里路。1929年农历四月二十五,她降生在这个穷苦的小山村,她排行老二,姐妹5人。谷芳春7岁以前,家庭虽然清贫,生活倒也安定温馨。她8岁时,日本鬼子入侵中国,直到现在,老人还清晰地记得80多年前鬼子在村里烧杀抢掠的暴行。因为时常遭到抗日武装的袭击,日寇穷凶极恶,实施惨绝人寰的坚壁清野手段。村民们每天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一听到唔理哇啦的鬼子话,就不顾一切逃往山里,否则,男人不是被抓去做劳工就是被当场杀死,女人若是被抓只有被奸淫至死。亲眼目睹过乡邻们被杀、亲人们被害的谷芳春,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了对日军的仇恨。幼年的经历本能地激发出她对自由、和平的渴望,促使她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
  -
  扮小叫花子送情报 成长为干练的战士
  1940年,国民党军队溃败撤出威海,这让日寇能抽调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我党在威海的党组织、八路军、武工队及抗日民兵被迫分散,保存实力。为切断我党组织与各抗日队伍之间的联系,日寇在各大小路口投入重兵设哨卡,严密搜查,以致我党的情报不能通联。
  党组织与地下交通员谷芳春的叔叔谷俊仁商讨对策,决定由小孩传递情报,最好是小女孩。谷俊仁是老党员,上过战场杀过敌,亲历过敌人的凶残杀戮,深知送情报的危险。谷俊仁想到了侄女谷芳春:这孩子机灵,胆大心细,可毕竟是亲侄女。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还是下定了决心。
  谷俊仁在村口一僻静处等着挖野菜归来的小芳春,见到侄女,老谷悄悄地问:“妮儿,你想跟着叔一块打鬼子吗?”小芳春吃惊又兴奋:“真的吗?怎么打?”老谷赶紧用手按住侄女的小嘴,小芳春立刻会意地点了点头。
  虽然1942年的威海还是日本鬼子的占领区,但是党的地下组织早已渗透进来。13岁的谷芳春瞒过了一家老小,成为我党一名地下交通情报员。即便是长大成年后的她,身高也只有1.4米左右,可以想象她刚参加工作时是多么不起眼。
  岳家庄村西有一座年久失修的观音娘娘庙,每次有任务,谷俊仁都在这里给谷芳春换上一件打满了补丁的衣服,交给她一个放了几块发霉窝窝头和凉地瓜的筐子,还有一根沾了层层灰垢、磨得滚光溜滑的打狗棍,再把她的头发打散,脸上抹了灰,她就成一个小叫花子。情报就藏在某个补丁里。谷俊仁会远远地跟着她,看她去闯敌人的岗哨。每次经过日本人的城门和岗哨,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日本鬼子会毫无理由地殴打路过者,尤其是那些男叫花子,都会被劈头盖脸暴打一顿。谷芳春体型弱小,又是女孩,穿得邋里邋遢,却很镇静,鬼子就放松了警惕,每次都让她通过。送完情报后,我地下党接头人会把她送回村子,在村头的破庙里,叔叔谷俊仁帮她换下叫花子的行头。
  就这样,谷芳春真正开始了她地下交通员的生涯。在与鬼子不断的周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以致于在后来老人的组织资料中都找不到这段记录。老人回忆说:“除了我和我叔,还有几个单线接头的同志,没人知道我是给八路军送信的。每次执行完任务,我穿的衣服、用的工具都要藏起来或销毁。后来部队南下就再没见过他们,也就没有人知道我送信的事了。”
  -
  带领民兵埋设地雷 胆大心细一干三年
  当时的威海是在日本鬼子、共产党两股势力的控制之下,日本鬼子和伪军控制的是城市和军港,共产党的地方武装占领的是偏远农村。随着日本侵略者在全世界的战线不断拉长,在威海地区兵力不断被压缩。为震慑抗日军民,鬼子对抗日根据地疯狂烧杀抢掠。在反扫荡斗争中,年少的谷芳春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民兵。
  接到鬼子出动的情报后,在其必经的路线上埋地雷袭扰杀伤他们,减缓其前进速度,好让根据地群众转移,这就是谷芳春的工作。她带领一个民兵小分队,大多是未成年的半大孩子,每人一把铁镐一把铁锹,挎一个大筐,里面盛着几个铁疙瘩。他们挖好坑装好引信,埋设完毕,并做好记号。如果鬼子没来或没有引爆,那就得拆除。地雷好埋不好挖,谷芳春多次亲眼看到同伴中有的被炸去了胳膊、炸毁了容貌,还有一个把脑袋炸没了。每次见到这样的场面,就越发加深了她对侵略者的仇恨。这工作谷芳春一干就是三年。
  -
  带领千名女兵奔赴济南
  谷芳春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
  1946年,年仅17岁的谷芳春破格提前一年加入共产党。威海解放后济南需要支援,谷芳春号召200多名女青年报名参军,她也光荣地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担任女子新兵大队的大队长。在奔赴济南、潍坊的途中,谷芳春以丰富的革命工作经验和充足的耐心,安抚女兵情绪。
  -
  破格提前一年入党 带动女娃参加民兵
  1946年春天,年仅17岁的谷芳春因在抗日战场上表现突出,由古俊仁作介绍人,被我党基层组织破格提前吸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入党要求年满18周岁),被我党文登县人民政府任命为女民兵队长。直到此时,父亲古俊秀才知道二女儿竟是个“老革命”。
  谷芳春的干劲更大了,她带着姐妹们抓特务、促生产、练射击、支前线。在她的带动下,方圆百里好多女娃子参加了基层民兵组织。谷芳春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脸上洋溢着喜悦:“俺就是个农村孩子,还是女孩子,没读过书不认字,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多么光荣啊,不论多苦多难我都要往前冲。”
  -
  入伍参军担任队长 顺利安抚女兵情绪
  早已解放的威海要为全国各解放战场贡献力量。1948年8月,为支援济南战役,解放区人民政府号召适龄青年入伍参军。多年战火给人民心里造成了短时间内难以平复的创伤,刚刚获得和平的解放区人民心里有些犹豫。谷芳春站到台上,以她的战斗经历宣传我党我军的优良作风,群众被她的热情和朴实感化,入伍参军的积极性迅速高涨起来,仅岳家庄周围的10个村庄就有200名适龄女青年报名参军。
  谷芳春光荣地成为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并担任女子新兵大队的大队长,配合前来领兵的军官带领1000多名女兵赶往济南。队伍从威海出发,一路昼行夜宿,徒步前往潍坊。因担心反动派特务的偷袭,夜里不敢多停歇。
  跋涉的劳苦使得一些人生出懊恼甚至后悔的情绪。谷芳春记得当时邻村一名叫王小花的女兵,因长时间行军脚底磨出了血泡,加上不能洗澡,被汗水反复浸透的衣服发了馊,隔老远就能闻到酸臭味。女孩子喜欢干净,王小花哭了,说什么也不肯往前走。夜里,谷芳春敲开了一户贫农家庭的门,打来井水帮王小花洗了澡,把自己的一套衣服拿来给她换上,又帮她洗了衣服,在草垛上晾干,还把她脚上的泡挑破了,挤出脓水,消毒包扎。王小花的情绪好了许多,再也不说回家的事了,第二天随同队伍一瘸一拐地上了路。
  解放后王小花退伍还乡,当了村里的妇女主任。她在上世纪90年代因病去世,生前一直惦记着谷芳春,由儿子陪同辗转几百里探望她。
  -
  赴潍路上鼓舞士气 镇定收服国民党兵
  一路上谷芳春既是新兵们的队长又是宣教员,以一个成熟老兵的姿态鼓舞士气。谷芳春带领女子新兵大队浩浩荡荡从胶东解放区威海出发,历经20多天到达潍坊。从潍坊兵站乘火车到达济南时,济南战役已经结束。她们在济南城里驻扎两天。
  看到满城的断壁残垣、满街散发着臭味的尸体以及伤残的士兵,很多女兵因没能参加这场战役懊悔地哭了。然而等待她们的是一场更残酷的战役。休整两天后,女兵们换上新的军装,进入各自的战斗岗位。谷芳春被分配到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担任九兵团卫生部十九院一队敷料班护士,随大军南下渡江作战。此时的解放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并未发生多少恶战。但在攻陷南京后的一次战斗中,5个山东籍的国民党逃兵手持武器,误打误撞闯进了敷料班的驻地。敷料班的护士们吓得花容失色,只有谷芳春镇静地看着他们,一边做着手头的工作,一边向他们宣传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那几个逃兵可能是饿极了,向她讨了些食物吃了以后,随即把武器缴了出来。一队解放军闻讯赶来,只见这5个国民党逃兵正满头大汗地帮谷芳春洗绷带。
  严酷的环境下,谷芳春却并不觉得苦。她说,因为她是党员,为了穷苦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无论党组织让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都是值得的,甚至为党和人民牺牲也是光荣的。
  在此后数十年的艰苦岁月里,正是因为少年从军的经历,让她对拥军工作有了更加清醒、深刻的认识。谷芳春希望子女们都能够到军队中成长锻炼。身为村妇女主任的她,曾领着大儿子到公社武装部跑了好几趟,想让大儿子入伍当兵,因为政审不合格而未能如愿(据说她的大伯哥曾是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兵)。为此她跟当时的公社武装部长争论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不了了之。武装部长一听“那个姓谷的老太太又来闹”,就赶紧躲了。后来她又领着二儿子去武装部要求当兵,结果还是一样。两个儿子没能入伍成了她最大的遗憾。
  -
  救死扶伤上海战役立功
  -
  上海战役战况激烈,我军伤亡数量巨大。第三野战军临时战地医院里,一个护士要同时护理十几名伤员,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很多重伤员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护理,态度恶劣,谷芳春却依然精心护理,工作热情不减。护士们以医院为阵地,没日没夜地清洁着纱布、绷带等敷料。
  -
  上海战役战况激烈 战地医院人满为患
  上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胜利渡过长江后,对国民党军有坚固设防的上海市进行的攻坚战役。1949年4月下旬,国民党军长江防线被突破后,蒋介石令京(南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率部据守上海,企图凭借坚固工事,组织抵抗,以争取时间,抢运物资,掩护战略撤退。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北吴淞口位于黄浦江与长江的交汇点,是上海对外交通的咽喉;高大的建筑多且坚固;市郊地形平坦,公路河渠纵横。汤恩伯设置防御总兵力约20万人。
  上海战役时,解放军尽量避免使用火炮等破坏性大的武器,转而进行近距离巷战甚至肉搏。5月12日,战斗打响,空前惨烈。国民党军队用钢筋、水泥碉堡、暗堡组成火力网,再加上空中火力支援进行激烈抵抗。我军攻入市区后,每攻取一座建筑物、攻下一座碉堡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据记载,第三野战军伤亡惨重,阵亡91197人,负伤341452人,失踪38310人,合计470959人。地方武装阵亡22994人,负伤91203人,失踪5670人,合计119867人。第三野战军的临时战地医院一时人满为患。
  -
  护理任务艰苦繁重 对重伤员尽心尽责
  嘉兴,第三野战军临时战地医院,不过是一片片临时搭建的帐篷。前线的伤员源源不断的送到这里。重伤员中有被削去了头盖骨的、炸去了双腿双手的、炸瞎了双眼的,非常惨烈。
  那时的谷芳春已长成20岁的大姑娘,当她面对一排十几个被脱光了衣服的断臂残肢和双目失明的男性重伤员,没有露出丝毫羞涩和畏惧。她耐心地为他们擦洗身体、翻身换药、端屎端尿,小心翼翼地把一匙匙饭喂到他们口中。
  每个重伤员都想第一个得到救治,可每个护士要同时护理几位甚至十几位伤员,耗时一长,排在后面的人开始抱怨,甚至辱骂。这些态度粗鲁的伤病员多数是来自起义投诚的国民党部队,还有被俘的国民党士兵。很多女护士受不了这些委屈,跑到领导面前诉苦,有的甚至要求调离此处。谷芳春理解他们的出身和生活习惯,与出自共产党队伍的伤病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都是为了解放上海,解放中国。面对那些冲她咆哮辱骂的重伤员,她在无人处偷偷地抹去泪水,仍然以饱满的热情精心护理。谷芳春说:“相比那些受伤甚至致残的战友,我受累受委屈算什么。”
  总部领导得这些情况,马上下达通知,要求伤病员严格服从战地医院的救治安排,严禁打骂、羞辱护士。伤员的态度随即好转。谷芳春她们也做出调整,在不同的护理项目中,把每个伤员轮流排在第一个,病房的紧张气氛有了缓解。有些伤员看到瘦小的谷芳春辛苦的忙碌,对之前的言行有些不好意思,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也不再为难别人了。
  -
  没日没夜清洁敷料 上海战役立二等功
  伤员数量不断增加,临时病房已不够用,药品供应也成了棘手问题。那些得不到及时手术治疗的伤员只能进行保守治疗。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蚊虫叮咬,化脓的伤口处渐渐生出小蛆。那些失去了双手的伤员忍不住咬嘴巴里蠕动的蛆虫,但却咬不到眼睛和耳朵里的,医院里到处哀嚎阵阵,谷芳春心痛至极。
  终于,各解放区紧急筹集药品驰援上海,谷芳春用蘸了药水的纱布捂在伤口上,把脓水里的蛆虫驱赶出来,伤员们感激涕零。
  “战争真是太残酷了,那些战友们遭大罪了!”提起往事,谷芳春用手抹去眼泪,她的手因战争后遗症造成骨节严重扭曲。
  而68年前,正是这双曾经年轻的手,在30摄氏度以上的天气里,没日没夜地清洗、烘烤着纱布和绷带。当时上海周围的特务特别凶狠,专挑后勤部门进行袭击。那些日子她很少安心地睡一觉。谷芳春说:“到处炮火连天,战友们正在流血牺牲,我们怎么睡的着?”
  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谷芳春被三野总部授予二等功,参加了上海战役胜利的庆祝表彰大会,并且留下了军旅生涯中的唯一一张戎装照片。
  -
  朝鲜前线遗留头痛病根
  -
  抗美援朝战役打响了,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四分部三十二兵站医院入朝参战。野战医院抽调部分人员上前线,谷芳春主动请缨。战场上,担架和医护人员骤然紧张,谷芳春用她娇小单薄的身躯连背带拖,将一个个伤员救下战场,还利用弹坑和自己的身躯掩护伤员。一枚高爆弹在她头顶炸响,她因此受伤。
  -
  抗美援朝战役打响 中朝人民并肩作战
  1950年7月,美国盗用联合国旗号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朝鲜人民军在金日成领导下奋起抗击。9月,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又悍然北犯,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1950年10月25日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到1951年5月下旬,中朝军队一起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歼灭敌人23万人,把敌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附近,迫使其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1951年6月30日,美国被迫接受苏联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决议,要求与朝中方面举行谈判。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名给当时的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复文,表示同意谈判。
  谈判于1951年7月15日在开城举行,后来改在板门店。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订,谈判历时2年零17天。谈判时断时续,整个过程交织着战场与谈判会场相互影响的激烈斗争。美国始终抱着不愿平等协商的态度,每当在谈判桌上达不到目的的时候,就在战场上搞军事冒险,先后发动了“夏季攻势”“秋季攻势”,甚至使用细菌武器。1952年10月,美国又片面中断谈判,向上甘岭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但又以失败而告终。谈判接近达成协议时,美国又在战俘问题上进行破坏和拖延,搞所谓“自愿遣返”。1953年3月30日,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遣返战俘的新建议,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使已经中断6个月的谈判正式恢复。1984年,中共中央为当年志愿军被俘人员平反,落实政策。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中、美三国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从7月27日晚10时起,一切敌对行动完全停止。自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中部队共毙伤俘敌军1093839名,其中美军39万余名。击落击伤和缴获敌机12224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坦克3064辆,击沉击伤敌舰船257艘。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轮流参战130万人。截至2010年10月,共确认183108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在战争期间为国捐躯。
  在抗美援朝战役中,谷芳春等护士们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
  跳入冷水抢救物资 主动请缨去前线
  1950年10月,一支船队借着夜幕的掩护,悄悄经鸭绿江抵达牡丹江,再步行到达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四分部卅二兵站医院入朝参战。
  临行前只听说那边冷,却没想到刚刚10月,早晚的温度居然能结冰。由于部队紧急集结,御寒的衣物都没来的及准备。船到牡丹江码头时,谷芳春她们开始往下搬运医药器具箱。一只箱子突然落入水中,谷芳春忙探身去抓,却滑进了冰冷刺骨的江水里。她略懂水性,一边疾呼一边在水里拼命挣扎去抓箱子,箱子抓住了,她却全身冻僵。幸亏两个战友及时赶来,一个拽手一个拽脚把她救上船。多年战地护士的经验使她深刻地明白,一箱药品、一件医用器具关乎不止一个伤员的生死。
  战前美国情报机构判定,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军队不会在朝鲜成建制地公开出现,所以联军大摇大摆越过三八线,一路北进。此时朝鲜人民军有生力量仅存3万余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如同神兵天降,一两次战役把联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对方凭机械化的优势快速后撤,志愿军一路追赶,后勤医院紧随其后。联军跑了一阵,发现追赶他们的队伍不过是徒步奔跑、小米加步枪,他们恼羞成怒,重新部署战略防线反扑志愿军的进攻,遭遇战就此展开。野战医院紧急动员,医院党委决定抽调一部分同志到前线去。这是对女护士们胆识和意志的考验。谷芳春奋勇当先,主动请缨。
  -
  誓死争夺抢救时间 用身躯保护伤员
  一线战场血肉横飞,每一次爆炸的气浪都可以把人吹得翻滚,每一次爆炸掀起的泥土都能把人埋没,但谷芳春没有害怕的理由和时间。
  由于敌我装备差距太大以及我志愿军指战员惯打硬仗视死如归的作战传统,使得我军伤亡数量不断增加。轻伤可以用自带的急救包简单包扎处理,重伤员必须用担架抬回后方医院精细治疗。医护人员和担架骤然紧张,往返医院到前线的路途情况危险复杂,但是重伤员如果不及时送到医院止血取出弹片、子弹头,就要危及生命,怎么办?谷芳春一咬牙,背!绝不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由于她个子太小,伤员都是男人,远远超过她的体重,她只能任伤员的双脚耷拉在地上,连拖带拽背下战场。她记不清背下来多少人,只记得一场战斗结束整个人几乎累昏了。医院领导着重指示,决不能让受伤的同志再次负伤,谷芳春抱着必死的信念去保护每一位伤员。
  轰炸机群像黑云一样飞临头顶,她凭着丰富的战场经验,把伤员放进炸弹炸过的弹坑里,自己伏在伤员上面,一枚高爆弹在谷芳春头前方爆炸。不知过了多久,她才在战友们的摇晃叫喊中醒来。大伙噙着眼泪,还以为她牺牲了。自此谷芳春留下了阵发性头痛、短暂失明的病症,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医院考虑到谷芳春的实际情况,把她调回后方医院做物资保管员兼职护士。
  -
  战场严寒导致终身病痛
  -
  谷芳春因伤转到后勤医院。在美军和南朝鲜特务的袭击下,后勤医院必须随时准备转移和战斗。很多战士被冻伤冻死,解纱布时,残指、肉皮经常随着掉下来。谷芳春带领护士们砸开河面坚冰洗绷带、纱布,因此留下了病根,年老时她手指严重变形,双膝疼痛。
  -
  后勤医院危机四伏 为防袭击随时转移
  在后勤医院并不意味着远离了危险和死亡。战地医院、受伤的战士和医护人员都是美军袭击的目标。南朝鲜特务更是绞尽脑汁盯梢、跟踪、伏击、暗杀。
  伤员要返回后方医院作短暂救治,然后步行集中到一处,集体转乘车或船回国养伤治疗。沿途由几名战地护士做随时护理。出国作战路径不熟,地形复杂,步行的伤员和护士恰恰是容易遭袭的目标。为防止被偷袭,伤员们不能结队同行,前后两人要保持至少30米的距离,夜间也不敢停步休息。南、北朝鲜人长相语言相似,南朝鲜特务凭着熟悉地形拿着武器冒充北朝鲜民兵或伤病的百姓,我军医护人员常常本着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向他们伸出援手,却遭毒手。四野的几名女护士遭特务残害的事件引起领导层重视,志愿军总指挥指示专门给战地医院配精干卫队,给每名护士安排一名持枪的战士进行警卫,哪怕是上厕所和洗手、吃饭这样的小事,也要有卫兵在有效的距离内进行巡视,以防止敌人偷袭和摸岗。
  护士们也配发了枪支,准备随时战斗。谷芳春恨恨地说:“特务们心黑,在朝鲜战场我们白天晚上都不敢睡着,随时准备转移和战斗。”
  -
  严寒造成二次伤害 洗纱布时残指漂浮
  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壮年男子或在战场或已捐躯,朝鲜的妇女们一边要种田生产一边要反击侵略者,生活的惨状令人不堪回想。那时候战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美国人的飞机顺着志愿军的运输线,像下冰雹一样铺天盖地扔炸弹,志愿军的后勤时常供给不上。粮食实在是太珍贵了,每一口炒面都能决定一个人的死活,战士们经常断粮,为了不暴露目标,都是趴在雪窝里用雪和枯草树叶充饥。谷芳春说:“朝鲜妇女拿志愿军战士比亲人还亲,没有粮食吃,她们宁愿自己和孩子吃土豆甚至饿肚子,也要节省下粮食送给我们,我们就留给伤员。不知为什么,那时虽然肚子饿得咕咕叫,可身上就是有使不完的劲。”
  在朝鲜战场,严寒是另一个劲敌。志愿军装备差,多数部队没有棉衣,很多战士被冻伤冻死。前线送回的伤员很多冻昏迷了,伤口处的纱布被冻成一个血疙瘩,解纱布时常有手指、脚趾、脚后跟冻掉,粘在纱布里。“纱布和绷带不够用,只能洗净了反复用。纱布团子泡进热水里,漂着一层手指头、脚趾头、肉皮!那种血腥的刺鼻味让人呕吐。都是战友啊,一个个年纪轻轻的,就这么残了!”说到这里,谷芳春仍忍不住哽咽失声。
  担心热水泡绷带细菌病毒繁殖传播会造成次生伤害,护士们在谷芳春的带领下砸开坚冰,在刺骨的河水里洗纱布和绷带,回去再用火烤干。
  -
  刺骨寒冷留下病根 手指变形双膝疼痛
  刺骨的寒冷对身体的伤害在当时并不明显。多年过去后,谷芳春慢慢感到肢体的疼痛在加剧,双手开始逐渐麻木并弯曲变形,尤其是双膝经常疼得难以忍受,靠大剂量的止痛药才能控制,后来经医生诊断,才知道是当年朝鲜战场落下的病根。
  谷芳春双手像凸在外面的老树根,扭曲得非常厉害。可能是一直都在疼痛,采访过程中她颤抖的双手习惯性地不停抚摸膝盖和腿。
  问她是不是很疼,谷芳春举着双手说:“50岁时疼得受不了。这是抗美援朝冻的。还有这腿,也是在朝鲜冻的。”
  谷芳春接着说:“儿女们带我看了好多医院,最后在淄博遇到一个老中医,他说这是受凉冻的,不能根治。只能吃药抗着。药越吃越多,手脚也渐渐变成这样了……现在想切菜都握不住刀把。”
  谷芳春虽然不惧怕死亡,但在朝鲜战场的所见所闻成为她一生相随的梦魇。每想到这一幕幕,谷芳春就会剧烈头痛。“那都是我的同志、我的战友啊!”
  -
  辞职回乡生活更加窘迫
  -
  志愿军回国后,谷芳春被分配到军队疗养院工作,遇到了在此疗养的战士王守德,二人结为革命伴侣。转业后二人被分配到昌乐县油脂公司。面对饥饿,二人有“近水楼台”之便,却没拿一丁点国家物资。生活困难,无奈下全家回到甘棠村,原本想寻条生路,谁料生活更加窘迫,但二人从未动摇过革命信念。
  -
  革命爱侣信仰坚定 宁饿不拿国家物资
  志愿军回国后,鉴于谷芳春的身体状况,部队安排她到牡丹江军队疗养院工作,也权作自身康复休养。此时她的生活津贴是6元钱,后来涨到7元。她挂牵着家乡年迈的父母,他们体弱多病需要治疗。她把津贴只留下一点给自己,其余都寄给了他们。突然有一天,谷芳春收到老家文登寄来的信件,她不识字,给她读信的战友委婉地告诉她父亲去世了。谷芳春黯然落泪。自从参军随队伍开拔以来,她仅在少有的空闲里托人代笔给家里写过几封报平安的信。这几年她浴血沙场,家的概念几乎被她坚贞不渝的信仰所掩没,然而她也深深懂得为女则孝的道理。谷芳春是老二,没有哥哥弟弟,若不是战乱使她投身从戎,她在家里一定会为父母担当很多,然而眼下一边是国家大义,一边是丧父之痛,谷芳春只有任凭眼泪如决堤之水汹涌而出。
  她把丧亲之痛转化为一种更加执着的工作动力,几乎把全部心思都用在护理伤员上。她的敬业和细心感动了在这里养伤的27军战士王守德。王守德的家乡在昌邑县甘棠村,也就是现在的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甘棠村。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并于1953年结为革命伴侣,婚礼在谷芳春的老家文登县岳家庄举行。后来谷芳春先后在佳木斯、青岛、济南、益都等地军区教养院工作,终因身体病痛日趋严重,不得不向部队递交转业申请。组织对谷芳春的决定感到惋惜:按政策,论军功,她应该转到地方政府任职,可是她没有文化。几经斟酌,他们夫妇被安排到昌乐县油脂公司工作,此时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女儿。
  那个年代到油脂公司工作无疑是一份肥差,至少守着大批的粮油不至于捱饥受饿。可天意弄人,1960年大饥饿席卷全国,谷芳春夫妇同样受着煎熬。邻居都看不过眼了,对王守德说:“你两口子真是死心眼,守着些粮食把两个孩子饿得面黄肌瘦的。换了别人,一天含一口出来给孩子吃,也不会把孩子饿成这样……”
  谷芳春回忆时,还在重复原来的话:“那是国家的物资,不能碰!”王守德更是断然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哪怕饿死了,也不能做那丢人的事情!”他是一名铁骨铮铮的军人,更是一名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
  -
  回乡难解饥饿之苦 生活愈加困难窘迫
  王守德回了一趟老家甘棠村,返回昌乐后对谷芳春说,老家南面要修水库,与其在这里挨饿,不如回去参加集体劳动,修水库鱼会尽着吃,粮食自己种,管饱管够。谷芳春见丈夫去意已决,便与他一起打了辞职报告。就这样,1960年10月,夫妻二人带着孩子回到了甘棠村老家。
  老家的日子并非王守德讲得那样轻松。没有住处,队里安排暂借给他们学校里的三间小小的土坯房,这是解放前一个地主家的牛棚改造的。
  家一穷二白,连烧火做饭的柴草都成了问题,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幼小的孩子们饿得直哭闹。最无奈的时候,谷芳春把在部队时珍藏下的唯一一件毛衣也拿到集市上卖了。在这里,穿的用的都不如在油脂公司时好,回老家后原本的国家待遇也没了。后来她又把自己没舍得穿的两件棉衣和袜子也卖了,给孩子们换点吃的,最后连床单和枕头都卖光了。严冬腊月,她赤着脚穿着布鞋,脚上裂开大血口子。
  谷芳春夫妇两人一直在部队工作,根本不会种地。王守德锄地经常把地瓜秧玉米苗给锄断,队长就安排他随副业队去采石场推石头,说只要肯出力,推石头挣工分要容易些。哪知王守德一双摸惯了枪的手却驾驭不了手推车,经常急得满头大汗。后来他凭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征服了手推车,别人推六百斤,他推三百斤也坦然。只是工分挣得比别人少许多。
  谷芳春要参加劳动,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们。她积攒一点地瓜干,用石磨磨成面做窝头。因为战争留下的疾病,她一推磨转圈就头晕呕吐,可是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硬撑着一圈一圈转下来。
  后来家里又添了两个孩子,能卖的东西几乎都卖了,实在熬不下去就去队里预支一点。这样一来年底结算时不但没有结余,还总是欠着队里的。年复一年的往来账使得这个家庭陷入了泥潭,谷芳春时时感到无望。
  生产队领回六分钱 抢拾煤渣取暖做饭
  偶然有一年风调雨顺,年底队里喊王守德去生产队分钱。谷芳春高兴坏了,小跑着奔向队部,结果只得了6分钱。她失落地回了家,再也抑制不了自己,眼泪夺眶而出。
  最难熬的日子是冬天,拿什么把炕烧热能让屋里暖一点呢?所有的土岭荒坡都被草耙子攫取得光秃秃的。王守德无奈之下只能抛下军人的尊严,跟着村里人去了附近的火车站抢拾一点燃煤渣。回到家里烧火时用筛子筛一遍,剔除石子和粗砂砾,筛出的煤才可以做饭。一拉风箱,黑粉末就从灶下喷出来飞满了整个屋子。每做完一顿饭,谷芳春满头满脸的黑。
  面对生活的艰辛,面对饥饿的孩子,谷芳春痛心过,流泪过,但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
  凡事带头看淡英勇往事
  -
  峡山区经过规划建设,如今变成一座新兴城市,谷芳春为此感到高兴。无论什么事,她都愿意带头支持新政策的执行。在社区改造中,她率先在拆迁协议上签字。在她的带动下,全村42名党员签字,群众的工作也迎刃而解。这位89岁的老人,依然在践行着党员的信仰和誓言。
  -
  峡山变身城市名片 沧桑巨变令人感慨
  8年前,峡山区规划建设初见成效,谷芳春甚至不敢相信在这农村土地上能建一座新兴的城市。当初让王守德无限憧憬的峡山水库,在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下成为一片风光旖旎的湖泊。而那座光秃秃的褐色石山成了远近闻名的景点,峡山成了一张城市名片。这些沧桑巨变使谷芳春无比激动和兴奋。由此她想到了威海的老家,想回一趟岳家庄,看看童年时那个饱受欺凌摧残的村庄现在可如峡山甘棠这般好。
  当年跟她一起埋地雷的姐妹都去世了。老人无限感慨,好日子来了,为了过上舒心安定日子、一起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却纷纷离世了,再也享受不到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谷芳春说:“你看我现在过得多好啊,住着楼房多干净多暖和,白面馒头顿顿吃,馋肉了随时去买。这些年政府又把我当兵时的那块补助(退伍军人津贴)给我找上了,每个季度2700块钱。逢年过节,区里的领导和太保庄街道的领导都没忘了我,还带了礼物来看我……”言语间,谷芳春洋溢着舒心的满足。
  -
  回村不提英雄往事 党员标准成为家训
  据谷芳春的小儿子王保清讲,母亲习惯了朴素的生活,日常三餐从不挑剔。
  谷芳春说:“直到老伴过世,我也没跟人说破他当年为什么非得回甘棠老家。他是怕我们娘几个饿急了眼会动国家粮油的心思啊。其实他是多心了。想当年在战斗中那样的危险都没有让我屈服,我还抗不住这点困难吗?我决不会做有损国家有损党员荣誉的事。”
  “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也成为她们家一条不成文的家训。谷芳春全家共有5名共产党员,除了他们夫妇俩,还有两个儿子和1个孙女。谷芳春对此很自豪。当年夫妻二人带着孩子回到村里,谁也没提之前的履历。村里人只知道在外当兵的王守德又娶了个当兵的媳妇,还是党员。后来谷芳春当了几年的村妇女主任,不管做什么事都是积极带头。“有些新政策刚传达下来,大多数群众不明确、不接受甚至强烈反对,这时候我会站出来,带头先执行了,大家就会慢慢地认可。”谷芳春说。
  -
  带头签字改造社区 八旬妪愿做领头羊
  峡山区建成后,大力实行社区改造,拆旧房是最棘手的问题。甘棠村处于主城区的重要位置,社区改造首当其冲,刻不容缓。工作组进驻甘棠,村里号召党员、两委干部先带头签字。在这重大议题面前有些党员踟蹰观望,目光纷纷投向谷芳春。谷芳春心里清楚她不带头别人就有推脱迟滞的理由,她二话没说,带头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在她的带动下,全村42名共产党员纷纷签字,群众的工作就迎刃而解了。大家夸赞谷芳春“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但也有个别群众不理解,说她“都是土快埋到头顶的人了,家里也不富裕,装什么老革命”。王保清听了不舒服,回家埋怨母亲:“你是党的人不差,但是参加了那么多战争,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那么多,到后来却成了一个农民,算起来吃亏已经不少了,实在没有必要继续带头,让人说咱闲话。”谷芳春听了微微一笑:“你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残酷,怎么会知道和平社会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怎么能理解今天我对党和国家的心情!”
  89岁的谷芳春说:“只要党和政府有需要,我仍然会走在前面。”老人用她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仰,扞卫着党员的荣誉,却淡泊了本该属于她的名利。她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无疑是一部厚重的典籍,字字珠玑,谱写着高尚的人生哲学。
  本期图片由曹成提供(署名除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