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3:57
鄌郚总编

潍坊人文·贺惠邦与毛体书法

  潍坊人文·贺惠邦与毛体书法
  自幼受熏陶爱习字
  受家庭影响,贺惠邦自幼喜欢书法,一上学就展露出在书法方面的天赋。从那时候开始,他几乎包揽了班级黑板报、宣传栏的写字任务。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报刊发表,需要写在黑板报上,经过反复琢磨,贺惠邦将这七个大字临摹出来,很多同事都称赞他“写的非常像”。
  -
  父亲珍藏名画每年只亮相一天
  家住高新区北海花园B区的贺惠邦80岁了,至今仍保留着每日写书法的习惯,小小一间卧室就是他挥毫泼墨的地方。说起与书法的情缘,贺惠邦兴致很高。
  1938年12月,贺惠邦出生在莱阳市河洛镇贺家沟村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兄长都对书画极感兴趣。那时家境不富裕,但并不影响一家人在兴趣爱好上的投入。贺惠邦记得,1950年的一个冬日,父亲在集上见到康熙年间的一幅画,卖主出价不菲,父亲想了又想,最终还是咬牙买回了家。由于花费太大,买回家后便“出了场大汗”。这幅画在此后每年的正月初二都会被父亲挂起来,正月初三再收起,一年只挂一天。
  贺惠邦的兄长贺彦邦自小临帖。贺惠邦比贺彦邦小11岁,小小的他对字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兄长在桌上临帖,他也煞有介事地在墙上用铅笔写写画画。
  上学后,贺惠邦展露出书法天赋。三年级时,他遇到了书法启蒙老师姜伦奎。姜伦奎给他布置了书法作业——一天写两行小楷、小篆。写得好的字,姜伦奎会在上面画一个圈;特别好的,两个圈;不好的,点一个红点。每次看到“两个圈”,贺惠邦都特别高兴。
  -
  “向雷锋同志学习”被赞写得像
  因为字好,从小学起,班级办黑板报、宣传栏等活动,写字的任务总是落到贺惠邦的肩头。1962年9月,贺惠邦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高密四中任教。也是在这个时期,他与毛体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报刊发表,这几个字遒劲豪放、大气流畅,深深吸引了贺惠邦的目光。恰巧,当时要把这七个大字写在黑板报上,经过反复琢磨,贺惠邦将这七个大字临摹出来。很多同事都称赞他“写得非常像”。
  于是,他开始学习模仿毛泽东的字体。艰苦的生活、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冷却他的学习热情,业余时间,他全力研习毛泽东的书法,教室黑板上、办公室、宿舍,都是他习字的地方。“那个时候,经常备完课就很晚了,我就一个人练字到深夜12点多。”贺惠邦说。
  贺惠邦练字,就有人问他:“你在写什么体?”贺惠邦灵机一动说:“写毛体。”他们又问:“什么是毛体?”贺惠邦就说:“毛体就是毛泽东创造的一种书体。”从此,“毛体书法”这四个字便成了他挂在嘴边的话。也就是在这个阶段,贺惠邦提出了“毛体书法”的概念。
  -
  悉心授徒立志传承推广“毛体”
  贺惠邦不但自己写“毛体”,还收徒教授毛体书法。
  贺惠邦回忆,有一次,他发现有一个叫王同山的学生棉袄靠袖口处有一个小洞,原来,这是他用手指在袖口内描摩笔法磨的。他预感此子可教,便收王同山为徒,在向其讲授传统行书、草书之外,贺惠邦还向其传授了毛体书法。
  据王同山说,贺惠邦曾是他的班主任,知识面广,尤其在中文、书法方面。贺惠邦当时写的最多的是毛体书法和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魏碑第一”的《张猛龙碑》、怀素的《自叙帖》,他经常把“一碑一帖,刚柔相济”挂在嘴边。
  一笔一划,授之以理,深入浅出,贺惠邦一直悉心教授。如今,王同山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仍记得贺惠邦的教诲。
  贺惠邦一直利用闲暇修习“毛体书法”,他把毛泽东的毛笔字作为主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取各书法大家之长,融汇贯通,形成了自己独具的风格。无论走到哪里,他也忘不了推介和宣传“毛体书法”这一书法领域的新概念。
  贺惠邦说,将毛体书法作为一个新的书法流派去传承和推广,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
  成立组织推广传播
  -
  在贺惠邦的大力宣传下,“毛体书法”越来越被人所熟知,想要将“毛体书法”传播的更远、更广,不是单枪匹马可以完成的,因此,贺惠邦倡导建立了一系列毛体书法组织,举办文化高峰论坛,让“毛体书法”真正组织化,更上一层新台阶。在他的努力下,全国书写毛体书法的爱好者多达数十万人。
  -
  成立毛体书法组织 举办展览扩大影响
  开始钻研毛体书法后,贺惠邦对毛体书法的认识更加深刻。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贺惠邦和同仁们先后在潍坊市和北京市成立了全国最早的毛体书法组织——潍坊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和中国“毛体书法”研究创作中心。两大组织的建立,为毛体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拉开了序幕,有效扩大了毛体书法流派在全国的影响。一时间,全国成立各种毛体书法组织近百家,进入了毛体书法艺术新流派兴盛的春天。
  在每年毛泽东诞辰纪念日期间,贺惠邦都要在北京组织举办全国性的毛体书法大展,还通过在香港、西藏、青海、宁波、宁夏、济南、青岛等地举办“贺惠邦毛体书法展览”,向全国各地辐射,逐步扩大了毛体书法的影响。“成立专门的书法组织,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毛体书法,将毛体书法传播得更快、更远、更广。”贺惠邦说。
  -
  举办文化论坛受拥护 书写队伍达数十万人
  在贺惠邦的倡导与带领下,中国毛体书法文化联谊会先后举办了五届毛体书法文化高峰论坛,多次向全国发出了“努力发展壮大毛体书法流派倡议书”,受到了全国毛体书法爱好者的一致拥护。北京体育大学“毛体书法艺术文化研究会”、山东临朐孔村“毛体书法研究院”等毛体书法组织分别聘请贺惠邦担任顾问。
  贺惠邦回忆,临朐县的孔村自发成立了毛体书法研究院,成员发展到五六十人,都是普通农民。
  半个世纪以来,贺惠邦在传播毛体书法、倡建毛体书法新流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书言志,德艺双馨”,“以德帅艺,以艺载德”,以此作为书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贺惠邦认为,德是艺之魂,艺是德之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曾有人问:“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为谁而创作?”贺惠邦回答:“为人民,为社会,而不单纯是为个人。”让更多的人领略毛体书法的魅力,成为他的目标。
  在贺惠邦的努力下,全国书写“毛体”书法的队伍已达数十万人。因为写毛体受到群众欢迎,不仅出现了一大批新生的毛体书法家,一些原来练习其他书法流派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也纷纷加入进来。
  贺惠邦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过七旬的书法爱好者找到他,要求学习毛体书法,理由是“毛体非常有群众基础”。这位书法爱好者之前一直练习隶书,所以贺惠邦有些为难,但是那位爱好者反复请求,表示一定要学习,后来,贺惠邦对他进行了悉心指导。
  -
  发展弘扬历经三阶段 五十载呈现勃勃生机
  贺惠邦告诉记者,回顾弘扬毛体书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发阶段,即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本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全国许许多多人出于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自发地临摩毛体,但缺乏组织,不少人写了几年后,因工作忙或其它原因没有坚持下去。
  第二阶段是自觉倡导阶段,即从上世纪90 年代至毛泽东诞辰110 周年。这段的突出特点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过程中,人们迫切需求先进文化,因此,毛体书法组织应运而生,而且很快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各种毛体书法展览、研讨会、高峰论坛和评选活动越来越多。“毛体书法”这一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第三阶段是初步兴旺阶段。即从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以来,迎来了毛体书法流派的春天,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贺惠邦五十余载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地推广“毛体书法”,“毛体书法”这一新概念在国内各大媒体叫响,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新名词,毛体书法逐渐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贺惠邦说,如今他的任务是在练习好毛体书法的基础上,将毛体书法发展好、传播好,让更多的人了解毛体书法的魅力。
  -
  毛体书法讲究三美
  -
  贺惠邦认为,判断一个书法家的创作是否成熟,不仅看他是否仿得像,还要看他有没有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即通过笔墨、线条、字法、章法等书法因素来说话。贺惠邦在大力传承毛体书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他认为写毛体书法要讲究三美:文学美、文辞美、文意美。
  -
  题材形式统一 激发观者情感
  贺惠邦把毛体书法作为表现形式,以名诗名词为主要内容,追求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古往今来,相同的名诗名词,不同朝代的书法大家都书写过,只有写出特点才能达到文学美。贺惠邦书写的苏轼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书法和名词相得益彰。
  细观之下,贺惠邦全篇运笔雄强脱变,字体生动,犹如满纸云烟,气象万千,结构向新,笔法强劲,节奏鲜明,激情昂扬。与此同时,又具妩媚风流、雄秀和悦、抒情流美、飞动飘逸。开头“大江东去”四字写得酣畅淋漓,结体舒展。特别是“大”字,如鲲鹏展翅,鹰击长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字则线条流畅,宛如钢丝,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用笔圆转,方中有圆,后面“惊涛拍岸”的“惊”字,势若惊马,横冲直撞,右边一画竟撞到上面的“空”字上。按常规书法要求,这是犯忌的,但贺惠邦在这里打破常规的大胆之笔,却给人入情入理之感。
  贺惠邦告诉记者,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思想内容巨大,气势如大江东流,滔滔而下,不可遏制。贺惠邦书写这首词时,想方设法体现毛泽东书写词句时的思想,“还看今朝”四字独占一行,“朝”字大气流畅,为全篇重中之重。贺惠邦感概,书法艺术美只能在题材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才能激发观者的思想感情,书法题材的文学美是书法艺术美的重要内容,不能等闲视之。
  -
  毛诗寓意崇高 表现革命壮美
  贺惠邦认为,文辞美是书法艺术美的灵气所在。书写名诗名词,多为文学经典。50多年来,贺惠邦常写的毛泽东诗词,有《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十六字令三首》等;经常书写的毛泽东着名诗句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等。
  毛泽东创作《十六字令三首》是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完成的,这48个字,是毛泽东在马背上反复推敲写就,时长约为一年。那时条件极为艰苦,上有敌机,下有炮火,枪林弹雨九死一生,毛泽东仍然在马背上吟诗推敲着字句,所以自称“马背诗人”。
  贺惠邦告诉记者:“这三首十六字令,从三个不同的审美角度,展现了山横空接天的高峻、颠连逶迤的磅礴、力擎蓝天的崇高,同时又赋予山丰富的寓意,使之闪烁着革命者的壮美精神。”
  贺惠邦书写三首16字令的过程中,笔墨中锋侧锋兼施,圆笔方笔并用,气魄浩大,通观全篇,笔锋如刀,笔画简洁,随意洒脱,真有“倒海翻江卷巨澜”之感!“山”字开头,干脆利落,如山的高耸挺拔,“惊回首”三字含义隽永,特别是“惊”字势如惊马,表现令人回首的惊叹之状。
  -
  运用好文意美 融入个人理解
  经常作为贺惠邦毛体书法题材的是毛泽东着名诗词、将帅着名诗词、纪实诗词、古代诗词经典、名言警句,这些题材均立意深刻,富有哲理,文采华美,文情并茂,弘扬主旋律。
  贺惠邦长期坚持汲古创新,把自己创作毛体书法时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他深入学习传统艺术经典,从深层次理解和把握书法艺术的魅力,做到“以情动人”。
  贺惠邦不但是毛体书法理论家,而且经常强调写毛体书法必须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在他看来,文意美是书法艺术美的重中之重。运用好文意之美,并融合进自己的感悟理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要让书法带上属于自己的风格。
  -
  坚持运用哲学思想
  -
  贺惠邦在研究毛泽东诗词中的哲学思想时发现,书法和哲学是相通的,且关系极为密切。毛体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矛盾、表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处理好形与神、动与静、对立与统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极为重要。
  -
  形神兼备感染力强 传神表达内在情感
  贺惠邦曾出版十多部哲学理论专着,发表论文300多篇,他在处理毛体书法形与神的关系时,坚持形神兼备的观点。
  贺惠邦书写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这幅毛体书法作品时,无论用笔结构和笔意笔势还是章法布局,都形神交融,浑然天成,字体劲健,钢筋铁骨,环转盘行如金丝银钩,刚柔相济,金玉其质,动静结合,神采飞扬,如云鹤翱翔,群鸿戏海,鹰飞长空,大鹏奋翅,又如奔马腾骥,纵横驰骋,笔势浩荡若高山瀑布飞流直下,势不可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贺惠邦通过笔墨线条的勾勒,把一幅红军官兵高举红旗,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登上六盘山,手握长缨缚苍龙的图像,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每个字的结构到通篇布局,都表现出意向的高远。开头“天高云淡,望断”六字写得空灵飘逸,似连似断,既表现出十月六盘山时令的特点,又烘托出红军长征登上六盘山时回望走过的漫长路程的心境。“南”字写得较为空旷,起笔和落笔稍上翘,字背向下的笔势,上半部较密,下半部疏朗,空白加大,增强了空旷感。
  贺惠邦的毛体书法作品里,利用“神似”生动表现出一个充满感情的主观意象世界。也可以说,贺惠邦成功地把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的意境转化为毛体书法的意象,呈现出万水千山般的韵味。
  -
  《满江红》体现动中求静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静一动,互为其根。”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书法写作过程中动与静的哲学思想。在贺惠邦的毛体书法研究当中,这也是重要一环。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听到金军严守贺兰山,宋军难以越过时,激愤满腔,挥毫题写了《满江红》。此词动感强,愤怒难挡,气吞山河。
  贺惠邦书写《满江红》时,首先表现了岳飞“怒发冲冠”的性情和“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此时此刻,贺惠邦把手中的妙笔当作利剑,在宣纸上飞舞,细观每个字和整幅书法作品,飞动感极强,充分表现同仇敌忾、壮怀激烈、热血沸腾之气。开头一个“怒”字,每个点画都似利刃长枪,剑拔弩张。再通观全篇,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斗争之气”“拼搏之气”。“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车”字,从上到下直贯下来,其用书法艺术语言告诉人们:决心长驱直入,直捣敌巢,报靖康耻之仇。最后“朝天阙”三个大字,气冲斗牛,寓意极深。这幅毛体书法的落款是:“录岳飞《满江红》癸巳年贺惠邦书于京华”。这12个字,文笔章法直叙自然流畅,线条稳健,在动中求静,两者相互依赖,互相包含。从这幅书法作品上,能看到毛体书法动与静的关系。
  -
  坚持对立统一关系 确立正确书法理念
  书法的辩证美要在变化中求统一,千万不能一心求统一而放弃变化多样。贺惠邦说:“对立统一是指导我创作毛体书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产生毛体书法美。在运用上一定要适度,只要达到“中和”状态,才能产生高层次的毛体书法大美。比如用笔上的刚柔、斜正、粗细、涩滑,疾徐、收放,转折、接应等,还有用墨上的浓淡、枯润等,另外有布局上的黑白、疏密、虚实,主次、向背、推让等,都是对立又统一,都要合乎“中和”。上述用笔、用墨、布局,一定要在书法中完美和谐地表现出来,才能达到相互融合的效果。”
  贺惠邦说,正确的书法理念来源于正确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社会知识的沉淀,或者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艺术观,即书法理念,因为书法既是“法”,更是“道”。所谓“法”,即要有法可循。所谓“道”,即书法有其固有的规律,要按其规律创造出有思想、有意象的艺术作品。这就要求书法家必须确立正确的书法理念。首先要在艺术上坚持求美、求奇、求活、求意;其次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写万幅字。
  -
  整体部分协调有序 令作品更具有美感
  王羲之的书法理论是:书法家一定要在用笔、着墨、字型大小、行间距的方面,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多年来,贺惠邦的每幅作品也都注重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运用。
  在《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幅作品中,贺惠邦写得疏密有致,有行无列,字间空白相当。从结体来看,外柔内刚;从墨迹来看,骨志清和,不激不厉,巍然端雅,清正闲疏,温尔淡润,天然逸出。贺惠邦认为,一幅成功的作品,必然是整体和部分处理得协调有序的。
  -
  作品送联合国展览
  -
  贺惠邦认为,书法家一定要追溯历史,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汲古创新,服务人民。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毛体书法的风采,贺惠邦创作300米《论语》长卷,亲自送往西藏。他还前往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交流毛体书法理念,将毛体书法推向世界。
  -
  创作《论语》长卷 奔赴西藏促交流
  在毛体书法组织逐步成熟后,贺惠邦想将毛体书法传播到更远的地方。2002年,他创作了300米《论语》书法长卷,到孔子故里曲阜展出;同年10月携长卷赴香港展览引起轰动;2002年8月应邀奔赴西藏,将其《论语》长卷赠予日喀则地区政府。
  谈起创作长卷的初衷,贺惠邦说,国学和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西藏虽地处偏远,但也需要国学思想的浸润。因此,他足足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进行创作。《论语》中有很多生僻字,而长卷中的字非常小,所以写起来很费劲。那时,贺惠邦每天只要一有时间便创作,经常一写就到了深夜。
  长卷在西藏受到了热烈欢迎。西藏人民向贺惠邦一行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尽管有些高原反应,但贺惠邦仍然非常兴奋,“这幅长卷,对于促进西藏人民对国学的学习,促进民族融合和交流,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传播毛体书法,贺惠邦先后在西藏、内蒙古、青海等省和银川、西安、宁波、济南、青岛、临沂、菏泽、枣庄等举办毛体书法展,获得很大反响。
  -
  书法作品走出国门 选送联合国总部展览
  新世纪之初,毛体书法已经走出国门,逐步为世界各国书法爱好者认识和了解。
  2002年3月,菲律宾世界艺术大学校长施素月聘请贺惠邦为荣誉校长、世界书法大学名誉董事长。
  2004年10月,应日本着名书法家高木梢月的邀请,贺惠邦到日本举办毛体书法展览和诗书画印交流,开创了毛体书法在国外展出的先例,受到日本诸多诗书画名家和爱好者的好评。有位走遍世界各地的日本作家、书画家观展后感慨地说:“贺先生书写毛体书法气势恢宏,豪放流畅,布局美妙,美中求奇,生气盎然,自成一家。”
  贺惠邦记得,在日本展览期间,有一位日本书法爱好者十分喜欢他的作品,请他写一幅《沁园春·雪》。贺惠邦当即挥毫,对方接过作品十分激动,现场做诗回赠,一时传为美谈。
  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贺惠邦的书法作品被选送到联合国总部展览,获“中华文化突出贡献奖”金奖,被授予“联合国中华文化传播大使”荣誉称号。
  多年来,贺惠邦的书法作品多次作为国礼送到世界各地,受到了世界人们的喜爱。
  -
  引起华裔学者关注 撰文发表于美国媒体
  在一次中美书法交流会上,美国华裔学者刘耀中十分喜欢贺惠邦的作品。刘耀中说:“贺惠邦的毛体书法线条优美,舒展流畅,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书法艺术。”
  回美国后,刘耀中撰稿在美国《远东时报》上介绍了“毛体书法艺术传人贺惠邦”,产生了很大反响。刘耀中在来信中说,有人看到他有贺惠邦的作品很惊讶:“为什么毛泽东会给你写书法?”后来刘耀中作了解释,他们才恍然大悟。“贺惠邦的毛体书法在我朋友们眼里非常了不起。大多数在美国的中国移民都非常喜欢毛体书法。”刘耀中说。
  -
  限量发行书法邮票 事迹作品入多部典籍
  贺惠邦并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书法家,他所坚持的“毛体书法”,身后有万千群众的热爱。在他的不懈努力和传播之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毛体书法,爱上了毛体书法。国家邮政部门也先后多次为贺惠邦发行书法邮票。
  2005年11月,被誉为“国家名片”的“当代中国书法名家贺惠邦”毛体书法邮票开始发行;2010年4月,“中国国礼书法艺术大师——贺惠邦”书法邮票发行;2008年4月30日,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百天之际,北京奥组委特批授权国家邮政部门发行“贺惠邦2008奥运书法长卷”邮票,限量发行1万套共计16万枚,多数被130多个国家的体育教练、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购买。
  贺惠邦的事迹和书法作品还编入《中国画廊新闻人物》《中国创业功臣大典》《中国书画领军人物》《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大家》《中国书画艺术新流派代表人物》等多部典籍。
  -
  为奥运写书法长卷
  -
  最让贺惠邦自豪的是他花费4年多的时间,精心创作的一幅2338米的奥运长卷。这份奥运长卷,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创作这幅奥运长卷,贺惠邦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两项基尼斯纪录。
  -
  为庆祝申奥成功 耗时四年写长卷
  2001年7月13日,贺惠邦应邀在北京武警部队办完申奥拥军毛体书法展之后,登上了开往山东的列车。当他得知北京申奥成功的喜讯后,万分高兴,他跟朋友打电话说:“我打算为奥运做点事儿。”朋友问:“做何事?”他胸有成竹地说:“我反复考虑,打算书写奥运历史毛体书法长卷。”朋友表示全力支持。
  想的简单,做起来却是千头万绪。既然是奥运长卷,贺惠邦思考按照2008米的长度来创作。第一步便是寻找奥运史资料,这就让他犯了难。无论从书店还是从网络上,能查到的奥运史料都不多,根本撑不起长卷的长度。于是,他跑遍了潍坊、济南、北京的新华书店,跑遍了图书馆、资料室、体育局、体育大学等单位,搜集了大量资料。他也发扬了一回体育健儿奋战奥运的拼搏精神,夜以继日,精心备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奥运史资料总算收集齐了。接下来的创作更是困难重重。为了精益求精,有一点不满意的地方,他就把之前的作废,重新开始写。那些日子,他几乎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书写奥运长卷上。老伴齐建新看他不分黑白地一直写,太劳累,就帮他搞校对,减轻他一部分工作。
  在这样的努力下,从2003年2月至2007年2月,经过四年多时间日日夜夜的连续创作,这幅长2338米(装裱后)、13多万字的奥运书法长卷终于完成初稿。据粗略估计,贺惠邦光作废内容的宣纸就有1600多米,毛笔用秃了25支,墨汁用光了38瓶,宣纸用了32刀。
  -
  克服困难终装裱完成 纳入奥运会文化内容
  艰巨的创作终于完成了,可接下来的装裱又让贺惠邦犯了难。这么长的书法长卷,几乎没有一家装裱公司敢接。无奈之下,贺惠邦在北京相关媒体发起求助,希望能在全国范围内找到能装裱的人。有人壮着胆子来了,看了之后又退缩了。
  最终,贺惠邦找到潍坊一家装裱研究所。研究所全体人员忙了20多个日夜,才将奥运长卷装裱完成。装裱完成后,有的工作人员甚至累得大病一场。
  2006年,奥组委下发文件,确定把书法长卷纳入奥运会文化内容,由奥组委立项,专人负责。巨幅毛体书法长卷,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达到了笔随情生的艺术效果。奥运会期间,贺惠邦在北京奥组委的支持下举办了2008奥运毛体书法长卷展。由于长度太长,长卷只能用木架子架起来展览,一般人至少要花费半个多小时才能欣赏完全部长卷。130多个国家的体育教练、运动员参观了长卷,还分别签名留言。有人留言评价:“这是体育史、奥运史、书法史上的一大奇观,必将同2008年北京奥运一起载入史册。”
  -
  荣获两项吉尼斯之最 为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贺惠邦的2008奥运毛体书法长卷,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个用中国毛体书法书写奥运长卷的书法家;世界上第一幅最长的奥运书法长卷;世界奥运史上第一次发行中国书法奥运邮票。这幅奥运长卷荣获两项基尼斯之最(含装裱)。奥运毛体书法长卷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的交流、融汇,也为中国毛体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贺惠邦说,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强大起来,奥运会才能在北京举办。因此,在喜迎奥运盛会之际,不能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不少书法爱好者表示,从艺术角度上来看,作为书法家,贺惠邦在奥运长卷中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体书法艺术:一是与时俱进的审美意识。贺惠邦在奥运长卷中,抓住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主题,全面展示奥运历史,正是对毛体书法艺术的重要发展,是一个大胆的突破。二是形神兼备的哲理意识。他在奥运长卷中,既保持了毛体书法的主要特点,又根据内容的变化,在用墨上达到了笔随情生,变幻多姿的艺术效果。
  -
  进校园启发青少年
  -
  贺惠邦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后,对培养下一代的工作倾注了更多精力。他常带着他的毛体书法参加各种助学助残活动,将毛体书法带进校园,希望青少年能通过了解、学习毛体书法,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在精神。
  -
  参与助学助残 捐赠书法作品
  多年来,贺惠邦对下一代的关心从未间断。他特别关心革命老区儿童的成长,热衷于参加“助学助残”活动。
  2002年5月,贺惠邦应邀到革命老区临沂参加书法助学活动。他把自己精心写好的价值20多万元的书法作品,全部捐赠给老区失学儿童,并同他们合影留念,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05年5月15日,是第15个全国助残日。这天上午,“着名毛体书法家贺惠邦先生助残助学活动仪式”在临沂市罗庄特殊教育学校举行。贺惠邦向该校残疾儿童捐赠书法作品和现金,共计价值30多万元。
  2008年1月,春节将临,贺惠邦一行专程来到潍城区一所残疾儿童学校进行慰问,向学校捐赠书法作品,并当场挥笔书写“梅花香自苦寒来”,勉励孩子们要像梅花一样不怕“苦寒”,争取成人成才。
  贺惠邦说,当看到自己的书法作品能带给孩子们改变时,他会特别高兴。“下一代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能够做一些对他们有意义的事情,那是再好不过的了。”贺惠邦说。
  -
  推广正能量 毛体书法进校园
  为了向青少年学生传播正能量,贺惠邦还积极推动开展毛体书法进学校的各项活动。
  2007年7月底,经北京奥组委批复,贺惠邦2008奥运书法长卷在潍坊举办大展,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观者达两万人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如期举办,这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机会。贺惠邦利用这个机会,以进校举办个人书写的2008奥运书法长卷为契机,推进毛体书法进学校,收到很好的效果。
  2008年4月26日至5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7天至100天之际,他应邀到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了喜迎奥运《贺惠邦书法展》,1万多名青年学生前来参观,学生们纷纷表示:参观展览不仅了解了书法艺术,还了解了奥运历史,也为国家的强大而自豪。
  通过推广毛体书法,贺惠邦还与北京体育大学的青年学生建立了紧密联系。在他的倡导下,北体大竞技体育学院成立了毛体书法研究会,他被聘任为艺术顾问。2009年8月,贺惠邦应邀到北体大竞技体育学院举办“学写毛体书法,发扬五种精神”学术报告,500多名青年学子前来听讲。在报告中,贺惠邦讲述了学写毛体书法的一些基本常识,还讲述了学写毛体必须学习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五种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国际共产主义精神。
  2011年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贺惠邦在潍坊风筝办公室的支持下,带着他书写的200多幅有关风筝的诗词书法作品,来到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举办书法展览,受到该院师生的热烈欢迎。
  -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提笔激励少年儿童
  多年来,贺惠邦始终注重以毛体书法为载体,向青少年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贺惠邦所到之处,写得最多的作品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到长城非好汉”“无限风光在险峰”“向雷锋同志学习”“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特别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喜欢的人很多,不少家长登门为孩子索字,勉励孩子进步。
  高密市有位市民的孩子要考大学,但信心不足,便请贺惠邦用毛体写了两幅书法,一幅“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幅“梅花香自苦寒来”,鼓励孩子坚定信心。高考结束,该生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孩子的家长说,这与贺老的书法鼓励很有关系,一再表示感谢。
  2013年春节前,贺惠邦把《弟子规》的部分警句写成书法,由潍坊惠邦毛体书法研究院印成挂历,无偿赠给教育部门和多个中小学,借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
  利用毛体书法对青少年进行关爱和教育的过程中,贺惠邦还特别注重对如何教育下一代的理论研究。他认为,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如哲人所说:正像一张白纸,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但如果引导不好,也可能画上不好的图画。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环境是根本。只有从幼儿抓起,从教材抓起,从改善社会的大环境抓起,才能共同教育好下一代。毛体书法如何发挥好教育的精神载体作用,贺惠邦认为,这值得探讨并继续实践。
  本期图片由李楠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