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4:18
鄌郚总编

潍坊体坛三杰

  潍坊体坛三杰
  -
  年少好武拜师本土高人
  -
  张尚民受父亲影响,自幼便对武术非常痴迷,十五六岁拜潍坊武术高人刘笑君为师,从此如鱼得水,长拳短打,刀枪剑棍练得样样精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少青年好武术却也好勇斗狠,而张尚民却能潜心习武。他结识了青岛武术高手魏庆斋,二人亦师亦友,直到今日还保持着联系。
  -
  少年时师从刘笑君 样样精通深得厚爱
  张尚民,着名武术家,1944年5月出生于潍县北门大街一户教师家庭。
  潍县解放改称潍坊市后,张尚民的父亲张健美已是潍坊一中的教师了。张尚民七八岁时时常到学校玩耍,体育课上老师传授武术时那健美的姿式让他着迷。张健美也练过拳术,见儿子特别倾爱武术,便从基本要领教起,尤其注重站桩。
  十五六岁时,张尚民拜潍坊武术高人刘笑君为师。刘笑君(1898-1968年),家住潍县城里四合头街,受本家拳师刘亦柴的影响,自幼喜爱武术。1913年至1933年跟随武术大家、时任济南镇守史的马良近20年,期间经马良引荐,拜查拳宗师杨洪修为师,深得真传。刘笑君将南拳北腿、枪刀剑戟斧钺钩叉学了个遍,1934年回潍县,任潍县第一个国术馆教练,教拳育人。他带出了大批优秀武术人才,解放前有杨庆怡、颜景章、朱兆明、郭华初等,解放后有邵坤、南云鹤、张学文、刘义信、唐志刚、何起、马明义、高金廷、王凤鹤、解福明、李桐、徐金平等。
  张尚民拜师刘笑君后如鱼得水,长拳短打,刀枪剑棍样样精通,深得老师厚爱。刘笑君因病谢世,张尚民一度陷入彷徨。
  -
  围观摔跤 与“活塞”一较高下
  “文革”期间,潍坊许多大龄青年整天无所事事,三五成群逞强斗勇。一时间,摔跤的、打拳的、举重的层出不穷,还有刚兴起的拳击运动也迅速风靡一时。青年们根据各自的体能爱好,结帮拉伙,拜师学艺。当年影响较大的当数摔跤,领军人物当属张春惠。
  1970年初夏的一天,张春惠领着一帮徒弟在若飞桥(现亚星桥)下的沙滩上练摔跤。练到兴头上时,东北来的一位跤友指名要和一个身量矮粗的人摔,被指的人是张春惠的爱徒张希荣,绰号“活塞”。众人一听一片惊诧。果然,十几跤下来,东北跤友竟一跤没胜,众观者对“活塞”的跤技不时喊出叫好声。此时,有人认出张尚民就在围观者堆里观看,并有意让张尚民上场展示一下,这时的“活塞”刚刚摔了对手十几跤,跤兴正浓,听到有人撺掇张尚民上场,他巴不得和这位潍坊武术界崭露头角的新秀较量,如果也能摔他十几跤,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张尚民见他俩摔跤,确实摔得不错,无论力气还是跤技绝对是业余跤手里的佼佼者,“活塞”更胜一筹,这不光是力气和速度,主要是跤技好。众目睽睽之下,张春惠在旁劝说:“没事儿,一块儿耍耍吧。”张尚民只好上场,他笑着对“活塞”说:“请手下留情,跤从没摔过。”“活塞”也很痛快:“好说。”
  习武之人,但凡上场便是抬脚不让步,举手不留情,哪容得两人之间的客套,尤其在数十人的眼皮底下,岂敢马虎从事。
  两人刚一打把,“活塞”便将张尚民扔了出去,张尚民起来再交手,又被摔倒,就这样,还没品出咸淡接连被摔了三跤。先不管别人评价什么,就是自己也挂不住脸,张尚民一边系着跤衣带一边在场中兜着圈子回味刚才“活塞”的几个动作。当裁判又一声令下“开始”时,张尚民猛一转身对扑上来的“活塞”用手在眼前一罩,在他稍微一愣神儿时,一个下蹲,双手挡住来者的后脚腕子往他胸前一贴,一个“铁牛耕地”把“活塞”摔了出去。接着就是七八跤,任“活塞”穿裆、进跨、破脚、翘勾子、大别子、小跪腿的招式轮换着使,全被张尚民破解,“活塞”屡屡被摔倒。
  -
  潜心习武不好斗 结缘青岛魏庆斋
  中国式摔跤动作基本都是武术套路中的精华,由于简捷明快,见效明显,许多年轻人都迷恋摔跤。当年的潍坊“群雄四起”,会个三拳两脚便敢收徒传艺,学个半月20天的摔跤竟敢带人砸场子。当年的年轻人会几个摔跤动作懂点武术套路,心却十分浮躁,稍有不顺便拳脚相加,因而导致了震惊昌潍地区的“寒亭事件”,此事致使一大批有才有艺的年轻人锒铛入狱,断送了美好年华,至今说来仍令人唏嘘不已。
  在那个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年代,受家庭的影响和刘笑君的教诲,张尚民尽管武功超群,但没有加入社会上逞强欺弱,争勇斗狠的行列,而是潜下心来,通过朋友结识了青岛武术高手魏庆斋。
  魏庆斋年龄和张尚民差不多,尽管年轻,武功却十分了得,当时甭说青岛市,就是在省内也是赫赫有名。由于两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很谈得来,魏庆斋将看家本领梅花太极螳螂拳毫无保留地传授张尚民,二人既师亦友,非常默契,直至今日,二人仍保持着来往,交流习武心得,切磋技艺。
  -
  中国功夫震惊国外友人
  -
  在一代武术宗师沙国政的教导提携下,张尚民武术日益精湛,在各项比赛中屡次获奖。1991年2月,在爱沙尼亚塔林市体育场,张尚民轻松战胜了当地的空手道高手阿列克谢,名声大振,洋人纷纷慕名前来拜师学习。
  -
  师从宗师沙国政 武林界打响名声
  习武者多如牛毛,成者如凤毛麟角。而成才的过程中不光要有毅力、悟性,还需要老师的慧眼。
  沙国政(1904年—1993年),武术大家、一代宗师,祖籍威海。上世纪70年代,他回乡探亲路过潍坊,张尚民经人介绍前来拜师。沙国政并没有因张尚民的武功基础厚实、悟性高而放松要求。张尚民在形意拳,八卦掌这两大内家拳上颇得沙氏真谛。
  1984年4月中旬,全国第一届武术太极推手散打比赛在潍举行,历时7天。当晚在体育馆举办观摩表演,意在挖掘地方传统武术器械及套路,来自全国的各路武术精英纷纷登台亮相。张尚民上场时,坐在裁判长席上的沙国政扶案站起,密切关注着爱徒在台上的一招一式,直到表演完毕,观众响起热烈的掌声,沙国政才归位。
  沙国政1993年谢世后,张尚民再没有拜任何人为师。
  身怀绝技,谙熟少林、形意、八卦、太极四大拳种及十八般兵器的张尚民牢记沙师父做人诚实、习武扎实的叮嘱,更加勤奋苦练,从整体套路到单个动作,每天练习达五、六个小时。
  “算盘常拨拉,拳脚长踢打”。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尚民参加了各种武术比赛及交流活动,第一次参加的是1982年举办的昌潍地区运动会,一举夺得枪术、螳螂拳、对练三项第一,并荣获剑术第一名、长拳第三名,全能第一名,总分第一名。潍坊体坛无人不知张尚民。
  在1986年的山东省运动会上,张尚民夺得传统拳一类、八卦拳第一名,之后又多次在大赛中获奖,知名度越来越高。
  -
  八卦掌征服国外观众 轻松战胜空手道高手
  上世纪90年代,外国人只在电影里见过中国功夫,拔地而起,蹿房越脊,飞叶伤人,非常虚幻。他们对中国功夫的技击效果越发好奇,渴望见到庐山真面目。
  1991年2月,张尚民作为潍坊赴前苏联专家团成员,去往爱沙尼亚加盟共和国美丽的海滨城市塔林,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友好交往工作。
  3月3日,塔林市千人体育场座无虚席,观众热切盼望一睹中国功夫的神秘风采。张尚民首先上场,演练的是恩师沙国政传授的八卦掌,他时而拧身旋转,连环纵横,时而龙行虎作,姿势优美,式式惊人。只见他站如磐石,步似流星,腰似中枢,手若轮行。观众一个个瞠目结舌,如痴如醉,现场掌声如雷。
  但是,想一探中国功夫实底的大有人在。塔林市空手道教练阿列克首先挑战,阿列克上身一晃一个擦滑步来到张尚民近前,左拳一点,飞脚朝张尚民踢来,张稍一转身一记力劈华山,一掌把阿列克拍翻在地。
  阿列克从没吃过这么大的亏,在上千双眼睛的关注下,刚一照面就被一掌拍倒,有点挂不住。在第二回合中,阿列克细心观察张尚民的架势,不敢贸然出击。当他看到张的双手下垂,门户大开时,心中大喜,瞅准机会快步上前挥拳向张的面部打来,其速度之快,力道之猛,大有破釜沉舟拼死一搏之势。张尚民见其来势凶猛,随身下蹲,一个金钩挂镰腿又把阿列克放倒在地。
  场上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整个体育场沸腾了。当地观众见他们敬佩的空手道高手在中国武师面前竟不堪一击,先是惊讶,然后是“哈拉少!哈拉少(俄语‘好’)”的呐喊声响成一片。早就听说中国功夫非同一般的塔林观众真是开了眼界,彻底被张尚民的武术套路及技击艺术所折服。
  阿列克也心悦诚服,当场拜师张尚民,虚心学习中国武术。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塔林武术馆成立了,用于教授中国武术。武术馆一开张,报名者便挤“爆”了,连芬兰、波兰一些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也争相前来报名学习。
  一场表演赛让中国功夫的威名不胫而走,拜师者络绎不绝,塔林武术馆已容纳不下。不久,塔尔图市也开办了教授中国功夫的武馆。
  -
  爱沙尼亚武馆传国术 三百外国人争相报名
  为在异国他乡弘扬中国武术,张尚民穿梭在两个城市间传武术之大道,授武术之精髓。外国友人被其人格魅力及精湛的武功折服,先后有300多人拜在他的门下。
  汗水没有白流,经过一个阶段的刻苦训练,在前苏联举行的多项武术散打太极拳比赛中,勤苦练习的学员们都取得了好名次。这期间,为了更进一步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塔林市也相应地成立了螳螂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研究会。通过张尚民的努力,中国武术这朵传统文化奇葩在异国他乡扎下了根,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爱沙尼亚正当脱离前苏联正式宣布独立之初,物资供给十分紧张,因生活不便等原因,张尚民等人不得不于1992年春提前回国。对中国武术还只是了解个皮毛的弟子们依依不舍地将张尚民送上了归国的飞机。
  1993年,张尚民在市体育场办起了建国后潍坊第一家业余武馆“潍坊武馆”。潍坊武馆为发扬中国武术,强健民族体魄,公开向全市招纳学员,以培训武术爱好者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以修身养性为内涵,学员一时达至上千人。武馆的口号是:强身健体,尚武兴民。
  1999年,张尚民在河北省举办的“深州全国行意拳大赛”获一等奖。
  -
  悉心传武弟子超过四千
  -
  上世纪90年代,张尚民的潍坊武馆名声在外,当年爱沙尼亚的徒弟们先后来潍继续学武。2005年,张尚民再一次踏上爱沙尼亚的土地,这位异国武者受到了热烈欢迎,爱沙尼亚总统亲切接见了他。张尚民一生从武,不遗余力传承国术,学生已有4000余人,其中不乏武林英才。
  -
  学生过四千 担任裁判一锤定音
  中国功夫把张尚民和他的洋徒弟紧紧拴在了一起,师徒间从未间断通信。1993年潍坊武馆开门收徒的消息传到爱沙尼亚,外国徒弟拉浩和马尔特等5人先后到武馆学艺。离别时,他们一再邀请老师再赴爱沙尼亚,张尚民因语言不通等原因一次次未能成行。
  目前拜张尚民为师、跟随他习武的学生已有4000余人,其中不少在全国、省武术比赛中拿过一等奖和冠军。1997年,日照女孩刘珂慕名来潍跟随张尚民学武,两年后在山东省散打比赛中获60公斤级冠军,现执教济宁市跆拳道馆。
  1993年以后,张尚民从一个“见习”裁判逐渐成为武术界权威人物,关键时刻能“一锤定音”。2000年他在山东“全国八卦形意”比赛大会裁判测试中夺得第一名。
  张尚民曾担任山东省形意拳研究会副主席,是中华武术形意拳一级教练员。在2002年10月举行的中国“齐鲁首届行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比赛中担任副总裁判长。
  -
  受总统接见 演奏二胡全场震惊
  2005年10月,拉浩结识了一位旅爱华人,有人当翻译,语言障碍一下子扫除了。重逢的时刻一盼就是14年,张尚民又一次踏上爱沙尼亚。在爱沙尼亚的30多天里,张尚民恨不得有分身术,看到洋徒弟孜孜不倦求知的精神,更令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张尚民说,能看到中国功夫在异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算为中国武术发扬光大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2005年,在一次武术表演后,爱沙尼亚总统阿诺尔德·费奥多罗维奇·吕特尔接见了他并赞扬了中国功夫。张尚民在当天的晚会上,用二胡演奏了一曲《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诉的动人曲调抑扬顿挫,将晚会推向了高潮。
  爱沙尼亚的观众看着演奏中的张尚民如痴如醉的神态,听着悠悠二胡声,不住地喊着“哈拉少、哈拉少”,眼神中满是钦佩和惊奇。能撼动三山五岳的武师像文雅书生,动静简直判若两人,只见他端坐在台上,左手在琴杆上上下滑动,手指仿佛在琴弦上的武术,时而弹拨,时而大幅度滑动;握弓的右手三指似握非握,犹如练剑,时而轻柔飘洒,时而力劈千钧,静如小溪流水,动如猛虎出山。那悠扬婉转的琴声如泣如诉,跌宕起伏。爱沙尼亚的观众重新评估着这位来自中国的武者。
  -
  总结五步功 学练结合求精创新
  张尚民在潍坊武术界承前启后,贡献不小,但从不妄大。他时常拿齐白石的话告诫习武者:“不要学我,学我者亡。”就是说刻意模仿是没有作为的,要想出成绩,就要根据自身条件自己悟,自己琢磨形成风格,修练出自己的东西。
  张尚民练武半个多世纪,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五步功”:一是要学会;二是要练好;三是要精益求精;四是要出神入化;五是要推陈出新。
  2017年1月21日,由山东省武协副主席、潍坊市武协主席赵青主持的“潍坊市武术协会形意拳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张尚民当选为潍坊市首届形意拳研究会会长。
  ◎相关链接
  子承父业 幼年习武至今执教
  张尚民长子张显1970年生人,四五岁时从基本功及少林长拳、弹腿等功法入手,随父练习两三年,7岁被送进潍坊市业余体校武术专业队系统地学习长拳、南拳等拳法及刀、枪、剑、棍。
  1993年,张尚民成立潍坊武馆,张显便一直跟随父亲学习内家拳法及浑元散手并执教武馆至今。2008年他在山东省首届传统武术演武大会上获男子C组单器械第一名、男子C组五类拳第一名,考取中国武术段位五段,2012年7月在山东省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被评为“优秀教练员”,2015年考取中国武术段位六段。
  -
  回国少年带来异乡拳击
  -
  于秉恒的少年时代在印度度过,他的拳击启蒙老师是退役职业拳击手亨利。18岁回国后,于秉恒在潍坊华丰机器厂上班,业余时间组建了一支拳击队,他给伙伴们带来了国际标准打法和规则。即便条件简陋,这群青年依然乐此不疲。
  -
  年少时期在印度度过 拜师职业拳击手亨利
  拳击传入国内的确切时间是1897年11月14日,德国人占领青岛后,也将当时风靡欧洲的拳击带进了青岛。拳击运动在青岛被称作“鲍克斯”。上世纪20年代以前坊间鲜有教习,而拳击进入民间,是后来美国兵驻守青岛的时候。所以说拳击在旧时的青岛实际上是一种“码头文化”或“水手文化”。青岛是中国拳击的发源地。
  在潍坊,人们对国外这项运动知之甚少,就是武行中人对它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为潍坊人揭开拳击这层神秘面纱的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子。
  他叫于秉恒,是印度归国华侨。1946年7月他出生于印度大吉岭市,后来又随家人迁居大吉岭西北部的边境重镇噶伦堡,靠父亲于宝芝在当地开一家制鞋厂和中国餐馆维生。于宝芝出生于现在的昌邑市都昌街道后埠村,1937年因生活所迫,随兄长于瑞芝远渡重洋来到印度,并在当地娶妻生子,于秉恒便是他与尼泊尔裔女子婚后的第一个孩子。
  于秉恒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印度度过的,1953年至1959年在印度的噶伦堡“中华小学”上学。1960年,他只身一人来到加尔各答的“兴华中学”上初中。初中还没毕业,印度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反华排华浪潮,迫使所有的中国学校停课关门,近千名中国学生随父母离开印度。
  于秉恒自小爱好体育,在小学、中学期间一直是学校的足球、乒乓球、拳击、羽毛球队成员。由于印度原系英国殖民地,拳击和足球深受英国重视。这些体育活动十分普及并受欢迎。上初中期间,于秉恒便拜退役职业拳击手亨利为师。当时亨利在附近的英国学校担任体育老师,于秉恒如此喜爱拳击,更激起了亨利带好这个学生的热情。
  于秉恒每天放了学就去亨利的拳击活动室观摩、练习。中国学校停课后,在别的孩子玩耍于街头巷尾时,他整天在活动室里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于秉恒的潜能在亨利的辅导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很快掌握了拳击的要领和技能,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体能。这段时间里,他虽然因停课耽误了文化课学习,但拳击水平却突飞猛进。
  -
  紧急回国进入工厂 18岁青年组建拳击队
  1962年初,印度反华升级,对华人更加歧视,于瑞芝全家因形势所迫,由噶伦堡来到加尔各达。此时,于宝芝在噶伦堡因未在规定期限内离开而被关进了集中营。为防不测,于瑞芝便带于秉恒携全家直接从加尔各达回到了祖国。由于形势紧迫,于秉恒临行也没顾得上跟亲生父母和弟妹道别。这成了他回国后几十年内始终抹不去的遗憾。
  1962年5月,于秉恒随伯父于瑞芝回国后,于瑞芝被安置在潍坊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后调至潍县(现寒亭区)侨联任主席;于秉恒被安排到潍坊华丰机器厂当工人。这年他16岁,刚回国,对国内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到新鲜好奇。由于他聪明好学悟性好,加之肯吃苦不怕脏累,赢得了工人师傅的喜爱。在师傅的引领下,他很快学会了车、磨、刨、铣等各种车床的操作和各种钳工手艺。但是单调的业余生活令他更加思念远在印度的双亲及弟妹,也时常想念他的拳击老师亨利。他18岁那年利用工余时间,在厂内外召集了一批热爱运动的青年朋友,与他们交流,介绍拳击的性能和技艺,鼓励他们学习拳击。此时,于秉恒身边聚拢了一批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他也自然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教练。
  那个年代练拳击谈何容易,拳击运动离不开一些器材和保护设备,拳击手套、护具是必备的。当时甭说每月20几元的工资买不起,就是凑足了钱也无处购买。于秉恒便找出回国时装行李用的旧帆布袋,再到昌邑老家,从老乡家要来稻谷、糠秕,自己裁改缝制成不规则的训练用沙袋;没有拳击手套,便用加厚的棉手套或多套几副手套;没有垫子,便到公园草坪上因陋就简地开始了拳击训练。当时参加这支拳击队的成员有沈月光、王义臣、毛得训、沈玉海、王胜君、裴允亮、王立国、刘利民、栾光明等。
  可以说,这支拳击队是潍坊最早的一支拳击队。那时,在潍坊开始听到“鲍克斯”“捣套子”(因拳击戴手套而被当地人俗称)的,人们对拳击才逐渐有了认识。
  -
  教授徒弟尽心尽力 按国际规定严格要求
  于秉恒成立的这支业余拳击队,在很长时间内只能自娱自乐,利用工余时间小范围内练习切磋,始终没成大气候。但于秉恒将所学尽心尽力地传授给徒弟们,尤其在教导学员时常讲:拳击的最高境界是将对手击倒获胜,其最高意境是将拳击打成艺术。要做到这点,必须全方位地了解对手,首先在战略上要藐视他,但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他。也就是兵家常说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为了提高学员的技击水平,他先从拳击的基本功法右直拳开讲,从步骤到方法,从右上钩拳、右下勾拳讲到摆拳及组合拳的应用。为使学员在拳击场上步法灵活多变和搏击时进退有序,他从入门开始就按国际拳赛规定严格要求学员。国际拳赛一场12个回合,每回合3分钟,间息2分钟。为大幅度提升学员的体能,他教授学员练习跳绳,一次3分钟,每分钟必须跳达一百七八十下,甚至达到200下。每天无数次的练习,使学员们的协调能力和平衡反应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同时,他无数次和学员展开实际操练,为提高学员们的身体素质及体能,他特地请山东省体工大队退役的全国举重名将李明进担任体能教练。
  -
  赛事精彩拳击渐成气候
  -
  于秉恒的拳击队渐渐有了名气,他与潍坊有名的武师张尚民结识,并通过张尚民认识到国术的精妙,悉心求教,取长补短。于秉恒大力宣传拳击运动,在他的努力下,潍坊举办了表演赛,成立了拳击研究会,潍坊的拳击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
  常胜拳手以拳会友 结识张尚民重新认识国术
  经过数年的坚持与发展,于秉恒组建的拳击队渐渐有了名气,不时有潍坊武人和练拳击的找于秉恒交流拳脚,但都没占着便宜。有一天,张尚民令徒弟从于秉恒处借拳击套一用,想看看这西洋拳搏击戴与不戴拳套,发力究竟有多大区别。于秉恒便携带拳套和几个学员前去会见。
  两人客套几句便交流起来。于秉恒对中国武术有偏见,因此并没把张尚民放在眼里。张尚民年长他两岁,身体厚实,慈眉善目,不像惯战之辈,于秉恒提出切磋一下拳技。公平起见,先带拳套后散手对弈。
  较量正式开始,于秉恒小心对待,刺拳直拳,朝张的面部频频击来,总被张左躲右闪化解了。在几个徒弟面前,于秉恒从未这么长时间还没将对手打倒,便使出浑身解数,左右勾拳加摆拳组合拳全搬上了台面,一个劲儿地朝张的上三路击打。张尚民沉着不慌,一边躲闪着流星般的拳头,一边瞅机会反击。而于秉恒的拳法已炉火纯青,步子随着拳头的进攻变换着,不给对方留半点反击的机会。由于事先有约定,戴拳套不允许动腿脚,第一回合结束,于秉恒在点数上占了上风。
  摘下拳套,两人开始了散打交流,就在于秉恒又动用以上拳法开打时,张尚民一个九天揽月将于打来的右直拳化开,随即飞起一脚,将于秉恒踹了出去。这一脚速度之快、力量之大出乎于秉恒的意料。本想躲开张尚民扑向面门的双拳,谁知胯下吃了这重重一脚。起来后,二人立即称兄道弟。于秉恒对中国武术有了新的评价,并请张尚民传授武术,弥补散打下盘搏击的短板。
  -
  表演赛提高知名度 积极促成拳击研究会诞生
  潍坊拳击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形成一定的规模,于秉恒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当时,国家的各体育比赛项目中没有恢复拳击运动,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宣扬暴力的运动,不应提倡。
  为使潍坊人认识到拳击运动也有一定的文化渊源,于秉恒大力宣传国外拳击运动的开展情况和发展历史。1978年8月,一场拳击表演赛在潍坊发动机厂的灯光球场开场,这是潍坊历史上第一次西洋拳赛事,于秉恒队伍里10多名拳手登场表演,有裁判、解说,虽然场地、器材简陋,又无正规比赛经验,但坐无虚席,人们十分兴奋,不时鼓掌呐喊。这场表演赛一时间成为潍坊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为等这一天,于秉恒掉了十几斤肉。
  于秉恒组建的潍坊业余拳击队,在国家上世纪80年代小范围内试验,到1986年3月正式恢复拳击比赛项目之前就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1986年8月,在于秉恒的倡导下,潍坊市成立拳击研究会,市体委主任茅树森担任名誉会长,我国着名拳击前辈程武当担任会长,于秉恒和时任潍坊市体校高级教练的李明进任副会长,潍坊一中高级教师裴允亮担任秘书长。
  研究会一成立,便在潍坊市体育馆举办了“全国拳击精英擂台赛”,来自北京、江苏、安徽以及省内的近百名选手参加,盛况空前。此次比赛,于秉恒的得意门生刘栋、陈柏森获得冠军;潍坊拳击队获得团体第二名。三天的比赛场场爆满,由此在全市掀起了一股学习拳击的热潮。
  -
  办比赛培训运动员 潍坊拳击后继有人
  1987年8月,潍坊拳击研究会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潍坊-淄博拳击对抗赛”,这是继1986年的“擂台赛”后又一次省内大型比赛。于秉恒任副总裁判长,赛时二天,又一次在全市引起轰动。潍坊队获得全胜,潍坊拳击队也由此在全国名声大振。
  1990年5月,山东省体委在潍坊市举办“振兴杯”拳击比赛。于秉恒以总教练的身份率潍坊拳击队参赛,他将战术和对手的详情一一展现在队员面前,并一再告诫队员,不畏强手,努力拼搏。这次比赛,刘栋、刘志海分别获得63.5公斤级和91公斤级冠军,于秉恒的其他学生多人获得各公斤级亚军、季军,潍坊队获得团队总分第二名。
  从此,潍坊拳击队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大中型比赛、教练员和运动员培训,外出学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队伍的整体素质、竞技水平提高了,还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运动员。刘栋自小就跟于秉恒学习拳击,天赋得到充分挖掘。经于秉恒推荐,潍坊拳击研究会将他输送到上海体育学院拳击队服役,师从全国着名拳击教练张立德。在张立德的进一步指导下,刘栋1987年便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得60公斤冠军。入选国家队,随后又代表国家队多次出征国际赛场,1988年在韩国汉城举办的第24届奥运会上,刘栋获得拳击比赛57公斤级第七名,虽未捧得奖杯,但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站在奥运会拳击台上的中国人。他为国家争光,更为潍坊市提升了知名度。为使潍坊市的拳击运动后继有人,1986年11月在于秉恒的推荐下,拳击研究所又输送其另一个得意门生沈月光去参加上海体育学院举办的“首届教练员学习班”。经过严格细致规范的培训,沈月光获得了全国级教练员资格证书,回来后训练了更多的运动员,为潍坊拳击队的健康快速、正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9年,于秉恒又一次推荐得意门生沈月光、王义臣、裴允亮、李福伟、高晓光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首届裁判员学习班”,5人均获得我省首批国家一级拳击裁判员证书。沈月光还多次出席并担任全国、全省拳击比赛的仲裁委员、副主任等职务。
  -
  天生力士打破华东记录
  -
  李明进是我省和八一举重队的优秀运动员,是国家高级举重教练。他从小就力气超群,经考核入选山东省举重队,达到67.5公斤级运动健将水平。回家探亲时,拜访尹希山,他的神力震惊了在场的大力士们。在他的指导下,潍坊的举重爱好者的水平在短时间内提高了一大截。
  -
  四十分钟打破木桩 力气超群入选省举重队
  李明进,1947年1月6日出生于潍县城关撞钟院前街。
  李明进生得眉清目秀、气宇轩昂,自小爱好运动,力气超群,少年时就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力道。他1964年毕业于潍坊市第三中学,在校时受我市举重名将、体育老师康言成的熏陶,爱上了举重。同年,他考入山东省厅技校锻工班,锻工技术有一个课目内容是用12磅的大锤打定点木桩,在一次比赛中,他40分钟内连续轮打4000余次,轰动技校,全校师生无一不知潍坊来了个能将木桩打破的学生。李明进一有空就到校餐厅前的空地上练习举重,成绩很快就达到推举80公斤,抓举80公斤,挺举110公斤,那年他才17岁。在“三年困难时期”刚过、人民生活刚见起色的时候,他举重能达到这样的好成绩,实属罕见。
  由于李明进的天赋和勤奋苦练,1964年,他被山东省体工大队举重队选中,经多次考核,选拔到山东省举重队集训。经训练,课目考核合格,他被正式调入省举重队,由于有教练的正确指导和自己的勤学苦练,成绩很快达到推举105公斤,抓举100公斤,挺举135公斤,打破了华东地区记录,达到了67.5公斤级的运动健将水平。
  -
  得名“山东李元霸” 拜访尹希山参加群英会
  正当李明进一心想大展鸿图时,“文革”开始了,各行各业的正常秩序均受到影响。省体委便组织武术、体操、射箭、举重等项目会同文艺团体下基层,到农村、部队、厂矿企业进行表演。李明进大都是压轴出场,总是将力挺150公斤最好的成绩展现给观众。广大的工农兵群众何曾见过如此神力,都激动不已,并送他“山东李元霸”的称呼。
  下基层期间,除去锻炼举重外,李明进还拜省体工大队武术队主教练、全国着名武术家周永福先生为师,学习武术、摔跤等项目。
  1969年夏,李明进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经引见来到当地着名拳师“边家捶”第三代传人陈锡奉的爱徒尹希山家中。尹希山乳名尹安,人高马大,是运输队工人,业余时间喜欢练拳、举重。当年他能举起230斤的杠铃,是潍坊市数得着的大壮汉。
  潍坊崇文尚武,男子大都会个三拳两脚,更甭说有助武术练体能的单杠、双杠、哑铃、杠铃了。不少人听说“尹老大”请来了省队的举重高手,便三三两两地来到了尹希山家中。
  来访者个个是一等一的高手:冯孝廉,此人在潍坊市赫赫有名,与尹希山不相左右;于效航、于效政兄弟二人,于效航为潍坊市“边家锤”第四代传人,功夫了得,1982年在青岛举办的“全国武术传统套路挖掘”大会上,受市委及武协的委派,跟随师叔陈铭彰赴青演练,得到了国家武术专家的赞誉;其弟于效政15岁便拜师刘笑君,练拳的同时坚持力量锻炼,偏爱单双杠,尤其酷爱举重;陈崇武,早期受过李明进的技术指导,是他的第一个学生,尽管个矮体重轻,那时已挺举到100公斤;还有姚氏三兄弟,当年在潍坊也是显赫人物,尤其姚老三(姚贵兴),能举100公斤。
  -
  轻松举石担惊四座 传授举重技巧规则
  众人圈坐在院子四周,聆听小桌旁尹请来的省队高手的交流。有人小声叽咕:“看他文质彬彬一白面书生,能有什么力气和本事待在省队?”人们的质疑声也传到了李明进的耳朵里,他微笑着告诉尹:“既然大家都来了,又喜欢举重,不妨都下场活动活动。”此话正中大家心意。
  圈里几个年轻人将尹安平日练习的举重杠铃捋好。民间举重没有好的举重器材,鸭蛋粗细的一根铁棍,外加两边悬挂的废旧齿轮,便是器材了。
  开举从180斤开始,院中之人,除几个对此重量不屑一顾的壮汉和无力举它之人,大都上去一展身手,从180斤直到200斤,淘汰了一半人,没上手的几个壮汉出场,大都将200斤举了起来。于是,人们便拿4斤、6斤、8斤的小齿轮往上加,加到230斤,当场就少有人举起了。这时,尹希山上来活动了一下四肢,一个下蹲,猛地将230斤的杠铃提到腰间,又一用力翻腕将杠铃翻到肩上、最后用尽全身气力举过头顶。立时赢来众人的掌声。
  尹希山下场,让李明进上去露两手,李明进表示他举此重量“稍轻点”。众人一片唏嘘声,尹安身高马大,一米八多的大个子,才举230斤,你这白面书生矮他一头,看块儿也不十分显壮,竟口出狂言。李明进便问尹还有齿轮没,得知此重量便是东北关第一壮汉的最高纪录,没再备齿轮,但有一副石担,重280斤,不是举重用的,是用来锻练腿劲的。
  李明进看了看旁边的石担,确实显轮廓,便起身脱去上衣。只见他一个弯腰下蹲将它稳稳举了起来,停了数秒钟后又将石担轻松放下。一气呵成的动作立时震住了所有的人。李明进由此结识了一批喜爱运动的潍坊高手,就在这个院落里,他与潍坊青年武术家张尚民相识,日后感情甚笃,进而结为异姓兄弟。
  通过这次举重试手,李明进这位专业举重健将还彻底纠正了地方上举重不规范的动作,从握杠铃下蹲起式开始,一一示范动作,并将技能和体能及腰力的发挥如何配合才能发挥到极致讲给众人。很快,此技艺在潍坊举重爱好者中传开了,他们的水平短时间内提高了一大截。
  李明进1964年入选省体工大队举重队,经过规范指导,他的成绩在1970年很快达到推举135公斤、抓举125公斤、挺举165公斤,超过全国75公斤级最好成绩,可惜之后类似的体育项目及运动会,全国再也没有举办过,真可谓英雄错失用武之时。
  -
  担起重任发展体育事业
  1975年,李明进被选调到八一队,参加全国运动会举重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退伍后,他继续开展举重活动,组建了潍坊市举重队,大胆改进训练方法,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他还热心公益体育事业,大力弘扬体育精神。
  组建业余举重队 选调八一队参加全运会
  1971年,全国的文艺体育团体准备全部解散,李明进便利用待分配的时间,更系统地跟周永福老师学习武术、摔跤、器械。
  1972年,省举重队解散。同年10月,李明进分配到昌潍地区汽运公司,虽然离开了多年训练的专业队伍,但举重的事一直没有放下。工作之余,他在公司举办了一次举重活动,当时参与者有潍坊动力机厂的丁凤翔,潍坊棉纺厂的姜玉民、沈月光及汽运公司一批爱好举重的工友。在李明进的感召下,潍坊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业余举重队伍。
  1974年,国家准备召开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各省市纷纷招募人才。济南军区特招李明进入伍到济南军区举重队。1975年,他代表济南军区参加了全国解放军第三届运动会,在75公斤级举重比赛中斩获抓举120公斤、挺举157.5公斤、总成绩277.5公斤三枚金牌。他因此选调到八一队参加全国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
  领军潍坊举重队 培养人才多次受到嘉奖
  1976年,潍坊市体委开始筹备举重赛事。李明进利用回家探亲的时间,在潍坊市第一届摔跤队原队长、举重高手张明臣家成立了潍坊市举重队,队员有丁凤翔、于澄、沈玉海、李永成、陈宝德、宋华亮、杜继明、董康生、陈冬生等人。
  潍坊举重队为迎接潍坊市举办的下一届运动会,经常在各种场合组织表演。经层层选拔,举重队将最有发展前途的选手于澄输送到山东省举重队。经过进一步体能、技能、素质的训练,于澄在全国比赛中终获冠军,替老师李明进圆了一个冠军梦,号称“从老百姓院子里走出的全国冠军”。
  1977年退伍后,李明进继续在社会上开展举重活动。他有影响力和号召力,身边很快形成了一个举重团队。潍坊市体委主任茅树森力荐他调入市体委工作,李明进入体委后很快组建了举重队。
  1985年以李惠信副市长为团长、韩世昌为领队,李明进为教练的举重队,参加在济南举办的第二届全省工人运动会,过关斩将,成绩优异,中共潍坊市委、市政府为队伍颁发了荣誉证书。
  李明进担任举重队主教练期间,大胆改进训练方法,为国家大专院校和专业团体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一批优秀运动员和运动健将。他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体委的嘉奖,1998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十佳教练。
  大力推广培训班 热心发展公益体育事业
  李明进生性豪爽,没有半点儿架子,乐于助人,善交朋友,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市体育界的各项公益活动。
  1974年,李明进积极协助潍坊拳击项目创始人于秉恒开展拳击运动,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条件大力普及和推广拳击培训。1982年他在潍坊柴油机厂工人俱乐部举办拳击训练班,反响极好。
  1985年,他又在潍坊市体育场举办训练班,并于1986年协助于秉恒组建拳击研究会。
  上世纪80年代初,李明进积极协助潍坊市形意、八卦名师张尚民举办少儿武术培训班,推广开展武术活动。为使习武者受到良好的武术训练,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武术,李明进协助张尚民在潍坊市开办了潍坊建国后第一家武术馆,李明进任副馆长。
  李明进在协助于秉恒、张尚民的同时,发掘出许多练体育的好苗子,一心把他们培养成才。1984年,李明进创建了潍坊市健美中心,从举重队、武术队、拳击队中选拔人才,对他们科学地加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李明进的得意门生韩乃柱在全国健美比赛中力压群雄,一举夺得冠军;门生于勇在1992年首夺山东省腕力冠军,并连续保持了十年,并在2011年在上海昆山举办的全国腕力王大赛中一举夺魁。
  李明进从专业团队转业到地方,始终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无论走到哪里,都以发扬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为己任,依托多年在全国体育界的关系,为潍坊的体育事业增砖添瓦。如今,李明进现在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体力充沛,精神焕发,尤其是身体素质、相貌,不像是一位“老前辈”,经常有人问他的实际岁数,他会愉快地回答:“今年一十七,明年二十七。”他朝气蓬勃的旺盛精力感染了许多人,言谈举止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欢乐。
  潍坊市武术大家八极拳名师张洪升特为李明进赋诗一首:“自幼钢志练力,天长地久为士。遍种桃李天下,为国争气荣光。”
  本期图片由高智慧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