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4:34
鄌郚总编

印象老潍县

  
  老潍县是潍坊城市文化的根脉,其文化遗存、古街老巷、民俗生活、商贸发展等,对潍坊城市生活影响深远。潍城区把建设“印象老潍县”项目与提升市区结合起来,对历史遗存、古街老巷进行保护性开发,放大“四大遗存”、修复“九街八巷”,唤醒老潍县的大众记忆,留住城市的文化“乡愁”,铭刻老潍县印象,聚集人气商气,推进了城市转型和品质提升。
  厚积数千年 文风极昌盛
  古潍县素有“东莱首邑”“北海名区”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较为繁荣,形成了独特而丰厚的民风民俗。该地自古以来文风昌盛,名人辈出,是城市潍坊的文脉所在。
  □潍县历史悠久,有城始于汉代
  最迟在距今8000年前,东夷族就在潍坊地区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主要居住在潍河、白浪河、丹河与弥河流域,并且相对形成大的遗址群。至汉魏隋唐,潍坊的文化中心有三个,即今日潍坊市治、青州、诸城,三地成鼎足之势,文化交汇融通,互为影响。
  潍县有城约始于汉代,是北海郡辖区一部分的平寿县。唐武德二年(619年),潍州重新设立,县城始定位于白浪河西岸,后又经历了州县同城、州城、县城的反复,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北海县并入潍州,潍州(北海)城成为潍州城。九年后,潍州降格为潍县,潍州城降格为潍县城。潍县城因一直是潍县县政权机构的驻地而得名,城址也再未移址,至明万历年代一直是土城。
  明正德七年(1512年)莱州府推官刘信重修的潍县土城,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县令邢国玺改砌的石城在位置、规模(周长、高度、厚度)、城门的命名上没有变化,砌石城是为了强化城墙防战防水的防御功能。
  有清以来,潍县的名称一直沿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工商业、手工业进入繁荣时期,形成了历史上又一个发展高峰。
  潍县地处胶东半岛咽喉,濒临海洋,交通便利,自明代以来,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优越和社会的相对稳定,尤其东临胶莱海运的畅通,使之处于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
  □文化积淀深厚,雅俗相生并茂
  内在文化的优势与传承是潍坊文化率先发展的基础,老潍县文化是潍坊城市文化的根脉,丰富的内涵与典型特色是数千年文化积淀、传承、发展的必然。
  老潍县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秉承齐鲁文化风韵,兼收并蓄,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和积极推动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老潍县文风昌盛,名人辈出,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行功德,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始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孔融、郑板桥曾在此执政理事,深受百姓爱戴,刘应节、周亮工、陈介祺等历史名人影响深远,潍县书画艺术源远流长,郭味蕖、于希宁、徐培基、郭兰村等书画家蜚声海内外,世家望族文化内涵深远,出过众多经世致用之材,国之栋梁刘鸿翱,曾任福建巡抚、闽浙总督并治理台湾三年。
  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两个驱动车轮,相辅相成。潍县传统文化的高度发展,诸多学问大家学术功德的潜移默化,极大地促进了民间民俗文化的繁荣,并使之逐步向更高的文化层次递进,从而出现了风筝、年画、核雕、泥塑、仿古铜器等诸业并兴的文化现象。而民俗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对传统高雅文化的发展予以积极影响,为金石、诗词、书画的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更为鲜活的题材和肥沃的土壤。
  □金石之学成风,陈介祺独树一帜
  自宋代以来,金石之学蔚然成风,尤其到清代乾嘉时期,倡导朴学而注重证经补史,金石之学再度兴起,到清代晚期发展到历史最高峰,有所谓“金石之学在山左”的说法,意指山东金石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和传统连绵长远,当时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金石文字学家。
  陈介祺的出现,尤其他自京师回到潍县,使金石之学不但在山左,而且还随之来到了潍县。
  源自齐鲁文化的积淀,得力于陈介祺的学术作为、旗帜作用,潍县渐成天下金石学的中心,不但形成以陈介祺为核心的金石学家群体,而且促进了中国金石学的发展。
  陈介祺不但超越以前和同时代的金石学家,更让后来者难以企及,他作为金石之学的旗帜,统麾山左金石界,尽其学识财力,与友互通有无,使传统的金石学在山左发展到极致,而这种局面又是空前绝后的。
  陈介祺的金石之学,带动潍县甚至齐鲁与全国,好古收藏之流风余韵,至今仍在传习。一城金石之气,万股文化活水,金石文化铸就的正是中国画都的“精气神”。
  □世家望族层出,至今仍承继弘扬
  潍县的世家望族,无论从迁徙繁衍、生变发展,还是文化积淀与历代承继弘扬,均从今日整个潍坊地区着眼,仍或具有典型与普遍的意义。潍县的名门望族有郭陈张丁,对地方文化风气的影响与推动起了巨大的作用。
  潍县郭氏,自晚明郭尚友中进士任尚书开始,其子孙科甲蝉联数代,一直到清乾嘉时期,子孙的文化艺术修养,尤其是书画与书法艺术魅力无穷,再由乾嘉时期连绵传承至今,仍是人才辈出,他们推动了地方文化艺术的前进;陈氏的金石考古之学,从陈官俊为四部尚书、道光帝师、授皇长子读等职衔与荣耀,到今日其世家中仍有薪火传承金石之学者;丁氏的历史文献之学不但在当地,即使在全国也名居前列。丁家绵延至今均是和善之家,以文化为其教子传孙的法宝,世代恪守,传承不替。
  这些世家望族不但注重自身的修养与学识,而且热心地方的文化教育,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
  □科举教育繁盛,有人家世代进士
  潍县受孔孟文化熏陶,自古尊崇儒学、科甲蝉联,清代考取举人296人,进士81人,比周边县高约数倍。
  明清两代潍县的世家望族格外注重教育,如王渐、刘应节、高桂及胡邦佐,均是科举起家,胡邦佐家门前立有“恩锡四世”坊、郭家立有“恩褒三世”坊。
  清光绪年间,潍县城一条寻常巷陌20年间走出曹鸿勋、王寿彭两名状元。陈官俊世家,祖孙数代有进士十几人,因世代出进士,乡里尊称其家为“翰林院”。民国时期,潍县的教育十分发达,所设立的学校以及教学状况等位列山东省第一。
  潍县四大家族中,郭家、陈家注重科举教育,两家进士数量差不多,约有十几名或近十名;张家科举时间较短,数十年间出了四位进士,由于社会变迁,其后代虽未考取进士功名,但都在各自领域做出贡献;丁家把功名看得较淡,清代一共考取三名进士,但丁家经营商业、运输业等方面均较成功。
  风味老街巷 各有故事说
  老潍县素有“七楼八阁、九街十八巷”之说,在如今潍城区范围内,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九街八巷”,每一条老街巷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都代表着一段珍贵的历史印记。作为传承老潍县文化的脉络,它们把厚重的历史文化渗透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是这座城市的底蕴和骄傲。
  □胡家牌坊街 名人辈出,朝廷赐“四世坊”
  提到老潍县的古街巷,首先想到的就是胡家牌坊街,它位于潍县县衙左前方,西起向阳路,东至曹家巷,长310米,宽7米,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老潍县首屈一指的文化名街。
  其实老潍县的牌坊并不少,据说大大小小算起来有200多座,但街道以牌坊命名的有且只有这一条胡家牌坊街。说起胡家牌坊街的由来,是因为该街中段偏西路南曾有一位胡姓人家,称胡家大门,是明代奉直大夫胡琏的居所,胡琏及其后代胡邦佐、胡绍第、胡行知这胡家四世连续做官,且政绩显赫,被明朝朝廷恩赐“四世坊”的牌坊立在胡氏居宅的街东头,所以这条街就唤作“胡家牌坊街”。
  这条街上大名鼎鼎的十笏园是胡邦佐所建。到清初,胡家慢慢走向衰落,其后人因家境所困,把房子卖掉,几经辗转,清光绪年间,胡家老宅及园林被当时的巨富丁善宝接手,他在原址上大加改建,修成后来被誉为北方第一园林的十笏园,如今已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历经40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条街依旧在历史年轮的滚动中保存着,十笏园也得到有关部门的妥善修葺。胡家牌坊街如今已变身潍坊首屈一指的古玩街,闲来无事来这条街上溜达溜达,逛逛古玩店,不失为一件乐事。
  □城隍庙街 戏楼昌盛,潍县肉火烧知名
  要论在潍坊人心目中影响力最大的老潍县古街,城隍庙街一定能够入榜。这条街位于老潍县西门大街(今东风西街)以北、东起县治前街(今向阳路),西至北门大街,长240米,宽约8米,跟胡家牌坊街相邻。
  城隍本义为护城河,道家演绎并推崇为保护城池之神,明代潍县建起城隍庙,其所在的街道就被叫作城隍庙街。
  据传,潍坊城隍庙的雕像最神,在后殿城隍爷的雕像里设了机关,只要一拍他的膝盖,城隍爷就会站起来。
  清乾隆年间,潍县知县郑板桥重修城隍庙,并写有《重修城隍庙碑记》,被誉为墨宝。重修时在庙对面增建了一座戏楼,到民国年间在胡家牌坊街武衙门里建成潍县第一个戏院子前,中间170多年的时间里,城隍庙戏楼是潍县城里唱戏最多、演唱时间最长的地方。每年有庙会,热闹非凡,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之一,也是集中展示潍县民俗风情商业文化的聚集地。
  民国年间,城隍庙街道南胡同里一家姓胡的在路北东首开了一间卖肉火烧的铺子,这或许是最早的老城隍庙街肉火烧。如今,起源于这里的城隍庙肉火烧已成为潍坊最具特色的地方小吃之一。
  走在如今的城隍庙街上,旧貌除了西段路北仍有几处沿街旧平房及其宅院尚在,原街道南已是成片的住宅楼群,重修的城隍庙建筑也正在揭去面纱。
  □郭宅街 精英云集,豪绅商贾皆聚于此
  郭宅街位于老潍县东南侧,当年曾是一条主要街道,如今的郭宅街在向阳路与和平路之间,全长大约有400多米,宽约7米。郭氏家族自明代迁徙到潍县,定居在郭宅街附近,逐渐发展为潍县的豪绅大族,曾为潍县四大家族之一。
  《潍县志》曾记:郭宅街“甲第连云”,可见其房屋之多,其势之雄。这条街在600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居住过朝廷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进士、翰林等文化精英,甚至还有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名医、商贾、画坛巨匠等,可谓群星璀璨,时人曾俗称郭宅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即便在老潍县,这条街也堪称独树一帜。
  老潍县的大街小巷、过道、胡同,共223条,名称至今大部更迭、合并或消失,只有北门大街由原来的独立院落平房变成小区多层楼,其它街形、位置没变,可以说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条街。北门大街坐落在潍县县衙以西,长约500米,宽10米,东西连接城内外的重要干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门大街是历史悠久的老住宅区,其中不少是仕宦之家的深宅大院,建筑结构风格也大致雷同。此街是陈大观望族的发祥地,因当时北门大街陈氏一家均是父子翰林,所以人们又称这个地方为“翰林院街”。
  同时,北门大街也是封建时代传承孝道文化的家庙、祠堂最多的地方。这条古街因为是传统的住宅区,直到民国年间,也只有几家以为居民生活服务的传统手工业和零售商业,但这些商铺均非常有特色,而且发展非常繁荣。
  如今,郭宅街跟北门大街均已物是人非,建筑物损坏严重,但幸运的是这两条古街还没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潮吞没殆尽,原址依旧保留着,而且都演变为了非常具有潍县特色的小吃一条街,以另一种形式留存了下来。
  □九街八巷 各有故事,蕴含老潍县底蕴
  除去久负盛名的胡家牌坊街、城隍庙街、郭宅街和北门大街,目前潍城区还有增福堂街、芙蓉街、布政司街、预备仓街、棋盘街以及金巷子、曹家巷、海道司巷、水巷子、梁家巷、南巷子、郭家巷、染坊巷子等这些古街巷保存较为完好。
  这十七条古街巷,每一条都有自己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积淀。增福堂街因街上原有寺庙“增福堂”庙而得名,现建有郭味蕖故居陈列馆;芙蓉街出过书法家陈森、潍县同盟会成员刘金第、建筑家潘云亮等著名人士,目前陈介祺故居“万印楼”位于此处;布政司街因县布政使分司位于该区域而得名;预备仓街是国粮仓库预备仓所在地;棋盘街因街短而宽形似棋盘,故名,路北原有文庙。
  金巷子是潍县陈大观世家十二世孙陈尚志发家致富的金盆宝地,为图吉利,就为这条街起名叫“金巷子”,沿袭至今;曹家巷,以曹姓在此居住最早而得名,路头有地标性植物古槐;海道司巷,因明代初年在这里设立“海道司行署”,故名;水巷子,因雨水分流经此巷向西而得名,巷内多为深宅大院;梁家巷,梁氏家族因子弟中进士封御史人气大旺,故名梁家巷,目前与曹家巷合并,统称曹家巷;南巷子西侧的松园子古民居,是目前市区在原址上保存较好的原生态的古旧街巷;染坊巷子顾名思义是染坊聚集地;郭家巷历史上曾是施舍粥饭的地方,有一条向西的小胡同通老潍县县衙门,俗称县过道,流浪者、探监者可在此得食。郭家巷居民爱耍龙灯,解放前就已全城有名。
  “九街八巷”共17条街巷,有的因居住过名门望族而闻名,有的因地理位置而命名,有的是表达祈福的愿望,每一条都蕴含着老潍县文化底蕴和老潍县文化情结,各具特色、各不相同。
  万印楼藏古 十笏园精巧
  潍坊人总是把陈介祺故居的仓库东楼叫做“万印楼”,陈介祺在世时,他收藏的主要宝物都存放在此。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古典园林袖珍式建筑。清光绪十一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在砚香楼的基础上建了整座园林。
  □陈介祺归里后致力于收藏
  万印楼位于潍城区的芙蓉街,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万印楼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陈介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创立的,他收藏的文物珍品都在此安放。其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潍坊建筑特点,并有宫廷建筑风格。现在的万印楼东楼二层十间,陈列介绍收藏情况,西间大厅各三间,陈列仿古品,收藏编钟11件,取整数名斋号“十钟山房”。
  陈介祺(1813—1884年),字寿卿,号簠斋,潍县人。33岁中进士,仕为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1853年),陈介祺受朝廷所迫,代父捐银四万两,被授予“双眼花翎”。咸丰四年(1854年),借母殁乞假回归故里。此后的30年中,他专注于金石学收藏和研究。其后半生致力于古文物的收藏研究,藏品中有商周青铜器248件,秦汉铜器98件,石刻119件,砖326件,瓦当923件,铜镜200件,玺印7000余方,封泥548方,陶文5000多片,钱币、镞、各式范1000多件。其中,最著名的是毛公鼎、天亡簋、兮甲盘以及十一架古钟和上万方古玺印。
  □花费纹银千两收藏毛公鼎
  毛公鼎是陈介祺藏品中最负盛名的一件,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一镇院之宝。咸丰二年(1852年),许多国宝级的古物陆续进入他的藏室。
  咸丰二年的正月,他收到苏兆年从西安寄来的父乙觯、太康奁、王氏镜、宜侯王大吉羊钩,还有古代的五方官印和十四方玺印。陈介祺在见到毛公鼎后爱不释手,出价千两纹银,相当于三年俸禄,将宝鼎购回,并做了释文和后记,成为收藏和考释毛公鼎的第一人。陈介祺将宝鼎带回潍县原籍,秘不示人。
  毛公鼎通耳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形制为立耳、深腹、圆底、蹄足,重约35公斤。腹内铭文32行,497字,字体清秀圆润、笔迹丰腴,在金石书法中独为楷模,也是有史以来我国发现的类似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国宝重器。
  □编钤《簠斋印集》倾尽心血
  陈介祺先后从群玉堂搜寻到“司成之玺”等七方铜印,西安古董商苏兆年又委托弟弟苏亿年捎来珍贵的“张隆私印”等玉印,后来更是得到苏镐川七方重要官印。
  陈介祺从35岁开始,就陆陆续续编钤《簠斋印集》,由于三年内父母相继过世,他百事缠身,所以印集编钤非常缓慢。39岁时,陈介祺终于得以加快进度。他将钤拓高手陈畯请到府上,帮助他钤拓编制这部印谱,直到咸丰元年(1951年)立秋,才完成了这部厚重的著作。《簠斋印集》十二册,该印集抽官印317枚,私印1931枚,封泥137枚,并附载虎符、鱼符、龟符等。由于要购买高价的宣纸,还要自制优质的八宝印泥,更要将2400多方古印剔除锈蚀土垢,因此靠人工钤拓编印这么一部浩繁著作难度巨大。《簠斋印集》只印了十部,所以是世所罕见的真本,流传至今,现只有国家图书馆里才有藏本。
  □潍县首富购得后重建十笏园
  建于潍县城里胡家牌坊街的十笏园,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侍郎胡邦佐的故宅。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于1885年拆除重建,因庭园之小,被喻之为“十块笏板”,因而得名“十笏园”,也被称作“丁家花园”。十笏园面积约有2000余平方米,建筑房间67间。1998年该园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潍坊唯一幸存下来的古典园林。园内虽小,但有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书斋、楼台、亭榭等多种建筑,布局严谨,紧密有致,结构精巧,工精艺佳。
  丁善宝,字黻臣,号六斋,在咸丰年间捐得举人和内阁中书之衔。他作为潍县四大豪绅之一,能诗能文,还著有《耕云囊霞》等文集。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并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购得明代刑部郎中胡邦依的故居。当时,他延请了他的文友蒯菊畦、刘子秀、于敬斋三人一同设计这座园林,造园只有8个月就竣工。园林重建完成后,引得一众名家汇集,歌咏觞事不断,安邱的王端麟有《沁园春》一词,对十笏园赞到:“三弓隙地拓开尽,子久云林费剪裁。有方塘半亩,镜湖潋滟,奇峰十笏,灵壁崔嵬,曲榭留云,清泉戛至,野草闲花自栽。萧闲甚,是看山已足,五岳归来。”平度的白永修有《十笏园题句》,写到:“赤栏桥畔水亭西,亭下微风飏钓丝。荷叶染衣花照眼,令人错认铁公祠。”
  □百年园林建筑精巧园藏众多
  十笏园西接郭家巷,东、北是宅院。全区分为三跨。东西都是较为疏朗的园林式庭院,中跨是纯园林。三跨并行,中跨辟园,呈现前园式,与江南园林的后院式、别院式还是有所差别的。
  中区的水池占了三分之一的面积,是园林的中心。池东为湖石堆成的假山,堆山所用的湖石较为圆润,透出玲珑之气。池的东北有一座船舫,因为船舫三面着陆,一面临水,因而得名“稳如舟”。舫东、北、南三面与东山余脉相接,从北面的门出去,可顺着道路登上山,在西侧凭栏可临水观鱼。在池的东南角,有一座三面临水的亭子,名为漪岚亭,而池西南角,有一亭名为小沧浪。池北为一面龙墙,龙墙中间开八角洞门,门顶硬山檐压顶,门与墙为青砖砌成,满墙拼砖漏窗图案。
  十笏园内有清代郑板桥、翟云升、金农、陈介祺、曹鸿勋等名人书画题刻多处。带前廊的明柱厅房,深柳读书堂,十笏草堂,春雨楼,丁四宅的主客厅,“大公用”总账房,砚香楼,四合院。园内垂花门飞檐斗拱,镶嵌招子庸画竹石刻碑廊等古建筑,颇有人文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经历了100多年历史沧桑,十笏园逐渐破旧、失修。从2006年开始,经过分阶段整修后,现在的“十笏园”以它的古典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在人们面前。参加潍坊市历届国际风筝会和鲁台经贸洽谈会的国内外宾朋好友,多数都来十笏园内游览观光,欣赏郑板桥墨宝、观摩古代碑刻。宾客们无不感叹古人对园林布局、奇石运用之巧妙,楼、台、亭、阁、廊、榭、轩、舫、馆、桥等建筑艺术的高超,使这座北方园林奇葩,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古居名人多 城隍绥黎庶
  松园子古民居位于郭宅街与松园子街之间,朝廷重臣、文人骚客、富商大贾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群。城隍庙是潍县城里的大庙,无论是平日还是庙会时节,城隍庙总是热闹非凡。相传旧时每一个地方官员上任时,都要到城隍庙内拜谒城隍爷。
  □松园子成名人商贾聚居地
  松园子古民居中,有一处状元府、四处巡抚故居、两处抗日中将故居、一处知府故居、一处艺术家故居、一处弼德院秘书长故居、一处举人故居,多处商贾故居等。在这里居住的名人有福建巡抚刘鸿翱、锦州知府陈恒庆、抗日中将刘忠干、工艺美术家郭兰村、著名的工商界人士张俊卿等。
  松园子房屋多以明清时代的中国传统建筑为主,世代相袭。老街整洁平坦,但一尘不染。沿街屋檐下铺青石,中间为夯实的土路。江南风韵的园林与北方古建筑相映点缀。在近年来的城市改造中,这条老街只留下东段路北三户、路南一户老宅,目前,连规划保留的几栋房子,也因缺乏及时修缮而破败不堪、面目全非了。虽然大部分建筑已断壁残垣,但依稀可领略到昔日的豪华。
  □刘鸿翱十进大院气派非凡
  居住在松园子中最负盛名的人物当属清代中期曾任福建巡抚、署理闽浙总督的刘鸿翱。
  刘鸿翱(1779年—1849年),字蜚英,号次白,又号黄叶老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中进士,官中书,后入值内阁。道光六年(1826年)选江苏太湖司马。后升任徐州太守、广东南韶连道,又调台湾道兼提督台澎学政。道光二十年(1840年)擢福建巡抚。时值鸦片战争,他亲临一线,抵御外敌入侵。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因腿疾复发,辞职返归故里。刘鸿翱成为潍邑近代史上显赫的封疆大吏,在老潍县更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
  刘鸿翱的府邸坐落在潍县城里从郭宅街(西首)到松园子街(西首)。其家族聚居的地方,原本在北门大街中段路西与撞钟院前街交叉的丁字路口以北。在位于松园子的刘鸿翱故居,郭宅街大门上高悬“大中丞”匾额,大中丞是标榜其曾在紫禁城中和殿代替皇帝处理政务的显赫职务。这片宅第有十进大院,延预备仓街由北向南直达松园子街。刘鸿翱宅邸的大门虽在郭宅街,但他居住的“葆盛堂”、举行礼仪和待客的“绿野斋”以及编书的“带草书房”却都在南部的松园子街上。
  □潍县尽人皆知绿野斋书房
  刘鸿翱在松园子街的西首路北,建起了潍县人尽皆知的绿野斋书房,并在院内修建了小花园,假山水池相互掩映。刘鸿翱还召集了一批知名的文化学者和雕版高手,为他退休后的著述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绿野斋大门是卧虎式,台阶不高,大门以西是两间门房,再西便是预备仓街。大门以东是沿松园子街的五间临街屋,进门口是影壁墙,向东有一园门,进入园门内就是五间临街屋的内院。这五间出厦的南台屋,没有明柱,用弓式雕竹节弯梁支撑着厦沿,别有一番韵味。
  绿野斋从南门进来后,西边有两个四合院,两厢有配房,正北是五间宫形厅房,门上挂一块写有“绿野斋”的匾额。厅房里摆设古朴典雅,古董玩器、名家字画、武戈斧钺。这里通常是刘鸿翱接待官员和文人墨客的场所,每逢集会、庆典、节庆以及新书的发行、赠送等仪式,都在这里举行。
  □城隍庙内祀有城隍爷护城池
  城隍庙坐落在潍县城里县衙门口的城隍庙街。有一说法是城隍本义为护城河,因而道家演绎并推崇为保护城池之神。民间把它演绎成是保佑州、县城池安危的神,设城隍庙以供世人祭祀。唐清泰元年(934年),朝廷奉城隍为王。在宋代以后,祭祀城隍已经比较普遍。明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州、府、县祭祀城隍神,潍县在这时也建起了城隍庙,其所在的街道也被叫做城隍庙街。
  城隍庙分正殿、寝宫、两穿廊、两庑、二门、过厅等。城隍庙前立有两座木牌坊,写有“福绥黎庶”“保障金汤”。进了庙门,再过影壁墙与甬道,过三间厅,厅前东西两侧廊房内,有泥塑十八层地狱群像。厅北是正殿,殿内祀有城隍爷像。大殿后有一小院,后殿有木雕的城隍爷像,该木雕像有铜活络,可以搬动。潍县城隍庙的后殿东厢房内,还有“卧奶奶(城隍之妻)”像。传说中的“卧奶奶”,始于清朝末年的一次城隍出巡,行至西南关时,一户少女在家门口看热闹,看见轿内中的城隍向她微笑致意,从此女子得病,不久死亡。有人便说这是城隍爷思凡,相中了此女,这女子去阴间做城隍夫人。据此,人们就在城隍庙后殿东厢房内增塑了“卧奶奶”像,睡在炕上,身盖锦被,这也使得潍县城隍庙名传遐迩。
  □戏楼为每年庙会最热闹之处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潍县知县郑板桥在倡捐大修城隍庙时,在庙对面修建了一座戏楼,每到祭祀之时,唱戏给城隍爷听。戏楼正面悬挂“神之听之”的横匾,两端四根石柱,各有楹联:一副是“仪凤箫韶遥想当年节奏,文衣康乐休夸后代淫哇”,另一幅为“切齿漫嫌前半本,平情只在局终头”。
  自从戏楼建成后,每逢节庆,好戏连台,唱个不停。像当地有名的“三庆班”“四喜班”“永福班”,还有红极一时的名伶燕福(本名孙作楫)等等,都曾到台上献艺。
  正月里庆新春、五月初一至初五是庙会,老百姓为了求雨、祈福、禳病、消灾,到此处烧香还愿,演出的场次更多。每年庙会期间,庙前街道两旁,摆满各种摊点,卖吃食、玩具,演杂耍、唱大戏,应有尽有。尤其是每年的五月初一,是城隍爷出巡的日子,当天的仪式极为隆重浩大。出巡那天,城隍爷的木雕像乘坐八抬大轿,仪仗队浩浩荡荡。县官乘四人小轿,带领三班六役随后。出巡所用仪仗等物由各行各业制备、供奉。据说当时有七十二行,各行都有不同式样的仪仗。供奉仪仗的行业主要有赁铺业、木瓦油漆业、铁匠业、玻璃业等等。
  潍县城隍庙在日伪及抗战胜利后,曾被占用为警察局用房,解放前两庑盒大戏楼全毁。1948年潍县城解放后,神像也全毁了。1963年冬,在城隍庙内找到了埋藏在地下的郑板桥《乾隆修城隍庙碑记》的石碑。经历600年沧桑的城隍庙正殿等建筑物,于1980年被公布为省重点保护文物,现今城隍庙只留下大殿和后殿了。
  老字号林立 手工业发达
  老潍县地处山东半岛中部,连接着大陆经济和海洋经济,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商埠和手工业名城,也是鲁东商品重要的集散地,有“小苏州”之称。尤其是嵌银漆器、刺绣等老潍县手工业,以及一大批老商贸老字号的出现,形成老潍县经济繁荣的闪亮名片。
  □嵌银漆器参展博览会,一举成名
  潍县嵌银漆器在产生和发展上有着自己的根源,清代康熙年间,潍县铜业已相当发达,工匠们为美化产品,增加销量,比照古代青铜器的金银错(战国时代用金银嵌上装饰花纹的青铜器)工艺,在一些铜器上镶嵌金银丝花纹,这就是最初的潍坊嵌银制品,为嵌银漆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道光年间,铜首饰艺人姚学乾为金石学家陈介祺修复文物,在为其古玩配制底座、撑架的过程中,与拓裱艺人田雨帆一起推陈出新,开创了在木质器具上镶嵌金银丝的工艺。
  光绪年间,嵌银漆器的制作在潍县已经非常普遍,品种也由文物底座、撑架,扩展为各种工艺品、家具等。
  1890年,当地铜匠田晓山、田菊畦兄弟俩的嵌银工艺图案增加了翎毛、花卉、山水人物等题材,使嵌银漆器产品别具特色。
  清末民初,社会上一部分人羡慕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提手杖成为一种时髦,于是手杖又成了嵌银铺的热销货。最初的嵌银手杖只嵌一行双勾字,之后艺人们又将100个写法各异的篆体“寿”字嵌在手杖上,名曰“百寿杖”。百寿杖一问世,即得到中外人士的赞赏,成为欣赏书法与观赏艺术的佳品,并作为嵌银漆器的代表畅销不衰。
  1915年,潍县嵌银漆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最优等奖,蜚声海内外,使得全球各种肤色的人们对东方民间艺术刮目相看。
  □新时代嵌银焕发活力,荣为国礼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潍县的嵌银漆器店铺、作坊发展到20多家,有的还在北京、丹东、南京、上海、济南等地开设分号。在当地较有名气的店铺有协兴成、永兴成、桐荫山馆、扣雅斋、福聚成、立兴成、吉兴泰、公茂福、松荫斋等,所制物品有手杖、墨盒、文具盒、笔筒、水盂、印规、砚屏、卷烟盒、首饰盒、镜盒、花瓶、帽筒、桌屏、手章盒等几十种。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在国内经销,还远销国外。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上,潍县以红木作胎,用银丝嵌《总理遗嘱》,作成匾额悬挂在中山陵上。
  新中国成立后,曾因战乱而一度萧条的潍坊嵌银漆器获得重生。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挖掘和整理。由于潍坊嵌银漆器集观赏、使用、收藏价值于一身,遂成为珍贵的馈赠礼品和收藏品。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也时常以潍坊红木嵌银漆器赠送国际友人。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送过外国友人嵌银手杖。1961年,承外交部之托,特制嵌银砚台、墨盒等文具,为周恩来总理与世界各国签字时所用。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时,将潍坊嵌银套八文具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6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人士收藏有潍坊嵌银漆器。潍坊嵌银作为国家之宝、民族之宝,在对外交往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
  □绣花成妇女主要副业,一派繁荣
  山东绣花称为鲁绣,潍县是重点产区。早在明代民间刺绣已很普及,年轻妇女为了美化自己、打扮孩子,常自绣自缝日常用品,如裙子、鞋片子、枕头顶子、虎头帽子、虎头鞋等。新媳妇“三日回门”时习惯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扇囊、斗篷、寿字、福字、荷花鞋分赠亲友。天长日久做得多了,便拿到集市上出售,逐渐成为商品。
  妇女们为了攒私房钱和补贴家庭开支,大都学会了绣花,城里乡里多数家庭都有绣花挣子,所以过去曾用“九千绣花女”形容潍县绣花人数之多,不算夸张。
  自清末至“七七”事变以前,是潍县刺绣的兴盛时期,潍县经营场货的店铺、作坊有三十多家,其中较大的店铺有同祥号、协同义、广记、金祥、天庆庚等。同祥号的创始人李翰臣以经营绣货发家,掌握巨额资金,左右潍县货业。这一时期城区和农村绣工发展很快,绣花已成为广大劳动妇女的主要副业,围绕绣货制作的其他作坊不下数十家。
  解放前,潍县绣货行业的店铺有同祥号、协同义、荣记戏具店、福海戏具店、健康绣货主、天成号、同盛福、翔千精细戏装店等十几家。
  潍县民间绣工多自幼学习绣花,针脚细腻、绣工精致,扇囊、荷包以及套袖、裙子等均采用极细的花线、以传统的插针、齐针等针法,精心绣制。
  □点心铺子老字号不少,产品丰富
  在上世纪初,潍县的点心业很发达,潍县人俗称“糖食”。老潍县的点心铺子很多,老字号不少,其中,致新商店是谭筱斋、刘正斋等人在老点心铺子万香村基础上开设的一家点心商店,它坐落在城里东门里大街路北处,门头比较大,是一座一连五开间的大台屋。
  谭、刘聘请技艺高超的技工精制各种糕点,还增添糖果名酒等,扩大业务,改进经营。点心选料精做工细,品种多样,粗细兼有。由于前店后厂,厂里做出的点心马上拿到店里销售,中间不经任何环节周转,所以特别新鲜。而且,因为干净卫生,服务周到,成为最受百姓青睐的一家点心店。
  潍县的点心铺所做的点心,花色极其繁多。粗略估计有以下品种:酥糖、口酥、枣瓤饼、大麻元(俗称大稀枣)、小麻元、鸯果、兰花根、水饼、投糖果、蜂糕、蛋糕、金丝糕、桃酥、西洋虾、炒糖、藤萝饼、玫瑰饼、桂花饼、芝麻片、月饼、元宵、百子糕、状元糕、绿豆糕、长寿糕、蜂蜜果、方酥、饼干。此外,还有不列入点心的山楂糕、木瓜糕、姜片煎饼、梅苏丸、粽子等。
  □中医药历史悠久丰富,名医不少
  潍县的中医中药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有不少好中医和中药店。颐和堂孙家药铺可以说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家。另外,王万春堂眼药店是潍县最好的、有传奇色彩的眼药店。
  潍县颐和堂孙家药铺俗称孙家老药铺,清朝乾隆戌午年(1738年)由当时潍县痘疹科名医孙仲来开设,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它坐落在潍县城里东门大街路北、兴隆街北口对面,门前有一只年代很久的大石头狮子,头顶已磨得又平又光,这石头狮子成了这家药铺的标志。一些老潍县人都记得,药铺的柜台上常趴着一只大白猫在睡觉,街上的行人从门前走过,往往会听到药铺里捣药的声音,时不时还传出一股苦甘相济的中药味。
  除此之外,老潍县的商贸业、轻工业、餐饮行业、服装业、加工产业都孕育出一大批老字号,推动着潍县经济的繁荣发展。
  风土人情浓 民间工艺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塑造出了不同的民间风俗。潍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多种多样的民俗,独具特色的庙会、精湛的核雕技艺、古色古香的仿古铜艺术和丰富多彩的餐饮习惯等习俗,成为这一片热土上的民俗文化精髓,诉说着人们的“乡愁”。
  □老潍县庙会独具特色获新生
  古代,城隍庙每年新春、阴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有庙会;春秋祭风、云、雷、雨坛,迎城隍神配享;清明、中元、十月朔日祭历坛,迎城隍的神主同祭;初一、十五还要有司拜谒。其中,五月初一传说是城隍爷生日,城隍爷出巡,仪仗队鸣锣开道,地方官随在轿后,到处顶礼膜拜,万人空巷。
  老百姓会到城隍庙烧香还愿。官商绅士们则有人出来约班,往往是这个戏班刚唱完,那个戏班又接上。
  庙前街道两旁,摆满各种摊点,卖吃食、玩具的、演杂耍的、唱大戏的,应有尽有,香客往来不绝。庙会及接连不断的祭祀、香火等活动,为潍县商贸带来了契机,而举办这些盛事,自然要靠商家集资。据说,商家一年要集资1000多两纹银。民国11年(1922年),虽再没有出巡、唱戏,但庙会还持续了几年。后来,戏台因年久失修逐渐倾废,庙内塑像皆毁。
  今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十笏园(首届)新春文化庙会再一次让百姓体验了老潍县的民俗。老传统、老玩意,让潍坊人真正感受到了久违的热闹和欢快。浓郁的文化气息,孕育出了一条以十笏园为中心的老潍县商贸、教育、文化隆起带。
  庙会上,小吃云集,糖瓜、薄荷糖、花生板、黑芝麻片等小甜点让人馋涎欲滴。冰糖葫芦的红、棉花糖的白、爆米花的黄在阳光下交相辉映。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朝天锅、和乐等传统小吃借助庙会平台,也能让外地人从“吃”上了解潍坊。庙会还融合了现代科技元素,让大家乐在其中。
  庙会期间,每天不定时奉献舞龙舞狮、划旱船、广场舞等表演,现场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同时,还有吴桥杂技团、潍城区各街道及其他组织机构等精心奉献的拉洋片、皮影戏、训白鼠、三仙归洞、舞龙舞狮、武术等节目轮番上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也受到了市民的青睐。烙葫芦、宝石画、潍坊刺绣、绒绣、潍坊绸等品类丰富、风格独特的工艺精品,以及潍坊年画、木雕、核雕、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品纷纷亮相,让市民惊叹潍坊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亲身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
  □餐饮汇聚众家之长内容丰富
  潍县是一座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餐饮文化博大精深。潍县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齐鲁腹地,背临沂蒙,面对大海,脚下是无垠的平原,物产极其丰富。而且受齐鲁古文化的影响,潍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高官显贵层出不穷。这些儒宗名臣来往于京师,为官于华夏,把中华民族灿烂的餐饮文化融于潍县。历史上不少潍县厨师赴京津、济南等地拜师学艺,将外地的名吃名菜带回了潍县;一些高官卸任后,从外地聘来一些名厨,也带动了潍县餐饮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潍县历史上商贸发达,各地的客商带来了优秀的餐饮习俗。
  潍县人喜欢吃凉菜、精于制作凉菜在全国无与伦比,据有关统计,潍县凉菜达百余种。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潍县人制作出了朝天锅、三鲜锅、肉丸子面、肉火烧等特色食品。
  □潍县人核雕玩出大乾坤
  早在清代中期,潍县核雕已十分兴盛,其中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是清朝末年一位绰号张大眼的桃核雕刻艺人,他从京都流浪到山东诸城以卖艺为生。1880年,潍县人都谓南到诸城贩卖皮货,结识了张大眼。看到张的雕刻后甚为新奇,并深深地喜爱上了这门技艺,于是拜其为师,潜心学习核雕手艺。
  后都渭南又将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都兰桂。都兰桂勤于钻研,不到20岁技艺已超过父亲。小小桃核,分厘之地,经他运筹布局后,各种自然纹理、麻点,都能得到合理利用。他因材施艺,雕刻的人物、动物、山水、花卉、车马、舟船等惟妙惟肖。其作品布局严谨、刀法细腻、形象逼真,有一种融天地万物于方寸之间的大气势。他30多岁雕刻的马拉轿车参加了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了最优等奖牌。从此潍坊核雕名扬中外,经过世代相传,得以继承发展。1955年,国务院曾专门征集潍坊核雕作品,被周恩来总理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友人。2008年,潍坊核雕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潍坊核雕以桃核为雕刻材料,巧妙利用核胚上纵横无序、深浅不定的纹理,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景物形象,如山水、人物、花鸟等立体造型。经世代传承发展、摸索创新,潍坊核雕不断涌现出传世佳作。
  核雕艺术在潍坊这片盛开着民间艺术之花的园池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天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高雅、古拙、精细、玲珑。当我们细细品味一件件核雕艺术品时,不仅为它那“方寸之内,气象万千,天地虽小,意境无穷”的艺术感染力所陶醉,更为微雕艺术创作而骄傲,成为潍坊民间艺术最为绚丽的花朵。
  □仿古铜手工艺声名远播
  青铜器最早出现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它的铸造,与绘画、雕刻、镶嵌相结合,形成了我国古代的青铜器艺术。因为年代久远,这种估高了的工艺器物存世的已是凤毛麟角,稀有罕见。为满足人们欣赏和研究的需要,仿古青铜器(仿古铜)工艺应运而生。
  潍县仿古铜工艺始于清代中叶。据《潍县志稿》记载:“古青铜器仿制工艺始于潍县东关李姓,所放三代秦汉彝器,佳者可乱真。”又据1960年《潍坊市志》载,“清道光末年金石家陈介祺收藏各种古铜器,铜工艺人刘学涛经常与其来往,并模仿铸造古印;后来李海颜、胡廷祯又钻研仿制钟、鼎等大型器皿,很受古玩爱好者的赞许”。
  潍县仿古铜名气大、成就突出者,应是咸丰年间城南胥家村人胥伦。他自幼天性聪颖,喜欢绘画,善于制作各种奇巧的手工艺品。因经常接触古董商人,逐渐增长了一些古玩器具的知识,学着用“拔腊翻砂法”仿制铜佛、铜器和铜印。他有幸结识了金石学家陈介祺,得其教益,悟出了古人铸印之法,从而创造了硬砂模铸造工艺,用以铸造铜印。印皆中空,体质不重,字划清晰,壁陡底平。陈介祺称赞他所制造的铜印,“少加润色,而胜汉印”。
  1916年至1936年,潍县仿古古铜器达到兴盛时期,作坊店铺有邃古斋、法古斋等二十余家。法古斋仿制的炉、鼎等古铜器,曾选入山东省国货陈列馆展出,其中卣、戈、剑、佛像、吉庆钱等300余种,销往上海、天津,青岛等地以及日本、欧洲诸国。
  潍县仿古铜经过历代艺人的创作研制,在制作技术上不断完善提高,根据原件的特点,该鎏金的鎏金,该出锈的出锈,表层处理的基本方法,多种多样,如出土锈、家藏锈、墨漆古、鎏金、鎏银、镶嵌金银丝、贴金,无不妙绝。
  “七七”事变日军入侵后,产品滞销,艺人跳行转业,至潍县解放前夕、仿古铜已濒于失传的境地,潍县解放后,在人民政府倡导扶持下,该业恢复生产。在新时期,仿古铜注满新活力,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留大众记忆 提城市品质
  为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脉络,潍城区将在潍县古城旧址上建设“印象老潍县”项目,并与提升市区结合起来,放大“四大遗存”、修复“九街八巷”,留住城市文化的“乡愁”,铭刻“老潍县印象”,推进产业转型、聚集人气商气、提升城市品质。
  □放大四大遗存,开辟系列文化旅游项目
  老潍县的根在潍城,最有韵味的街巷在潍城,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建筑遗存在潍城,老潍县文化是潍城区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就有“四大遗存”之称的万印楼、十笏园、城隍庙和松园子古民居。
  万印楼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鉴藏家、书法家陈介祺建成的。为了发挥万印楼在海内外篆刻界的影响力,潍城区将按照“重塑万印楼印学地位,再造一座万印楼”的总体设想,在芙蓉街、增福堂街、布政司街等街巷布局篆刻文化地标,着手规划培育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品牌、建设一座金石博物馆、引进一批名家工作室、形成一条金石篆刻文化产业链,丰富万印楼馆藏,利用几年时间再造一座万印楼,叫响篆刻圣地、金石之都品牌。
  潍城区还将通过举办新春庙会、非遗大赛等系列活动,提升十笏园文化街区,放大十笏园文化效应,依托十笏园文化街区内全国书画名家展示馆、于希宁艺术馆等6大公益性美术展馆和增福堂街郭味蕖美术馆等专业美术展馆,在胡家牌坊街、曹家巷等街巷布设一批字画专营店、美术画廊等特色文化店铺,常年开展书画艺术研究、创作、收藏鉴赏、展览展销活动,与刘大为、郭怡孮等当代书画家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积极承接中国画节部分功能转移,丰富古街旧巷文化业态布局,进一步造浓中心城区书画艺术氛围,扩大中国画都影响力。
  此外,重修城隍庙也被列入了放大“四大遗存”的计划当中,重建金银仓老街。此次重修城隍庙,将把这里打造成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历史文化商业园区。另外,潍城区还将投资整修松园子古民居,修复曹鸿勋、王寿彭两大状元府和其他一些名人故居,在这里居住过的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可以此开辟系列文化旅游项目,把这里打造成“访松园民居、听潍县故事”旅游体验区。
  □修复九街八巷,原汁原味展现街巷原貌
  老潍县共有48条古街古巷,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开发原因,一些独居特色的建筑遗存已经逐渐消失,目前旧址尚在街名尚存的有21条,成为稀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印象老潍县”项目,潍城区将重点选取17条保护相对完好且特别有“故事”的古街老巷,即“九街八巷”进行修复开发。这些古街老巷各具特色,代表了不同的老潍县文化韵味。
  搞好古街老巷、建筑遗存的修复保护,有利于提升城市的价值品质。目前,随着城市化外延,部分古街老巷因为基础配套落后,成为提升市区的薄弱环节。如果按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模式,不仅改造成本高、开发难度大,造成建设碎片化,而且破坏原有传统城市街区脉络,造成文化元素流失,陷入“千城一面”发展困局。因此,潍城区此次修复“九街八巷”,将按“修旧如旧、保护为主”的原则,集中修复保护开发,对这些古街巷进行立面改造、环境整治,把城市记忆、文化片段、生活场景、商业空间等有机融合,布设潍县地标、街区小品、古韵雕塑等特色文化元素,力求原汁原味展现街巷原貌,形成“街街有名,巷巷存古”的格局。
  □聚集人气商气,形成集中的民俗体验区
  四大遗存与九街八巷并不是孤立的,修复九街八巷,可以把四大遗存和郭味蕖故居、大十字口、老城墙、西北炮台、荷花湾、撞钟院、小黄楼、月河、老槐树等老潍县标记串联起来,形成文化元素聚集的“扎推效应”,留住城市记忆、感受古城文化。
  据了解,目前古街老巷已成为各个城市吸引市民休闲娱乐、民俗观光的热点区域。建设“印象老潍县”项目,就是立足老潍县历史人文禀赋,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相对集中的老潍县民俗体验区,让市民步行不超过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整领略老潍县特色历史文化风采。
  要想扩大老潍县的影响力,就要适当放大民俗节日效应,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等传统节日举办灯会、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开发城隍出巡、祈福纳祥等民俗项目,恢复撞钟院、郭家巷灯会,展示老潍县特色历史的文化风采,打造老潍县传统文化民俗的“大观园”,叫响“走古街老巷、品地道潍县”民俗体验品牌,布局设置众多特色摊点、民俗小店、院落商铺,形成汇聚街面民俗体验、公益博览、购物消费、特色餐饮、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业态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和“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聚集人气商气。同时,与周边的金融文化街、国家广告创意产业园、休闲商务区互补互促、融合发展,带动金融、商贸、创意等产业繁荣发展。
  □留住城市乡愁,椽笔铭刻“老潍县印象”
  “印象老潍县”的建设,将进一步放大十笏园文化街区的旅游品牌效应。潍城区期望借建设“印象老潍县”之机,实施“三百、一千”工程,即每年举办百场以上会展、联系百位以上名家、吸引百万以上游客、街区文化业户达到千家以上,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元,打造潍坊非遗传承中心、潍坊民俗活动中心,建设形成文化旅游集散地,使十笏园文化街区成为潍坊人引以为豪、外地人流连忘返的风筝之都大客厅。
  同时还可以连接城隍庙、关帝庙、万印楼等历史遗存,形成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聚集效应,借此加大民俗技艺的搜集、整理、挖掘力度,精心包装旅游项目、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做到“一街一景、一巷一品”,打造文化气息浓厚、民俗特色凸显的历史文化街区。
  该项目还将积极传承弘扬城隍庙火烧、鸡鸭和乐、潍县朝天锅等老潍县美食文化,在北门大街、十笏园餐饮文化街、郭宅美食街、金巷子、海道司巷等街巷,规划建设潍县菜主题酒店、潍县风味小吃美食一条街等载体,定期举办美食文化节,同时引进国内不同地域的特色名吃,丰富餐饮文化内涵。
  印象老潍县的建设是提升市区的重要举措。潍城区将建立完善的项目推进机制,统筹项目规划设计、基础配套、商业开发、运营管理,还将探索PPP、ROT等投融资模式,采取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争取城市发展基金和文化产业基金的支持,融入全市提升市区战略规划,为推进潍坊城市转型发展肩负起中心城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本期参考资料《潍城文史资料》《潍坊古代文化通论》、《今日潍城》等、部分图片来源于《潍州旧影》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