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4:35
鄌郚总编

发动群众,举起抗日义旗

  发动群众,举起抗日义旗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从此开始。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随着抗日运动的开展,潍坊各级党组织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2月,在中共鲁东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寿光牛头镇建立了潍坊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这是潍坊人民抗战史上的重大创举,是共产党在潍坊大地上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为潍坊的民族解放战争开创了新局面。
  筹集武器认真部署 积极推动全民抗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抗日前线。1937年10月,日军逼近山东,战局急转直下。中共山东党组织毅然担负起了领导山东人民抗战的重任。中共山东省委于10月召开紧急会议,作出了在山东各地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党的抗日武装的决定。在鲁东地区建立了中共鲁东地区工作委员会,负责以益都为中心的寿光、潍县、昌邑、广饶、淄川、博山等十几个县的工作,由鹿省三任书记,主持工委工作,并分管昌邑、潍县一带;张文通任组织委员,分管寿光、广饶、博兴一带;杨涤生任宣传委员,分管益都、淄川、博山一带并负责与省委联系。
  早在1937年7月中旬,中共山东省委召开会议,决定组织抗日游击队,发展抗日救国民众团体,实行全面抗战。潍坊地区的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山东省委的号召,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共寿光县委及时向广大人民群众发出了“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呼吁。各阶层爱国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8月,寿光县委指派张文通为代表参加全县抗日救亡的领导工作。张文通积极活动,与国民党代表杨士增等人在县立中学成立了“寿光县抗敌后援委员会”,并以后援会的名义创办了《大众报》,及时报道各地抗日救亡组织的活动情况,为发动全民抗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8月中旬,共产党员马保三等人以其担任乡长的合法身份,在湖东乡等地开办了“抗日民众训练班”。中共崔家庄支部以“国术馆”“同乐会”为基础举办了80多人参加的抗日青年训练班。为开展抗日工作培养了大批骨干,筹集到了一批闲散在民间的枪支、弹药、大刀、长矛等武器,为建立抗日武装打下了基础。
  张文通当选为中共鲁东工委组织委员后,在寿光北台头村向县委书记陈少卿传达了省委紧急会议精神和鲁东工委关于迅速发动群众举行武装起义的决定。11月上旬,寿光县委在牛头镇村马保三家中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具体部署和安排如何发动武装起义。决定将武装起义的活动中心和集结地点确定在牛头镇。根据上级指示,将全县起义部队定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简称八支队)。会议推选马保三为起义总指挥。
  牛头镇集结抗日队伍 八支队基本有了雏形
  11月下旬,鲁东工委组织委员张文通,在牛头镇主持召开了党员骨干分子会议,宣告成立八支队军政委员会。由张文通任主席,马保三、王云生、李文、王培汉、王文轩为委员。八支队军政委员会成立后,马保三根据军政委员会的决定,以湖东乡乡公所自卫队为基础,与崔家庄的武装合并,在牛头镇成立了一支30余人的基干队伍,以执行保卫和临时性的作战任务。
  12月上旬,陈少卿带领8名游击队员,劫取了羊角沟水上警察局从小清河测量舰上拆卸的一门大炮和部分枪枝弹药,为武装起义筹集了部分武器。这次行动,大大鼓舞了同志们的抗日热情,各地党员和积极分子四处搜集枪支,建立武装。在牛头镇、崔家庄、王高、南台头、北台头、南洋头、北洋头等村,很快建立起以牛头镇为中心的几支时聚时散的抗日队伍。
  在寿光中部,以崔家庄党支部领导的“国术馆”“同乐会”成员和牛头镇抗日民众训练班学员为骨干,组成了一个中队。王永周、王龙卿等在王高一带,积极发动青壮年参军,建立起一个中队。在寿光西部,以共产党员王子固家的6支枪为基础,王文介等以南台头抗日救亡青年宣传队为骨干,顺利地拉起了一个中队。在寿光北部和弥东一带,由陈纪明等发动、领导了爱国青年带枪参军的活动,很快建立了一个中队。在寿光南部,王文轩在后王村一带领导建立了一个中队。不久,原土顽部队头目孟祝三也率40余人带枪加入该部,该中队发展到100余人。至此,八支队的雏形已基本建立。
  12月份,日军渡过黄河,沿胶济路东侵,各县的国民党政府纷纷准备弃城逃跑。值此之际,鲁东工委决定各部队立即起义。
  12月29日,牛头镇正式举行武装起义。这天上午,各地游击队员肩扛长枪、大刀、长矛等武器,陆续赶到牛头镇集结。中午,牛头镇乡公所门前升起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大旗。召开了宣誓大会,总指挥马保三宣读了《八支队成立宣言》,军政委员会主席张文通宣读了《告全国同胞书》,王云生等领导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
  随后,八支队进行编队,编为1、3、5、7和特务队5个中队,全支队共700人。
  昌潍两县的部队整编 七支队建制基本稳定
  1937年11月,中共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按照省委指示和鲁东工委的分工,在潍县北部和昌邑县瓦城一带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积极筹备枪支,建立秘密抗日游击组织。省委给将来起义的部队确定的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为做好准备工作,鹿省三频繁穿梭于昌北和潍北之间。
  1938年1月24日,鹿省三指示昌邑县委,配合潍县的起义,迅速组织昌邑的起义人员在昌北集结,公开打起七支队的旗号。鹿省三于当晚赶到潍北,在华疃再次主持召开起义预备会议,决定武装起义于1月27日拂晓在潍北蔡家栏子村举行。
  1月26日夜,潍县各路参加起义的战士共300多人,携带30多支步枪以及一些木枪、大刀、长矛等奔赴蔡家栏子村。天亮后,起义战士把红底白字的七支队军旗竖在学校大门口。当天下午,起义指挥部以支队长王培汉的名义贴出一张布告,阐明了七支队的性质和任务。第二天,召开军民大会,鹿省三政委主持会议,政治部主任王一之讲了话。部队共编为1、2、3三个中队,同时确定了各中队的干部。
  2月3日晚,部队到达昌邑县瓦城镇与瓦城起义人员会合,一起在瓦城一带活动。由于食宿、枪支分配等问题,支队决定部队暂时分开活动,部队战士基本上是分散活动的状态。
  2月12日,日本侵略军侵入昌邑县城,中共昌邑县委通知各起义部队迅速到瓦城集结。2月14日,在李福泽、孙汉三、刘光汉、翟绍先等率领下,150多名起义队员集中到瓦城。起义部队暂编为七支队的一个中队,由刘光汉、陈龙飞负责军事教育和训练。
  就在昌邑部队集合的同一天,鹿省三等领导潍县的部队在泊子村重新集合,战士编为3个中队。土匪姜道谋在我军的争取下,带20多人加入七支队,编为第四中队。随后,部队第二次来到瓦城。昌潍两县部队简单整编,潍县的同志保持4个中队的建制不变,昌邑的同志编为一个特务中队。
  3月20日,七支队各部汇集于昌邑县西部永安村,在王一之、张鸿礼等人领导下进行整编。张鸿礼任代理支队长,鹿省三任政委,王一之任政治部主任,刘光汉任参谋长。部队编为三个大队和一个特务中队。至此,七支队的建制基本稳定下来。
  昌北会师,柳疃袭击日军
  八支队建立后,经过一系列的整顿,部队的军政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军政委员会和指挥部决定将部队带到前线,直接同日军作战。在同敌人的几次交锋中,这支刚刚诞生的人民武装便取得了连续的胜利,打击了敌人,扩大了部队影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整理健全组织,加强训练抓纪律
  八支队成立后,抓紧时间整顿,健全组织,进行战斗训练。
  1938年1月9日,日本侵略军由广饶沿沧(州)潍(县)公路向寿光境内进犯。为加强八支队建设,红军干部韩明柱和鲁东工委宣传委员杨涤生被派往八支队,给八支队增添了领导骨干和指挥人员。
  几天后,八支队军政委员会召开分队领导人会议。根据韩明柱的提议,部队沿用红军的编制和政治工作制度。决定由马保三任指挥,张文通任政治委员,韩明柱任副指挥,指挥部设立政治部、参谋处、供给部。杨涤生任政治部主任,马健生任参谋处主任,侯连三任供给部主任。设作战科、组织科、交通科、军需科。指挥部设立文艺宣传队,创办油印的《战斗简讯》小报。支队仍按5个中队建制,各中队建立党支部,增设了政治指导员,分队设政治宣传员。
  部队初步开展了军政训练,部队的组织纪律性进一步得到加强,军事素质有了明显进步。农历大年除夕(1938年1月30日),部队驻寿光最早入党的张玉山烈士的家乡张家庄,瞻仰、祭扫张玉山烈士墓,使广大指战员受到具体生动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
  两次战斗告捷,八支队威名远扬
  2月3日,八支队进驻离县城不到15华里的罗桥村一带。4日晚,韩明柱带40余名战士,分三段在三里庄以东公路北侧的沟里埋伏。
  5日拂晓时分,日军一辆中型吉普车自东向西驶入伏击地段,游击队战士当场击毙敌汽车驾驶员,汽车前轮被击中,失控撞入公路南侧。八支队首战告捷,击毙日军官兵3名,缴获军用指挥车一辆、战刀两把、长短枪各一支及部分军用物资。
  2月21日,部队整训后移驻三合庄。23日下午,根据情报得知:小韩家庄驻进一股自称“韩营”的伪军,约六七十人,到处抢劫,无恶不作。韩明柱率大部队直奔小韩家庄,四周村庄的群众也纷纷围观助战,迫使“韩营”伪军投降。
  傍晚时,八支队将他们带到三合庄准备改编。
  24日上午,八支队在该村三官庙前布置了“欢迎会”,根据事先计划,在杨涤生发出“欢迎司令讲话”的行动暗号后,八支队从特务队及各中队中挑选了身强力壮的战士,每人对准“韩营”的一个士兵展开了搏斗。仅几分钟便结束战斗。除“韩营”头目只身逃跑外,其余67名全部就擒,缴获长短枪70余支及一些子弹、军用装备。
  自三里庄伏击、三合庄收编成功后,八支队威名远扬,附近县的抗日力量纷纷向其靠拢,广饶县党组织领导建立的一支几十人的抗日队伍和中共益都县委领导下组织的两支抗日队伍加入八支队,分别编在第三中队和第十二中队。
  昌北胜利会师,数千人瓦城庆祝
  3月11日,八支队进驻王胡城村。根据需要,建立了枪械修理所。随后,八支队指挥部着手准备整编。
  3月16日,八支队进驻傅家庄。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从昌潍来到八支队,主持召开了工委扩大会议。随后,指挥部向全体指战员传达了整编的决定,全支队共计2000余人,长短枪1000余支。
  1938年3月23日,八支队按照鲁东工委的指示,向昌邑北部进发,沿途进行抗日宣传。
  3月24日,部队行至稻田以东的西刘家营村前时,突遭张景月部白朴臣营的袭击。部队奋勇反击,一举将敌击溃,缴获战马6匹。当天傍晚,部队达到潍县北部重镇——固堤,对群众进行了抗日宣传与鼓动,并接受少数青年参军。
  3月26日下午,八支队先头部队到达昌邑北部的马渠村。七支队一部、昌邑县各界代表和马渠及附近村庄的百姓敲锣打鼓夹道相迎。会师后,两个支队随即进到七支队的发源地之一——瓦城。27日,在瓦城学校的操场上,七、八支队和当地群众数千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胜利会师的大会。
  七、八支队会师以后,为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便于部队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中共鲁东工委决定鹿省三、张文通分别担任七、八支队的政委,把两个支队合编,成立联合指挥部,统一调动、指挥部队。由于七支队部分同志持不同意见,鹿省三在七支队驻地白塔村召开中队长以上的干部会议,希望统一干部思想。因有人从中作梗,会议不了了之,合编的决定暂时被搁置。
  缺乏战斗经验 柳疃战斗失利
  1938年3月底,七、八支队会师后,指挥机关分别迁驻龙池。当时,日本侵略军在昌邑城北10公里的柳疃镇安设了据点。
  柳疃镇是昌邑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及交通枢纽,以盛产丝绸闻名。日军将这里作为了对外掠夺、抢劫的基地。因此,鲁东工委和七、八支队首长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先拔掉这个据点,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然后东过潍河继续筹集枪支,发展抗日力量。
  鲁东工委根据柳疃镇的敌情、地形以及部队的实情,决定由熟悉情况的七支队从西门主攻,八支队一个大队助攻;八支队另一部由韩明柱带领在昌邑城和柳疃之间的沟崖一带阻击昌邑方向来的援敌;马保三和七支队参谋长刘光汉在龙池坐阵指挥,掌握全局。
  4月2日拂晓,战斗打响。不料,由于敌情变化,日军的数量大增,武器装备精良,火力非常凶猛,指战员第一次对强敌作战,缺乏战斗经验,武器装备悬殊过大,被迫退出战斗。
  七、八支队指挥部向东北青阜方向转移。韩明柱带领担任阻击任务的八支队一部,将昌邑县城增援的日军阻止在沟崖以南。坚持到中午时,因听到龙池方向有枪炮声,便向龙池增援。赶到龙池时,指挥部已转移,便也赶到青阜,同指挥部会合。
  在青阜简单休整后,七、八支队大部分队员连夜向西转移。不久,又拉到龙池、瓦城。柳疃战斗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锻炼了部队的战斗力,扩大了部队的影响。
  东征胶东,蓬黄掖传威名
  胶东三面环海,数处口岸连接海外,腹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形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是开展游击战争的理想地域。八支队与七支队会师后,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1938年4月10日,接受了胶东同志的邀请,七、八支队指挥部率部队东进,与胶东部队合力,共同战斗,发展壮大抗日队伍。
  谋发展,七、八支队合编后向东挺进
  柳疃战斗失利后,鹿省三与七、八支队部分负责同志进行了沟通,认真分析了部队的情况,决定将两支部队合编,成立联合指挥部,然后拉到黄县、招远一带,开辟蓬黄掖抗日根据地。
  在统一领导骨干认识的基础上,鲁东工委于1938年4月5日在龙池召集两个支队大队长以上会议,最后决定: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统一指挥两支队的行军、作战、训练等重大事宜。马保三任指挥,韩明柱任副指挥,鹿省三兼任政委,张文通任副政委。司令部参谋长李福泽,参谋主任马健生,政治部主任王一之,供给部主任翟绍先,卫生部主任王仪亭。指挥部下辖七、八两支队、直属特务大队和骑兵大队,立即东进平度、掖县、黄县地区。
  会后第二天,指挥部机关的大部和七支队迁到潍河东岸。指挥部驻下营镇,七支队驻刘家圈,八支队驻潍河西潮海村。
  4月7日,鹿省三回到瓦城处理烈士遗属和地方工作委员会等善后工作时,被混入七支队的坏分子枪杀。指挥部在下营举行会议,继续落实合编的决定,调整有关军政领导人员,决定由张文通继任政委。随即,部队离开昌邑向东进发。
  用计谋,机智夺取黄县城受到欢迎
  1938年4月中旬,队伍继续东上,数日后进驻掖县城。胶东三支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在物资供应上给予很大支援。指挥部派赵修德跟随黄县三军三大队负责人仲曦东前去黄县城,与国民党县长王景宋谈判。双方达成指挥部和后勤机关驻进黄县城内的协议。
  4月26日,七支队到达黄县城西北部的北马村时,王景宋撕毁协议,通知七支队不准进城。赵修德等带领部队直奔黄县城西关,在守卫城门的二支队战友们策应下冲进城,将县政府大院团团包围。
  这时,韩明柱带领的八支队得知先前打入国民党杂牌武装内的王檐雨等同志突然被栖霞县国民党第五纵队刘万岭部逮捕,遂决定放弃招远城,奔赴黄县支援七支队。韩明柱果断指挥几名优秀射手占领大院四角的制高点,打死几名顽抗分子,吓得王景宋率部投降。这场战斗,缴获长短枪3000多支,弹药无数,还有汽车、摩托车等大批军用物资。七、八支队指战员无一伤亡。
  当夜,刘万岭部得知七、八支队主力远去黄县,集中兵力向黄山馆突袭,妄图打掉七、八支队指挥部。这时,原单独活动在昌潍南部的七支队二大队前来会师,大队长何凤池亲率“大炮队”向敌人发起猛攻。刘万岭部猝不及防,溃不成军。指挥部乘胜派出骑兵迂回包抄,大获全胜,缴获长短枪百余支。指挥部和七支队二大队无一减员。
  次日上午8时左右,八支队中队长杨成吉在韩明柱的命令下,穿上新缴获来的军装,乘新缴获的汽车赴黄山馆,向指挥部报告黄县大捷,并接指挥部进城。马保三急令部队整顿,带领指挥部机关列队进入黄县城,受到各界欢迎。
  巧争取,龙口镇收编李、纪联合抗日
  部队进城后,根据二支队同志介绍,指挥部决定争取龙口镇国民党政府的公安局共同抗日。于是派赵修德、李建梓等人前去联系。正巧,龙口公安局局长李梅生,系寿光籍人,正是赵修德、李建梓的同乡同学。
  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主张和对待友军的政策了解后,李梅生当即表示愿意率部参加抗日游击队。同时,经李梅生出面做龙口海关水上警察队纪永芳的工作,龙口海关水上警察队和龙口公安局同时宣布起义,开赴黄县城,编入鲁东游击队。
  七、八支队解放黄县、收编龙口武装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胶东军民的抗战情绪。许多胶东、昌潍的青年纷纷参军参战。部队很快发展到6000多人,钢枪5000多支。
  根据韩明柱的建议,部队在黄县进行整编整训。整编后的部队仍由指挥部统率全军,马保三任指挥,韩明柱任副指挥,张文通任政委。指挥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直属特务大队、机炮大队、骑兵大队。指挥部下辖1、3、5三个区队。另外,还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与此同时,进行了党员登记,建立各级党组织,发展新党员,健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政治部出版了《前进报》,编印政治教材,大力提高部队的政治文化素质。后勤部开办被服厂、兵工厂,部队很快换上黄军装。兵工厂也造出手榴弹和迫击炮。这些成就,开创了山东人民抗战史上的先例。
  建立蓬黄掖根据地 统一起义部队称谓
  5月上旬,中共胶东特委副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主席林一山等率领三军直属部队从文登、荣成、牟平一带来到黄县,与七、八支队会师。5月6日,平度县国民党顽固派张金铭纠集莱阳、栖霞、招远等县的土顽部队,兵分四路,进攻掖县。
  5月12日,掖县三支队负责人张加洛赶到黄县城,向胶东特委汇报三支队四面受敌的紧急情况,请求军事援助。为了援救三支队战友,三军、三支队及七、八支队等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成立“胶东抗日联军指挥部”,马保三任指挥,林一山任政委,韩明柱任副指挥,赵修德任参谋长,宋澄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了“掖县前敌指挥部”,韩明柱、郑耀南分别任正、副指挥,张加洛任政委。
  会后,韩明柱等率领三个大队的兵力连夜赶赴掖县。5月下旬,战斗在白沙打响,七、八支队从正面冲杀,三支队从侧翼进攻,一直将张金铭残部赶到高望山以南。其他土顽部队闻风而逃。这次战斗消灭敌人300多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需物资。
  5月15日至l7日,黄县成立黄县抗日民主政府。接着又组织成立工、农、商、妇、学等抗日救国群众团体,使黄县成为当时山东省抗日活动最活跃的县份之一。
  不久,日军一边派飞机轰炸县府驻地,一边派两艘炮艇进攻龙口港。七、八支队用迫击炮击沉炮艇一艘,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不久又协助掖县三支队和蓬莱县二路军的战友们清除了内部的叛逆,使蓬莱、黄县,掖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这时,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统一起义部队称谓,决定统一使用八路军游击队番号,撤消鲁东游击指挥部和第七支队番号,统称“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整编为三个区队和特务大队、骑兵大队。
  西战清河,部队屡建战功
  清河地区指小清河流域各县,即胶莱河以西,黄河与胶济铁路相夹的三角地带。1938年5月,中共清河特委建立,领导潍县、寿光、临淄、博兴、邹平、长山、周村、益都等县的抗日工作。这里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对坚持敌后武装斗争非常不利,但八支队根据山东省委指示,仍在这里同日伪军开展了数月斗争,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离家乡继续西上 焦家桥击溃土顽
  1938年6月,鲁东工委组织委员、鲁东游击队指挥部政委张文通长途跋涉,与成立不久的中共清河特委取得联系。  这时,山东省委撤消了鲁东游击指挥部和第七支队番号,将七、八支队统编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整编为三个区队和特务大队、骑兵大队。
  7月下旬,八支队告别胶东,挥师西进。回到昌邑西北部瓦城时,部队为鹿省三烈士举行了追悼大会。
  自从八支队离开寿光后,张景月便成了寿光县及昌潍西北部独霸一方的“地头蛇”。他听说八支队从胶东返回,十分害怕,一面调集兵马、沿途布防,一面威逼老百姓,称高粱熟后只准收穗,不准砍秸,妄图制造事端。
  为了团结抗日,马保三亲赴张景月司令部所在地潍北固堤镇,与张谈判。在马保三的努力下,张景月表示愿为八支队提供方便。马保三还义正言辞地谴责了张景月部虐待七、八支队战士家属和多次扣押我部队联络人员的行径,并警告此后不得发生类似的事件。在马保三的质问下,张景月答应了在八支队所经路线附近允许群众灭茬整地。
  谈判结束后,八支队的同志告别家乡,继续西上。部队途经寿光县境时分多路前进。八支队从大局出发,灵活应对,多次避开张部的挑衅,很快通过其“防区”。在临淄县苇子河一带,遇到前来迎接的中共清河特委书记霍士廉等。
  这时,中共山东省委已改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八支队根据清河特委的意见,到邹平、长山一带配合清河三支队开辟清河根据地。同时,等待边区省委指示,伺机过铁路进军鲁中南。当先头部队到达桓台县卫固附近时,与一股日伪军正面遭遇。八支队指战员与敌人血肉相搏,毙敌数十人。战斗结束后,部队在卫固街与清河三支队会师。
  三支队副司令员杨国夫向韩明柱等通报了清河地区抗日斗争形势,制订出协同作战计划,准备消灭敌人。
  9月的一天,邹平、长山、桓台一带的王尚志、李笑文、宋雨田、张景南、高竹军、杨湘南、张景鲁、周胜芳八个土顽队伍的所谓“司令”聚集在长山北部的焦家桥村开会,妄图联合袭击八支队。指挥部得悉后,立即与三支队取得联系,决定由韩明柱率领一区队为主力,由三支队配合,长途奔袭焦家桥。部队速战速决,将八股杂牌土顽部队一举击溃。其残部逃往小清河北,从而改变了三支队腹背受敌的局面。
  日军报复性扫荡 韩明柱英勇殉国
  焦家桥战斗后,八支队留少量部队防守小清河一线,其余部队挥师南下,直逼张店、周村之敌。
  11月上旬,八支队多次派出侦察人员,摸清了敌人的兵力部署和活动情况,八支队决定夜袭周村据点。指挥部事先挑选部分指战员,化装潜入城里,作为内应。
  11月16日黄昏,部队首先切断敌人电话线,炸断车站附近的路轨,佯攻车站,牵制站内之敌。事先潜伏到城内的部队按照原定部署,杀掉城门哨兵,打开城门。
  主力部队迅速进城,对日军据点围攻。据点内的敌人龟缩在碉堡内,不敢出来。八支队乘机捣毁了日军的特务机关,砸烂了“维持会”,带着俘虏撤出周村镇。
  这次战斗,在胶济铁路沿线日伪军中引起很大震动和恐慌,同时也使广大抗日军民受到极大鼓舞。
  周村之敌遭袭击后,迅速增加了守备力量,并死守据点。入冬以后,田野空旷,增兵后的周村日伪军,开始对八支队活动的地区进行报复性“扫荡”。此时,八支队还未与省委取得联系,在原地待命。
  1938年11月29日,一股日伪军窜到蒙家庄一带烧杀抢掠。前方指挥部的韩明柱立即带领部队杀向蒙家庄,同敌人展开了近距离激战,击毙了数十名日伪军。
  从周村城开出来接应的一支日军骑兵也被八支队后续部队阻滞。韩明柱带领战士与敌人对峙,双方相距约100米。韩明柱等匍匐在一片坟地,双方进行着激烈的射击。部队几次攻占未果,韩明柱见状,亲自接近敌人,夺取敌人机枪,不幸中弹,以身殉国。
  韩明柱的壮烈牺牲,给八支队带来巨大的损失。他对八支队的组织建立、军事训练、作风培养、战斗指挥等多方面,都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的牺牲对于八支队广大干部、战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八支队决定,必须尽快靠近省委,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整饬全军,振奋军心。
  阵地战开创先例 接受山东局领导
  12月,天气渐冷,部队与边区省委仍未取得直接联系。指挥部决定,主力部队仍在邹平、长山南部,指挥部机关带几个大队移驻小清河南岸刘田坞、陶唐口一带,收买土布,赶制棉装,准备过冬。就在这时,日军对清河根据地发起了较大规模的“扫荡”。
  一天下午,一支日伪军突然袭击指挥部驻地刘田坞,从三面包围过来。五区队十一大队担负起阻击敌人、掩护机关转移的任务。新任队长张玉坡率领全队战士正面冲向南来之敌,顶住了即将合围的敌人。机关人员刚刚转移,十一大队的指战员们便被日军火力封锁在刘田坞村南的一段路沟里,同敌人展开阵地战,张玉坡壮烈牺牲。战斗进行了两个多钟头,直到黄昏时分,十一大队指战员才在夜幕掩护下,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这在当时,能在平原地带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短兵相接,坚持战斗两个多小时,并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是十分了不起的,开创了清河地区与日军进行阵地作战的先例。
  在此期间,八支队还配合清河三支队的战友们在益都城北水渠村、临淄城北岳家庄、长山城北司家庄等地与日军进行过多次激烈战斗,胜利地粉碎了敌人对清河地区的“扫荡”。
  12月上旬,原中共山东省委负责人林浩等率领四支队的一个团,从鲁南来到邹平,代表上级党组织对八支队指战员进行慰问。为了加强对山东抗战的领导,党中央已指示将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建为山东分局,并派张经武等同志带领一批干部来到鲁中,正在筹建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分局指示,八支队速过铁路南下,参加创建沂蒙山区根据地的斗争。
  12月中旬,部队经过紧张的思想动员和整顿后,告别了清河,从淄河一带趁夜穿过胶济铁路,沿淄河急速南下。部队到达朱崖、太河一带时,受到中共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等负责同志的欢迎和慰问。从此,这支迎着抗日的烽火揭竿而起,在鲁东、胶东大地转战一年之久的人民抗日游击队,变成了正规的八路军,成为活跃在山东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驰骋鲁中,歼敌捷报频传
  八支队编入山东纵队,先后进行了五次整军,并进行了反顽斗争和对日作战,取得了临朐五井战斗的胜利,击毙了“摩擦专家”秦启荣,同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山东抗日战场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入山东纵队,参加反顽战役
  1938年12月27日,山东纵队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在临朐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八支队,下辖1、3、5团。1月,八支队特务大队编入山东纵队特务团。1939年2月,八支队进行了以整编和部队建设为中心的第一期整军,即马站整编。
  日军大举进攻山东,占领了交通要道和沿路城镇。国民党调整部署,趁机抢占了沂山、蒙山、莒(县)日(照)、临(沂)费(县)等重要地区和鲁中东里店、鲁村一带山区。沈鸿烈和山东的顽固派、国民党别动队第五纵队司令、复兴社特务头子秦启荣不断对我军挑起事端,制造摩擦。
  1938年底和1939年5月,秦启荣部先后制造了袭击我军的“太河惨案”、“雪野事件”。8月,又制造了“淄河事件”。山东纵队副指挥王建安特意赶来统一指挥一、三、四支队各一部,进行了淄河反顽战役,准备一举擒拿秦启荣。一支队1营在营长李福泽的率领下首先攻占了丝窝村,接着一鼓作气,连续攻克吴王崮18个山头,直逼太河镇。秦启荣率残部逃脱,我军收复了淄川、博山以东的峨庄、太河、朱崖等重要村镇,胜利结束了淄河反顽战役。
  一支队在反扫荡和反摩擦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在政治上从幼稚逐步走向了成熟。
  歼灭进攻日军,五井之战获胜
  1939年8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进入淄河流域,一部在副司令员钱钧的带领下进入临朐县境后,驻扎在五井镇。
  八路军的到来,使驻临朐的日军非常惊慌,纠集了日军30余人、伪军300余人,于10月25日凌晨2时向五井镇发起进攻。很快,敌人占领了莲花山制高点,企图围歼我五井镇驻军。
  1营营长李福泽指挥1连副连长带一个排出北门,向伪军侧后迂回,同时组织战士向伪军高喊口号,瓦解敌人。伪军在我军夹击下,很快撇下日军逃跑。
  在东门进攻的日军,组织了两次进攻,都被我军指战员打退。天亮后,日军被迫退回山顶。为彻底消灭敌人,钱钧副司令员重新进行了兵力部署。
  战斗开始后,1连在营长李福泽的带领下负责正面进攻。赶来增援的3连从南北两面向莲花山东侧高地发起进攻。下午3点,敌人见大势已去,便组织撤退,莲花山上的敌人企图撤至松林坟地与那里的敌人会合。李福泽带领一连战士,经过一小时激战,夺回莲花山,少数敌人突出包围逃至莲花山北的坟地中。傍晚,部队总攻,经过不到20分钟的激战,退缩在坟地的日军全部被歼。
  至此,历时17小时的五井战斗胜利结束,共击毙日军30余名,伪军40余名,伤敌俘敌100余名。缴获重机枪1挺、八二迫击炮1门、轻机枪4挺、掷弹筒两具,还有大盖步枪30余支和一批手榴弹。
  1939年11月3日,《大众日报》发表了题为《庆祝临朐大胜利》的社论,誉称五井之战是“山东抗日两年来的最模范的胜利战斗”。
  毙敌顽打鲁中,开始局部反攻
  1940年3月、9月,山东纵队分别进行了第三、第四次整军。在第四次整军中,将第一、四支队各两个团合编为山东纵队第1旅。原第一支队1团编为第1旅1团,被称为“老一团”。
  1943年7月24日,“老一团”在团长李福泽的率领下,赴秦启荣驻地安丘县王家沟村,俘虏秦部500余人。但秦启荣趁乱率残部窜至厉文礼下属特务团胡鼎三部的驻地辛庄子村。厉文礼准备在此给秦启荣大摆筵席祝寿。
  “老一团”获悉后,一夜行军八十多里,于8月7时拂晓攻打胡团团部,厉文礼的特务团大部分被消灭,秦启荣率一小股敌人逃出村外,被炸死在辛庄子村北的谷子地里。
  1944年夏秋之际,我军开始局部反攻。8月15日晚,我军开始攻打沂水县城。战斗持续到17日深夜,打死日军83人,俘虏日军20人,毙伤、俘虏伪军1000余人。
  9月3日,“老一团”在葛庄地区伏击“扫荡”滨海返回之敌。14时,“老一团”1、2营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1团战斗英雄曹世范等总计刺死日军50多名。16时,1团全歼河东敌人。另一部分敌人抢占葛庄西山,被2团击溃。
  这次战斗共毙伤日军300余人,俘虏日军31人,毙伤伪军近千人,俘虏伪军367人,缴获“88式”山炮一门,迫击炮两门,战马20匹及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成为鲁中地区抗战以来歼灭日伪军最多的一次伏击歼灭战。
  1944年11月,1团参加莒县战役取得胜利,被延安《解放日报》社论称为“山东我军秋季攻势之后最大的胜利”。
  担负主攻重任 收复蒙阴县城
  1945年,鲁中军区决定发起春季攻势,收复日伪军楔入我根据地的桥头堡——蒙阴县城。
  3月8日,“老一团”担任主攻。团长李福泽派2连班长曹世范和3排排长曹凤洲两位战斗英雄化装入城,在内线策应下在城内抓了“舌头”,详细了解敌人的情况后,按预定时间炸毁了敌人的一座炮楼。
  曹凤洲趁敌人混乱,夹在伪军中出城,将敌情向部队首长作了汇报。曹世范则趁敌人混乱之际,东打一阵西打一阵,搞得敌人晕头转向,互相射击。曹世范乘机出城,安全返回部队。两人制造了“二曹大闹蒙阴城”的佳话。
  9日,1团2、4营包围歼灭了由新泰增援的日军一个中队一部,毙敌59人,俘敌4人。9日18时,1团和兄弟部队向蒙阴城发起总攻,激战到10日14时,全歼蒙阴守敌。计击毙击伤日军100多人,俘虏日军9人,毙伤伪军200余人,俘虏伪县长以下900余人。
  山东军区首长发布嘉奖令:“我鲁中部队在战役中所表现的出色的英勇果敢,不让一个日伪军从我围歼中漏网,并将增援敌军无情地歼灭,应引为我军的无上光荣并应受到崇高的奖励。”
  1945年8月11日,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召开了高级干部联席会议,连夜讨论了大反攻的进军任务,布置整编部队。“老一团”改编为山东军区3师7团。
  正在胜利大反攻之时,突然接到进军东北的命令。自此,这支潍坊大地成长起来的队伍在取得抗战胜利后,又踏上了解放战争的征途。
  南征北战,“铁拳”战功赫赫
  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山东军区3师7团(原八支队主力)跟随部队北上,1946年1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3纵7旅19团,1948年11月编为40军118师352团。这支英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保卫四平、激战威远堡、攻打锦州、参加渡江战役、解放海南岛,战斗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取得了赫赫战功,被授予“铁拳团”荣誉称号。
  编入东北民主联军,休战期间百日整训
  进入东北后,部队于1946年1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下辖7、8、9三个旅。7旅下属19、20、21三个团,19团即“老一团”。
  1946年4月开始,我军组织了历时40天的四平保卫战。失利后,3纵向东部山区转移。  5月31日,7旅发现敌人207师4团3营远离师、团几十公里,孤军进驻黑石镇,决定杀他个回马枪。6月1日夜间发起进攻,21团主攻,19团助攻,攻占了镇内大部分村庄,于拂晓撤出战斗。19团3营最后撤出,发现敌人准备突围,迅速占领有利地势截击敌人,并让7连冲进村里。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部歼灭。
  6月6日,国共双方达成协议,东北地区暂时休战。休战期间,部队进行了百日整训。7旅结合辽东军区拥政爱民教育的指示,首创了诉苦教育。
  百日整训期间,3纵机关与辽宁军区领导机关合并,7、8、9旅由旅改为师。8月27日,3纵在通化市召开首届英模大会。19团战斗英雄李安仁被树为全纵队的战斗旗帜,其事迹在纵队刚创办的《前进报》上进行了介绍,全纵队开展了向李安仁学习的群众运动。
  荣获“铁拳”称号,奔威远堡抢占天王山
  1947年1月至3月,3纵坚持南满斗争,取得了四次保卫临江战役的胜利。
  1947年春末,我军由防御转为进攻,发起春季攻势。3纵收复通化城,解放东丰县城。4纵10师与9师攻击梅河口。辽东军区和3纵决定以7师19团投入战斗。19团5月27日于城北发起进攻,迅速歼灭敌184师师部和两个团,俘敌2160余人。3纵给该团记集体功,辽东军区授予19团一面“铁拳”锦旗。
  1947年夏末,国民党军总参谋长陈诚接替杜聿明到东北,扬言在6个月内恢复东北局势。这时,韩先楚调任3纵司令员,他决定在秋季攻势中长途奔袭威远堡,打掉敌116师。10月1日7时,7师、9师向威远堡发起进攻。午夜,“铁拳”19团对天王山发起攻击,遭遇敌人顽抗,战斗处于胶着状态。天亮后,部队改变战术,到上午10时全歼守敌,攻占威远堡的门户天王山。随后,3纵集中力量向威远堡发起攻击。3纵长途奔袭,19个小时全歼敌116师,俘虏师长刘润川。
  这是3纵独立歼灭敌人的一个整师。
  秋季攻势后,3纵撤回西安整训。12月12日向辽西推进,开始冬季攻势。在攻打闻家台战役中,原本担任警戒任务的3纵主动出击,19团和21团在两翼配合,集中火炮全力支援20团向闻家台进攻。活捉新五军军长陈林达。之后,3纵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四平,取得冬季攻势的胜利。
  雄师南征北战,参加解放北平入城仪式
  1948年9月20日,经过半年休整的3纵接替4纵和9纵,包围义县。29日,开始全面清扫外围。10月1日,攻克义县,打响了锦州战役第一炮。
  10月14日9时30分,锦州战役打响了,从此拉开大决战的序幕。19团突击营随着攻城炮火的延伸,冲上城垣,攻下了围墙南面的地堡群,占领省公署取暖锅炉的红房子。19团在省政府与敌人对峙到半夜,攻占省公署大楼。3纵在持续18个小时的攻坚战中,歼敌15087人。俘敌军参谋长尹开本以下12430人。夺取了锦州战役的胜利。
  锦州战役后,根据东野的战略部署,3纵又投入到包围和歼灭廖耀湘西进兵团的战役当中。
  10月26日晨,7师21团3营在胡家窝棚同敌人激战,19团1营听到枪声,马上投入战斗,与21团7连一道攻占了104.7高地。至28日,3纵拦腰横扫廖耀湘“西进兵团”,活捉廖耀湘,歼敌21740人。11月2日,兄弟部队解放沈阳,辽沈大决战胜利结束。
  1948年11月1日,3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7师改称为118师,19团改成352团。
  12月1日,40军入长城,随后进抵北平以东。12月17日,118师攻占北平南苑机场。
  1949年1月15日,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40军编入第12兵团。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2月3日,118师全部作为代表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总前委举行的和平解放北平的入城仪式,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2月25日,40军沿平汉路进军南下。4月1日,118师收复信阳,集结待命。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18师扫清了汉口外围标子湾、刘家庙之敌,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华中重镇武汉。随后又继续南下,取得湘赣战役的胜利。
  组织两次潜渡 成功解放琼崖
  118师所在的40军先后参与衡宝和两广战役,取得胜利之后,于1948年12月29日进抵雷州半岛,118师驻徐闻,开始积极准备,攻取琼崖(海南岛)。
  1950年3月5日,兵团派出的第一支渡海先锋部队118师352团1营在雷州半岛南端誓师出征。晚饭后,部队在师参谋长苟在松带领下登船启程。6日凌晨,海上风停,战士们只好用浆划船,未能完成夜晚偷渡的计划。中午,部队遇到敌人的飞机和船队。渡海先锋营与敌军斗智斗勇,闯过拦挡。下午两点,先锋营靠近预定登陆地点。战士们迎着敌军的射击向岸上冲去。迫击炮手赵连有连发54发炮弹,53发击中目标。先锋营的13只战船全部胜利登陆,与前来接应的琼崖纵队8团胜利会师。
  3月26日,40军决定以118师352团(欠1营)和353团2营配属部分炮兵组成一个加强团进行第二次潜渡。19时30分部队出发。由于风停和海水东流等原因,船队分散各处。27日,部队与敌激战,相继登陆。全团在文生村集结1808人,在352团5连2排的掩护下,向五指山转移。1950年4月16日,在12兵团副司令员兼40军军长韩先楚的力主下,总攻海南的战役开始。40军6个主力团乘300条战船从灯楼角起航,向海南岛博浦港东西进发。经过一路海战,4月17日,渡海部队全部登陆。后与先头登陆部队及琼崖纵队一起肃清了岛上的残敌,胜利完成渡海作战的任务。
  战役结束,40军于5月15日返回雷州半岛,6月7日向广州开进,沿途受到热烈欢迎和慰问。7月13日,本要驻防中原地区的40军被编入东北边防军。26日到达边城安东。准备必要时支援朝鲜的反侵略战争。
  抗美援朝,善当攻敌尖刀
  352团作为首批抗美援朝部队跨出国门,先后参加了四次战役,粉碎了麦克阿瑟圣诞节结束战争的美梦,敢打敢冲,善于插入敌人纵深攻击敌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新战绩。一直坚持到战争结束,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
  第一次战役,首战告捷确定纪念日
  1950年10月19日,40军从鸭绿江桥上跨出国门。118师沿老义州、朔州、温井向熙川挺进,军部指挥机关和后勤机关随后跟进。
  118师师长邓岳根据敌情判断,命令部队在温井以北提前宿营。10月25日上午,118师在丰下洞、两水洞地区与敌人遭遇,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歼灭南朝鲜第6师第2团的先遣第3营及一个炮兵中队。经中央批准,初战胜利这一天——1950年10月25日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纪念日。
  10月25日夜,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亲临前线,指挥118师于零点向温井发起攻击,26日2时攻占温井。随后118师由温井回师楚山,以歼灭进占楚山的南6师第7团。  部队行军途中侦察得知,敌军已放弃楚山,向龙古洞开进。10月29日,353团占领龙古洞以南阵地,担任主攻,354团从左翼迂回,352团从右翼穿插,与敌人短兵相接,围追堵截,基本上歼灭了敌人的两个营,得到志愿军总部首长电报嘉奖。
  第二次战役,破敌人美梦创造奇迹
  1950年11月,119师356团用了17天时间,步步示弱,牵着鼻子把美军诱进20多公里,把敌人带到我军诱敌的最后一线阵地妙香山、玉峰山、香积山一带。
  25日,志愿军西线部队开始反攻。40军以一部经杜日岭西插西仓,主力军沿清川江河谷正面反击敌人。118师攻歼新兴洞和柳洞的美2师第9团。
  26日凌晨,354团3营对新兴洞东山发动攻击。黄昏,352团和353团2营开始围歼清川江北岸柳洞之敌,激战3个多小时,打退敌人多次突围。当夜,美2师第9团残部撤离新兴洞,向球场方向龟缩。
  28日,118师师长邓岳命令部队连夜追击敌军。午夜,352团3连过球场南面一道沙河,歼灭部分敌军,炸毁两辆坦克。2连也于当夜插到院里附近,遇上敌军的16辆坦克,炸毁4辆坦克。六连副排长金克智带领一个反坦克小组追到院里以南的下侠站,发现5辆坦克,他们靠机智勇敢炸毁5辆坦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金克智荣立一等功,获得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12月2日拂晓,40军追击到安州。16日,40军360团与人民军一起收复了平壤。“联合国军”败退到“三八线”。
  第三次战役,突破“三八”进至“三七”
  12月14日,40军奉命由安州一带出发,经江东、平壤向“三八线”开进。12月27日,部队到达朔宁地区,隐蔽占领了战役进攻的准备位置。
  12月31日,部队开始进攻。由于118师进攻的临津江段没有完全封冻,加上配属的炮兵29团遭到空袭,只上来一个连,特别是352团2营登上南岸又闯入敌人布雷区,部队伤亡受挫,118师打得特别艰苦。
  幸而在侧翼进攻的警卫连意外得手。在警卫连当排长的金克智带领全排涉水过江,连续攻占了敌人三座碉堡。118师突破了江防,敌人大乱,向南狼狈逃跑。
  1951年1月2日,40军突破敌人防线,到达三七线水原地区。志愿军与人民军并肩作战,突破“三八线”,解放汉城,并把战线向南推进80—110公里,给敌人又一沉重打击。
  第四次战役,用尖刀战术出奇制胜
  1月25日,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指挥部队向我军进攻。40军在2月6日大年初一接到命令,立即停止休整,发起第四次战役,连夜出发。
  10日,40军决定以118师和120师作为第一梯队,并肩突击。11日17时战斗打响。352团迅速向敌后穿插。
  在即将到达指定位置时,迎面遇上敌人的一个支援营。8连英勇对敌,截获汽车140多辆,榴弹炮和战防炮20多门,高射机枪9挺。
  8连截击美军的同时,7、9连攻占广田北山。2营5、6连攻占广田东山。随后,3营7、8连又攻占广田南山,控制住洪川、龙头至横城公路的三角地带。2营奉命扼守三岔口,5连负责堵卡,连续打退敌人4次突围。最后,阵地上只剩8人。
  执行包抄任务的42军和66军在横城以北会合,353团、354团向广田推进,持续到12日下午3时,全歼南8师全部和美2师一个营。
  第五次战役 阵地防御获胜
  横城大捷后,中朝军队由进攻转入运动防御。
  3月16日,美军骑兵1师第5团出动一个营,向洪川北岸383高地进攻。守卫高地前沿的是352团8连5班,前后激战5小时,打退美军4次进攻,毙伤美军近百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新战绩。经过42天的运动防御,40军与美军和南朝鲜军队进行了190多次战斗,歼敌5000余人。
  4月19日,志愿军总部发出第5次战役的动员令。22日,我军开始全线进攻,40军直捣加平。此次战役共歼敌2200余人,缴获坦克18辆、汽车223辆、大炮60余门。
  1951年5月5日,40军奉命由金化北上,奔赴平壤附近,守卫朝鲜西海岸。
  1952年4月下旬,40军接到重返“三八线”接替64军防务的命令,确定首先展开118师和119师接替64军防务,并下达了作战命令。5月19日,两军交接完成。
  在阵地防御战中,部队分队作战,步兵、炮兵埋伏在前沿进行游击作战,大量杀伤敌人。7月,40军接替63军,118师由左翼转为右翼,修筑了坚固的坑道工事。352团6连在团长赵兴元的指挥下,攻占道木洞西南山脚下的小五号阵地,击退美军10次反扑,把防御阵地向前推进300米,首创攻破敌人坚固防线的范例。
  12月下旬,40军主力奉命北上执行反登陆和反空降任务,120师和炮兵42团仍留在前线。1953年6月中旬,停战谈判全面达成协议,120师才北上归建。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28日,40军奉命回国。40军最先出国,直至停战,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此后,进入了和平建军的历史阶段。
  本期图片由温桂鹏提供(署名除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